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三十八
關燈
小
中
大
者。
葉乃單行用之。
患寒熱病者,不可食也。
《日華子》雲:平,無毒。
補五髒。
葉傅蛇蟲咬。
禹錫雲:按孟诜雲:藊豆,療霍亂吐痢不止,末和醋服之,下氣。
又,吐痢後轉筋,生搗葉七#44把,以少酢浸汁,服之立差。
其豆如綠豆,餅食亦可。
《衍義》曰:藊豆,有黑、白、鵲三等,皆于豆脊方#45白路。
白者治霍亂轉筋。
豉 味苦,寒,無毒。
主傷寒,頭痛寒熱,瘴氣惡毒,煩躁滿悶,虛勞喘吸,兩腳疼冷。
又殺六畜胎子諸毒。
《圖經》曰:文具附大豆黃卷條下。
陶隐居雲:豉,食中之常用。
春夏天氣不和,蒸炒以酒漬服之,至佳。
依康伯法:先以醋酒搜蒸暴燥,以麻油和、又蒸暴之,凡三過,乃末椒、幹姜屑合和,以進食,勝今作油豉也。
患腳人常将其酒浸,以滓傅腳皆差。
好者出襄陽、錢塘,香美而濃,取中心者彌善。
陳藏器雲:蒲州豉,味鹹,無毒。
主解煩熱,熱毒,寒熱,虛勞,調中,發汗,通關節,殺腥氣,傷寒鼻塞。
作法與諸豉不同,其味烈。
陝州又有豉汁,經年不敗,大除煩熱,入藥并不如今之豉心,為無鹽故也。
《日華子》雲:治中毒藥,蠱氣,瘧疾,骨蒸,并治犬咬。
孟诜雲:豉,能治久盜汗患者,以一升微炒令香,清酒三升漬,滿三日取汁,冷暖任人服之,不差,須作三兩劑,即止。
《聖惠方》:治口舌生瘡,胸膈疼痛。
用焦豉細末,含一宿便差。
《外台秘要方》:治蟲刺螫人方。
好豉心以足為限,但覺刺即熟嚼豉以傅之,少頃見豉中毛,即差。
不見,又嚼傅之,晝夜勿絕,見毛為度。
《千金方》:治酒病。
豉、蔥白各半升,水二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
又方:治被毆傷瘀血聚腹滿。
豉一升,水三升,煮三沸,分服,不差再服。
《肘後方》:中緩風,四肢不收者。
豉三升,水九升,煮取三升。
分為三服,日二作。
亦可酒漬飲之。
《葛氏方》:治重下,此即赤白痢也。
熬豉令小焦,杵服一合,日三,無比。
又,豉熬令焦,水一升,淋取汁冷服,冷則酒淋,日三服,有效。
《梅師方》:傷寒,汗出不解,已三四日,胸中悶吐方。
豉一升,鹽一合,水四升,煎升半,分三服當吐。
《食醫心鏡方》:主風毒,腳膝攣急,骨節痛。
豉心五升,九蒸九暴,以酒一鬥取浸#46經宿,空心随性緩飲之。
綠豆 味甘,寒,無毒。
主丹毒,煩熱,風,藥石發動,熱氣奔豚,生研絞汁服。
亦煮食,消腫,下氣,壓熱,解石。
用之勿去皮,令人小壅,當是皮寒肉#47平。
圓小綠者佳。
又有稙豆,苗子相似,主霍亂吐下。
取葉搗絞汁,和少醋溫服,子亦下氣也。
稙音陟。
《日華子》雲:綠豆,冷。
益氣,除熱毒風,厚腸胃,作枕明目,治頭風頭痛。
禹錫雲:按孟诜雲:綠豆,平。
諸食法:作餅炙,食之佳。
謹按:補益,和五髒,安精神,行十二經脈,此最為良。
今人食皆撻去皮,即有少擁氣。
若愈病,須和皮,故不可去。
又,研汁煮飲服之,治消渴。
又,去浮風,益氣力,潤皮肉,可長食之。
雷公雲:益氣明目,治頭風。
舂杵頭細糠 主卒噎。
陶隐居雲:食卒噎不下,刮取含之即去,亦是舂搗義爾。
天下事理,多有相影響如此也。
自草部今移。
《聖惠方》:治膈氣,咽喉噎塞,飲食不下。
用碓觜上細糠,蜜丸如彈子大,非時含一丸咽津。
穬麥 味甘,微寒,無毒。
主輕身,除熱。
久服令人多力健行,以作蘗,溫,消食和中。
陶隐居雲:此是今馬所食者,性乃熱而雲微寒,恐是作屑與合殼異也。
服食家并食大、穬#48二麥,令人輕健。
《唐本》注雲:穬麥性寒,陶雲性熱,非也。
複雲:作屑與合殼異。
此皆江東少有,故斟酌言。
白豆 平,無毒。
補五髒,益中,助十二經脈,調中,暖腸胃。
葉,利五髒,下氣。
嫩者可作菜食,生食之亦佳,可常食。
新補。
見孟诜及《日華子》。
《孫真人食忌》:白豆,味鹹,腎之谷,腎病宜食,煞鬼氣。
圖經衍義本草卷之三十八竟 #1子:原脫,據晦明軒本。
#2翻:晦明軒本作『番』。
#3火:晦明軒本作『水』。
#4鬥:晦明軒本作『升』。
#5溫:晦明軒本作『煙』。
#6酒:晦明軒本『酒』下有『至』。
#7冷:晦明軒本作『令』。
#8濕:原作『溫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9通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#10大:原作『本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1飲:原作『限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2于:原作『粟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3諸:晦明軒本無『諸』字。
#14粱:原作『粟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5甘:晦明軒本作『其』。
