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、人有陰陽治分五态
關燈
小
中
大
其陰陽和平之人之謂乎?)
古之善用針艾者,視人五态乃治之,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。
(此下言五治也。
)黃帝曰:治人之五态奈何?少師曰: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,其陰血濁,其衛氣澀,陰陽不和,緩筋而濃皮,不之疾瀉,不能移之。
(無陽則氣少,故血濁不清,而衛氣澀滞也。
曰陰陽不和者,四态之人無不然,于此而首言之,他可概見矣。
氣少不行,故其筋緩。
陰體重濁,故其皮濃。
皮濃血濁,非疾瀉之不能移易也。
)少陰之人,多陰少陽,小胃而大腸,六腑不調,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,必審調之,其血易脫,其氣易敗也。
(小胃,故足陽明之胃脈亦小。
大腸,故手太陽之小腸脈亦大。
此其多陰少陽者,以陽明為五髒六腑之海,小腸為傳送之腑,胃小則藏貯少而氣必微,小腸大則傳送速而氣不蓄,陽氣既少而又不蓄,則多陰少陽矣。
必當審察而善調之,然其氣少不能攝血,故多緻血易脫而氣易敗也。
)太陽之人,多陽而少陰,必謹調之,無脫其陰,而瀉其陽,陽重脫者易狂,陰陽皆脫者,暴死不知人也。
(太陽之人,少陰者也,陰氣既少而複瀉之,其陰必脫,故曰無脫其陰而但可瀉其陽耳。
然陰不足者陽亦無根,若瀉之太過則陽氣重脫,而脫陽者狂,甚至陰陽俱脫,則暴死不知人也。
)少陽之人,多陽少陰,經小而絡大,血在中而氣外,實陰而虛陽,獨瀉其絡脈則強,氣脫而疾,中氣不足,病不起也。
(經脈深而屬陰,絡脈淺而屬陽,故少陽之人,多陽而絡大,少陰而經小也。
血脈在中,氣絡在外,所當實其陰經而瀉其陽絡,則身強矣。
惟是少陽之人,尤以氣為主,若瀉之太過,以緻氣脫而疾,則中氣乏而難于起矣。
)陰陽和平之人,其陰陽之氣和,血脈調,謹診其陰陽,視其邪正,安容儀,審有餘不足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以經取之。
此所以調陰陽,别五态之人者也。
(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者,言本無盛虛之可據,而或有邪正之不調者,但求所在之經以取其病也。
) 黃帝曰:夫五态之人者,相與毋故,卒然新會,未知其行也,何以别之?(此下言五人之态度也。
毋音無。
卒音猝。
) 少師答曰:衆人之屬,不知五态之人者,故五五二十五人,而五态之人不與焉。
五态之人,尤不合于衆者也。
(衆人者,即下章陰陽二十五人之謂,與五态之人不同,故不合于衆也。
)黃帝曰:别五态之人奈何?少師曰:太陰之人,其狀然黑色,念然下意,臨臨然長大,然未偻,此太陰之人也。
(,色黑不明也。
念然下意,意念不揚也,即上文下齊之謂。
臨臨然,臨下貌。
然未偻,言膝若屈,而實非伛偻之疾也。
蓋以太陰之人,禀質陰濁,故其形色志意有如此者。
,萏、探二音。
偻音呂。
)少陰之人,其狀清然竊然,固以陰賊,立而躁,行而似伏,此少陰之人也。
(清然者,言似清也。
竊然者,行如鼠雀也。
固以陰賊者,殘賊之心堅不可破也。
立而躁者,陰險之性時多躁暴也。
出沒無常,行而似伏,此則少陰人之态度。
,險同。
)太陽之人,其狀軒軒儲儲,反身折,此太陽之人也。
(軒軒,高碩貌,猶俗謂軒昂也。
儲儲,蓄積貌,盈盈自得也。
反身折,言仰腰挺腹,其似折也。
是皆妄自尊大之狀,此則太陽人之态度。
儲音除。
)少陽之人,其狀立則好仰,行則好搖,其兩臂兩肘則常出于背,此少陽之人也。
(立則好仰,志務高也。
行則好搖,性多動也。
兩臂兩肘出于背,喜露而不喜藏也。
此則少陽人之态度。
)陰陽和平之人,其狀委委然,随随然,然,愉愉然。
HTHT然,豆豆然,衆人皆曰君子,此陰陽和平之人也。
(委委,雍容自得也。
随随,和光同塵也。
,尊嚴敬慎也。
愉愉,悅樂也。
HTHT,周旋也。
豆豆,磊落不亂也。
若人者,人人得而敬愛之,故衆人皆曰君子。
