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、診有十度診有陰陽
關燈
小
中
大
(素問方盛衰論)
診有十度,度人脈度、髒度、肉度、筋度、俞度。
(診法雖有十度,而總不外乎陰陽也。
十度,謂脈髒肉筋俞,是為五度,左右相同,各有其二,二五為十也。
脈度者,如經脈、脈度等篇是也。
髒度,如本藏、腸胃、平人絕谷等篇是也。
肉度,如衛氣失常等篇是也。
筋度,如經筋篇是也。
俞度,如氣府、氣穴、本輸等篇是也。
度,數也。
度人之度音铎,餘音杜。
)陰陽氣盡,人病自具。
(凡此十度者,人身陰陽之理盡之矣,故人之疾病亦無不具見于此。
)脈動無常,散陰頗陽,脈脫不具,診無常行。
(脈動無常,言脈無常體也。
散陰頗陽,言陰氣散失者,脈頗類陽也。
何也?如仲景曰:若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。
叔和曰:諸浮脈無根者皆死。
又曰:有表無裡者死。
謂真陰散而孤陽在,脈頗似陽而無根者,非真陽之脈也,此其脈有所脫而陰陽不全具矣,診此者有不可以陰陽之常法行也,蓋謂其當慎耳。
)診必上下,度民君卿。
(貴賤尊卑,勞逸有異,膏粱藜藿,氣質不同,故當度民君卿,分别上下以為診。
度,入聲。
)受師不卒,使術不明,不察逆從,是為妄行,持雌失雄,棄陰附陽,不知并合,診故不明,(卒,盡也。
雌雄,即陰陽之義。
生氣通天論曰:陰陽離決,精神乃絕。
故凡善診者,見其陰必察其陽,見其陽必察其陰。
使不知陰陽逆從之理,并合之妙,是真庸庸者耳,診焉得明?)傳之後世,反論自章。
(理既不明,而妄傳後世,則其謬言反論,終必自章露也。
)至陰虛,天氣絕;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
(至陰至陽,即天地之道也,設有乖離,敗亂乃至。
六微旨大論曰:氣之升降,天地之更用也。
升已而降,降者謂天;降已而升,升者謂地。
天氣下降,氣流于地;地氣上升,氣騰于天。
故易以地在天上而為泰,言其交也;天在地上而為否,言其不交也。
此雲至陰虛者,言地氣若衰而不升,不升則無以降,故天氣絕。
至陽盛者,言天氣若亢而不降,不降則無以升,故地氣不足。
蓋陰陽二氣,互藏其根,更相為用,不可偏廢。
此借天地自然之道,以喻人之陰陽貴和也。
丹溪引此虛盛二字,以證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其說左矣。
)陰陽并交,至人之所行。
(并交者,陰陽不相失而得其和平也。
此其調攝之妙,惟至人者乃能行之。
)陰陽并交者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。
是以聖人持診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。
(凡陰陽之道,陽
(診法雖有十度,而總不外乎陰陽也。
十度,謂脈髒肉筋俞,是為五度,左右相同,各有其二,二五為十也。
脈度者,如經脈、脈度等篇是也。
髒度,如本藏、腸胃、平人絕谷等篇是也。
肉度,如衛氣失常等篇是也。
筋度,如經筋篇是也。
俞度,如氣府、氣穴、本輸等篇是也。
度,數也。
度人之度音铎,餘音杜。
)陰陽氣盡,人病自具。
(凡此十度者,人身陰陽之理盡之矣,故人之疾病亦無不具見于此。
)脈動無常,散陰頗陽,脈脫不具,診無常行。
(脈動無常,言脈無常體也。
散陰頗陽,言陰氣散失者,脈頗類陽也。
何也?如仲景曰:若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。
叔和曰:諸浮脈無根者皆死。
又曰:有表無裡者死。
謂真陰散而孤陽在,脈頗似陽而無根者,非真陽之脈也,此其脈有所脫而陰陽不全具矣,診此者有不可以陰陽之常法行也,蓋謂其當慎耳。
)診必上下,度民君卿。
(貴賤尊卑,勞逸有異,膏粱藜藿,氣質不同,故當度民君卿,分别上下以為診。
度,入聲。
)受師不卒,使術不明,不察逆從,是為妄行,持雌失雄,棄陰附陽,不知并合,診故不明,(卒,盡也。
雌雄,即陰陽之義。
生氣通天論曰:陰陽離決,精神乃絕。
故凡善診者,見其陰必察其陽,見其陽必察其陰。
使不知陰陽逆從之理,并合之妙,是真庸庸者耳,診焉得明?)傳之後世,反論自章。
(理既不明,而妄傳後世,則其謬言反論,終必自章露也。
)至陰虛,天氣絕;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
(至陰至陽,即天地之道也,設有乖離,敗亂乃至。
六微旨大論曰:氣之升降,天地之更用也。
升已而降,降者謂天;降已而升,升者謂地。
天氣下降,氣流于地;地氣上升,氣騰于天。
故易以地在天上而為泰,言其交也;天在地上而為否,言其不交也。
此雲至陰虛者,言地氣若衰而不升,不升則無以降,故天氣絕。
至陽盛者,言天氣若亢而不降,不降則無以升,故地氣不足。
蓋陰陽二氣,互藏其根,更相為用,不可偏廢。
此借天地自然之道,以喻人之陰陽貴和也。
丹溪引此虛盛二字,以證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其說左矣。
)陰陽并交,至人之所行。
(并交者,陰陽不相失而得其和平也。
此其調攝之妙,惟至人者乃能行之。
)陰陽并交者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。
是以聖人持診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。
(凡陰陽之道,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