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、診有十度診有陰陽
關燈
小
中
大
動陰靜,陽剛陰柔,陽倡陰随,陽施陰受,陽升陰降,陽前陰後,陽上陰下,陽左陰右,數者為陽,遲者為陰,表者為陽,裡者為陰,至者為陽,去者為陰,進者為陽,退者為陰,發生者為陽,收藏者為陰,陽之行速,陰之行遲。
故陰陽并交者,必陽先至而陰後至。
是以聖人之持診者,在察陰陽先後以測其精要也。
)奇恒之勢,乃六十首,診合微之事,追陰陽之變,章五中之情;其中之論,取虛實之要,定五度之事,知此乃足以診。
(奇,異也。
恒,常也。
六十首,即禁服篇所謂通于九針六十篇之義,今失其傳矣。
診合微之事者,參諸診之法而合其精微也。
追陰陽之變者,求陰陽盛衰之變也。
章,明也。
五中,五髒也。
五度,即前十度也。
必能會此數者而參伍其妙,斯足以言診矣。
) 是以切陰不得陽,診消亡,得陽不得陰,守學不湛,知左不知右,知右不知左,知上不知下,知先不知後,故治不久。
(切陰不得陽、診消亡者,言人生以陽為主,不得其陽,焉得不亡?如陰陽别論曰:所謂陰者,真髒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矣。
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
平人氣象論曰:人無胃氣死。
脈無胃氣死。
是皆言此陽字。
湛,明也。
若但知得陽而不知陽中有陰及陰平陽秘之道者,是為偏守其學,亦屬不明。
如左右上下先後者,皆陰陽之道也。
使不知左右,則不明升降之理;不知上下,則不明清濁之宜;不知先後,則不明緩急之用,安望其久安長治而萬世不殆哉?)知醜知善,知病知不病,知高知下,知坐知起,知行知止,用之有紀,診道乃具,萬世不殆。
(凡此數者,皆有對待之理,若差之毫厘,則缪以千裡。
故凡病之善惡,形之動靜,皆所當辨。
能明此義而用之有紀,診道斯備,故可萬世無殆矣。
紀,條理也。
殆,危也。
)起所有餘,知所不足,(起,興起也。
言将治其有餘,當察其不足。
蓋邪氣多有餘,正氣多不足。
若隻知有餘,而忘其不足,則取敗之道也。
此示人以根本當慎之意。
)度事上下,脈事因格。
(能度形情之高下,則脈事因之可格至而知也。
)是以形弱氣虛死;(中外俱敗也。
)形氣有餘,脈氣不足死;(外貌無恙,髒氣已壞也。
)脈氣有餘,形氣不足生。
髒氣未傷者,形衰無害,蓋以根本為主也。
又如三部九候論曰: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猶死。
蓋脫與不足,本自不同,而形肉既脫,脾元絕矣,故脈氣雖調,亦所不治。
當與此節互求其義。
)
故陰陽并交者,必陽先至而陰後至。
是以聖人之持診者,在察陰陽先後以測其精要也。
)奇恒之勢,乃六十首,診合微之事,追陰陽之變,章五中之情;其中之論,取虛實之要,定五度之事,知此乃足以診。
(奇,異也。
恒,常也。
六十首,即禁服篇所謂通于九針六十篇之義,今失其傳矣。
診合微之事者,參諸診之法而合其精微也。
追陰陽之變者,求陰陽盛衰之變也。
章,明也。
五中,五髒也。
五度,即前十度也。
必能會此數者而參伍其妙,斯足以言診矣。
) 是以切陰不得陽,診消亡,得陽不得陰,守學不湛,知左不知右,知右不知左,知上不知下,知先不知後,故治不久。
(切陰不得陽、診消亡者,言人生以陽為主,不得其陽,焉得不亡?如陰陽别論曰:所謂陰者,真髒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矣。
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
平人氣象論曰:人無胃氣死。
脈無胃氣死。
是皆言此陽字。
湛,明也。
若但知得陽而不知陽中有陰及陰平陽秘之道者,是為偏守其學,亦屬不明。
如左右上下先後者,皆陰陽之道也。
使不知左右,則不明升降之理;不知上下,則不明清濁之宜;不知先後,則不明緩急之用,安望其久安長治而萬世不殆哉?)知醜知善,知病知不病,知高知下,知坐知起,知行知止,用之有紀,診道乃具,萬世不殆。
(凡此數者,皆有對待之理,若差之毫厘,則缪以千裡。
故凡病之善惡,形之動靜,皆所當辨。
能明此義而用之有紀,診道斯備,故可萬世無殆矣。
紀,條理也。
殆,危也。
)起所有餘,知所不足,(起,興起也。
言将治其有餘,當察其不足。
蓋邪氣多有餘,正氣多不足。
若隻知有餘,而忘其不足,則取敗之道也。
此示人以根本當慎之意。
)度事上下,脈事因格。
(能度形情之高下,則脈事因之可格至而知也。
)是以形弱氣虛死;(中外俱敗也。
)形氣有餘,脈氣不足死;(外貌無恙,髒氣已壞也。
)脈氣有餘,形氣不足生。
髒氣未傷者,形衰無害,蓋以根本為主也。
又如三部九候論曰: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猶死。
蓋脫與不足,本自不同,而形肉既脫,脾元絕矣,故脈氣雖調,亦所不治。
當與此節互求其義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