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、氣口獨為五髒主
關燈
小
中
大
(素問五髒别論)
帝曰: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?(氣口之義,其名有三:手太陰肺經脈也,肺主諸氣,氣之盛衰見于此,故曰氣口;肺朝百脈,脈之大會聚于此,故曰脈口;脈出太淵,其長一寸九分,故曰寸口。
是名雖三而實則一耳。
五髒六腑之氣味,皆出于胃,變見于氣口,故為五髒之主。
義見下文。
愚按:氣口寸口脈口之義,乃統兩手而言,非獨指右手為氣口也。
如經脈篇曰:手太陰之脈入寸口,上循魚際。
又曰:經脈者,常不可見也,其虛實也,以氣口知之。
經筋篇曰:手太陰之筋,結于魚後,行寸口外側。
經脈别論曰: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
平人氣象論曰: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。
小針解曰:氣口虛而當補,盛而當瀉。
本篇曰: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?難經曰:十二經皆有動脈,獨取寸口,以決五髒六腑死生吉兇之法,何謂也?曰:寸口者,脈之大會,五髒六腑之所終始,故取法于寸口也。
諸如此者,豈獨指右手為言耶?而王叔和未詳經旨,突謂左為人迎,右為氣口,左手寸口人迎以前、右手寸口氣口以前等說,自晉及今,以訛傳訛,莫可解救;甚至以左候表,以右候裡,無稽之言,其謬為甚。
夫肝心居左,豈不可以為裡?腸胃在右,豈不可以言表?如仲景為傷寒之祖,但曰大浮數滑動者,此名陽也;沉澀弱弦微者,此名陰也。
又曰:表有病者,脈當浮而大;裡有病者,脈當沉而細。
又如其上取寸口,太陰脈也;下取趺陽,陽明脈也。
是皆陰陽表裡之謂。
初未聞以左為人迎而候表,右為氣口而候裡。
即餘初年亦嘗為左表右裡之說所惑,及今見多識定,乃知脈體自有陰陽,諸經皆具表裡。
凡今之習訛者,但見左強,便曰外感而攻其表;但見右盛,便曰内傷而攻其裡。
亦焉知髒氣有不齊,脈候有禀賦,或左脈素大于右,或右脈素大于左,孰者為常?孰者為變?或于偏弱中略見有力,已隐虛中之實;或于偏盛中稍覺無神,便是實中之虛。
設不知此而執欲以左右分表裡,豈左無裡而右無表乎?故每緻攻伐無過,颠倒陰陽,非惟大失經旨,而遺害于人不小,無怪乎脈之日難也,此不得不為辨正。
再按:人迎氣口之脈,本皆經訓;但人迎為足陽明之脈,不可以言于手,氣口總手太陰而言,不可以分左右,如動輸、本輸、經脈等篇,明指人迎為結喉旁胃經動脈。
愚嘗考之四時氣篇曰:氣口候陰,人迎候陽。
五色篇曰:人迎盛堅者傷于寒,氣口盛堅者傷于食。
禁服篇曰: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。
經脈、終始等篇曰,人迎一盛二盛三盛,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等義。
皆言人迎為陽明之腑脈,故主乎表;脈口為太陰之髒脈,故主乎裡。
如太陰陽明論曰: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,陽明為之行氣于三陽。
陰陽别論曰三陽在頭,正言人迎行氣于三陽也;三陰在手,正言脈口行氣于三陰也。
蓋上古診法有三:一取三部九候以診通身之脈,一取太陰陽明以診陰陽之本,一取左右氣口以診髒腑之氣。
然則人迎自有其位,脈經則扯人迎于左手,而分氣口于右手,不知何據何見而雲然?愚初惑之,未敢遽辯,及見綱目之釋人迎氣口者,亦雲人迎在結喉兩旁,足陽明之脈也。
又見龐安常論脈曰:何謂人迎?喉旁取之。
近見徐東臯曰:脈經謂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,誤也。
若此數君者,已覺吾之先覺矣,茲特
是名雖三而實則一耳。
五髒六腑之氣味,皆出于胃,變見于氣口,故為五髒之主。
義見下文。
愚按:氣口寸口脈口之義,乃統兩手而言,非獨指右手為氣口也。
如經脈篇曰:手太陰之脈入寸口,上循魚際。
又曰:經脈者,常不可見也,其虛實也,以氣口知之。
經筋篇曰:手太陰之筋,結于魚後,行寸口外側。
經脈别論曰: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
平人氣象論曰: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。
小針解曰:氣口虛而當補,盛而當瀉。
本篇曰: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?難經曰:十二經皆有動脈,獨取寸口,以決五髒六腑死生吉兇之法,何謂也?曰:寸口者,脈之大會,五髒六腑之所終始,故取法于寸口也。
諸如此者,豈獨指右手為言耶?而王叔和未詳經旨,突謂左為人迎,右為氣口,左手寸口人迎以前、右手寸口氣口以前等說,自晉及今,以訛傳訛,莫可解救;甚至以左候表,以右候裡,無稽之言,其謬為甚。
夫肝心居左,豈不可以為裡?腸胃在右,豈不可以言表?如仲景為傷寒之祖,但曰大浮數滑動者,此名陽也;沉澀弱弦微者,此名陰也。
又曰:表有病者,脈當浮而大;裡有病者,脈當沉而細。
又如其上取寸口,太陰脈也;下取趺陽,陽明脈也。
是皆陰陽表裡之謂。
初未聞以左為人迎而候表,右為氣口而候裡。
即餘初年亦嘗為左表右裡之說所惑,及今見多識定,乃知脈體自有陰陽,諸經皆具表裡。
凡今之習訛者,但見左強,便曰外感而攻其表;但見右盛,便曰内傷而攻其裡。
亦焉知髒氣有不齊,脈候有禀賦,或左脈素大于右,或右脈素大于左,孰者為常?孰者為變?或于偏弱中略見有力,已隐虛中之實;或于偏盛中稍覺無神,便是實中之虛。
設不知此而執欲以左右分表裡,豈左無裡而右無表乎?故每緻攻伐無過,颠倒陰陽,非惟大失經旨,而遺害于人不小,無怪乎脈之日難也,此不得不為辨正。
再按:人迎氣口之脈,本皆經訓;但人迎為足陽明之脈,不可以言于手,氣口總手太陰而言,不可以分左右,如動輸、本輸、經脈等篇,明指人迎為結喉旁胃經動脈。
愚嘗考之四時氣篇曰:氣口候陰,人迎候陽。
五色篇曰:人迎盛堅者傷于寒,氣口盛堅者傷于食。
禁服篇曰: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。
經脈、終始等篇曰,人迎一盛二盛三盛,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等義。
皆言人迎為陽明之腑脈,故主乎表;脈口為太陰之髒脈,故主乎裡。
如太陰陽明論曰: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,陽明為之行氣于三陽。
陰陽别論曰三陽在頭,正言人迎行氣于三陽也;三陰在手,正言脈口行氣于三陰也。
蓋上古診法有三:一取三部九候以診通身之脈,一取太陰陽明以診陰陽之本,一取左右氣口以診髒腑之氣。
然則人迎自有其位,脈經則扯人迎于左手,而分氣口于右手,不知何據何見而雲然?愚初惑之,未敢遽辯,及見綱目之釋人迎氣口者,亦雲人迎在結喉兩旁,足陽明之脈也。
又見龐安常論脈曰:何謂人迎?喉旁取之。
近見徐東臯曰:脈經謂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,誤也。
若此數君者,已覺吾之先覺矣,茲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