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、氣口獨為五髒主
關燈
小
中
大
引而正之。
嗚呼!夫一言之謬,遺誤千古,成心授受,何時複正哉?立言者,可不知所慎乎?)岐伯曰:胃者,水谷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
五味入口,藏于胃以養五髒氣,氣口亦太陰也。
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,皆出于胃,變見于氣口。
(人有四海而胃居其一,是為水谷之海。
髒腑之屬,陽為腑,陰為髒,胃屬陽而為六腑之本,故雲六腑之大源。
然五味入口,藏于胃以養五髒氣,故又曰胃為五髒六腑之海。
氣口本屬太陰,而曰亦太陰者何也?蓋氣口屬肺,手太陰也;布行胃氣,則在于脾,足太陰也。
按營衛生會篇曰:谷入于胃,以傳于肺,五髒六腑,皆以受氣。
厥論曰: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
經脈别論曰:飲入于胃,遊溢精氣,上輸于脾,脾氣散精,上歸于肺。
然則胃氣必歸于脾,脾氣必歸于肺,而後行于髒腑營衛,所以氣口雖為手太陰,而實即足太陰之所歸,故曰氣口亦太陰也。
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,皆出于胃而變見于氣口,故胃為髒腑之大源,然無不由脾達肺也。
見音現。
)故五氣入鼻,藏于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
(氣味之化,在天為氣,在地為味。
上文言五味入口藏于胃者,味為陰也;此言五氣入鼻藏于心肺者,氣為陽也。
鼻為肺之竅,故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。
觀此兩節曰味曰氣,皆出于胃而達于肺,既達于肺,亦必變見于氣口,故氣口獨為五髒主。
)凡治病必察其下,适其脈,觀其志意,與其病也。
(此治病之四要也。
下言二陰,二陰者,腎之竅,胃之關也。
脈要精微論曰:倉廪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。
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。
故二便為胃氣之關鎖,而系一身元氣之安危,此下之不可不察也。
适,測也。
脈為氣血之先,故獨取寸口以決吉兇之兆。
如平人氣象論曰:人無胃氣曰逆,逆者死。
脈無胃氣亦死。
此脈之不可不察也。
志意者,如本藏篇曰:志意和則精神專直,魂魄不散,悔怒不起,五髒不受邪矣。
是志意關乎神氣而存亡系之,此志意之不可不察也。
病有标本,不知求本,則失其要矣;病有真假,不知逆從,則及于禍矣。
此病因之不可不察也。
合是四者而會觀之,則治病之妙,無遺法矣。
)拘于鬼神者,不可與言至德。
陽之靈曰神,陰之靈曰鬼。
張子曰:鬼神者,二氣之良能也。
程子曰:鬼神隻是一個造化,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,鼓之以雷霆,潤之以風雨是也。
然則鬼神者,即天地之靈耳。
禍福有因,惟人自作,天地無私,鬼神焉得而蔽之?彼昧理者,不知鬼神不可媚,而崇尚虛無,不求實濟,何益之有? 若此者,即與論天人至德,必不見信,又何足與道哉?故曰信巫不信醫,一不治也。
即此之謂。
)惡于針石者,不可與言至巧。
(針石之道,法三才而調陰陽,和氣血而通經絡,故曰知機之道者,不可挂以發,蓋言其至精至微也;而或有惡于針石者,誠不可與言至巧矣。
)病不許治者,病必不治,治之無功矣。
(不治已病治未病,聖人之道也。
其有已病而尚不許治者,特以偏見不明,信理不笃,如拘于鬼神、惡于針石之類皆是也。
既不相信,不無掣肘,強為之治,焉得成功?即有因治而愈者,彼亦猶謂不然,總亦屬之無功也。
)
嗚呼!夫一言之謬,遺誤千古,成心授受,何時複正哉?立言者,可不知所慎乎?)岐伯曰:胃者,水谷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
五味入口,藏于胃以養五髒氣,氣口亦太陰也。
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,皆出于胃,變見于氣口。
(人有四海而胃居其一,是為水谷之海。
髒腑之屬,陽為腑,陰為髒,胃屬陽而為六腑之本,故雲六腑之大源。
然五味入口,藏于胃以養五髒氣,故又曰胃為五髒六腑之海。
氣口本屬太陰,而曰亦太陰者何也?蓋氣口屬肺,手太陰也;布行胃氣,則在于脾,足太陰也。
按營衛生會篇曰:谷入于胃,以傳于肺,五髒六腑,皆以受氣。
厥論曰: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
經脈别論曰:飲入于胃,遊溢精氣,上輸于脾,脾氣散精,上歸于肺。
然則胃氣必歸于脾,脾氣必歸于肺,而後行于髒腑營衛,所以氣口雖為手太陰,而實即足太陰之所歸,故曰氣口亦太陰也。
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,皆出于胃而變見于氣口,故胃為髒腑之大源,然無不由脾達肺也。
見音現。
)故五氣入鼻,藏于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
(氣味之化,在天為氣,在地為味。
上文言五味入口藏于胃者,味為陰也;此言五氣入鼻藏于心肺者,氣為陽也。
鼻為肺之竅,故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。
觀此兩節曰味曰氣,皆出于胃而達于肺,既達于肺,亦必變見于氣口,故氣口獨為五髒主。
)凡治病必察其下,适其脈,觀其志意,與其病也。
(此治病之四要也。
下言二陰,二陰者,腎之竅,胃之關也。
脈要精微論曰:倉廪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。
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。
故二便為胃氣之關鎖,而系一身元氣之安危,此下之不可不察也。
适,測也。
脈為氣血之先,故獨取寸口以決吉兇之兆。
如平人氣象論曰:人無胃氣曰逆,逆者死。
脈無胃氣亦死。
此脈之不可不察也。
志意者,如本藏篇曰:志意和則精神專直,魂魄不散,悔怒不起,五髒不受邪矣。
是志意關乎神氣而存亡系之,此志意之不可不察也。
病有标本,不知求本,則失其要矣;病有真假,不知逆從,則及于禍矣。
此病因之不可不察也。
合是四者而會觀之,則治病之妙,無遺法矣。
)拘于鬼神者,不可與言至德。
陽之靈曰神,陰之靈曰鬼。
張子曰:鬼神者,二氣之良能也。
程子曰:鬼神隻是一個造化,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,鼓之以雷霆,潤之以風雨是也。
然則鬼神者,即天地之靈耳。
禍福有因,惟人自作,天地無私,鬼神焉得而蔽之?彼昧理者,不知鬼神不可媚,而崇尚虛無,不求實濟,何益之有? 若此者,即與論天人至德,必不見信,又何足與道哉?故曰信巫不信醫,一不治也。
即此之謂。
)惡于針石者,不可與言至巧。
(針石之道,法三才而調陰陽,和氣血而通經絡,故曰知機之道者,不可挂以發,蓋言其至精至微也;而或有惡于針石者,誠不可與言至巧矣。
)病不許治者,病必不治,治之無功矣。
(不治已病治未病,聖人之道也。
其有已病而尚不許治者,特以偏見不明,信理不笃,如拘于鬼神、惡于針石之類皆是也。
既不相信,不無掣肘,強為之治,焉得成功?即有因治而愈者,彼亦猶謂不然,總亦屬之無功也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