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三、營衛三焦
關燈
小
中
大
命曰合陰。
合陰者,營衛皆歸于髒,而會于天一之中也。
平旦陰盡而陽受氣,故民皆張目而起。
此陰陽消息之道,常如是無已而與天地同其紀。
所謂天地之紀者,如天地日月各有所會之紀也。
天以二十八舍為紀,地以十二辰次為紀,日月以行之遲速為紀。
故天與地一歲一會,如玄枵加于子宮是也。
天與日亦一歲一會,如冬至日纏星紀是也。
日與月則一月一會,如晦朔之同宮是也。
人之營衛,以晝夜為紀,故一日凡行五十周而複為大會焉。
)黃帝曰:老人之不夜瞑者,何氣使然?少壯之人不晝瞑者,何氣使然? (此帝因上文言夜則萬民皆卧,故特舉老人之不夜瞑者,以求其詳也。
)岐伯答曰:壯者之氣血盛,其肌肉滑,氣道通,營衛之行不失其常,故晝精而夜瞑。
老者之氣血衰,其肌肉枯,氣道澀,五髒之氣相搏,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内伐,故晝不精,夜不瞑。
(老者之氣血衰,故肌肉枯,氣道澀,五髒之氣搏聚不行,而營氣衰少矣。
營氣衰少,故衛氣乘虛内伐,衛失其常故晝不精,營失其常故夜不瞑也。
)黃帝曰:願聞營衛之所行,皆何道從來?岐伯答曰:營出于中焦,衛出于下焦。
(何道從來,言營衛所由之道路也。
營氣者,由谷入于胃,中焦受氣取汁,化其精微而上注于肺,乃自手太陰始,周行于經隧之中,故營氣出于中焦。
衛氣者,出其悍氣之疾,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,不入于脈,故于平旦陰盡,陽氣出于目,循頭項下行,始于足太陽膀胱經而行于陽分,日西陽盡,則始于足少陰腎經而行于陰分,其氣自膀胱與腎,由下而出,故衛氣出于下焦。
詳義見後營氣衛氣二章。
愚按:人身不過表裡,表裡不過陰陽,陰陽即營衛,營衛即血氣。
髒腑筋骨居于内,必賴營氣以資之,經脈以疏之。
皮毛分肉居于外,經之所不通,營之所不及,故賴衛氣以之,孫絡以濡之。
而後内而精髓,外而發膚,無弗得其養者,皆營衛之化也。
然營氣者,猶天之有宿度,地之有經水,出入有期,營運有序者也。
衛氣者,猶天之有清陽,地之有郁蒸,陰陽晝夜,随時而變者也。
衛氣屬陽,乃出于下焦,下者必升,故其氣自下而上,亦猶地氣上為雲也。
營本屬陰,乃自中焦而出于上焦,上者必降,故營氣自上而下,亦猶天氣降為雨也。
雖衛主氣而在外,然亦何嘗無血。
營主血而在内,然亦何嘗無氣。
故營中未必無衛,衛中未必無營,但行于内者便謂之營,行于外者便謂之衛,此人身陰陽交感之道,分之則二,合之則一而已。
前第六章有按,當與此互閱。
) 黃帝曰:願聞三焦之所出。
岐伯答曰:上焦出于胃上口,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,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,還至陽明,上至舌,下足陽明,(胃上口,即上脘也。
咽為胃系,水谷之道路也。
膈上曰胸中,即膻中也。
其旁行者,走兩腋,出天池之次,循手太陰肺經之分而還于手陽明。
其上行者,至于舌。
其下行者,交于足陽明,以行于中下二焦。
凡此皆上焦之部分也。
)常與榮俱行于陽二十五度,行于陰亦二十五度,一周也,故五十度而複大會于手太陰矣。
(上焦者,肺之所居,宗氣之所聚。
營氣者,随宗氣以行于十四經脈之中。
故上焦之氣,常與營氣俱行于陽二十五度,陰亦二十五度。
陽陰者,言晝夜也。
晝夜周行五十度,至次日寅時複會于手太陰肺經,是為一周。
然則營氣雖出于中焦,而施化則由于上焦也。
) 黃帝曰:願聞中焦之所出。
