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三十八

關燈
療》雲:和鯉魚爛煮食之,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。

    别有諸治,具在魚條中。

    散氣,去關節煩熱。

    令人心孔開,止小便數。

    綠、赤者并可食。

    暴痢後,氣滿不能食,煮一頓服之即愈。

     孫真人雲:赤、白豆合魚鲊食之成消渴,小豆醬合魚鲊食之成口瘡。

     《肘後方》:辟溫病。

    取小豆,新布囊盛之,置井中,三日出。

    舉家服,男十枚,女二十枚。

    又方:治腸痔,大便常血。

    小豆一升,苦酒五升,煮豆熟,出幹,複内法酒中,候酒盡止,末,酒服方寸匕,日三度。

    又方:産後心悶目不開。

    生赤小豆杵末,東流水服方寸匕。

    不差再服。

     《千金方》:主産後不能食,煩滿方。

    小豆三七枚,燒作屑,篩,冷水頓服之佳。

     《梅師方》:治熱毒下血,或因食熱物發動。

    以赤小豆杵末,水調下方寸匕。

    又方:治婦人乳腫不得消。

    小豆、莽草等分,為末,苦酒和傅之,佳。

     《食醫心鏡》:理腳腫滿轉上入腹殺人。

    豆一升,水五升,煮令極熟,去豆,适寒溫浸腳,冷重暖。

     《必效方》:治水谷痢。

    小豆一合,和蠟三兩,頓服愈。

    又方:治卒下血。

    小豆一升,搗碎,水三升,絞汁飲之。

     《産寶》:治難産方。

    赤小豆生吞七枚,出。

    若是女,二七枚佳。

     《修真秘旨》雲:理淋方。

    惟赤小豆三合,慢火炒熟為末,煨蔥一莖細剉,暖酒調二錢匕服。

    男子、女人,熱淋、血淋并療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食之行小便,久則虛人,令人黑瘦、枯燥。

    關西、河北、京東、西多食之。

    花治宿酒,渴病。

     大豆黃卷 味甘,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濕痹,筋攣,膝痛,五髒胃氣結穬,益氣,止毒,去黑皯,潤澤皮毛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文具大豆條下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以大豆為芽蘗,生便幹之,名為黃卷。

    用亦服食。

     《食療》雲:卷,蘗長五分者,破婦人惡血良。

     《食醫心鏡》:理久風濕痹,筋攣膝痛,除五髒胃氣結聚,益氣,止毒,去黑痣面,潤皮毛。

    宜取大豆黃卷一升,熬令香,為末,空心暖酒下一匙。

     酒 味苦、甘、辛,大熱,有毒。

    主行藥勢,殺百邪惡毒氣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大寒凝海,惟酒不冰,明其性熱獨冠群物。

    藥家多須以行其勢。

    人飲之,使體弊神昏,是其有毒故也。

    昔三人晨行觸露,一人健,一人病,一人死。

    健者飲酒,病者食粥,死者空腹。

    此酒勢辟惡,勝于作食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酒,有葡萄、秫、黍、粳、粟、曲、蜜等,作酒醴以曲為。

    而葡萄、蜜等,獨不用曲。

    飲葡萄酒能消痰破癖。

    諸酒醇醨不同,惟米酒入藥用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酒,通血脈,厚腸胃,除風及下氣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陳藏器雲:酒,本功外,殺百邪,去惡氣,通血脈,厚腸胃,潤皮膚,散石氣,消憂發怒,宣言暢意。

    書曰:若作酒醴爾,惟曲蘗。

    蘇恭乃廣引葡萄、蜜等為之。

    乃以僞亂真,殊非酒本稱。

    至于入藥,更亦不堪。

    凡好酒欲熟,皆能候風潮而轉,此是合陰陽矣。

    又雲:甜糟,味鹹,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溫中,冷氣,消食,殺腥,去草菜毒,藏物不敗,揉物能軟,潤皮膚,調腑髒,三歲已下有酒以物盛之,堪磨風瘙,止嘔哕,及煎魚菜。

