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九、陰陽離合

關燈
,名曰少陽,少陽根起于竅陰,名曰陰中之少陽。

    (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而少陽止于足之小趾次趾端,故厥陰之表,為陰中之少陽也。

    所謂少陽者,以厥陰氣盡,陰盡而陽始,故曰少陽。

    此木髒陰陽之離合也。

    )
是故三陽之離合也。

    太陽為開,陽明為阖,少陽為樞。

    (此總三陽為言也。

    太陽為開,謂陽氣發于外,為三陽之表也。

    陽明為阖,謂陽氣蓄于内,為三陽之裡也。

    少陽為樞,謂陽氣在表裡之間,可出可入,如樞機也。

    然開阖樞者,有上下中之分,亦如上文出地未出地之義,而合乎天地之氣也。

    )
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浮,命曰一陽。

    (三經者,言陽經也。

    陽從陽類,不得相失也。

    其為脈也,雖三陽各有其體,然陽脈多浮,若純于浮,則為病矣。

    故但欲搏手有力,得其陽和之象,而勿至過浮,是為三陽合一之道,故命曰一陽,此三陽脈之離合也。

    )
帝曰:願聞三陰。

    岐伯曰:外者為陽,内者為陰,然則中為陰。

    (外者為陽,言表也。

    内者為陰,言裡也。

    然則中為陰,總言屬裡者為三陰如下文也。

    )
其沖在下,名曰太陰,太陰根起于隐白,名曰陰中之陰。

    (其沖在下,名曰太陰,以太陰居沖脈之上也。

    上文曰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,廣明以心為言,沖脈并腎為言,蓋心脾腎三髒,心在南,脾在中,腎在北也。

    凡此三陽三陰皆首言沖脈者,以沖為十二經脈之海,故先及之,以舉其綱領也。

    太陰起于足大趾,故根于隐白。

    以太陰而居陰分,故曰陰中之陰。

    此下三陰表裡離合之義,俱如前三陽經下。

    後準此。

    )
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,少陰根起于湧泉,名曰陰中之少陰。

    (脾下之後,腎之位也,故太陰之後,名曰少陰。

    少陰脈起小趾之下,斜趨足心,故根于湧泉穴。

    腎本少陰而居陰分,故為陰中之少陰。

    )
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,厥陰根起于大敦,陰之絕陽,名曰陰之絕陰。

    (腎前之上,肝之位也,故曰少陰之前,名曰厥陰。

    厥陰起于足大趾,故根于大敦。

    厥,盡也,絕,亦盡也。

    此陰極之經,故曰陰之絕陽,又曰陰之絕陰。

    )
是故三陰之離合也,太陰為開,厥陰為阖,少陰為樞。

    (此總三陰為言,亦有内外之分也。

    太陰為開,居陰分之表也。

    厥陰為阖,居陰分之裡也。

    少陰為樞,居陰分之中也,開者主出,阖者主入,樞者主出入之間,亦與三陽之義同。

    )
三經者,不得相失也,搏而勿沉,名曰一陰。

    (三經皆陰,陰脈皆沉,不得相失也。

    若過于沉,則為病矣。

    故但宜沉搏有神,各得其陰脈中和之體,是為三陰合一之道,故名曰一陰。

    此三陰脈之離合也。

    )
陰陽HTHT,積傳為一周,氣裡形表,而為相成也。

    (HTHT一作沖沖,言陰陽之氣,運動無已也。

    積傳為一周,言諸經流傳相積,晝夜五十營而為一周也。

    然形以氣而成,氣以形而聚,故氣運于裡,形立于表,交相為用,此則陰陽表裡、離合相成之道也。

    愚按:本篇所言,惟足經陰陽,而不及手經者何也?觀上文雲: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;則出地者,名曰陰中之陽。

    蓋言萬物之氣,皆自地而升也。

    而人之腰以上為天,腰以下為地,言足則通身上下經氣皆盡,而手在其中矣,故不必言手也。

    然足為陰,故于三陽也言陰中之陽,三陰也言陰中之陰。

    然則手經亦有離合,其在陽經,當為陽中之陽,其在陰經,當為陽中之陰,可類推矣。

    言足不言手義,詳疾病類三十九,所當互考。

   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