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三十六

關燈
人有熱。

    又雲:主大小腸并不通。

    桃葉取汁,和服半升。

    冬用桃樹皮。

     《聖惠方》:補心虛,治健忘,令耳目聰明。

    用戊子日,取東引桃枝三寸枕之。

    《千金翼》同。

    又方:治伏梁氣在心下,結聚不散。

    用桃奴三兩為末,空心溫酒調二錢匕。

     《外台秘要方》:治霍亂腹痛吐痢。

    取桃葉三升切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三合,分溫二服。

    又方:治骨蒸。

    桃人一百二十枚,去皮、雙人、留尖,杵和為丸,平旦井花水頓服令盡。

    服訖量性飲酒令醉,仍須吃水,能多最精。

    隔日又服一劑。

    百日不得食肉。

    又方:以酒漬桃花飲之,除百病,好顔色。

    又桃人服之長生也。

     《千金方》:治風,頭#5強不得顧視。

    穿地作坑,燒令通赤,以水灑之令冷,内生桃葉鋪其席下。

    卧之,令項在藥上,以衣着項邊,令氣上蒸,病人汗出,良久即差。

     《千金翼方》:延年去風,令光潤。

    桃人五合去皮,用粳米飯漿研令細,以漿水杵取汁,令桃人盡即止,微溫,用洗面,極妙。

    又方:五月五日取東向桃枝,日未出時,作三寸木人,着衣帶中,令人不忘。

     《肘後方》:屍注鬼疰病者,葛雲即是五屍之一注,又挾諸鬼邪為祟,其病變動及有三十六種至九十九種。

    大略使人寒淋瀝,沉沉默默,不的知其所苦,而無處不惡。

    累年積月,漸就頓滞,以至于死,死後複傳傍人,乃至滅門。

    覺如此候者,宜便急治。

    桃人五十枚碎研,以水煮,取四升,一服盡當吐。

    吐病不盡,三兩日不吐,再服也。

    又方:卒心痛。

    東引桃枝一把切,以酒一升,煎取半升,頓服,大效。

     《葛氏方》:卒中瘑瘡,瘑瘡常對在兩腳。

    杵桃葉,以苦酒和傅。

    皮亦得。

    又方:治小兒卵?,杵桃人傅之。

    亦治婦人陰腫燥#6癢。

    又方:治胎下血不止#7。

    取桃樹上幹不落桃子燒作灰,和水服,差。

    又産後陰腫痛,燒桃人傅之。

     《梅師方》:諸蟲入耳。

    取桃葉熟挼塞兩耳,出。

    又方:狂狗咬人。

    取桃白皮一握,水三升,煎一升服。

     《食醫心鏡方》:主上氣咳嗽,胸膈防#8滿,氣喘。

    桃人二兩去皮、尖,以水一升研取汁,和粳米二合,煮粥食之。

    又方:凡風勞毒,腫疼攣痛或牽引小腹及腰痛。

    桃人一升去皮、尖兩人,熬令黑煙出,熱研搗如脂膏,以酒三升,絞令相和,一服取汗。

    不過再差。

     《傷寒類要方》:治黃疸。

    身眼皆如金色,不可使婦人、雞、犬見,取東引桃根,切細如箸,若钗股以下者一握,以水一大升,煎取一小升,适溫,空腹頓服。

    後三五日,其黃離離如薄雲散,惟服最後差,百日方平複。

    身黃散後,可時時飲一盞清酒,則眼中易散,不飲則散遲。

    忌食熱面、豬、魚等肉。

    此是徐之才家秘方。

    又方:凡天時疫疠者。

    常以東行桃枝細剉煮,浴,佳。

     《子母秘錄》:治陰腫,桃人搗傅。

    又方:小兒瘡初起,熛漿似火瘡,一名爛瘡,杵桃人面脂傅上。

     《崔氏方》:主鬼疰,心腹痛不可忍。

    取東引桃枝,削去蒼皮,取白皮一握,水二升,煮取半升,服令盡,差。

    如未定,再服。

     《治瘧方》:以桃人百個去皮、尖小大#9,于乳缽中細研成膏,不得犯生水,候成膏入黃丹三錢,丸如梧桐子大。

    每服三丸,當發日面北用溫酒下,不飲酒,井花水亦得。

    五月五日午時合,忌雞、犬、婦人見。

     《典術》曰:桃者,五木之精也。

    今之作桃符着門上,厭邪氣,此仙木也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桃核人,桃品亦多,京畿有油桃,光,小于衆桃,不益脾。

