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三十八
關燈
小
中
大
如以明秬有二等,則一米者亦可為汁。
又雲:秠即皮,其稃亦皮也。
秠、稃,古今語之異耳。
漢和帝時,任城縣生黑黍、或三四實,實二米,得黍三斛八鬥是也。
《日華子》雲:赤黍米,溫。
下氣,止咳嗽,除煩,止渴,退熱。
不可合蜜并葵同食。
《傷寒類要》:傷寒後,男子陰易。
來三兩煮薄飲,酒和飲之。
發汗出愈,随人加減。
《衍義》曰:丹黍米,黍皮赤,其米黃,惟可為糜,不堪為飯。
黏着難解,然亦動風。
白粱米 味甘,微寒,無毒。
主除熱,益氣。
陶隐居雲:今處處有,襄陽竹根者最佳。
所以夏月作粟食,亦以除熱。
《千金方》:主霍亂不吐。
白粱粉米五合,水一升,和之頓服,如粥食。
《肘後方》:手足忽發疣。
取粱粉,鐵铛熬令#32赤以塗之,以衆人唾和塗上,厚一寸,即消。
黃粱米 味甘,平,無毒。
主益氣和中,止洩。
陶隐居雲:黃粱,出青、冀州,此間不見有爾。
《唐本》注雲:黃粱,出蜀、漢,兩浙間亦種之。
穗大毛長,谷米俱粗于白粱一,收子少,不耐水旱。
食之香美,逾于諸粱,人号為竹根黃。
《外台秘要》:小兒面上生瘡如火燒。
以一升末#33,蜜水和傅之,差為度。
又方;治霍亂煩躁。
以黃粱米粉半升,水一升半,和絞如白飲,頓服。
糯米亦得。
《肘後方》:治霍亂吐下後,大渴多飲則殺人。
黃粱米五升,水一鬥,煮取三升清澄,稍稍飲之。
《食醫心鏡》:主益氣和中,止洩痢,去當風卧濕,遇冷所中等病。
以作飲食之。
《兵部手集》:治孩兒赤丹不止。
上翻#34用黃米粉、雞子白和傅。
蘗米 味苦,無毒。
主寒中,下氣,除熱。
陶隐居雲:此是以米為蘗,非别米名也。
米甘#35米脂和傅面,亦使皮膚悅澤,為熱不及麥蘗。
禹錫雲:按《日華子》雲:蘗米,溫。
能除煩,消宿食,開胃。
又名黃子。
可作米醋。
《衍義》曰:蘗米,此則粟蘗也,今谷神散中用之,性又溫于大麥蘗。
小麥 味甘,微寒,無毒。
主除熱,止躁渴咽幹,利小便,養肝氣,止漏血、唾血。
以作曲,溫,消谷,止痢。
以作面,溫,不能消熱止煩。
陶隐居雲:小麥合湯皆完用之,熱家療也。
作面則溫,明穬麥亦當如此。
今服食家啖面,不及大穬麥,猶勝于米爾。
陳藏器雲:麸,味甘,寒,無毒。
和面作餅,止洩痢,調中,去熱,健人。
蒸熱袋盛,熨人馬冷。
失腰腳,和醋蒸,抱所傷折處#36,止痛散血。
人作面,第三磨者涼,為近麸也。
小麥,皮寒肉熱。
又雲:麥苗,味辛,寒,無毒。
主酒疸目黃,消酒毒暴熱。
麥苗上黑微#37名麥奴,主熱煩,解丹石,天行熱毒。
又雲:面,味甘,溫。
補虛,實人膚體,厚腸胃,強氣力,性擁熱,小動風氣。
又雲:女曲,一名?子。
按?子與黃蒸不殊。
黃蒸,溫補,消諸生物。
北人以小麥,南人以粳米,皆六七月作之。
蘇又雲:磨破之,謂當完作之,亦呼為黃衣,塵綠者佳。
《外台秘要方》:治痢,色白不消者,為末#38下方。
好面炒,右一味,搗篩煮米粥,内面方寸匕。
又雲:此療法#39百行,師不救者。
《千金方》:治黃疸。
