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三、營衛三焦
關燈
小
中
大
焦亦并胃中,出上焦之後,此所受氣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于肺脈,乃化而為血,以奉生身,莫貴于此,故獨得行于經隧,命曰營氣。
(胃中,中脘之分也。
後,下也。
受氣者,受谷食之氣也。
五谷入胃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氣,分為三隧以注于三焦。
而中焦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是謂血,以奉生身而行于精隧,是為營氣,故曰營出中焦。
按下文雲:下焦者,别回腸,注膀胱。
然則自膈膜之下,至臍上一寸水分穴之上,皆中焦之部分也。
泌,秘、弼二音。
粕音樸。
隧音遂,伏道也。
)黃帝曰:夫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,何謂也?岐伯答曰:營衛者精氣也,血者神氣也,故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。
故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。
(營衛之氣,雖厘清濁,然皆水谷之精華,故曰營衛者精氣也。
血由化而赤,莫測其妙,故曰血者神氣也。
然血化于液,液化于氣,是血之與氣,本為同類,而血之與汗,亦非兩種;但血主營,為陰為裡,汗屬衛,為陽為表,一表一裡,無可并攻,故奪血者無取其汗,奪汗者無取其血。
若表裡俱奪,則不脫于陰,必脫于陽,脫陽亦死,脫陰亦死,故曰人生有兩死。
然而人之生也,陰陽之氣皆不可無,未有孤陽能生者,亦未有孤陰能生者,故曰無兩生也。
) 黃帝曰:願聞下焦之所出。
岐伯答曰:下焦者,别回腸,注于膀胱而滲入焉。
故水谷者,常并居于胃中,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,而成下焦,滲而俱下,濟泌别汁,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。
(回腸,大腸也。
濟,同,猶酾濾也。
泌,如狹流也。
别汁,分别清濁也。
别回腸者,謂水谷并居于胃中,傳化于小腸,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,糟粕由此别行回腸,從後而出,津液由此别滲膀胱,從前而出。
膀胱無上口,故雲滲入。
凡自水分穴而下,皆下焦之部分也。
按三十一難曰:下焦者,當膀胱上口,主分别清濁。
其言上口者,以滲入之處為言,非真謂有口也。
如果有口,則不言滲入矣。
何後世不解其意而争言膀胱有上口,其謬為甚。
三焦下義,詳前十六。
酾音篩。
濾音慮。
)黃帝曰:人飲酒,酒亦入胃,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?岐伯答曰:酒者熟谷之液也,其氣悍以清,故後谷而入,先谷而液出焉。
(此因上文言水谷入胃必濟泌别汁而後出,而何以飲酒者獨先下也?蓋以酒之氣悍,則直連下焦,酒之質清,則速行無滞,故後谷而入,先谷而出也。
)黃帝曰:善。
餘聞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渎,此之謂也。
(如霧者,氣浮于上也。
言宗氣積于胸中,司呼吸而布于經隧之間,如天之霧,故曰上焦如霧也。
漚者,水上之泡,水得氣而不沉者也。
言營血化于中焦,随氣流行以奉生身,如漚處浮沉之間,故曰中焦如漚也。
渎者,水所注洩。
言下焦主出而不納,逝而不反,故曰下焦如渎也。
然則肺象天而居上,故司霧之化。
脾象地而在中,故司漚之化。
大腸膀胱象江河淮泗而在下,故司川渎之化也。
愚按:三焦者,本全體之大髒,統上中下而言也。
本經發明不啻再四,如本輸、本髒、論勇、決氣、營衛生會、五髒别論、六節藏象論、邪客、背輸等篇,皆有詳義,而二十五難經獨言三焦包絡皆有名而無形,遂起後世之疑,莫能辨正。
第觀本經所言,凡上中下三焦之義,既明且悉,烏得謂其以無為有、以虛為實哉?餘因遍考諸篇,着有三焦包絡命門辨,及藏象類第三章俱有詳按,所當互考。
)
(胃中,中脘之分也。
後,下也。
受氣者,受谷食之氣也。
五谷入胃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氣,分為三隧以注于三焦。
而中焦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是謂血,以奉生身而行于精隧,是為營氣,故曰營出中焦。
按下文雲:下焦者,别回腸,注膀胱。
然則自膈膜之下,至臍上一寸水分穴之上,皆中焦之部分也。
泌,秘、弼二音。
粕音樸。
隧音遂,伏道也。
)黃帝曰:夫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,何謂也?岐伯答曰:營衛者精氣也,血者神氣也,故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。
故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。
(營衛之氣,雖厘清濁,然皆水谷之精華,故曰營衛者精氣也。
血由化而赤,莫測其妙,故曰血者神氣也。
然血化于液,液化于氣,是血之與氣,本為同類,而血之與汗,亦非兩種;但血主營,為陰為裡,汗屬衛,為陽為表,一表一裡,無可并攻,故奪血者無取其汗,奪汗者無取其血。
若表裡俱奪,則不脫于陰,必脫于陽,脫陽亦死,脫陰亦死,故曰人生有兩死。
然而人之生也,陰陽之氣皆不可無,未有孤陽能生者,亦未有孤陰能生者,故曰無兩生也。
) 黃帝曰:願聞下焦之所出。
岐伯答曰:下焦者,别回腸,注于膀胱而滲入焉。
故水谷者,常并居于胃中,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,而成下焦,滲而俱下,濟泌别汁,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。
(回腸,大腸也。
濟,同,猶酾濾也。
泌,如狹流也。
别汁,分别清濁也。
别回腸者,謂水谷并居于胃中,傳化于小腸,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,糟粕由此别行回腸,從後而出,津液由此别滲膀胱,從前而出。
膀胱無上口,故雲滲入。
凡自水分穴而下,皆下焦之部分也。
按三十一難曰:下焦者,當膀胱上口,主分别清濁。
其言上口者,以滲入之處為言,非真謂有口也。
如果有口,則不言滲入矣。
何後世不解其意而争言膀胱有上口,其謬為甚。
三焦下義,詳前十六。
酾音篩。
濾音慮。
)黃帝曰:人飲酒,酒亦入胃,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?岐伯答曰:酒者熟谷之液也,其氣悍以清,故後谷而入,先谷而液出焉。
(此因上文言水谷入胃必濟泌别汁而後出,而何以飲酒者獨先下也?蓋以酒之氣悍,則直連下焦,酒之質清,則速行無滞,故後谷而入,先谷而出也。
)黃帝曰:善。
餘聞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渎,此之謂也。
(如霧者,氣浮于上也。
言宗氣積于胸中,司呼吸而布于經隧之間,如天之霧,故曰上焦如霧也。
漚者,水上之泡,水得氣而不沉者也。
言營血化于中焦,随氣流行以奉生身,如漚處浮沉之間,故曰中焦如漚也。
渎者,水所注洩。
言下焦主出而不納,逝而不反,故曰下焦如渎也。
然則肺象天而居上,故司霧之化。
脾象地而在中,故司漚之化。
大腸膀胱象江河淮泗而在下,故司川渎之化也。
愚按:三焦者,本全體之大髒,統上中下而言也。
本經發明不啻再四,如本輸、本髒、論勇、決氣、營衛生會、五髒别論、六節藏象論、邪客、背輸等篇,皆有詳義,而二十五難經獨言三焦包絡皆有名而無形,遂起後世之疑,莫能辨正。
第觀本經所言,凡上中下三焦之義,既明且悉,烏得謂其以無為有、以虛為實哉?餘因遍考諸篇,着有三焦包絡命門辨,及藏象類第三章俱有詳按,所當互考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