#16粉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#17瘡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#18北:原作『此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9米:原作『水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20鴨:原作『鳴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21肘後方:晦明軒本作『梅師方』。
#22米:晦明軒本作『乎』。
#23十鬥:晦明軒本作『一升』。
#24正:晦明軒本作『次』。
#25十:晦明軒本作『一』。
#26升:晦明軒本作『鬥』。
#27痹:晦明軒本作『脾』。
#28利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#29南:晦明軒本作『郢』。
#30稷:晦明軒本作『穰』。
#31秬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#32令:原作『止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33末:原作『木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34上翻:晦明軒本作『土番』。
#35米甘:晦明軒本作『末其』。
#36處:原作『?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37微:晦明軒本作『黴』。
#38末:晦明軒本作『寒』。
#39法:晦明軒本作『瀉』。
#40思:晦明軒本作『化』。
#41如:晦明軒本作『小』。
#42成:晦明軒本作『或』。
#43草:晦明軒本『草』下有『木』字。
#44七:晦明軒本作『一』。
#45方:晦明軒本作『有』。
#46浸:原作『酒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47肉:原作『均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48穬:原作『利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葉乃單行用之。
患寒熱病者,不可食也。
《日華子》雲:平,無毒。
補五髒。
葉傅蛇蟲咬。
禹錫雲:按孟诜雲:藊豆,療霍亂吐痢不止,末和醋服之,下氣。
又,吐痢後轉筋,生搗葉七#44把,以少酢浸汁,服之立差。
其豆如綠豆,餅食亦可。
《衍義》曰:藊豆,有黑、白、鵲三等,皆于豆脊方#45白路。
白者治霍亂轉筋。
豉 味苦,寒,無毒。
主傷寒,頭痛寒熱,瘴氣惡毒,煩躁滿悶,虛勞喘吸,兩腳疼冷。
又殺六畜胎子諸毒。
《圖經》曰:文具附大豆黃卷條下。
陶隐居雲:豉,食中之常用。
春夏天氣不和,蒸炒以酒漬服之,至佳。
依康伯法:先以醋酒搜蒸暴燥,以麻油和、又蒸暴之,凡三過,乃末椒、幹姜屑合和,以進食,勝今作油豉也。
患腳人常将其酒浸,以滓傅腳皆差。
好者出襄陽、錢塘,香美而濃,取中心者彌善。
陳藏器雲:蒲州豉,味鹹,無毒。
主解煩熱,熱毒,寒熱,虛勞,調中,發汗,通關節,殺腥氣,傷寒鼻塞。
作法與諸豉不同,其味烈。
陝州又有豉汁,經年不敗,大除煩熱,入藥并不如今之豉心,為無鹽故也。
《日華子》雲:治中毒藥,蠱氣,瘧疾,骨蒸,并治犬咬。
孟诜雲:豉,能治久盜汗患者,以一升微炒令香,清酒三升漬,滿三日取汁,冷暖任人服之,不差,須作三兩劑,即止。
《聖惠方》:治口舌生瘡,胸膈疼痛。
用焦豉細末,含一宿便差。
《外台秘要方》:治蟲刺螫人方。
好豉心以足為限,但覺刺即熟嚼豉以傅之,少頃見豉中毛,即差。
不見,又嚼傅之,晝夜勿絕,見毛為度。
《千金方》:治酒病。
豉、蔥白各半升,水二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
又方:治被毆傷瘀血聚腹滿。
豉一升,水三升,煮三沸,分服,不差再服。
《肘後方》:中緩風,四肢不收者。
豉三升,水九升,煮取三升。
分為三服,日二作。
亦可酒漬飲之。
《葛氏方》:治重下,此即赤白痢也。
熬豉令小焦,杵服一合,日三,無比。
又,豉熬令焦,水一升,淋取汁冷服,冷則酒淋,日三服,有效。
《梅師方》:傷寒,汗出不解,已三四日,胸中悶吐方。
豉一升,鹽一合,水四升,煎升半,分三服當吐。
《食醫心鏡方》:主風毒,腳膝攣急,骨節痛。
豉心五升,九蒸九暴,以酒一鬥取浸#46經宿,空心随性緩飲之。
綠豆 味甘,寒,無毒。
主丹毒,煩熱,風,藥石發動,熱氣奔豚,生研絞汁服。
亦煮食,消腫,下氣,壓熱,解石。
用之勿去皮,令人小壅,當是皮寒肉#47平。
圓小綠者佳。