取小麥苗,杵絞取汁,飲六七合,晝夜三四飲之,三四日便愈。
《經驗方》:治鼻衄。
以冷水調面漿,服之立差。
《兵部手集》:治嘔哕。
面、醋和作彈丸二三十個,以沸湯煮,别盛漿水二鬥已來,彈丸湯内漉出于漿中,看外熱氣稍減,乘熱吞三兩個。
哕定,即止吞餘者。
加至七八丸尚未定,晚後飯前再作吞。
《衍義》曰:小麥,暴淋煎湯飲,為面作糊。
入藥水調,治人中暑。
馬病肺卒熱,亦以水調灌愈。
生嚼成筋,可以黏禽蟲。
大麥 味鹹,溫、微寒,無毒。
主消渴,除熱,益氣調中。
又雲:令人多熱,為五谷長。
蜜為之使。
陶隐居雲:今稞麥,一名麰麥,似穬麥,惟皮薄爾。
麰曰牟。
《唐本》注雲:大麥出關中,即青稞麥是。
形似小麥而大,皮厚,故謂大麥,殊不似穬麥也。
大麥面,平胃,止渴,消食,療脹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:雲:大麥蘗,使,味甘,無毒。
能消化宿食,破冷氣,去心腹脹滿。
陳士良雲:大麥,補虛劣,壯血脈,益顔色,實五髒,思#40谷食。
久食令人肥白,滑肌膚。
為面勝如#41麥,無躁熱。
又雲:蘗,微暖,久食消腎,不可多食。
《聖惠方》:治妊娠欲去胎。
以麥蘗二兩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分溫三服。
《兵部手集方》:治産後秘結膨脹不通轉,氣急,坐卧不安,供奉輔太初與崔家方。
以麥蘗末一合,和酒服食,良久通轉。
崔郎中雲神效。
《衍義》曰:大麥,性平、涼,有人患纏喉風,食不能下,将此面作稀糊,令咽之,既滑膩容易下咽,以助胃氣。
三伏中,朝廷作面,以賜臣下,作蘗造饧。
曲 味甘,大暖。
療髒腑中風氣,調中下氣,開胃消宿食。
主霍亂,心膈氣,痰逆,除煩,破症結及補虛,去冷氣,除腸胃中塞,不下食,令人有顔色,六月作者良。
陳久者入藥,用之當炒令香,六畜食米脹欲死者,煮曲汁灌之立消,落胎并下鬼胎。
又,神曲,使,無毒。
能化水谷宿食症氣,健脾暖胃。
《千金方》:治産後運絕。
曲末,水服方寸匕。
不差,更服即差。
又方:治小腹堅大如盤,胸中滿,能食而不消。
曲末服方寸匕,日三。
《肘後方》:治赤白痢下,水谷食不消。
以曲熬粟米粥,服方寸匕,日四五止。
又方:妊娠卒胎動不安,成#42腰痛,胎轉搶心,下血不止。
生曲半餅碎末,水和絞取汁,服三升。
荞麥 味甘,平、寒,無毒。
實腸胃,益氣力。
久食動風,令人頭眩。
和豬肉食之,患熱風,脫人眉須,雖動諸病,猶挫丹石,能煉五髒滓穢,續精神。
作飯與丹石人食之良。
其飯法可蒸,使氣餾于烈日中暴令口開,使舂取人作飯。
葉作茹,食之下氣,利耳目,多食即微洩。
燒其穰作灰,淋洗六畜瘡,并驢、馬躁蹄。
新補。
見陳藏器、孟诜、蕭炳、陳士良、《日華子》。
《圖經》曰:文具附小麥條下。
《丹房玉鏡》:源荞麥灰煮粉霜。
《兵部手集方》:治小兒油丹赤腫。
荞麥面、醋和傅之,良。
藊豆 味甘,微溫。
主和中下氣。
豆葉,主霍亂吐下不止。
藊音扁。
《藥性論》雲:白藊豆,亦可單用。
主解一切草#43毒,生嚼及煎湯服,取效。
