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九、髒脈六變病刺不同
關燈
小
中
大
二十四。
音垂,重墜也。
腕,當作脘。
)小甚為洞洩,微小為消瘅。
腎脈小甚,則元陽下衰,故為洞洩。
若其微小,真氣亦虧,故為消瘅。
)滑甚為癃;微滑為骨痿,坐不能起,起則目無所見。
(腎脈滑甚,陰火盛也,故為癃,癃,膀胱不利也。
,疝也。
若其微滑,亦由火旺,火旺則陰虛,故骨痿不能起,起則目暗無所見。
)澀甚為大癰,微澀為不月沉痔。
(腎脈澀者為精傷,為血少,為氣滞,故甚則為大癰,微則為不月,為沉痔。
) 黃帝曰:病之六變者,刺之奈何?岐伯答曰:諸急者多寒,(急者,弦緊之謂。
仲景曰:脈浮而緊者,名曰弦也。
緊則為寒。
成無己曰:緊則陰氣勝。
故凡緊急之脈多風寒,而氣化從乎肝也。
)緩者多熱。
(緩者,縱緩之狀,非後世遲緩之謂。
仲景曰:緩則陽氣長。
又曰:緩者胃氣有餘。
故凡縱緩之脈多中熱,而氣化從乎脾胃也。
)大者多氣少血,(大為陽有餘,陽盛則陰衰,故多氣少血。
仲景曰:若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。
故脈之大者多浮陽,而氣化從乎心也。
)小者血氣皆少。
(小者近于微細,在陽為陽虛,在陰為陰弱,脈體屬陰而化從乎腎也。
)滑者陽氣盛,微有熱;(滑脈為陽,氣血實也,故為陽氣盛而微有熱。
仲景曰:滑者胃氣實。
玉機真藏論曰: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。
故滑脈從乎胃也。
)澀者多血少氣,微有寒。
(澀為氣滞,為血少,氣血俱虛則陽氣不足,故微有寒也。
仲景曰:澀者榮氣不足。
亦血少之謂,而此曰多血,似乎有誤。
觀下文刺澀者無令其血出,少可知矣。
澀脈近毛,故氣化從乎肺也。
)是故刺急者,深内而久留之。
(急者多寒,寒從陰而難去也。
内,納同。
)刺緩者,淺内而疾發針,以去其熱。
(緩者多熱,熱從陽而易散也。
)刺大者,微瀉其氣,無出其血。
(大者多陰虛,故無出其血。
)刺滑者,疾發針而淺内之,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。
(與刺緩者略同。
) 刺澀者,必中其脈,随其逆順而久留之,必先按而循之,已發針,疾按其,無令其血出,以和其脈。
(脈澀者氣血俱少,難于得氣,故宜必中其脈而察其逆順,久留疾按而無出其血。
較之諸刺更宜詳慎者,以脈澀本虛而恐傷其真氣耳。
循音巡,摩按也。
,委、偉二音,刺瘢也。
)諸小者,陰陽形氣俱不足,勿取以針,而調以甘藥也。
(脈小者為不足,勿取以針,可見氣血俱虛者,必不宜刺而當調以甘藥也。
愚按:此節陰陽形氣俱不足者,調以甘藥,甘之一字,聖人用意深矣。
蓋藥食之入,必先脾胃,而後五髒得禀其氣。
胃氣強則五髒俱盛,胃氣弱則五髒俱衰。
胃屬土而喜甘,故中氣不足者,非甘溫不可。
土強則金旺,金旺則水充,此所以土為萬物之母,而陰陽俱虛者,必調以甘藥也。
雖至真要等論所列五味,各有補瀉,但彼以五行生克之理,推衍而言;然用之者,但當微兼五味而以甘為主,庶足補中,如四季無土氣不可,五髒無胃氣不可,而春但微弦、夏但微鈎之義皆是也。
觀陰陽應象大論曰:形不足者溫之以氣,精不足者補之以味。
故氣味之相宜于人者,謂之為補則可;若用苦劣難堪之味,而求其能補,無是理也。
氣味攻補之學,大有妙處,倘不善于調和,則開手便錯,此醫家第一着要義。