又有稙豆,苗子相似,主霍亂吐下。
取葉搗絞汁,和少醋溫服,子亦下氣也。
稙音陟。
《日華子》雲:綠豆,冷。
益氣,除熱毒風,厚腸胃,作枕明目,治頭風頭痛。
禹錫雲:按孟诜雲:綠豆,平。
諸食法:作餅炙,食之佳。
謹按:補益,和五髒,安精神,行十二經脈,此最為良。
今人食皆撻去皮,即有少擁氣。
若愈病,須和皮,故不可去。
又,研汁煮飲服之,治消渴。
又,去浮風,益氣力,潤皮肉,可長食之。
雷公雲:益氣明目,治頭風。
舂杵頭細糠 主卒噎。
陶隐居雲:食卒噎不下,刮取含之即去,亦是舂搗義爾。
天下事理,多有相影響如此也。
自草部今移。
《聖惠方》:治膈氣,咽喉噎塞,飲食不下。
用碓觜上細糠,蜜丸如彈子大,非時含一丸咽津。
穬麥 味甘,微寒,無毒。
主輕身,除熱。
久服令人多力健行,以作蘗,溫,消食和中。
陶隐居雲:此是今馬所食者,性乃熱而雲微寒,恐是作屑與合殼異也。
服食家并食大、穬#48二麥,令人輕健。
《唐本》注雲:穬麥性寒,陶雲性熱,非也。
複雲:作屑與合殼異。
此皆江東少有,故斟酌言。
白豆 平,無毒。
補五髒,益中,助十二經脈,調中,暖腸胃。
葉,利五髒,下氣。
嫩者可作菜食,生食之亦佳,可常食。
新補。
見孟诜及《日華子》。
《孫真人食忌》:白豆,味鹹,腎之谷,腎病宜食,煞鬼氣。
圖經衍義本草卷之三十八竟 #1子:原脫,據晦明軒本。
#2翻:晦明軒本作『番』。
#3火:晦明軒本作『水』。
#4鬥:晦明軒本作『升』。
#5溫:晦明軒本作『煙』。
#6酒:晦明軒本『酒』下有『至』。
#7冷:晦明軒本作『令』。
#8濕:原作『溫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9通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#10大:原作『本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1飲:原作『限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2于:原作『粟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3諸:晦明軒本無『諸』字。
#14粱:原作『粟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5甘:晦明軒本作『其』。
#16粉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#17瘡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#18北:原作『此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9米:原作『水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20鴨:原作『鳴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21肘後方:晦明軒本作『梅師方』。
#22米:晦明軒本作『乎』。
#23十鬥:晦明軒本作『一升』。
#24正:晦明軒本作『次』。
#25十:晦明軒本作『一』。
#26升:晦明軒本作『鬥』。
#27痹:晦明軒本作『脾』。
#28利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#29南:晦明軒本作『郢』。
#30稷:晦明軒本作『穰』。
#31秬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#32令:原作『止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33末:原作『木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34上翻:晦明軒本作『土番』。
#35米甘:晦明軒本作『末其』。
#36處:原作『?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37微:晦明軒本作『黴』。
#38末:晦明軒本作『寒』。
#39法:晦明軒本作『瀉』。
#40思:晦明軒本作『化』。
#41如:晦明軒本作『小』。
#42成:晦明軒本作『或』。
#43草:晦明軒本『草』下有『木』字。
#44七:晦明軒本作『一』。
#45方:晦明軒本作『有』。
#46浸:原作『酒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47肉:原作『均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48穬:原作『利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