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五、決死生
關燈
小
中
大
(素問三部九候論)
帝曰:決死生奈何?(謂因其形證脈息,而欲預知其死生也。
)岐伯曰:形盛脈細,少氣不足以息者危。
(形盛脈細而少氣不足以息者,外有餘而中不足,枝葉盛而根本虛也,故危亡近矣。
)形瘦脈大,胸中多氣者死。
(形體消瘦而脈反大、胸中反多氣者,陰不足而陽有餘也。
陰形既敗,孤陽無獨留之理,故死。
)形氣相得者生。
(體貌為形,陰也;營運屬氣,陽也。
陰主靜,陽無陰不成;陽主動,陰無陽不生。
故形以寓氣,氣以運形,陰陽當和,不得相失。
如形盛脈大,形瘦脈細,皆為相得;相得者生,反此者危也。
)參伍不調者病。
(三以相參,伍以相類,謂之不調。
凡或大或小,或遲或疾,往來出入而無常度者,皆病脈也。
)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。
(三部九候義,見前第五。
皆相失者,謂失其常,如下文乍疏乍數、失時、真髒、脫肉、七診之類皆是也,故死。
)上下左右之脈,相應如參舂者病甚。
上下左右相失,不可數者死。
(上下左右,即三部九候而各有左右也。
參舂,謂大數而鼓,如杵之舂,陽極之脈也,故曰病甚。
甚至息數相失,而不可以數計者,死。
脈法曰:人一呼脈再至、一息脈亦再至曰平,三至曰離經,四至曰脫精,五至曰死,六至曰命盡。
今相失而不可數,蓋不止于五六至矣,必死可知。
舂,書容切。
數,上聲。
)中部之候雖獨調,與衆髒相失者死。
中部之候相減者死。
(三部之脈,上部在頭,中部在手,下部在足。
此言中部之脈雖獨調,而頭足衆髒之脈已失其常者,當死。
若中部之脈減于上下二部者,中氣大衰也,亦死。
)目内陷者死。
(五髒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,目内陷者,陽精脫矣,故必死。
)以左手足上,上去踝五寸按之,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,(手足之絡皆可取而驗之。
手踝之上,手太陰肺絡也。
足踝之上,足太陰脾絡也。
肺藏氣而主治節,脾屬上而主灌溉,故可取之以察吉兇。
踝,胡寡切。
)其應過五寸以上,蠕蠕然者不病;其應疾,中手渾渾然者病;中手徐徐然者病;其應上不能至五寸,彈之不應者死。
(應,動也。
應過五寸以上,氣脈充也。
蠕蠕,蟲行貌,謂其滑而勻和也,是為不病之脈。
疾,急疾也。
渾渾,濁亂也。
徐徐,遲緩也。
不能至五寸者,氣脈衰。
彈之不應者,氣脈絕。
故微則為病,而甚則為死也。
蠕音如。
)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。
(脾胃竭則肌肉消,肝腎敗則筋骨憊,肉脫身重,死期至矣。
不去者,不能動搖來去也。
)中部乍疏乍數者死。
(中部,兩手脈也。
乍疏乍數者,氣脈敗亂之兆也,故死。
)其脈代而鈎者,病在絡脈。
(代而鈎者,俱應夏氣,而夏氣在絡也。
)九候之相應也,上下若一,不得相失。
(上下若一,言其大小遲疾皆貴乎和平也。
)一候後則病,二候後則病甚,三候後則病危。
所謂後者,應不俱也。
(應不俱者,脈失常度,逆順無倫也。
)察其腑髒,以知死生之期。
(死生之期,察其克賊生王而可知也。
)必先知經脈,然後知病脈。
(經者常脈,病者變脈;不知其常,不足以知變也。
)真髒脈見者勝死。
(真髒脈義見後。
勝死,謂遇其勝已之時而死,如肝見庚辛、脾見甲乙之類是也。
)足太陽氣絕者,其足不可屈伸,死必戴眼。
(足太陽之脈,下者合中,貫内,出外踝之後;上者起目内,其脈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,名曰眼系。
故太陽氣絕者,血枯筋急,足不可屈伸,而死心戴眼。