    取臘月酒糟,以和粥成之。

     《食療》雲:紫酒,治角弓風。

    姜酒,主偏風中惡。

    桑椹酒,補五髒,明耳目。

    蔥豉酒,解煩熱,補虛勞。

    蜜酒,療風疹。

    地黃、牛膝、虎骨、仙靈脾、通#9草、大#10豆、牛蒡、枸杞等,皆可和釀作酒,在别方。

    葡萄子釀酒,益氣調中,耐饑強志,取藤汁釀酒亦佳,狗肉汁釀酒,大補。

     《外台秘要》:治水下,或不下則滿溢,下之則虛竭,虛竭還腹,十無一活。

    以桑椹并心皮兩物細剉,重煮煎,取四鬥以釀米,四升釀酒,一服一升。

     《千金方》:斷酒方:以酒七升,着瓶中,朱砂半兩,細研着酒中,緊閉塞瓶口,安豬圈中,任豬搖動,經七日,頓飲之。

    又方:治耳聾。

    酒三升,漬牡荊子二升,碎之,浸七日去滓,任性飲#11盡,三十年聾差。

     《經驗後方》:孫真人催産,以鐵器燒赤,焠酒吃,便令分解。

     《廣利方》:治蛇咬瘡。

    暖酒淋洗瘡上,日三易。

     《傷寒類要》:天行病毒攻手足,疼痛欲斷。

    作坑令深三尺,大小容足,燒令中熱,以酒灌坑中,着屐踞坑上,衣壅勿令洩氣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酒,《呂氏春秋》曰:儀狄造酒。

    《戰國策》曰:帝女儀狄造酒,進之于禹。

    然本草中已着酒名,信非儀狄明矣。

    又讀《素問》,首言以妄為常,以酒為漿,如此則酒自黃帝始,非儀狄也。

    古方用酒,有醇酒、春酒、社壇餘胙酒、糟下酒、白酒、清酒、好酒、美酒、葡萄酒、秫黍酒、粳酒、蜜酒、有灰酒、新熟無灰酒、地黃酒。

    今有糯酒、煮酒、小豆曲酒、香藥曲酒、鹿頭酒、羔兒等酒。

    今江、浙、湖南、北,又以糯米粉入衆藥,和合為曲,曰餅子酒。

    至于官務,亦用四夷酒,更别中國,不可取以為法。

    今醫家所用酒,正宜斟酌。

    但飲家惟取其味,不顧入藥如何爾。

    然久之未見不作疾者,蓋此物損益兼行,可不謹欤! 粟米 味鹹,微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養腎氣,去胃脾中熱,益氣。

    陳者味苦,主胃熱,消渴,利小便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文具青粱米條下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江東所種及西間皆是,其粒細于#12粱米,熟舂令白,亦以當白粱呼為白粱粟。

    陳者謂經三五年者,或呼為粢諸#13米,以作粉尤解煩悶,服食家亦将食之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粟類多種,而并細于諸粱#14,北土常食,與粱有别。

    陶雲當白粱,又雲或呼為粢,粢則是稷,稷乃穄之異名也。

    甘#15米泔汁,主霍亂,卒熱,心煩渴,飲數升立差。

    臭泔,止消渴尤良。

    米麥面,味甘、苦,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寒中,除熱渴,解煩,消石氣。

    蒸米麥熬磨,一名糗也。

    穄音祭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粉解諸毒,主卒得鬼打,水攪服之。

    亦主熱腹痛,鼻衄,并水煮服之。

    粳粟總堪為粉,粟強浸米至敗者損人。

    又雲:泔,主霍亂,新研米清水和濾取汁服,亦主轉筋入腹。

    胃冷者不宜多食。

    酸泔,洗皮膚瘡疥,服主五野雞病及消渴。

    下澱酸者,殺蟲及惡瘡,和臭樗皮煎服,主疳痢。

    樗皮一名武目樹。

     《千金方》:治反胃,食即吐。

    搗粟米作粉,和水丸如梧子大。

    七枚爛煮内醋中,細吞之,得下便已。

    面亦得用之。

     《食醫心鏡》:主脾胃氣弱,食不消化,嘔逆反胃,湯飲不下。

    粟米半升杵如粉#16,水和丸如梧子,煮令熟,點少鹽,空心和汁吞下。

     《姚和衆方》:兒初生七日,助谷神以導達腸胃。

    研粟米煮粥飲,厚薄如乳,每日研與半粟殼。

     《産寶方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