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八、五過四德

關燈
(素問疏五過論全) 黃帝曰:嗚呼遠哉!闵闵乎若視深淵,若迎浮雲,視深淵尚可測,迎浮雲莫知其際。

    (闵闵,玄遠無窮之謂。

    深淵有底,故可測。

    浮雲無定,故莫知其際。

    六微旨大論亦有此數句,蓋此言醫道,彼言天道也。

    見運氣類六。

    )
聖人之術,為萬民式,論裁志意,必有法則,循經守數,按循醫事,為萬民副,故事有五過四德,汝知之乎?(裁,度也。

    循經之循,因也。

    按循之循,察也。

    副,助也。

    醫辨賢愚,愚者誤多,故有五過。

    賢者道全,故有四德。

    王氏曰:德者,道之用,生之本,故不可不敬慎也。

    )
雷公避席再拜曰:臣年幼小,蒙愚以惑,不聞五過與四德,比類形名,虛引其經,心無所對。

    (比類形名,公自言雖能比類形證名目,然亦皆虛引經義,而心則未明其深遠,故無以對也。

    )
帝曰:凡未診病者,必問嘗貴後賤,雖不中邪,病從内生,名曰脫營。

    (嘗貴後賤者,其心屈辱,神氣不伸,雖不中邪而病生于内。

    營者,陰氣也。

    營行脈中,心之所主,心志不舒則血無以生,脈日以竭,故為脫營。

    中,去聲。

    )
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,五氣留連,病有所并。

    (嘗富後貧者,憂煎日切,奉養日廉,故其五髒之精,日加消敗,是為失精。

    精失則氣衰,氣衰則不運,故為留聚而病有所并矣。

    )
醫工診之,不在髒腑,不變軀形,診之而疑,不知病名。

    (如前二病者,求之内證則髒腑無可憑,求之外證則形軀無所據,診者不明其故,則未有不疑而莫識其為何病也。

    )
身體日減,氣虛無精,(其病漸深,則體為瘦減;其氣日虛,則精無以生。

    陰陽應象大論曰,氣歸精,精食氣故也。

    )
病深無氣,灑灑然時驚。

    (及其病深,則真氣消索,故曰無氣。

    無氣則陽虛,故灑然畏寒也。

    陽虛則神不足,故心怯而驚也。

    )
病深者,以其外耗于衛,内奪于榮。

    (精氣俱損,則表裡俱困,故外耗于衛,内奪于榮,此其所以為深也。

    )
良工所失,不知病情,此亦治之一過也。

    (雖曰良工,而不能察此,則不得其情,焉知其本,此過誤之一也。

    )
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,(飲食有膏粱藜藿之殊,居處有寒溫燥濕之異,因常知變,必詳問而察之。

    )
暴樂暴苦,始樂後苦,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,形體毀沮。

    (樂則喜,喜則氣緩,苦則悲,悲則氣消,故苦樂失常皆傷精氣,甚至竭絕,則形體毀沮。

    沮,壞也。

    樂音洛。

    沮,将魚切。

    )
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,(怒傷肝,肝藏血,故傷陰。

    喜傷心,心藏神,故傷陽。

    )
厥氣上行,滿脈去形。

    (厥氣,逆氣也。

    凡喜怒過度而傷其精氣者,皆能令人氣厥逆而上行。

    氣逆于脈,故滿脈。

    精脫于中,故去形。

    陰陽應象大論有此四句,見陰陽類一。

    )
愚醫治之,不知補瀉,不知病情,精華日脫,邪氣乃并,此治之二過也。

    (不明虛實,故不知補瀉。

    不察所因,故不知病情。

    以緻陰陽敗竭,故精華日脫。

    陽脫者邪并于陰,陰脫者邪并于陽,故曰邪氣乃并。

    此愚醫之所誤,過之二也。

    )
善為脈者,必以比類奇恒,從容知之,為工而不知道,此診之不足貴,此治之三過也。

    (比類,比别例類也。

    奇恒,異常也。

    從容,古經篇名,蓋法在安詳靜察也。

    凡善診者,必比類相求,故能因陰察陽,因表察裡,因正察邪,因此察彼,是以奇恒異常之脈證,皆自從容之法而知之矣。

    易曰:引而伸之,觸類而長之,天下之能事畢矣。

    其即比類之謂欤。

    工不知此,何診之有,此過誤之三也。

    又示從容論曰:脾虛浮似肺,腎小浮似脾,肝急沉散似腎,此皆工之所時亂也,然從容得之。

    詳疾病類九。

    )
診有三常,必問貴賤,封君敗傷,及欲侯王。

    (三常,即常貴賤,常貧富,常苦樂之義。

    封君敗傷者,追悔已往。

    及欲侯王者,妄想将來。

    皆緻病之因。

    )
故貴脫勢,雖不中邪,精神内傷,身必敗亡。

    (抑郁不伸,故精神内傷。

    迷而不達,不亡不已也。

    )
始富後貧,雖不傷邪,皮焦筋屈,痿為攣。

    (憂愁思慮,則心肺俱傷,氣血俱損,故為是病。

    音璧,足不能行也。

    )
醫不能嚴,不能動神,外為柔弱,亂至失常,病不能移,則醫事不行,此治之四過也。

    (戒不嚴,則無以禁其欲。

    言不切,則無以動其神。

    又其詞色外為柔弱,而委随從順,任其好惡,則未有不亂而至失其常者。

    如是則病不能移,其于醫也何有?此過誤之四也。

    )
凡診者,必知終始,有知餘緒,切脈問名,當合男女。

    (必知終始,謂原其始,要其終也。

    有知餘緒,謂察其本,知其末也。

    切其脈必問其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