十六、祝由
關燈
小
中
大
(素問移精變氣論附祝由鬼神二說)
黃帝問曰:餘聞古之治病,惟其移精變氣,可祝由而已;今世治病,毒藥治其内,針石治其外,或愈或不愈何也?
(上古以全德之世,邪不能侵,故凡有疾病,惟用祝由而已,以其病不甚而治亦易也。
王氏曰:移謂移易,變謂變改,皆使邪不傷正,精神複強而内守也。
按國朝醫術十三科:曰大方脈,曰小方脈,曰婦人,曰傷寒,曰瘡疾,曰針灸,曰眼,曰口齒,曰咽喉,曰接骨,曰金镞,曰按摩,曰祝由。
今按摩、祝由二科失其傳,惟民間尚有之。
祝,之救切。
)岐伯對曰:往古人居禽獸之間,動作以避寒,陰居以避暑,内無眷慕之累,外無伸宦之形,此恬之世,邪不能深入也,故毒藥不能治其内,針石不能治其外,故可移精祝由而已。
(古人巢居穴處,故居禽獸之間。
動作者,陽生而暖,故可避寒。
陰居者,就涼遠熱,故可避暑。
伸,屈伸之情。
宦,利名之累。
内無眷慕,外無趨求,故曰恬之世。
恬則天真完固,氣血堅實,邪不能入,故無事于毒藥針石,但以祝由即可移易精氣而愈其病也。
祝,同。
由,病所從生也。
故曰祝由。
王氏曰:祝說病由,不勞針石而已。
)今之世不然,憂患緣其内,苦形傷其外,又失四時之從,逆寒暑之宜,賊風數至,虛邪朝夕,内至五髒骨髓,外傷空竅肌膚,所以小病必甚,大病必死,故祝由不能已也。
帝曰:善。
(内傷五髒,外逆四時,則表裡俱傷,為病必甚,故不能以祝由治之也。
數音朔。
空,孔同。
愚按:祝由者,即符禁禳之法,用符以治病,謂非鬼神而何?故賊風篇:帝曰:其毋所遇邪氣,又毋怵惕之所志,卒然而病者,其故何也?唯有因鬼神之事乎?岐伯曰: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,因而志有所惡,及有所慕,血氣内亂,兩氣相搏。
其所從來者微,視之不見,聽而不聞,故似鬼神。
帝又問曰:其祝而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先巫因知百病之勝,先知其病所從生者,可祝而已也。
隻此數語,而祝由鬼神之道盡之矣,愚請竟其義焉。
夫曰似鬼神者,言似是而實非也。
曰所惡所慕者,言鬼生于心也。
曰知其勝、知其所從生,可祝而已者,言求其緻病之由,而釋去其心中之鬼也。
何也?凡人之七情生于好惡,好惡偏用則氣有偏并,有偏并則有勝負而神志易亂,神志既有所偏而邪複居之,則鬼生于心,故有素惡之者則惡者見,素慕之者則慕者見,素疑之者則疑者見,素畏忌之者則畏忌者見,不惟疾病,夢寐亦然,是所謂志有所惡,及有外慕,血氣内亂,故似鬼神也。
又若神氣失守,因而緻邪,如補遺刺法等論曰:人虛即神遊失守,邪鬼外幹,故人病肝虛,又遇厥陰歲氣不及,則白屍鬼犯之;人病心虛,又遇二火歲氣不及,則黑屍鬼犯之;人病脾虛,又遇太陰歲氣不及,則青屍鬼犯之;人病肺虛,又遇陽明歲氣不及,則赤屍鬼犯之;人病腎虛,又遇太陽歲氣不及,則黃屍鬼犯之。
非但屍鬼,凡一切邪犯者,皆是神失守位故也。
此言正氣虛而邪勝之,故五鬼生焉,是所謂故邪也,亦所謂因知百病之勝也。
又如關尹子曰:心蔽吉兇者,靈鬼攝之;心蔽男女者,淫鬼攝之;心蔽幽憂者,沉鬼攝之;心蔽放逸者,狂鬼攝之;心蔽盟詛者,奇鬼攝之;心蔽藥餌者,物鬼攝之。
此言心有所注,則神有所根據,根據而不正,則邪鬼生矣,是所謂知其病所從生也。
既得其本,則治有其法,故察其惡,察其慕,察其勝,察其所從生,則祝無不效矣。
如王中陽治一婦,疑其夫有外好,因病失心狂惑,雖投藥稍愈,終不脫然。
乃陰令人佯言某婦暴死,殊為可憐,患者忻然,由是遂愈。
此雖非巫,然亦以法而去其所惡之謂也。
又如韓世良治一女,母子甚是相愛,既嫁而母死,遂思念成疾,諸藥罔效。
韓曰:此病得之于思,藥不易愈,當以術治之,乃賄一巫婦,授以秘語。
一日夫謂其妻曰:汝之念母如此,不識彼在地下,亦念汝否?吾當他往,汝盍求巫婦蔔之。