陶隐居雲:人家種之于籬援,其莢蒸食甚美,無正用取其豆
又雲:秠即皮,其稃亦皮也。
秠、稃,古今語之異耳。
漢和帝時,任城縣生黑黍、或三四實,實二米,得黍三斛八鬥是也。
《日華子》雲:赤黍米,溫。
下氣,止咳嗽,除煩,止渴,退熱。
不可合蜜并葵同食。
《傷寒類要》:傷寒後,男子陰易。
來三兩煮薄飲,酒和飲之。
發汗出愈,随人加減。
《衍義》曰:丹黍米,黍皮赤,其米黃,惟可為糜,不堪為飯。
黏着難解,然亦動風。
白粱米 味甘,微寒,無毒。
主除熱,益氣。
陶隐居雲:今處處有,襄陽竹根者最佳。
所以夏月作粟食,亦以除熱。
《千金方》:主霍亂不吐。
白粱粉米五合,水一升,和之頓服,如粥食。
《肘後方》:手足忽發疣。
取粱粉,鐵铛熬令#32赤以塗之,以衆人唾和塗上,厚一寸,即消。
黃粱米 味甘,平,無毒。
主益氣和中,止洩。
陶隐居雲:黃粱,出青、冀州,此間不見有爾。
《唐本》注雲:黃粱,出蜀、漢,兩浙間亦種之。
穗大毛長,谷米俱粗于白粱一,收子少,不耐水旱。
食之香美,逾于諸粱,人号為竹根黃。
《外台秘要》:小兒面上生瘡如火燒。
以一升末#33,蜜水和傅之,差為度。
又方;治霍亂煩躁。
以黃粱米粉半升,水一升半,和絞如白飲,頓服。
糯米亦得。
《肘後方》:治霍亂吐下後,大渴多飲則殺人。
黃粱米五升,水一鬥,煮取三升清澄,稍稍飲之。
《食醫心鏡》:主益氣和中,止洩痢,去當風卧濕,遇冷所中等病。
以作飲食之。
《兵部手集》:治孩兒赤丹不止。
上翻#34用黃米粉、雞子白和傅。
蘗米 味苦,無毒。
主寒中,下氣,除熱。
陶隐居雲:此是以米為蘗,非别米名也。
米甘#35米脂和傅面,亦使皮膚悅澤,為熱不及麥蘗。
禹錫雲:按《日華子》雲:蘗米,溫。
能除煩,消宿食,開胃。
又名黃子。
可作米醋。
《衍義》曰:蘗米,此則粟蘗也,今谷神散中用之,性又溫于大麥蘗。
小麥 味甘,微寒,無毒。
主除熱,止躁渴咽幹,利小便,養肝氣,止漏血、唾血。
以作曲,溫,消谷,止痢。
以作面,溫,不能消熱止煩。
陶隐居雲:小麥合湯皆完用之,熱家療也。
作面則溫,明穬麥亦當如此。
今服食家啖面,不及大穬麥,猶勝于米爾。
陳藏器雲:麸,味甘,寒,無毒。
和面作餅,止洩痢,調中,去熱,健人。
蒸熱袋盛,熨人馬冷。
失腰腳,和醋蒸,抱所傷折處#36,止痛散血。
人作面,第三磨者涼,為近麸也。
小麥,皮寒肉熱。
又雲:麥苗,味辛,寒,無毒。
主酒疸目黃,消酒毒暴熱。
麥苗上黑微#37名麥奴,主熱煩,解丹石,天行熱毒。
又雲:面,味甘,溫。
補虛,實人膚體,厚腸胃,強氣力,性擁熱,小動風氣。
又雲:女曲,一名?子。
按?子與黃蒸不殊。
黃蒸,溫補,消諸生物。
北人以小麥,南人以粳米,皆六七月作之。
蘇又雲:磨破之,謂當完作之,亦呼為黃衣,塵綠者佳。
《外台秘要方》:治痢,色白不消者,為末#38下方。
好面炒,右一味,搗篩煮米粥,内面方寸匕。
又雲:此療法#39百行,師不救者。
《千金方》:治黃疸。
取小麥苗,杵絞取汁,飲六七合,晝夜三四飲之,三四日便愈。
《經驗方》:治鼻衄。
以冷水調面漿,服之立差。
《兵部手集》:治嘔哕。
