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、諸經根結開阖病刺
關燈
小
中
大
裡,故其氣在筋骨間。
骨繇者,骨節縱緩不收,搖動不安于地也。
凡治樞折之為病者,當取少陽經之虛實而補瀉之。
窮其本者,窮此三陽所在之本,或開或阖或樞以治之也。
繇,搖同。
)太陰根于隐白,結于太倉。
足太陽下者根于隐白,上者結于太倉。
太倉即中脘,任脈穴也。
) 少陰根于湧泉,結于廉泉。
(足少陰下者根于湧泉,上者結于廉泉任脈穴也。
)厥陰根于大敦,結于玉英,絡于膻中。
(足厥陰下者根于大敦,上者結于玉英。
玉英即玉堂,任脈穴也。
)太陰為開,厥陰為阖,少陰為樞。
(此三陰開阖之義,詳如前章。
)故開折則倉廪無所輸膈洞,膈洞者取之太陰,視有餘不足,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。
(開屬太陰,主于脾也。
輸,營運也。
膈,膈塞也。
洞,如邪氣髒腑病形篇曰:洞者,食不化,下嗌還出也。
脾傷則營運失職而為是病,故當取之太陰,視其有餘不足以治之。
然脾雖陰經,而開折者,則亦陰中之陽氣不足而生病也。
)阖折即氣絕而喜悲,悲者取之厥陰,視有餘不足。
(阖屬厥陰,主于肝也。
肝傷即氣絕于裡,而肺氣乘之,則為悲。
故阖折者當取足厥陰,視其有餘不足而治之。
)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,不通者取之少陰,視有餘不足,有結者皆取之不足。
(樞屬少陰,主于腎也。
腎傷則脈有所結,而下焦有所不通。
故樞折者當取足少陰,視其有餘不足而治之。
然脈有結者,皆不足之所緻。
) 足太陽根于至陰,溜于京骨,注于昆侖,入于天柱、飛揚也。
(此下言手足三陽之盛絡,凡治病者所當取也。
足太陽之至陰,井也。
京骨,原也。
昆侖,經也。
天柱在頭,飛揚在足,皆本經之當取者。
後仿此。
溜,良救切。
)足少陽根于竅陰,溜于丘墟,注于陽輔,入于天容、光明也。
(足少陽之竅陰,井也。
丘墟,原也。
陽輔,經也。
天容乃手太陽經穴,此在頭者當為天沖,在足者為光明也。
)足陽明根于厲兌,溜于沖陽,注于下陵,入于人迎、豐隆也。
(足陽明之厲兌,井也。
沖陽,原也。
下陵當作解溪,經也。
人迎在頭,豐隆在足。
)手太陽根于少澤,溜于陽谷,注入小海,入于天窗、支正也。
(手太陽之少澤,井也。
陽谷,經也。
小海,合也。
天窗在頭,支正在手。
)手少陽根于關沖,溜于陽池,注于支溝,入于天牖、外關也。
(手少陽之關沖,井也。
陽池,原也。
支溝,經也。
天牖在頸,外關在手。
)手陽明根于商陽,溜于合谷,注于陽,入于扶突、偏曆也。
(手陽明之商陽,井也。
合谷,原也。
陽溪,經也。
扶突在頸,偏曆在手。
) 此所謂十二經者,盛絡皆當取之。
(此六陽盛絡之當取也。
所謂十二經者,以手足左右共言之。
)
骨繇者,骨節縱緩不收,搖動不安于地也。
凡治樞折之為病者,當取少陽經之虛實而補瀉之。
窮其本者,窮此三陽所在之本,或開或阖或樞以治之也。
繇,搖同。
)太陰根于隐白,結于太倉。
足太陽下者根于隐白,上者結于太倉。
太倉即中脘,任脈穴也。
) 少陰根于湧泉,結于廉泉。
(足少陰下者根于湧泉,上者結于廉泉任脈穴也。
)厥陰根于大敦,結于玉英,絡于膻中。
(足厥陰下者根于大敦,上者結于玉英。
玉英即玉堂,任脈穴也。
)太陰為開,厥陰為阖,少陰為樞。
(此三陰開阖之義,詳如前章。
)故開折則倉廪無所輸膈洞,膈洞者取之太陰,視有餘不足,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。
(開屬太陰,主于脾也。
輸,營運也。
膈,膈塞也。
洞,如邪氣髒腑病形篇曰:洞者,食不化,下嗌還出也。
脾傷則營運失職而為是病,故當取之太陰,視其有餘不足以治之。
然脾雖陰經,而開折者,則亦陰中之陽氣不足而生病也。
)阖折即氣絕而喜悲,悲者取之厥陰,視有餘不足。
(阖屬厥陰,主于肝也。
肝傷即氣絕于裡,而肺氣乘之,則為悲。
故阖折者當取足厥陰,視其有餘不足而治之。
)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,不通者取之少陰,視有餘不足,有結者皆取之不足。
(樞屬少陰,主于腎也。
腎傷則脈有所結,而下焦有所不通。
故樞折者當取足少陰,視其有餘不足而治之。
然脈有結者,皆不足之所緻。
) 足太陽根于至陰,溜于京骨,注于昆侖,入于天柱、飛揚也。
(此下言手足三陽之盛絡,凡治病者所當取也。
足太陽之至陰,井也。
京骨,原也。
昆侖,經也。
天柱在頭,飛揚在足,皆本經之當取者。
後仿此。
溜,良救切。
)足少陽根于竅陰,溜于丘墟,注于陽輔,入于天容、光明也。
(足少陽之竅陰,井也。
丘墟,原也。
陽輔,經也。
天容乃手太陽經穴,此在頭者當為天沖,在足者為光明也。
)足陽明根于厲兌,溜于沖陽,注于下陵,入于人迎、豐隆也。
(足陽明之厲兌,井也。
沖陽,原也。
下陵當作解溪,經也。
人迎在頭,豐隆在足。
)手太陽根于少澤,溜于陽谷,注入小海,入于天窗、支正也。
(手太陽之少澤,井也。
陽谷,經也。
小海,合也。
天窗在頭,支正在手。
)手少陽根于關沖,溜于陽池,注于支溝,入于天牖、外關也。
(手少陽之關沖,井也。
陽池,原也。
支溝,經也。
天牖在頸,外關在手。
)手陽明根于商陽,溜于合谷,注于陽,入于扶突、偏曆也。
(手陽明之商陽,井也。
合谷,原也。
陽溪,經也。
扶突在頸,偏曆在手。
) 此所謂十二經者,盛絡皆當取之。
(此六陽盛絡之當取也。
所謂十二經者,以手足左右共言之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