)
音垂,重墜也。
腕,當作脘。
)小甚為洞洩,微小為消瘅。
腎脈小甚,則元陽下衰,故為洞洩。
若其微小,真氣亦虧,故為消瘅。
)滑甚為癃;微滑為骨痿,坐不能起,起則目無所見。
(腎脈滑甚,陰火盛也,故為癃,癃,膀胱不利也。
,疝也。
若其微滑,亦由火旺,火旺則陰虛,故骨痿不能起,起則目暗無所見。
)澀甚為大癰,微澀為不月沉痔。
(腎脈澀者為精傷,為血少,為氣滞,故甚則為大癰,微則為不月,為沉痔。
) 黃帝曰:病之六變者,刺之奈何?岐伯答曰:諸急者多寒,(急者,弦緊之謂。
仲景曰:脈浮而緊者,名曰弦也。
緊則為寒。
成無己曰:緊則陰氣勝。
故凡緊急之脈多風寒,而氣化從乎肝也。
)緩者多熱。
(緩者,縱緩之狀,非後世遲緩之謂。
仲景曰:緩則陽氣長。
又曰:緩者胃氣有餘。
故凡縱緩之脈多中熱,而氣化從乎脾胃也。
)大者多氣少血,(大為陽有餘,陽盛則陰衰,故多氣少血。
仲景曰:若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。
故脈之大者多浮陽,而氣化從乎心也。
)小者血氣皆少。
(小者近于微細,在陽為陽虛,在陰為陰弱,脈體屬陰而化從乎腎也。
)滑者陽氣盛,微有熱;(滑脈為陽,氣血實也,故為陽氣盛而微有熱。
仲景曰:滑者胃氣實。
玉機真藏論曰: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。
故滑脈從乎胃也。
)澀者多血少氣,微有寒。
(澀為氣滞,為血少,氣血俱虛則陽氣不足,故微有寒也。
仲景曰:澀者榮氣不足。
亦血少之謂,而此曰多血,似乎有誤。
觀下文刺澀者無令其血出,少可知矣。
澀脈近毛,故氣化從乎肺也。
)是故刺急者,深内而久留之。
(急者多寒,寒從陰而難去也。
内,納同。
)刺緩者,淺内而疾發針,以去其熱。
(緩者多熱,熱從陽而易散也。
)刺大者,微瀉其氣,無出其血。
(大者多陰虛,故無出其血。
)刺滑者,疾發針而淺内之,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。
(與刺緩者略同。
) 刺澀者,必中其脈,随其逆順而久留之,必先按而循之,已發針,疾按其,無令其血出,以和其脈。
(脈澀者氣血俱少,難于得氣,故宜必中其脈而察其逆順,久留疾按而無出其血。
較之諸刺更宜詳慎者,以脈澀本虛而恐傷其真氣耳。
循音巡,摩按也。
,委、偉二音,刺瘢也。
)諸小者,陰陽形氣俱不足,勿取以針,而調以甘藥也。
(脈小者為不足,勿取以針,可見氣血俱虛者,必不宜刺而當調以甘藥也。
愚按:此節陰陽形氣俱不足者,調以甘藥,甘之一字,聖人用意深矣。
蓋藥食之入,必先脾胃,而後五髒得禀其氣。
胃氣強則五髒俱盛,胃氣弱則五髒俱衰。
胃屬土而喜甘,故中氣不足者,非甘溫不可。
土強則金旺,金旺則水充,此所以土為萬物之母,而陰陽俱虛者,必調以甘藥也。
雖至真要等論所列五味,各有補瀉,但彼以五行生克之理,推衍而言;然用之者,但當微兼五味而以甘為主,庶足補中,如四季無土氣不可,五髒無胃氣不可,而春但微弦、夏但微鈎之義皆是也。
觀陰陽應象大論曰:形不足者溫之以氣,精不足者補之以味。
故氣味之相宜于人者,謂之為補則可;若用苦劣難堪之味,而求其能補,無是理也。
氣味攻補之學,大有妙處,倘不善于調和,則開手便錯,此醫家第一着要義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