面、醋和作彈丸二三十個,以沸湯煮,别盛漿水二鬥已來,彈丸湯内漉出于漿中,看外熱氣稍減,乘熱吞三兩個。
哕定,即止吞餘者。
加至七八丸尚未定,晚後飯前再作吞。
《衍義》曰:小麥,暴淋煎湯飲,為面作糊。
入藥水調,治人中暑。
馬病肺卒熱,亦以水調灌愈。
生嚼成筋,可以黏禽蟲。
大麥 味鹹,溫、微寒,無毒。
主消渴,除熱,益氣調中。
又雲:令人多熱,為五谷長。
蜜為之使。
陶隐居雲:今稞麥,一名麰麥,似穬麥,惟皮薄爾。
麰曰牟。
《唐本》注雲:大麥出關中,即青稞麥是。
形似小麥而大,皮厚,故謂大麥,殊不似穬麥也。
大麥面,平胃,止渴,消食,療脹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:雲:大麥蘗,使,味甘,無毒。
能消化宿食,破冷氣,去心腹脹滿。
陳士良雲:大麥,補虛劣,壯血脈,益顔色,實五髒,思#40谷食。
久食令人肥白,滑肌膚。
為面勝如#41麥,無躁熱。
又雲:蘗,微暖,久食消腎,不可多食。
《聖惠方》:治妊娠欲去胎。
以麥蘗二兩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分溫三服。
《兵部手集方》:治産後秘結膨脹不通轉,氣急,坐卧不安,供奉輔太初與崔家方。
以麥蘗末一合,和酒服食,良久通轉。
崔郎中雲神效。
《衍義》曰:大麥,性平、涼,有人患纏喉風,食不能下,将此面作稀糊,令咽之,既滑膩容易下咽,以助胃氣。
三伏中,朝廷作面,以賜臣下,作蘗造饧。
曲 味甘,大暖。
療髒腑中風氣,調中下氣,開胃消宿食。
主霍亂,心膈氣,痰逆,除煩,破症結及補虛,去冷氣,除腸胃中塞,不下食,令人有顔色,六月作者良。
陳久者入藥,用之當炒令香,六畜食米脹欲死者,煮曲汁灌之立消,落胎并下鬼胎。
又,神曲,使,無毒。
能化水谷宿食症氣,健脾暖胃。
《千金方》:治産後運絕。
曲末,水服方寸匕。
不差,更服即差。
又方:治小腹堅大如盤,胸中滿,能食而不消。
曲末服方寸匕,日三。
《肘後方》:治赤白痢下,水谷食不消。
以曲熬粟米粥,服方寸匕,日四五止。
又方:妊娠卒胎動不安,成#42腰痛,胎轉搶心,下血不止。
生曲半餅碎末,水和絞取汁,服三升。
荞麥 味甘,平、寒,無毒。
實腸胃,益氣力。
久食動風,令人頭眩。
和豬肉食之,患熱風,脫人眉須,雖動諸病,猶挫丹石,能煉五髒滓穢,續精神。
作飯與丹石人食之良。
其飯法可蒸,使氣餾于烈日中暴令口開,使舂取人作飯。
葉作茹,食之下氣,利耳目,多食即微洩。
燒其穰作灰,淋洗六畜瘡,并驢、馬躁蹄。
新補。
見陳藏器、孟诜、蕭炳、陳士良、《日華子》。
《圖經》曰:文具附小麥條下。
《丹房玉鏡》:源荞麥灰煮粉霜。
《兵部手集方》:治小兒油丹赤腫。
荞麥面、醋和傅之,良。
藊豆 味甘,微溫。
主和中下氣。
豆葉,主霍亂吐下不止。
藊音扁。
《藥性論》雲:白藊豆,亦可單用。
主解一切草#43毒,生嚼及煎湯服,取效。
陶隐居雲:人家種之于籬援,其莢蒸食甚美,無正用取其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