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三十六

關燈
夏月一日三四換,侵半月,取焙幹,爛研令極細。

    每服一棗大,薄荷一葉,蜜一雞頭大,水一中盞同煎,取七分,食後溫服,甚者不過兩#17劑差,永不發動。

    忌腥物。

     《食療》雲:主熱風頭痛。

    又,燒令煙盡,去皮,以亂發裹之,咬于所患齒下,其痛便止。

    熏諸蟲出并去風,便差。

    重者不過再服。

     《外台秘要方》:治偏風,半身不遂,兼失音不語。

    生吞杏人七枚,不去皮、尖,日别從一七,漸加至七七枚,七七日周而複始。

    食後即以竹瀝下之,任意多少,日料一升取盡。

    又方:治耳聾。

    以杏人七個,去皮拍碎為三分,以綿裹,于中着顆鹽如小豆許,以器承于飯甑中蒸之,候飯熟出裹。

    令患人側卧,和綿撚一裹,以油汁滴入耳中。

    久又以一裹,依前法。

     《千金方》:治咳嗽旦夕加重,增寒壯熱,少喜多嗔,忽進退,面色不潤,積漸少食,狀若肺脈強緊者。

    杏人半斤,去皮、尖,入于瓶内,童子小便二鬥,浸七日了,漉出,去小便,以暖水淘過,于沙盆内研成泥,别入瓷瓶中。

    以小便三升,煎之如膏。

    量其輕重,食上熟水下一錢匕。

    婦人、室女服之更妙。

    又方:主卒中風,頭面腫。

    杵#18杏人如膏傅之。

    又方:治破傷風腫。

    厚傅杏人膏,燃燭遙炙之。

     《肘後方》:治谷道赤痛。

    熬杏人杵作膏,傅之良。

     《梅師方》:治食狗肉不消,心下堅或脹,口幹,忽發熱妄語方。

    杏人一升去皮,水三升煎沸,去滓取汁為三服,下肉為度。

     《食醫心鏡方》:主氣喘促,浮腫,小便澀。

    杏人一兩去尖、皮,熬研和米煮粥極熟,空心吃二合。

    又方:主五痔下血不止。

    去尖、皮及雙人,水一#19升,研濾取汁,煎減半投米煮粥,停冷,空心食之。

    又方:能下氣。

    主嗽,除風,去野雞病。

    杏人一兩去皮、尖、雙人捶碎,水三升,研濾取汁,于铛中急#20,以杓攪勿住手,候三分減二,冷呷之。

    不熟及熱呷,即令人吐。

     《廣利方》:治眼築損,弩肉出。

    生杏人七枚去皮,細嚼吐于掌中,及熱以綿裹箸頭将點弩肉上。

    不過四五度即差。

     《子母秘錄方》:治小兒臍赤腫。

    杏人杵如脂,内體中,相和傅臍腫上。

     《傷寒類要方》:治溫病食勞。

    以杏人五兩,酢二升,煎取一升,服之取汗差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杏核人,犬傷人,量所傷大小,爛嚼沃破處,以帛系定,至差無苦。

    又湯去皮,研一升,以水一升半,翻複絞取稠汁,入生蜜四兩,甘草一莖約一錢,銀、石器中,慢火熬成稀膏,瓷器盛。

    食後、夜卧,入少酥,沸湯點一匙匕服,治肺燥喘熱,大腸秘,潤澤五髒。

    如無上證,入鹽點佳。

     安石榴 味甘、酸,無毒。

    主咽燥渴,損人肺,不可多食。

    酸實殼,療下痢,止漏精。

    東行根,療蛔蟲、寸白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安石榴,舊不着所出州土,或雲本生西域。

    陸機與弟雲書雲:張骞為漢使外國十八年,得塗林安石榴是也。

    今處處有之。

    一名丹若。

    《廣雅》謂之若榴。

    木不甚高大,枝柯附幹,自地便生,作叢,種極易息,折其條盤土中便生。

    花有黃、赤二色,實亦甘、酢二種。

    甘者可餐,酢者入藥。

    多食其實,則損人肺。

    東行根并殼,入殺蟲及染須發口齒等藥。

    其花百葉者,主心熱吐血及衄血等。

    幹之作末,吹鼻中立差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石榴皮,使,味酸,無毒。

    能治筋骨風,腰腳不遂,行步攣急,疼痛。

    主澀腸,止赤白下痢。

    一方:取汁止目淚下,治漏精。

    根青者,入染須方用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石榴,以花赤可愛,故人多植,尤為外國所重。