岐伯答曰:中
合陰者,營衛皆歸于髒,而會于天一之中也。
平旦陰盡而陽受氣,故民皆張目而起。
此陰陽消息之道,常如是無已而與天地同其紀。
所謂天地之紀者,如天地日月各有所會之紀也。
天以二十八舍為紀,地以十二辰次為紀,日月以行之遲速為紀。
故天與地一歲一會,如玄枵加于子宮是也。
天與日亦一歲一會,如冬至日纏星紀是也。
日與月則一月一會,如晦朔之同宮是也。
人之營衛,以晝夜為紀,故一日凡行五十周而複為大會焉。
)黃帝曰:老人之不夜瞑者,何氣使然?少壯之人不晝瞑者,何氣使然? (此帝因上文言夜則萬民皆卧,故特舉老人之不夜瞑者,以求其詳也。
)岐伯答曰:壯者之氣血盛,其肌肉滑,氣道通,營衛之行不失其常,故晝精而夜瞑。
老者之氣血衰,其肌肉枯,氣道澀,五髒之氣相搏,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内伐,故晝不精,夜不瞑。
(老者之氣血衰,故肌肉枯,氣道澀,五髒之氣搏聚不行,而營氣衰少矣。
營氣衰少,故衛氣乘虛内伐,衛失其常故晝不精,營失其常故夜不瞑也。
)黃帝曰:願聞營衛之所行,皆何道從來?岐伯答曰:營出于中焦,衛出于下焦。
(何道從來,言營衛所由之道路也。
營氣者,由谷入于胃,中焦受氣取汁,化其精微而上注于肺,乃自手太陰始,周行于經隧之中,故營氣出于中焦。
衛氣者,出其悍氣之疾,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,不入于脈,故于平旦陰盡,陽氣出于目,循頭項下行,始于足太陽膀胱經而行于陽分,日西陽盡,則始于足少陰腎經而行于陰分,其氣自膀胱與腎,由下而出,故衛氣出于下焦。
詳義見後營氣衛氣二章。
愚按:人身不過表裡,表裡不過陰陽,陰陽即營衛,營衛即血氣。
髒腑筋骨居于内,必賴營氣以資之,經脈以疏之。
皮毛分肉居于外,經之所不通,營之所不及,故賴衛氣以之,孫絡以濡之。
而後内而精髓,外而發膚,無弗得其養者,皆營衛之化也。
然營氣者,猶天之有宿度,地之有經水,出入有期,營運有序者也。
衛氣者,猶天之有清陽,地之有郁蒸,陰陽晝夜,随時而變者也。
衛氣屬陽,乃出于下焦,下者必升,故其氣自下而上,亦猶地氣上為雲也。
營本屬陰,乃自中焦而出于上焦,上者必降,故營氣自上而下,亦猶天氣降為雨也。
雖衛主氣而在外,然亦何嘗無血。
營主血而在内,然亦何嘗無氣。
故營中未必無衛,衛中未必無營,但行于内者便謂之營,行于外者便謂之衛,此人身陰陽交感之道,分之則二,合之則一而已。
前第六章有按,當與此互閱。
) 黃帝曰:願聞三焦之所出。
岐伯答曰:上焦出于胃上口,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,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,還至陽明,上至舌,下足陽明,(胃上口,即上脘也。
咽為胃系,水谷之道路也。
膈上曰胸中,即膻中也。
其旁行者,走兩腋,出天池之次,循手太陰肺經之分而還于手陽明。
其上行者,至于舌。
其下行者,交于足陽明,以行于中下二焦。
凡此皆上焦之部分也。
)常與榮俱行于陽二十五度,行于陰亦二十五度,一周也,故五十度而複大會于手太陰矣。
(上焦者,肺之所居,宗氣之所聚。
營氣者,随宗氣以行于十四經脈之中。
故上焦之氣,常與營氣俱行于陽二十五度,陰亦二十五度。
陽陰者,言晝夜也。
晝夜周行五十度,至次日寅時複會于手太陰肺經,是為一周。
然則營氣雖出于中焦,而施化則由于上焦也。
) 黃帝曰:願聞中焦之所出。
岐伯答曰: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