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陰陽應象
關燈
小
中
大
親下也。
上竅七,謂耳目口鼻。
下竅二,謂前後二陰。
)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髒;(腠理,肌表也。
陽發散于皮膚,故清陽歸之。
陰受氣于五髒,故濁陰走之。
腠音湊。
)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
(四肢為諸陽之本,故清陽實之。
六腑傳化水谷,故濁陰歸之。
)水為陰,火為陽,(水潤下而寒,故為陰。
火炎上而熱,故為陽。
水火者,即陰陽之征兆;陰陽者,即水火之性情。
凡天地萬物之氣,無往而非水火之運用,故天以日月為水火,易以坎離為水火,醫以心腎為水火,丹以精氣為水火。
夫腎者水也,水中生氣,即真火也;心者火也,火中生液,即真水也。
水火互藏,乃至道之所在,醫家首宜省察。
) 陽為氣,陰為味。
(氣無形而升,故為陽。
味有質而降,故為陰。
此以藥食氣味言也。
)味歸形,形歸氣,(歸,根據投也。
五味生精血以成形,故味歸于形。
形之存亡,由氣之聚散,故形歸于氣。
)氣歸精,(氣者,真氣也,所受于天,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。
人身精血,由氣而化,故氣歸于精。
)精歸化。
(精者,坎水也,天一生水,為五行之最先。
故物之初生,其形皆水,由精以化氣,由氣以化神,是水為萬化之原,故精歸于化。
)精食氣,形食味,(食,如子食母乳之義。
氣歸精,故精食氣。
味歸形,故形食味。
)化生精,(萬物化生,必從精始,故化生精。
前言精歸化者,言未化之前,由精為化也。
此言化生精者,言既化之後,由化生精也。
)氣生形。
(氣聚則形生,氣散則形死也。
)味傷形,氣傷精,(味既歸形,而味有不節,必反傷形。
氣既歸精,而氣有失調,必反傷精。
)精化為氣,(精化為氣,謂元氣由精而化也。
珠玉集曰:水是三才之祖,精為元氣之根。
其義即此。
然上文既雲氣歸精,是氣生精也;而此又曰精化氣,是精生氣也。
二者似乎相反,而不知此正精氣互根之妙,以應上文天地雲雨之義也。
夫陽化氣。
即雲之類;陰成形,即雨之類。
雨乃不生于地而降于天之雲,氣歸精也。
雲乃不出于天而升于地之氣,精化為氣也。
人身精氣,全是如此。
故氣聚則精盈,精盈則氣盛,精氣充而形自強矣。
帝所以先舉雲雨為言者,正欲示人以精氣升降之如此耳。
)氣傷于味。
(上文曰味傷形,則未有形傷而氣不傷者。
如雲味過于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之類,是皆味傷氣也。
)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。
(味為陰故降,氣為陽故升。
)味濃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;氣濃者為陽,薄為陽之陰。
(此言氣味之陰陽,而陰陽之中,複各有陰陽也。
味為陰矣,而濃者為純陰,薄者為陰中之陽;氣為陽矣,而濃者為純陽,薄者為陽中之陰。
)味濃則洩,薄則通;氣薄則發洩,濃則發熱。
(陰味下行,故味濃者能洩于下,薄者能通利;陽氣上行,故氣薄者能洩于表,濃者能發熱也。
) 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。
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;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。
(火,天地之陽氣也。
天非此火,不能生物;人非此火,不能有生。
故萬物之生,皆由陽氣。
但陽和之火則生物,亢烈之火反害物,故火太過則氣反衰,火和平則氣乃壯。
壯火散氣,故雲食氣,猶言火食此氣也。
少火生氣,故雲食火,猶言氣食此火也。
此雖承氣味而言,然造化之道,少則壯,壯則衰,自是如此,不特專言氣味者。
)氣味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洩為陰。
(此言正味之陰陽也。
辛散甘緩,故發肌表。
酸收苦洩,故為吐瀉。
湧,同。
) 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。
(此下言陰陽偏勝之為病也。
陰陽不和,則有勝有虧,故皆能為病。
)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
(太過所緻。
)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。
(物極則變也。
此即上文寒極生熱、熱極生寒之義。
蓋陰陽之氣,水極則似火,火極則似水,陽盛則隔陰,陰盛則隔陽。
故有真寒假熱,真熱假寒之辨,此而錯認,則死生反掌。
重,平聲。
)寒傷形,熱傷氣。
(寒為陰,形亦屬陰,寒則形消故傷形。
熱為陽,氣亦屬陽,熱則氣散故傷氣。
)氣傷痛,形傷腫。
(氣欲利,故傷之則痛。
形有質,故傷之則腫。
)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;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。
