類經 一卷 攝生類

關燈
也。

    目者,精神之所注也。

    心神既樸,則嗜欲不能勞其目;目視不妄,則淫邪焉能惑其心?)愚智賢不肖,不懼于物,故合于道。

    (無論愚智賢不肖,但有養于中,則無懼于物,故皆合養生之道矣。

    )
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也。

    (執道者德全,德全者形全,形全者聖人之道也,又何危焉?) 三、古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(素問上古天真論) 黃帝曰:餘聞上古有真人者,提挈天地,把握陰陽,(真,天真也。

    不假修為,故曰真人。

    心同太極,德契兩儀,故能斡旋造化,燮理陰陽,是即提挈把握之謂。

    )
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,肌肉若一,(呼接于天,故通乎氣。

    吸接于地,故通乎精。

    有道獨存,故能獨立。

    神不外馳,故曰守神。

    神守于中,形全于外,身心皆合于道,故雲肌肉若一。

    即首篇形與神俱之義。

    按此節所重者,在精氣神三字,惟道家言之獨詳,今并先賢得理諸論,采附于左以助參悟。

    白樂天曰;王喬赤松,吸陰陽之氣,食天地之精,呼而出故,吸而入新。

    方揚曰:凡亡于中者,未有不取足于外者也。

    故善養物者守根,善養生者守息,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。

    曹真人曰:神是性兮氣是命,神不外馳氣自定。

    張虛靜曰:神若出,便收來,神返身中氣自回。

    此言守神以養氣也。

    淮南子曰:事其神者神去之,休其神者神居之。

    此言靜可養神也。

    金丹大要曰:氣聚則精盈,精盈則氣盛。

    此言精氣之互根也。

    契秘圖曰:坎為水為月,在人為腎,腎藏精,精中有正陽之氣,炎升于上;離為火為日,在人為心,心藏血,血中有真一之液,流降于下。

    此言坎離之交構也。

    呂純陽曰:精養靈根氣養神,此真之外更無真。

    此言修真之道,在于精氣神也。

    胎息經曰:胎從伏氣中結,氣從有胎中息,氣入身來為之生,神去離形為之死,知神氣可以長生,固守虛無以養神氣,神行即氣行,神住即氣住,若欲長生,神氣須注,心不動念,無來無去,不出不入,自然常住,勤而行之,是真道路。

    胎息銘曰:三十六咽,一咽為先。

    吐唯細細,納唯綿綿。

    坐卧亦爾,行立坦然。

    戒于喧雜,忌以腥膻。

    假名胎息,實曰内丹。

    非隻治病,決定延年。

    久久行之,名列上仙。

    此言養生之道,在乎存神養氣也。

    張紫陽曰:心能役神,神亦役心,眼者神遊之宅,神遊于眼而役于心,心欲求靜,必先制眼,抑之于眼,使歸于心,則心靜而神亦靜矣。

    此言存神在心,而靜心在目也。

    又曰:神有元神,氣有元氣,精得無元精乎?蓋精根據氣生,精實而氣融,元精失則元氣不生,元陽不見,元神見則元氣生,元氣生則元精産。

    此言元精元氣元神者,求精氣神于化生之初也。

    李東垣省言箴曰:氣乃神之祖,精乃氣之子,氣者精神之根蒂也,大矣哉!積氣以成精,積精以全神,必清必靜,禦之以道,可以為天人矣,有道者能之。

    餘何人哉,切宜省言而已。

    此言養身之道,以養氣為本也。

    愚按諸論,無非精氣神之理。

    夫生化之道,以氣為本,天地萬物莫不由之。

    故氣在天地之外,則包羅天地,氣在天地之内,則營運天地,日月星辰得以明,雷雨風雲得以施,四時萬物得以生長收藏,何非氣之所為?人之有生,全賴此氣。

    故天元紀大論曰:在天為氣,在地為形,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。

    惟是氣義有二:曰先天氣,後天氣。

    先天者,真一之氣,氣化于虛,因氣化形,此氣自虛無中來;後天者,血氣之氣,氣化于谷,因形化氣,此氣自調攝中來。

    此一形字,即精字也。

    蓋精為天一所生,有形之祖。

    龍虎經曰:水能生萬物,聖人獨知之。

    經脈篇曰: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腦髓生。

    陰陽應象大論曰:精化為氣。

    故先天之氣,氣化為精,後天之氣,精化為氣,精之與氣,本自互生,精氣既足,神自王矣。

    雖神由精氣而生,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,則又在吾心之神,三者合一,可言道矣。

    今之人,但知禁欲即為養生,殊不知心有妄動,氣随心散,氣散不聚,精逐氣亡。

    釋氏有戒欲者曰:斷陰不如斷心,心為功曹,若止功曹,從者都息,邪心不止,斷陰何益?此言深得制欲之要,亦足為入門之一助也。

    又呼吸精氣、存三守一詳按,見運氣類四十一。

    又氣内為寶義,見論治類十八。

    膻,世連切。

    )
故能壽敝天地,無有終時,此其道生。

    (敝,盡也。

    真人體合于道,故後天地而生,原天地之始,先天地而化,要天地之終,形去而心在,氣散而神存,故能壽敝天地而與道俱生也。

    )
中古之時,有至人者,淳德全道,(至,極也。

    淳,濃也。

    至極之人,其德濃,其道全也。

    )
和于陰陽,調于四時,(和,合也,合陰陽之變化。

    調,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