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三十八

關燈
:粢米粉熬令黑。

    以雞子白和如泥,以塗帛上貼之,帛作穴,以洩癰毒氣,易之,效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粟米,利小便,故益脾胃。

     秫米 味甘,微寒。

    止寒熱,利大腸,療漆瘡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文具丹黍米條下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此人以作酒及煮糖者,肥軟易消。

    方藥不正用,惟嚼以塗漆瘡#17及釀諸藥醪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此米功用是稻秫也。

    今大都呼粟糯為秫稻,秫為糯矣。

    北#18土亦多以粟秫釀酒,而汁少于黍米。

    粟秫應有别功,但本草不載。

    凡黍稷、粟秫、粳糯,此三谷之籼秫也。

    籼音仙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無毒,犬咬,凍瘡并嚼傅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顔師古《刊謬正俗》雲:今之所謂秫者,似黍米而粒小者耳,亦堪作酒。

    孟诜雲:秫米,其性平。

    能殺瘡疥毒熱,擁五髒氣,動風,不可常食。

    北人往往有種者,代米作酒耳。

    又,生搗和雞子白,傅毒腫良。

    根,煮作湯,洗風。

    又,米#19一石,曲三鬥,和地黃一斤,茵陳蒿一斤,炙令黃,一依釀酒法。

    服之治筋骨攣痹。

     《聖惠方》:治食鴨#20肉成病,胸滿面赤,不下食。

    用秫米汁服一中盞。

     《肘後方#21》:治妊娠忽下黃水如膠,或如小豆汁。

    秫米、黃耆各一兩,細剉,以水七升,煎取三升服。

     《食醫心鏡》:主寒熱,利大腸,治漆瘡。

    秫米飯食之,良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秫米,初搗出淡黃白色,經久色如糯,用作酒者是。

    此米亦不堪為飯,最黏,故宜酒。

     粳米 味甘、苦,無毒。

    主益氣,止煩,止洩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文具稻米條下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此即人常所食米,但有白、赤、小、大異族四五種,猶同一類也。

    前陳廪米亦是此種,以廪軍人,故曰廪爾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傳稱食廪為祿。

    廪,倉也。

    前陳倉米曰廪,字誤作廪,即廪軍米也。

    若廪軍新米,亦為陳米#22? 《日華子》雲:補中,壯筋骨,補腸胃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蜀本》雲:斷下痢,和胃氣,長肌肉,溫中。

     孟诜雲:粳米,平。

    主益氣,止煩洩。

    其赤則粒大而香,不禁水停。

    其黃綠即實中。

    又,水漬有味,益人。

    都大新熟者動氣。

    經再年者亦發病。

    江南貯倉人皆多收火稻。

    其火稻宜人,溫中益氣,補下元。

    燒之去芒,舂宿米食之,即不發病耳。

     《外台秘要》:蛟龍子生在芹菜上,食之入腹,變成龍子,須慎之。

    饧粳米、杏人、乳餅煮粥。

    食之三升,日三服,吐出蛟龍子,有兩頭。

    開皇二年,賈橋有人吐出蛟龍,大驗,無所忌。

     《肘後方》:若遇荒年,谷貴,無可以充糧,應須藥濟命者。

    粳米十鬥#23,酒三升漬之,出暴之。

    又漬酒正#24出,稍食之,渴飲之,辟三十日,足一斛三升,辟周年。

    又方:小兒新生三日,應開腸胃,助谷神,碎米濃作汁飲,如奶酪,與兒大豆許,數含飲之,頻與三豆許。

    三七日可與哺,慎不得取次與雜藥,紅雪少少得也。

     《千金方》:倉米無毒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粳米,白晚米為第一,早熟米不及也。

    平和五髒,補益胃氣,其功莫逮。

    然稍生則複不益脾,過熟則佳。

     粱米 味甘,微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胃痹,熱中,消渴,止洩痢,利小便,益氣補中,輕身長年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凡雲粱米,皆是粟類,惟其芽頭色異為分别爾。