(氣先病而後及于形,因氣傷形也。
形先病而後及于氣,因形傷氣也。
)風勝則動,(風勝者,為振掉搖動之病,即醫和雲風淫末疾之類。
)熱勝則腫,(熱勝者,為丹毒癰腫之病,即醫和雲陽淫熱疾之類。
)燥勝則幹,
上竅七,謂耳目口鼻。
下竅二,謂前後二陰。
)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髒;(腠理,肌表也。
陽發散于皮膚,故清陽歸之。
陰受氣于五髒,故濁陰走之。
腠音湊。
)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
(四肢為諸陽之本,故清陽實之。
六腑傳化水谷,故濁陰歸之。
)水為陰,火為陽,(水潤下而寒,故為陰。
火炎上而熱,故為陽。
水火者,即陰陽之征兆;陰陽者,即水火之性情。
凡天地萬物之氣,無往而非水火之運用,故天以日月為水火,易以坎離為水火,醫以心腎為水火,丹以精氣為水火。
夫腎者水也,水中生氣,即真火也;心者火也,火中生液,即真水也。
水火互藏,乃至道之所在,醫家首宜省察。
) 陽為氣,陰為味。
(氣無形而升,故為陽。
味有質而降,故為陰。
此以藥食氣味言也。
)味歸形,形歸氣,(歸,根據投也。
五味生精血以成形,故味歸于形。
形之存亡,由氣之聚散,故形歸于氣。
)氣歸精,(氣者,真氣也,所受于天,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。
人身精血,由氣而化,故氣歸于精。
)精歸化。
(精者,坎水也,天一生水,為五行之最先。
故物之初生,其形皆水,由精以化氣,由氣以化神,是水為萬化之原,故精歸于化。
)精食氣,形食味,(食,如子食母乳之義。
氣歸精,故精食氣。
味歸形,故形食味。
)化生精,(萬物化生,必從精始,故化生精。
前言精歸化者,言未化之前,由精為化也。
此言化生精者,言既化之後,由化生精也。
)氣生形。
(氣聚則形生,氣散則形死也。
)味傷形,氣傷精,(味既歸形,而味有不節,必反傷形。
氣既歸精,而氣有失調,必反傷精。
)精化為氣,(精化為氣,謂元氣由精而化也。
珠玉集曰:水是三才之祖,精為元氣之根。
其義即此。
然上文既雲氣歸精,是氣生精也;而此又曰精化氣,是精生氣也。
二者似乎相反,而不知此正精氣互根之妙,以應上文天地雲雨之義也。
夫陽化氣。
即雲之類;陰成形,即雨之類。
雨乃不生于地而降于天之雲,氣歸精也。
雲乃不出于天而升于地之氣,精化為氣也。
人身精氣,全是如此。
故氣聚則精盈,精盈則氣盛,精氣充而形自強矣。
帝所以先舉雲雨為言者,正欲示人以精氣升降之如此耳。
)氣傷于味。
(上文曰味傷形,則未有形傷而氣不傷者。
如雲味過于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之類,是皆味傷氣也。
)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。
(味為陰故降,氣為陽故升。
)味濃者為陰,薄為陰之陽;氣濃者為陽,薄為陽之陰。
(此言氣味之陰陽,而陰陽之中,複各有陰陽也。
味為陰矣,而濃者為純陰,薄者為陰中之陽;氣為陽矣,而濃者為純陽,薄者為陽中之陰。
)味濃則洩,薄則通;氣薄則發洩,濃則發熱。
(陰味下行,故味濃者能洩于下,薄者能通利;陽氣上行,故氣薄者能洩于表,濃者能發熱也。
) 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。
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;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。
(火,天地之陽氣也。
天非此火,不能生物;人非此火,不能有生。
故萬物之生,皆由陽氣。
但陽和之火則生物,亢烈之火反害物,故火太過則氣反衰,火和平則氣乃壯。
壯火散氣,故雲食氣,猶言火食此氣也。
少火生氣,故雲食火,猶言氣食此火也。
此雖承氣味而言,然造化之道,少則壯,壯則衰,自是如此,不特專言氣味者。
)氣味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洩為陰。
(此言正味之陰陽也。
辛散甘緩,故發肌表。
酸收苦洩,故為吐瀉。
湧,同。
) 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。
(此下言陰陽偏勝之為病也。
陰陽不和,則有勝有虧,故皆能為病。
)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
(太過所緻。
)重寒則熱,重熱則寒。
(物極則變也。
此即上文寒極生熱、熱極生寒之義。
蓋陰陽之氣,水極則似火,火極則似水,陽盛則隔陰,陰盛則隔陽。
故有真寒假熱,真熱假寒之辨,此而錯認,則死生反掌。
重,平聲。
)寒傷形,熱傷氣。
(寒為陰,形亦屬陰,寒則形消故傷形。
熱為陽,氣亦屬陽,熱則氣散故傷氣。
)氣傷痛,形傷腫。
(氣欲利,故傷之則痛。
形有質,故傷之則腫。
)故先痛而後腫者,氣傷形也;先腫而後痛者,形傷氣也。
(氣先病而後及于形,因氣傷形也。
形先病而後及于氣,因形傷氣也。
)風勝則動,(風勝者,為振掉搖動之病,即醫和雲風淫末疾之類。
)熱勝則腫,(熱勝者,為丹毒癰腫之病,即醫和雲陽淫熱疾之類。
)燥勝則幹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