    有赤點斑而光如塗油。

    山中一種,正是《月令》中桃始華者。

    但花多子少,不堪啖,惟堪取人。

    《唐文選》謂山桃發紅萼者是矣。

    又太原有金桃,色深黃。

    西京有昆侖桃,肉一#10紫紅色。

    此二種尤甘。

    又餅子桃,如今之香餅子。

    如此數種,入藥惟以山中自生者為正。

    蓋取走洩為用,不取肥好者。

    如傷寒八九日間,發熱如狂不解,小腹滿痛,有瘀血,用桃人三十個,湯去皮、尖,麸炒赤色,别研,蝱蟲三十枚,去翅,水蛭二十枚,各炒,川大黃一兩,同為末,再與桃人同搗,令勻,煉蜜丸如小豆大,每服二十丸,桃人湯下,利下瘀血惡物,便愈,未利,再服。

     杏核人 味甘、苦,溫、冷利,有毒。

    主咳逆上氣,雷鳴,喉痹,下氣,産乳,金瘡,寒心,贲豚,驚痫,心下煩熱,風氣去來,時行頭痛,解肌,消心下急,殺狗毒。

    五月采之。

    其兩人者殺人,可以毒狗。

    杏花,味苦,無毒。

    主補不足,女子傷中,寒熱痹,厥逆。

    杏實,味酸,不可多食,傷筋骨。

    生晉山川谷。

    得火良,惡黃芩、黃耆、葛根,解錫毒,畏蘘草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杏核人,生晉川山谷,今處處有之,其實亦數種,黃而圓者名金杏。

    相傳雲:種出濟南郡之分流山,彼人謂之漢帝杏,今近都多傅#11之,熟最早。

    其扁而青黃者名木杏,味酢,不及金杏。

    杏子入藥,今以東來者為勝,仍用家園種者,山杏不堪入藥。

    劉禹錫《傳信方》治嗽補肺丸,杏人三#12大升,山杏不中,揀卻雙人及陳?,以童子小便一升#13浸之,春夏七日、秋冬二七日,并皮、尖,于砂盆子中,研細濾取汁,煮令魚目沸,候軟如面糊即成。

    仍時以柳篦攪,勿令着底,後即以馬尾羅或粗布下之。

    日暴通丸即丸,服之時食前後總須服三十丸、五十丸。

    任意茶、酒下。

    忌白水粥,隻是為米泔耳。

    自初浸至成,當以紙蓋之,以畏塵土也。

    如無馬尾羅,即以粗布袋下之。

    如取棗穰法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處處有,藥中多用之,湯浸去尖、皮,熬令黃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杏人本功外,殺蟲,燒令煙未盡,細研如脂,物裹内?齒孔中。

    亦主産門蟲瘡癢不可忍者,去人及諸畜瘡,中風。

    取人去皮熬令赤,和桂末,研如泥,綿裹如指大,含之,利咽喉,去喉痹,痰唾,咳嗽,喉中熱結生瘡。

    杏酥濃煎如膏服之,潤五髒,去痰嗽。

    生熟吃俱得,半生半熟殺人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杏,熱,有毒。

    不可多食,傷神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杏人,能治腹痹不通,發汗,主溫病,治心下急滿痛,除心腹煩悶,療肺氣,咳嗽上氣、喘促,入天門冬煎,潤心肺,可和酪歸作湯,益潤聲氣,宿即動冷氣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,須以沸湯浸少時,去皮膜,去尖,擘作兩片,用白火石并烏豆、杏人三件,于鍋子中,下東流水煮,從巳至午,其杏人色褐黃則去尖,然用。

    每修一斤,用白火石一斤,烏豆三合,水旋添,勿令色少#14,免反血為妙也。

     孟诜雲:杏,熱。

    面皯者取人,去皮,搗和雞子白,夜卧塗面,明早以暖清酒洗之。

    人患卒啞,取杏人三分,去皮、尖熬,别杵桂一分,和如泥,取杏核人#15綿裹含,細細咽之。

    日五夜三。

    謹按:心腹中結伏氣,杏人、橘皮、桂心、诃梨勒皮為丸。

    空心服三十丸。

    無忌。

    又燒令煙盡,研如泥,綿裹,内女人陰中,治蟲疽。

     《勝金方》:治久患肺氣喘急至效。

    杏人去皮、尖二兩,童子小便浸,一日一#16換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