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、十五别絡病刺
關燈
小
中
大
諸經之氣,下絡喉嗌。
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,實則狂巅,虛則足不收胫枯,取之所别也。
(足陽明之絡名豐隆,在外踝上八寸,别走足太陰者也。
此經循喉嚨入缺盆,胃為五髒六腑之海,而喉嗌缺盆為諸經之孔道,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而為病如此。
治之者,當取所别之豐隆也。
胫,奚敬切。
嗌音益。
瘁,悴同,病乏也。
喑音音。
巅,癫同。
) 足太陰之别,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别走陽明;其别者,入絡腸胃。
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别也。
(足太陰之絡名公孫,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,别走足陽明者也。
厥氣者,脾氣失調而或寒或熱,皆為厥氣。
逆而上行則為霍亂。
本經入腹屬脾絡胃,故其所病如此。
治此者,當取所别之公孫也。
) 足少陰之别,名曰大鐘,當踝後繞跟,别走太陽;其别者,并經上走于心包,下外貫腰脊。
其病氣逆則煩悶,實則閉癃,虛則腰痛,取之所别也。
(足少陰之絡名大鐘,在足跟後骨上兩筋間,别走足太陽者也。
前十二經脈言本經從肺出絡心,此言上走心包,下外貫腰脊,故其為病如此。
而治此者,當取所别之大鐘也。
) 足厥陰之别,名曰蠡溝,去内踝五寸,别走少陽;其别者,循胫上睾,結于莖。
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,實則挺長,虛則暴癢,取之所别也。
(足厥陰之絡名蠡溝,在足内踝上五寸,别走足少陽者也。
本經絡陰器,上睾結于莖,故其所病如此。
而治此者,當取所别之蠡溝。
蠡音裡。
睾音高,陰丸也。
莖,英、行二音,陰莖也。
) 任脈之别,名曰尾翳,下鸠尾,散于腹。
實則腹皮痛,虛則癢搔,取之所别也。
(尾翳,誤也,任脈之絡名屏翳,即會陰穴,在大便前、小便後、兩陰之間,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。
此經由鸠尾下行散于腹,故其為病若此。
而治之者,當取所别之會陰。
搔,思高切,爬也。
) 督脈之别,名曰長強,挾膂上項,散頭上,下當肩胛左右,别走太陽,入貫膂。
實則脊強,虛則頭重高搖之,挾脊之有過者,取之所别也。
(督脈之絡名長強,在尾骨端,别走任脈足少陰者也。
此經上頭項走肩背,故其所病如此。
頭重高搖之,謂力弱不勝而顫掉也。
治此者,當取所别之長強。
膂音呂。
) 脾之大絡,名曰大包,出淵腋下三寸,布胸脅。
實則身盡痛,虛則百節盡皆縱,此脈若羅絡之血者,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。
(脾之大絡名大包,在淵腋下三寸,布胸脅,出九肋間,總統陰陽諸絡,由脾灌溉五髒者也,故其為病如此。
羅絡之血者,言此大絡包羅諸絡之血,故皆取脾之大絡以去之。
大絡,即大包也。
) 凡此十五絡者,實則必見,虛則必下,視之不見,求之上下,人經不同,絡脈異所别也。
(十二經共十二絡,而外有任督之絡,及脾之大絡,是為十五絡也。
凡人之十二經脈,伏行分肉之間,深不可見;其脈之浮而可見者,皆絡脈也。
然又必邪氣盛者脈乃壅盛,故實則必見;正氣虛者,脈乃陷下,而視之不見矣。
故當求上下諸穴,以相印證而察之,何也?蓋以人經有肥瘦長短之不同,絡脈亦異其所别,故不可執一而求也。
愚按:本篇以督脈之長強,任脈之尾翳,合為十五絡,蓋督脈統絡諸陽,任脈統絡諸陰,以為十二經絡陰陽之綱領故也。
而二十六難以陽跷陰跷合為十五絡者,不知陽跷為足太陽之别,陰跷為足少陰之别,不得另以為言也,學人當以本經為正。
又按:本篇足太陰之别名曰公孫,而複有脾之大絡名曰大包;足陽明之别名曰豐隆,而平人氣象論複有胃之大絡名曰虛裡。