戴眼者,睛上視而瞪也。
音篆。
瞪,曹庚切。
)帝曰:冬
)岐伯曰:形盛脈細,少氣不足以息者危。
(形盛脈細而少氣不足以息者,外有餘而中不足,枝葉盛而根本虛也,故危亡近矣。
)形瘦脈大,胸中多氣者死。
(形體消瘦而脈反大、胸中反多氣者,陰不足而陽有餘也。
陰形既敗,孤陽無獨留之理,故死。
)形氣相得者生。
(體貌為形,陰也;營運屬氣,陽也。
陰主靜,陽無陰不成;陽主動,陰無陽不生。
故形以寓氣,氣以運形,陰陽當和,不得相失。
如形盛脈大,形瘦脈細,皆為相得;相得者生,反此者危也。
)參伍不調者病。
(三以相參,伍以相類,謂之不調。
凡或大或小,或遲或疾,往來出入而無常度者,皆病脈也。
)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。
(三部九候義,見前第五。
皆相失者,謂失其常,如下文乍疏乍數、失時、真髒、脫肉、七診之類皆是也,故死。
)上下左右之脈,相應如參舂者病甚。
上下左右相失,不可數者死。
(上下左右,即三部九候而各有左右也。
參舂,謂大數而鼓,如杵之舂,陽極之脈也,故曰病甚。
甚至息數相失,而不可以數計者,死。
脈法曰:人一呼脈再至、一息脈亦再至曰平,三至曰離經,四至曰脫精,五至曰死,六至曰命盡。
今相失而不可數,蓋不止于五六至矣,必死可知。
舂,書容切。
數,上聲。
)中部之候雖獨調,與衆髒相失者死。
中部之候相減者死。
(三部之脈,上部在頭,中部在手,下部在足。
此言中部之脈雖獨調,而頭足衆髒之脈已失其常者,當死。
若中部之脈減于上下二部者,中氣大衰也,亦死。
)目内陷者死。
(五髒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,目内陷者,陽精脫矣,故必死。
)以左手足上,上去踝五寸按之,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,(手足之絡皆可取而驗之。
手踝之上,手太陰肺絡也。
足踝之上,足太陰脾絡也。
肺藏氣而主治節,脾屬上而主灌溉,故可取之以察吉兇。
踝,胡寡切。
)其應過五寸以上,蠕蠕然者不病;其應疾,中手渾渾然者病;中手徐徐然者病;其應上不能至五寸,彈之不應者死。
(應,動也。
應過五寸以上,氣脈充也。
蠕蠕,蟲行貌,謂其滑而勻和也,是為不病之脈。
疾,急疾也。
渾渾,濁亂也。
徐徐,遲緩也。
不能至五寸者,氣脈衰。
彈之不應者,氣脈絕。
故微則為病,而甚則為死也。
蠕音如。
)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。
(脾胃竭則肌肉消,肝腎敗則筋骨憊,肉脫身重,死期至矣。
不去者,不能動搖來去也。
)中部乍疏乍數者死。
(中部,兩手脈也。
乍疏乍數者,氣脈敗亂之兆也,故死。
)其脈代而鈎者,病在絡脈。
(代而鈎者,俱應夏氣,而夏氣在絡也。
)九候之相應也,上下若一,不得相失。
(上下若一,言其大小遲疾皆貴乎和平也。
)一候後則病,二候後則病甚,三候後則病危。
所謂後者,應不俱也。
(應不俱者,脈失常度,逆順無倫也。
)察其腑髒,以知死生之期。
(死生之期,察其克賊生王而可知也。
)必先知經脈,然後知病脈。
(經者常脈,病者變脈;不知其常,不足以知變也。
)真髒脈見者勝死。
(真髒脈義見後。
勝死,謂遇其勝已之時而死,如肝見庚辛、脾見甲乙之類是也。
)足太陽氣絕者,其足不可屈伸,死必戴眼。
(足太陽之脈,下者合中,貫内,出外踝之後;上者起目内,其脈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,名曰眼系。
故太陽氣絕者,血枯筋急,足不可屈伸,而死心戴眼。
戴眼者,睛上視而瞪也。
音篆。
瞪,曹庚切。
)帝曰: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