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陰陽應象

關燈
(素問陰陽應象大論) 黃帝曰: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(道者,陰陽之理也。

    陰陽者,一分為二也。

    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,天生于動,地生于靜,故陰陽為天地之道。

    )
萬物之綱紀,(大曰綱,小曰紀,總之為綱,周之為紀,物無巨細,莫不由之,故為萬物之綱紀。

    王氏曰,滋生之用也,陽與之正氣以生,陰為之主持以立者,亦是。

    )
變化之父母,(天元紀大論曰: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。

    易曰: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變化見矣。

    朱子曰:變者化之漸,化者變之成。

    陰可變為陽,陽可化為陰。

    然而變化雖多,無非陰陽之所生,故為之父母。

    )
生殺之本始,(生殺之道,陰陽而已,陽來則物生,陽去則物死。

    凡日從冬至以後,自南而北謂之來,來則春為陽始,夏為陽盛,陽始則溫,溫則生物,陽盛則熱,熱則長物;日從夏至以後,自北而南謂之去,去則秋為陰始,冬為陰盛,陰始則涼,涼則收物,陰盛則寒,寒則藏物,此陰陽生殺之道也。

    然如下文曰: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。

    則陽亦能殺,陰亦能長矣。

    六節藏象論曰:生之本,本于陰陽。

    則陰亦能生矣。

    故生于陽者,陰能殺之,生于陰者,陽能殺之,萬物死生,皆由乎此,故謂之本始。

    本,根本也。

    始,終始也。

    )
神明之府也,(神,變化不測也。

    明,三光着象也。

    府,所以藏物也。

    神明出于陰陽,故陰陽為神明之府,此自首節陰陽二字,一貫至此,義當聯玩。

    天元紀大論亦有以上數句,見運氣類第三。

    )
治病必求于本。

    (本,緻病之原也。

    人之疾病,或在表,或在裡,或為寒,或為熱,或感于五運六氣,或傷于髒腑經絡,皆不外陰陽二氣,必有所本。

    故或本于陰,或本于陽,病變雖多,其本則一。

    知病所從生,知亂所由起,而直取之,是為得一之道。

    譬之伐木而引其柢,則千枝萬葉,莫得弗從矣。

    倘但知見病治病,而不求其緻病之因,則流散無窮,此許學士所謂廣絡原野,以冀一人之獲,誠哉疏矣。

    )
故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。

    (陰陽體象,大小不同,形氣生成,不積不濃,故必積陽至大而為天,積陰至濃而為地。

    )
陰靜陽躁,(陰性柔,陽性剛也。

    )
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。

    (此即四象之義,陽生陰長,言陽中之陽陰也;陽殺陰藏,言陰中之陰陽也。

    蓋陽不獨立,必得陰而後成,如發生賴于陽和,而長養由乎雨露,是陽生陰長也;陰不自專,必因陽而後行,如閉藏因于寒冽,而肅殺出乎風霜,是陽殺陰藏也。

    此于對待之中,而複有互藏之道,所謂獨陽不生,獨陰不成也。

    如天元紀大論曰:天以陽生陰長,地以陽殺陰藏。

    實同此義。

    詳運氣類三,所當互考。

    一曰:陽之和者為發生,陰之和者為成實,故曰陽生陰長。

    陽之亢者為焦枯,陰之凝者為固閉,故曰陽殺陰藏。

    此以陰陽之淑慝言,于義亦通。

    )
陽化氣,陰成形。

    (陽動而散,故化氣。

    陰靜而凝,故成形。

    )
寒極生熱,熱極生寒。

    (陰寒陽熱,乃陰陽之正氣。

    寒極生熱,陰變為陽也;熱極生寒,陽變為陰也。

    邵子曰:動之始則陽生,動之極則陰生;靜之始則柔生,靜之極則剛生。

    此周易老變而少不變之義。

    如人傷于寒,則病為熱,本寒而變熱也;内熱已極,而反寒栗,本熱而變寒也。

    故陰陽之理,極則必變。

    )
寒氣生濁,熱氣生清。

    (寒氣凝滞,故生濁陰。

    熱氣升散,故生清陽。

    )
清氣在下,則生飧洩;濁氣在上,則生脹。

    (清陽主升,陽衰于下而不能升,故為飧洩;濁陰主降,陰滞于上而不能降,故為脹。

    飧洩,完谷而洩也。

    脹,胸膈滿也。

    飧音孫。

    音嗔。

    )
此陰陽反作,病之逆從也。

    (作,為也。

    此字,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。

    如陰雲長,陽雲殺,寒生熱,熱生寒,清在下,濁在上,皆陰陽之反作,病之逆從也。

    順則為從,反則為逆,逆從雖殊,皆有其本,故必求其本而治之。

    )
故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;地氣上為雲,天氣下為雨;雨出地氣,雲出天氣。

    (此下言陰陽精氣之升降,以見天人一理也。

    天地者,陰陽之形體也。

    雲雨者,天地之精氣也。

    陰在下者為精,精者水也,精升則化為氣,雲因雨而出也;陽在上者為氣,氣者雲也,氣降則化為精,雨由雲而生也。

    自下而上者,地交于天也,故地氣上為雲,又曰雲出天氣;自上而下者,天交于地也,故天氣下為雨,又曰雨出地氣。

    六微旨大論曰:升已而降,降者謂天;降已而升,升者謂地。

    天氣下降,氣流于地;地氣上升,氣騰于天。

    可見天地之升降者,謂之雲雨;人身之升降者,謂之精氣。

    天人一理,此其為最也。

    氣水同類詳義,有按在後第四章,所當參閱。

    )
故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;(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