君子者,賢聖之通稱,如詩指文王為豈第君子,禮運曰禹湯文武成王周公,由此其選也,此六君子者,未有不謹于禮者之謂,即陰陽和平之人,其得天地之正氣者欤?,魚容切。
愉音餘。
HT音旋。
)
(此下言五治也。
)黃帝曰:治人之五态奈何?少師曰: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,其陰血濁,其衛氣澀,陰陽不和,緩筋而濃皮,不之疾瀉,不能移之。
(無陽則氣少,故血濁不清,而衛氣澀滞也。
曰陰陽不和者,四态之人無不然,于此而首言之,他可概見矣。
氣少不行,故其筋緩。
陰體重濁,故其皮濃。
皮濃血濁,非疾瀉之不能移易也。
)少陰之人,多陰少陽,小胃而大腸,六腑不調,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,必審調之,其血易脫,其氣易敗也。
(小胃,故足陽明之胃脈亦小。
大腸,故手太陽之小腸脈亦大。
此其多陰少陽者,以陽明為五髒六腑之海,小腸為傳送之腑,胃小則藏貯少而氣必微,小腸大則傳送速而氣不蓄,陽氣既少而又不蓄,則多陰少陽矣。
必當審察而善調之,然其氣少不能攝血,故多緻血易脫而氣易敗也。
)太陽之人,多陽而少陰,必謹調之,無脫其陰,而瀉其陽,陽重脫者易狂,陰陽皆脫者,暴死不知人也。
(太陽之人,少陰者也,陰氣既少而複瀉之,其陰必脫,故曰無脫其陰而但可瀉其陽耳。
然陰不足者陽亦無根,若瀉之太過則陽氣重脫,而脫陽者狂,甚至陰陽俱脫,則暴死不知人也。
)少陽之人,多陽少陰,經小而絡大,血在中而氣外,實陰而虛陽,獨瀉其絡脈則強,氣脫而疾,中氣不足,病不起也。
(經脈深而屬陰,絡脈淺而屬陽,故少陽之人,多陽而絡大,少陰而經小也。
血脈在中,氣絡在外,所當實其陰經而瀉其陽絡,則身強矣。
惟是少陽之人,尤以氣為主,若瀉之太過,以緻氣脫而疾,則中氣乏而難于起矣。
)陰陽和平之人,其陰陽之氣和,血脈調,謹診其陰陽,視其邪正,安容儀,審有餘不足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以經取之。
此所以調陰陽,别五态之人者也。
(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者,言本無盛虛之可據,而或有邪正之不調者,但求所在之經以取其病也。
) 黃帝曰:夫五态之人者,相與毋故,卒然新會,未知其行也,何以别之?(此下言五人之态度也。
毋音無。
卒音猝。
) 少師答曰:衆人之屬,不知五态之人者,故五五二十五人,而五态之人不與焉。
五态之人,尤不合于衆者也。
(衆人者,即下章陰陽二十五人之謂,與五态之人不同,故不合于衆也。
)黃帝曰:别五态之人奈何?少師曰:太陰之人,其狀然黑色,念然下意,臨臨然長大,然未偻,此太陰之人也。
(,色黑不明也。
念然下意,意念不揚也,即上文下齊之謂。
臨臨然,臨下貌。
然未偻,言膝若屈,而實非伛偻之疾也。
蓋以太陰之人,禀質陰濁,故其形色志意有如此者。
,萏、探二音。
偻音呂。
)少陰之人,其狀清然竊然,固以陰賊,立而躁,行而似伏,此少陰之人也。
(清然者,言似清也。
竊然者,行如鼠雀也。
固以陰賊者,殘賊之心堅不可破也。
立而躁者,陰險之性時多躁暴也。
出沒無常,行而似伏,此則少陰人之态度。
,險同。
)太陽之人,其狀軒軒儲儲,反身折,此太陽之人也。
(軒軒,高碩貌,猶俗謂軒昂也。
儲儲,蓄積貌,盈盈自得也。
反身折,言仰腰挺腹,其似折也。
是皆妄自尊大之狀,此則太陽人之态度。
儲音除。
)少陽之人,其狀立則好仰,行則好搖,其兩臂兩肘則常出于背,此少陽之人也。
(立則好仰,志務高也。
行則好搖,性多動也。
兩臂兩肘出于背,喜露而不喜藏也。
此則少陽人之态度。
)陰陽和平之人,其狀委委然,随随然,然,愉愉然。
HTHT然,豆豆然,衆人皆曰君子,此陰陽和平之人也。
(委委,雍容自得也。
随随,和光同塵也。
,尊嚴敬慎也。
愉愉,悅樂也。
HTHT,周旋也。
豆豆,磊落不亂也。
若人者,人人得而敬愛之,故衆人皆曰君子。
君子者,賢聖之通稱,如詩指文王為豈第君子,禮運曰禹湯文武成王周公,由此其選也,此六君子者,未有不謹于禮者之謂,即陰陽和平之人,其得天地之正氣者欤?,魚容切。
愉音餘。
HT音旋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