    青粱出北,今江東少有。

    《泛勝之書》雲:粱是秫粟,今俗用則不爾。

    泛音泛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青粱殼穗有毛,粒青,米亦微青而細于黃、白粱也。

    谷粒似青稞而少粗。

    夏月食之,極為清涼,但以味短色惡,不如黃、白粱,故人少種之。

    此谷早熟而收少也,作饧,清白勝餘米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健脾,治洩精。

    醋拌百蒸百暴,可作幹糧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孟诜雲:青粱米,以純苦酒十#25鬥漬之,三日出,百蒸百暴,好裹藏之。

    遠行一餐,十日不饑。

    重餐,四百九十日不饑。

    又方:以米一升#26,赤石脂三斤,合以水漬之,令足相淹。

    置于暖處二三日。

    上青白衣,搗為丸,如李大。

    日服三丸,不饑。

    謹按《靈寶五符經》中,白鮮米九蒸九暴,作辟谷糧。

    此文用青粱米,未見有别出處,其米微寒,常作飯食之,澀于黃、白米,體性相似。

     《食醫心鏡》:主胃痹#27熱中,除渴,止痢,利#28小便,益氣力,補中,輕身長年。

    以粱米炊飯食之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青、黃、白粱米,此三種,食之不及黃粱。

    青、白二種,性皆微涼,黃粱性甘平,豈非得土之中和氣多邪?今黃、白二種,西洛間農家多種,為飯尤佳,餘用則不相宜。

    然其粒尖小于他谷,收實少,故能種者亦稀,白色者味淡。

     黍米 味甘,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益氣補中,多熱,令人煩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荊、南#29州及江北皆種此。

    其苗如蘆而異于粟,粒亦大。

    粟而多是秫,今人又呼秫粟為黍,非也。

    北人作黍飯,方藥釀黍米酒,則皆用秫黍也。

    又有穄米與黍米相似,而粒殊大,食不宜人,言發宿病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黍有數種,已備注前條,今此通論丹黑黍米爾,亦不似蘆,雖似粟而非粟也。

    穄即稷也,具釋後條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孟诜雲:黍米,性寒。

    患鼈瘕者,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,生服一升,不過三兩度愈。

    謹按:性寒,有少毒。

    不堪久服,昏五髒,令人好睡。

    仙家重此。

    作酒最勝餘糧。

    又,燒為灰,和油塗杖瘡,不作瘢,止痛。

    不得與小兒食之,令不能行。

    若與小貓,犬食之,其腳便踻曲,行不正。

    緩人筋骨,絕血脈。

     《食療》雲:合葵菜食之,成痼疾。

    于黍米中藏幹脯通。

    《食禁》雲:牛肉不得和黍米、白酒食之,生寸白蟲。

     《千金方》:治人、六畜天行時氣病,豌豆瘡方。

    濃煮黍穰汁洗之。

    一莖是穄穰則不差。

    瘡若黑者,杵蒜封之。

    亦可煮幹芸苔洗之。

     《肘後方》:食苦瓠中毒。

    煮黍稷#30汁解之,飲數升止。

    又雲:治湯火所灼未成瘡。

    黍米、女曲等分,各熬令焦,杵,下以雞子白傅之。

     丹黍米 味苦,微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咳逆,霍亂,止洩,除熱,止煩渴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此即赤黍米也,亦出北間,江東時有種,而非土所宜,多入神藥用。

    又,黑黍名秬,供釀酒祭祀用之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爾雅》雲:秬,黑黍。

    秠,一稃二米。

    釋曰:按《詩˙生民篇》雲:誕降嘉種,維秬維秠。

    李巡雲:黑黍一名秬黍。

    秬#31,即黑黍之大名也。

    秠,是黑黍米一稃有二米者,别名為秠。

    若然秬、秠皆黑黍矣。

    而《春官˙鬯人》注雲:釀秬為酒,秬如黑黍,一秠二米。

    言如者,以黑黍一米者多,秬為正二米。

    則秬中之異,故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