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九、陰陽離合

關燈
(素問陰陽離合論全) 黃帝問曰:餘聞天為陽,地為陰,日為陽,月為陰,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,人亦應之。

    今三陰三陽,不應陰陽,其故何也?(此言天地之陰陽,無不合于人者。

    如上為陽,下為陰,前為陽,後為陰,皆其理也。

    然而三陰三陽,其亦有不相應者,故疑以為問。

    )
岐伯對曰:陰陽者,數之可十,推之可百,數之可千,推之可萬,萬之大不可勝數,然其要一也。

    (謂陰陽之道,合之則一,散之則十百千萬,亦無非陰陽之變化。

    故于顯微大小,象體無窮,無不有理存焉。

    然變化雖多,其要則一,一即理而已。

    是以人之三陰三陽,亦豈有不應乎天地者哉?此上二節義,又出五營運大論,詳運氣類四。

    )
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;(天覆地載,即陰陽之上下也。

    凡萬物方生者,未出乎地,處陰之中,故曰陰處。

    以陰形而居陰分,故又曰陰中之陰也。

    )
則出地者,名曰陰中之陽。

    (形成于陰而出于陽,故曰陰中之陽。

    )
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。

    (陽正其氣,萬化乃生;陰主其質,萬形乃成。

    易曰:幹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

    大抵陽先陰後,陽施陰受,陽之輕清未形,陰之重濁有質,即此之謂。

    予,與同。

    )
故生因春,長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,失常則天地四塞。

    (四時陰陽,先後有序,若失其常,則天地四塞矣。

    四塞者,陰陽痞隔,不相通也。

    長,上聲。

    塞,入聲。

    )
陰陽之變,其在人者,亦數之可數。

    (凡如上文者,皆天地陰陽之變也。

    其在于人,則亦有陰中之陽,陽中之陰,上下表裡,氣數皆然,知其數則無不可數矣。

    數,推測也。

    數字,上者去聲,下者上聲。

    )
帝曰: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。

    (分而言之謂之離,陰陽各有其經也。

    并而言之謂之合,表裡同歸一氣也。

    )
岐伯曰:聖人南面而立,前曰廣明,後曰太沖。

    (雲聖人者,崇人道之大宗也。

    南面而立者,正陰陽之向背也。

    廣,大也。

    南方者,丙丁之位。

    天陽在南,故日處之;人陽亦在南,故七竅處之。

    易曰:相見乎離。

    即廣明之謂。

    且人身前後經脈,任脈循腹裡,至咽喉,上頤循面入目;沖脈循背裡,出颃颡,其輸上在于大杼。

    分言之,則任行乎前而會于陽明,沖行乎後而為十二經脈之海,故前曰廣明,後曰太沖;合言之,則任沖名位雖異,而同出一原,通乎表裡,此腹背陰陽之離合也。

    )
太沖之地,名曰少陰,少陰之上,名曰太陽,太陽根起于至陰,結于命門,名曰陰中之陽。

    (沖脈并少陰而行,故太沖之地為少陰。

    地者,次也。

    有少陰之裡,則有太陽之表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故少陰經起于小指之下,太陽經止于小指之側,故曰少陰之上名太陽也。

    太陽之脈起于目,止于足,下者為根,上者為結,故曰根于至陰,結于命門。

    命門者,目也。

    此以太陽而合于少陰,故為陰中之陽。

    然離則陰陽各其經,合則表裡同其氣,是為水髒陰陽之離合也。

    下仿此。

    )
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,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,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,陽明根起于厲兌,名曰陰中之陽。

    (中身,身之中半也。

    中身而上,心之所居,心屬火而通神明,故亦曰廣明。

    心髒之下,太陰脾也,故廣明之下,名曰太陰。

    太陰之表,陽明胃也,故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。

    陽明脈止于足之次趾,與太陰為表裡,故曰根起于厲兌,為陰中之陽。

    此土髒陰陽之離合也。

    )
厥陰之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