然則諸經之絡唯一,而脾胃之絡各二。
蓋以脾胃為髒腑之本,而十二經皆以受氣者也。
共為十六絡,有圖。
)
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,實則狂巅,虛則足不收胫枯,取之所别也。
(足陽明之絡名豐隆,在外踝上八寸,别走足太陰者也。
此經循喉嚨入缺盆,胃為五髒六腑之海,而喉嗌缺盆為諸經之孔道,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而為病如此。
治之者,當取所别之豐隆也。
胫,奚敬切。
嗌音益。
瘁,悴同,病乏也。
喑音音。
巅,癫同。
) 足太陰之别,名曰公孫,去本節之後一寸,别走陽明;其别者,入絡腸胃。
厥氣上逆則霍亂,實則腸中切痛,虛則鼓脹,取之所别也。
(足太陰之絡名公孫,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,别走足陽明者也。
厥氣者,脾氣失調而或寒或熱,皆為厥氣。
逆而上行則為霍亂。
本經入腹屬脾絡胃,故其所病如此。
治此者,當取所别之公孫也。
) 足少陰之别,名曰大鐘,當踝後繞跟,别走太陽;其别者,并經上走于心包,下外貫腰脊。
其病氣逆則煩悶,實則閉癃,虛則腰痛,取之所别也。
(足少陰之絡名大鐘,在足跟後骨上兩筋間,别走足太陽者也。
前十二經脈言本經從肺出絡心,此言上走心包,下外貫腰脊,故其為病如此。
而治此者,當取所别之大鐘也。
) 足厥陰之别,名曰蠡溝,去内踝五寸,别走少陽;其别者,循胫上睾,結于莖。
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,實則挺長,虛則暴癢,取之所别也。
(足厥陰之絡名蠡溝,在足内踝上五寸,别走足少陽者也。
本經絡陰器,上睾結于莖,故其所病如此。
而治此者,當取所别之蠡溝。
蠡音裡。
睾音高,陰丸也。
莖,英、行二音,陰莖也。
) 任脈之别,名曰尾翳,下鸠尾,散于腹。
實則腹皮痛,虛則癢搔,取之所别也。
(尾翳,誤也,任脈之絡名屏翳,即會陰穴,在大便前、小便後、兩陰之間,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。
此經由鸠尾下行散于腹,故其為病若此。
而治之者,當取所别之會陰。
搔,思高切,爬也。
) 督脈之别,名曰長強,挾膂上項,散頭上,下當肩胛左右,别走太陽,入貫膂。
實則脊強,虛則頭重高搖之,挾脊之有過者,取之所别也。
(督脈之絡名長強,在尾骨端,别走任脈足少陰者也。
此經上頭項走肩背,故其所病如此。
頭重高搖之,謂力弱不勝而顫掉也。
治此者,當取所别之長強。
膂音呂。
) 脾之大絡,名曰大包,出淵腋下三寸,布胸脅。
實則身盡痛,虛則百節盡皆縱,此脈若羅絡之血者,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。
(脾之大絡名大包,在淵腋下三寸,布胸脅,出九肋間,總統陰陽諸絡,由脾灌溉五髒者也,故其為病如此。
羅絡之血者,言此大絡包羅諸絡之血,故皆取脾之大絡以去之。
大絡,即大包也。
) 凡此十五絡者,實則必見,虛則必下,視之不見,求之上下,人經不同,絡脈異所别也。
(十二經共十二絡,而外有任督之絡,及脾之大絡,是為十五絡也。
凡人之十二經脈,伏行分肉之間,深不可見;其脈之浮而可見者,皆絡脈也。
然又必邪氣盛者脈乃壅盛,故實則必見;正氣虛者,脈乃陷下,而視之不見矣。
故當求上下諸穴,以相印證而察之,何也?蓋以人經有肥瘦長短之不同,絡脈亦異其所别,故不可執一而求也。
愚按:本篇以督脈之長強,任脈之尾翳,合為十五絡,蓋督脈統絡諸陽,任脈統絡諸陰,以為十二經絡陰陽之綱領故也。
而二十六難以陽跷陰跷合為十五絡者,不知陽跷為足太陽之别,陰跷為足少陰之别,不得另以為言也,學人當以本經為正。
又按:本篇足太陰之别名曰公孫,而複有脾之大絡名曰大包;足陽明之别名曰豐隆,而平人氣象論複有胃之大絡名曰虛裡。
然則諸經之絡唯一,而脾胃之絡各二。
蓋以脾胃為髒腑之本,而十二經皆以受氣者也。
共為十六絡,有圖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