妻忻諾,遂召巫至,焚香禮拜而母靈降矣
王氏曰:移謂移易,變謂變改,皆使邪不傷正,精神複強而内守也。
按國朝醫術十三科:曰大方脈,曰小方脈,曰婦人,曰傷寒,曰瘡疾,曰針灸,曰眼,曰口齒,曰咽喉,曰接骨,曰金镞,曰按摩,曰祝由。
今按摩、祝由二科失其傳,惟民間尚有之。
祝,之救切。
)岐伯對曰:往古人居禽獸之間,動作以避寒,陰居以避暑,内無眷慕之累,外無伸宦之形,此恬之世,邪不能深入也,故毒藥不能治其内,針石不能治其外,故可移精祝由而已。
(古人巢居穴處,故居禽獸之間。
動作者,陽生而暖,故可避寒。
陰居者,就涼遠熱,故可避暑。
伸,屈伸之情。
宦,利名之累。
内無眷慕,外無趨求,故曰恬之世。
恬則天真完固,氣血堅實,邪不能入,故無事于毒藥針石,但以祝由即可移易精氣而愈其病也。
祝,同。
由,病所從生也。
故曰祝由。
王氏曰:祝說病由,不勞針石而已。
)今之世不然,憂患緣其内,苦形傷其外,又失四時之從,逆寒暑之宜,賊風數至,虛邪朝夕,内至五髒骨髓,外傷空竅肌膚,所以小病必甚,大病必死,故祝由不能已也。
帝曰:善。
(内傷五髒,外逆四時,則表裡俱傷,為病必甚,故不能以祝由治之也。
數音朔。
空,孔同。
愚按:祝由者,即符禁禳之法,用符以治病,謂非鬼神而何?故賊風篇:帝曰:其毋所遇邪氣,又毋怵惕之所志,卒然而病者,其故何也?唯有因鬼神之事乎?岐伯曰: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,因而志有所惡,及有所慕,血氣内亂,兩氣相搏。
其所從來者微,視之不見,聽而不聞,故似鬼神。
帝又問曰:其祝而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先巫因知百病之勝,先知其病所從生者,可祝而已也。
隻此數語,而祝由鬼神之道盡之矣,愚請竟其義焉。
夫曰似鬼神者,言似是而實非也。
曰所惡所慕者,言鬼生于心也。
曰知其勝、知其所從生,可祝而已者,言求其緻病之由,而釋去其心中之鬼也。
何也?凡人之七情生于好惡,好惡偏用則氣有偏并,有偏并則有勝負而神志易亂,神志既有所偏而邪複居之,則鬼生于心,故有素惡之者則惡者見,素慕之者則慕者見,素疑之者則疑者見,素畏忌之者則畏忌者見,不惟疾病,夢寐亦然,是所謂志有所惡,及有外慕,血氣内亂,故似鬼神也。
又若神氣失守,因而緻邪,如補遺刺法等論曰:人虛即神遊失守,邪鬼外幹,故人病肝虛,又遇厥陰歲氣不及,則白屍鬼犯之;人病心虛,又遇二火歲氣不及,則黑屍鬼犯之;人病脾虛,又遇太陰歲氣不及,則青屍鬼犯之;人病肺虛,又遇陽明歲氣不及,則赤屍鬼犯之;人病腎虛,又遇太陽歲氣不及,則黃屍鬼犯之。
非但屍鬼,凡一切邪犯者,皆是神失守位故也。
此言正氣虛而邪勝之,故五鬼生焉,是所謂故邪也,亦所謂因知百病之勝也。
又如關尹子曰:心蔽吉兇者,靈鬼攝之;心蔽男女者,淫鬼攝之;心蔽幽憂者,沉鬼攝之;心蔽放逸者,狂鬼攝之;心蔽盟詛者,奇鬼攝之;心蔽藥餌者,物鬼攝之。
此言心有所注,則神有所根據,根據而不正,則邪鬼生矣,是所謂知其病所從生也。
既得其本,則治有其法,故察其惡,察其慕,察其勝,察其所從生,則祝無不效矣。
如王中陽治一婦,疑其夫有外好,因病失心狂惑,雖投藥稍愈,終不脫然。
乃陰令人佯言某婦暴死,殊為可憐,患者忻然,由是遂愈。
此雖非巫,然亦以法而去其所惡之謂也。
又如韓世良治一女,母子甚是相愛,既嫁而母死,遂思念成疾,諸藥罔效。
韓曰:此病得之于思,藥不易愈,當以術治之,乃賄一巫婦,授以秘語。
一日夫謂其妻曰:汝之念母如此,不識彼在地下,亦念汝否?吾當他往,汝盍求巫婦蔔之。
妻忻諾,遂召巫至,焚香禮拜而母靈降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