    入藥惟根、殼而已。

    其味有甜、醋,藥家用醋者。

    子為服食者所忌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皮、葉、根,勿令犯鐵。

    若使石榴殼,不計幹濕,先用漿水浸一宿,至明漉出,其水如墨汁。

    若使枝、根、葉,并用漿水浸一宿,方可用。

     孟诜雲:石榴,溫。

    多食損齒令黑。

    皮,炙令黃杵末,以棗肉為丸,空腹三丸,日二服。

    治赤白痢腹痛者。

    取醋者一枚并子,搗汁頓服。

     崔元亮《海上方》:療金瘡,刀斧傷破血流。

    以石灰一升,石榴花半斤,搗末,取少許傅士,捺少時,血斷便差。

    又,治寸白蟲,取醋石榴根,切一升,東南引者良。

    水二升三合,煮取八合,去滓,着少米作稀粥,空腹服之,即蟲下。

    又一種山石榴,形頗相類而絕小,不作房,生青、齊間甚多,不入藥。

    但蜜漬以當果,或寄京下,甚美。

     《百一方》:治疔腫,以針刺四畔,用石榴末着瘡上,以面圍四畔灸,以痛為度。

    内末傅上急裹,經宿連根自出。

     《經驗方》:治腸滑久痢,神妙無比。

    以石榴一個擘破,炭火簇燒令煙盡,急取出,不令作白灰,用瓷碗蓋一宿出火毒,為末。

    用醋石榴一瓣,水一盞,煎湯服二錢,瀉亦治。

     《孫真人方》:食之損肺。

    又方:治耳聾法:以八九月取石榴一,開上作孔如球子大,留靥子,内米醋滿石榴中,卻以靥子蓋之,然後溲面裹卻石榴,無令醋出,塘灰火中燒面熟,藥成。

    入少黑李子、仙沼子末,取水滴點耳内,不得辄轉。

    腦中痛勿驚。

    如此三夜,又點别耳,依前法,佳。

    又方:糞前有血,令人面色黃。

    石榴皮杵末,茄子枝湯下。

     《十全方》:治寸白蟲。

    以酸石榴東引根一握,争洗細剉,用水三升,煎取半碗已下,去滓,五更初溫服盡,至明取下蟲一大團,永絕根本,一日吃粥補。

     《古今錄驗方》:治冷熱不調,或下帶水,或赤白青黃者。

    酸石榴子五枚,合殼舂,絞取二升汁,每服五合,至二升盡,即斷。

    小兒以意服之二三合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安石榴,有酸、淡兩種,旋開單葉花,旋結實,實中子紅,孫枝甚多,秋後經雨則自坼裂#21。

    道家謂之三屍酒,雲三屍得此果則醉。

    河陰縣最多。

    又有一種,子白,瑩澈如水晶者,味亦甘,謂之水晶石榴。

    惟酸石榴皮合斷下藥,仍須老木所結及收之陳久者,佳。

    微炙為末,以燒粟米飯為丸,梧子大,食前熱米飲下三十丸至五十丸,以知#22為度。

    如寒滑,加附子、赤石脂各一倍。

     梨 味甘、微酸,寒。

    多食令人寒中,金瘡,乳婦尤不可食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梨,舊不着所出州土,今處處皆有,而種類殊别,醫家相承用乳梨、鵝梨。

    乳梨出宣城,皮厚而肉實,其味極長。

    鵝梨出近京州郡及北都,皮薄而漿多,味差短于乳梨,其香則過之,咳嗽,熱風,痰實藥多用之。

    其餘水梨、消梨、紫煤梨、赤梨、甘棠禦兒梨之類甚多,俱不聞入藥也。

    治卒患赤目,弩肉,坐卧痛者,取好梨一顆,搗絞取汁,黃連三枝碎之,以綿裹,漬令色變,仰卧注目中。

    又有紫花梨,療心熱。

    唐武宗有此疾,百醫不效,青城山邢道人以此梨絞汁而進,帝疾遂愈。

    後複求之,苦無此梨。

    常山忽有一株,因緘實以進,帝多食之,解煩躁殊效,歲久木枯,不複有種者,今人不得而用之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梨削貼湯火瘡,不爛,止痛,易差。

    又主熱嗽,止渴。

    葉,主霍亂,吐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