類經 一卷 攝生類

關燈
類經名義(類經者,合兩經而彙其類也。

    兩經者,曰靈樞,曰素問,總曰内經。

    内者性命之道,經者載道之書。

    平素所講問,是謂素問。

    神靈之樞要,是調靈樞。

    )
一、上古之人春秋百歲今時之人半百而衰 (素問上古天真論) 昔在黃帝,生而神靈,弱而能言,幼而徇齊,長而敦敏,成而登天。

    (按史記:黃帝姓公孫,名軒轅,有熊國君少典之子,繼神農氏而有天下,都軒轅之丘,以土德王,故号黃帝。

    神靈,聰明之至也,以質言。

    徇,順也。

    齊,中正也。

    敦,濃大也。

    敏,感而遂通,不疾而速也。

    此節乃群臣紀聖德禀賦之異,發言之早。

    方其幼也,能順而正;及其長也,既敦且敏。

    故其垂拱緻治,教化大行。

    其于廣制度以利天下,垂法象以教後世,自古帝王,無出其右者。

    成而登天,謂治功成,天年盡,在位百年,壽百十一歲而升遐也。

    凡人之死,魂歸于天,今人雲死為升天者,蓋本諸此。

    世傳黃帝後鑄鼎于鼎湖之山,鼎成而白日升天者,似涉于誕。

    徇,徐俊切。

    長,上聲。

    )
乃問于天師曰:餘聞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歲,而動作不衰;今時之人,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,時世異耶?人将失之耶?(内經一書,乃黃帝與岐伯、鬼臾區、伯高、少師、少俞、雷公等六臣,平素講求而成。

    六臣之中,惟岐伯之功獨多,而爵位隆重,故尊稱之為天師。

    )
岐伯對曰: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陰陽,和于術數,(上古,太古也。

    道,造化之名也,老子曰,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,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者是也。

    法,取法也。

    和,調也。

    術數,修身養性之法也。

    天以陰陽而化生萬物,人以陰陽而榮養一身,陰陽之道,順之則生,逆之則死,故知道者,必法則于天地,和調于術數也。

    )
食飲有節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,故能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。

    (節飲食以養内,慎起居以養外,不妄作勞以保其天真,則形神俱全,故得盡其天年。

    天年者,天畀之全。

    百歲者,天年之概。

    去者,五髒俱虛,神氣皆去,形骸獨居而終矣。

    )
今時之人不然也,(不同于古也。

    )
以酒為漿,(甘于酒也。

    )
以妄為常,(肆乎行也。

    )
醉以入房,(酒色并行也。

    )
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(欲不可縱,縱則精竭。

    精不可竭,竭則真散。

    蓋精能生氣,氣能生神,營衛一身,莫大乎此。

    故善養生者,必寶其精,精盈則氣盛,氣盛則神全,神全則身健,身健則病少,神氣堅強,老而益壯,皆本乎精也。

    廣成子曰:必靜必清,無勞女形,無搖女精,乃可以長生。

    正此之謂。

    )
不知持滿,不時禦神,(持,執持也。

    禦,統禦也。

    不知持滿,滿必傾複。

    不時禦神,神必外馳。

    )
務快其心,逆于生樂,起居無節,故半百而衰也。

    (快心事過,終必為殃,是逆于生樂也。

    起居無節,半百而衰,皆以斫喪精神,事事違道,故不能如上古之盡其天年也。

    老子曰:生之徒,十有三;死之徒,十有三;民之生動之死地,亦十有三。

    其今人之謂欤。

    樂音洛。

    )
二、上古聖人之教下 (素問上古天真論)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,皆謂之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,(此上古聖人之教民遠害也。

    虛邪,謂風從沖後來者主殺主害。

    故聖人之畏虛邪,如避矢石然,此治外之道也。

    虛邪義詳運氣類三十五、六及疾病類四。

    夫音扶。

    )
恬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内守,病安從來?(恬,安靜也。

    ,樸素也。

    虛,湛然無物也。

    無,然莫測也。

    恬者,泊然不願乎其外;虛無者,漠然無所動于中也。

    所以真氣無不從,精神無不守,又何病之足慮哉?此治内之道也。

    又無為恬詳義見陰陽類二。

    恬音甜。

    音淡。

    音杳。

    )
是以志閑而少欲,心安而不懼,形勞而不倦,(志閑而無貪,何欲之有?心安而無慮,何懼之有?形勞而神逸,何倦之有?)氣從以順,各從其欲,皆得所願。

    (氣得所養,則必從順。

    惟其少欲,乃能從欲,故無所往而不遂。

    )
故美其食,(精粗皆甘也。

    )
任其服,(美惡随便也。

    )
樂其俗,(與天和者,樂天之時;與人和者,樂人之俗也。

    )
高下不相慕,其民故曰樸。

    (高忘其貴,下安其分,兩無相慕,皆歸于樸,知止所以不殆也。

    )
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,(嗜欲,人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