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三十一

關燈
字魚,生九江池澤,今處處有之。

    陶隐居雲為公蛎蛇所變,至難死,猶有蛇性。

    謹按《爾雅》:鳢,鲩。

    郭璞注雲:鳢,鲖也。

    釋者曰:鳢,鲩也。

    《詩˙小雅》雲:魚麗于罶,鲂鳢。

    《毛傳》雲:鳢,鲩也。

    《正義》雲:諸本或作鳢,。

    陸機謂鲩即鮑魚也,似鳢,狹而厚,今京東出#21呼鳢魚,其實二類也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今皆作鳢字,舊言是公蛎蛇所變,然亦有相生者。

    至難死,猶有蛇性。

    合小豆白煮以療腫滿,甚效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《别錄》雲,腸及肝,主久敗瘡中蟲。

    諸魚灰,并主哽噎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鳢魚腸,以五味炙貼痔瘘及蛇骭,良久蟲出,即去之。

    諸魚中,惟此膽甘,可食。

     《外台秘要方》:療患腸痔,每大便常有血。

    鯉魚鲙,黃齑食之,佳。

    任性多少,差。

    忌冷毒物。

     《食醫心鏡》雲:治十種水氣病不差垂死。

    鳢魚一頭,重一斤已上,又熟取汁,和冬瓜、蔥白作羹食之。

    又方:治野雞病,下血不止,腸疼痛。

    鳢魚一頭,如食法作鲙,蒜齑食之。

     《靈苑方》:治急喉閉,逡巡不救者。

    蠡魚膽,臘月收,陰幹為末,每服少許,點患處,藥至即差,病探則水調。

    灌之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蠡魚,今人謂之黑鯉魚。

    道家以謂頭有星為厭,世有知之者,往往不敢食。

    又發故疾,亦須忌爾。

    今用之療病,亦止取其一端耳。

     鮧音夷,又音題魚 味甘,無毒。

    主百病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鮧魚,舊不着所出州土,今江浙多有之。

    大首方口,背青黑,無鱗,多涎。

    其類有三。

    陶隐居雲:即鳀魚也,即魚也。

    又有鳠魚,相似而大。

    鮠魚亦相似,色黃而美。

    三種形性皆相類,而小不同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此即鳀音題也,今人皆呼慈音,即是魚,作臛食之,雲補。

    又有鳠魚相似而大;又有鮠五回切魚亦相似,黃而美,益人,其合鹿肉及赤目、赤須、無鰓者,食之并殺人;又有人魚,似鳀而有四足,聲如小兒,食之療瘕疾,其膏燃之不消耗,始皇骊山冢中用之,謂之人膏也。

    荊州、臨沮、青溪至多此魚。

     《食療》雲:與#22鳠,大約相似。

    主諸補益。

    無鱗,有毒,勿多食。

    赤目、赤須者,并殺人也。

     《千金翼方》:治刺傷中毒,水燒魚目灰塗之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鮧魚,形少類獺,有四足,腹重墜如囊,身微紫色。

    嘗剖之,中有三小蟹,又有四五小石塊,如指面許小魚五七枚,然無鱗,與、鮠相類,今未見用者。

     鳝音善魚 味甘,大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補中,益血,療渖音審唇。

    五月五日取頭骨燒之,止痢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鳝是荇芩根化作之。

    又雲是人發所化,今其腹中自有子,不必盡是變化也。

    性熱,作臛食之亦補。

    而時行病起,食之多複,又善令人霍亂。

    凡此水族魚蝦之類甚多,其有名者,已注在前條,雖皆可食,而甚損人,故不入藥用。

    又有食之反能緻病者,今條注如後說,凡魚頭有白色如連珠至脊上者、腹中無膽者、頭中無鰓者,并殺人。

    魚汁不可合鸬鹚肉食之。

    鲫魚不可合猴、雉肉食之。

    鳅音秋鳝不可合白犬血食之。

    鯉魚子不可合豬肝食之。

    鲫魚亦爾。

    青魚鲊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并麥醬食之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鳝魚主濕痹氣,補損,婦人産後淋瀝,血氣不調,羸瘦,止血,除腹中冷氣腸鳴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蜀本圖經》雲:似鳗鲡魚而細長,亦似蛇而無鱗,有青黃二色,生水岸泥窟中。

     孟诜雲:鳝魚,補五髒,逐十二風邪。

    患氣#23人,常作臛,空腹飽食,便以衣蓋卧少頃,當汗出如白膠,汗從腰腳中出,候汗盡,暖五木湯浴,須忌風一日,更三五日一服。

    并治濕風。

     《聖惠方》:治婦人乳結硬痛。

    用鳝魚皮燒灰末,空心暖酒調二錢匕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鳝魚,腹下黃,世謂之黃鳝。

    此尤動風氣,多食令人霍亂,屢見之。

    向在京師,鄰舍一郎官,因食黃鳝,遂緻霍亂吐利,幾至委頓。

    又有白鳝,稍粗大,色白,二者皆亡鱗。

    大者長尺餘,其形類蛇,但不能陸行,然皆動風。

    江陵府西有湖曰西湖,每歲夏秋沮河水漲,即湖水滿溢,冬即複涸。

    土人于幹土下撅得之,每及二三尺,則有往來之路,中有泥水,水涸又下,水至複出。

     鲫魚 主諸瘡,燒以醬汁和塗之,或取豬脂煎用,又主腸癰。

    頭灰,禹錫等按:《藥對》雲:頭,溫。

    主小兒頭瘡,口瘡,重舌,目翳。

    一名鲋音父魚,合莼作羹,主胃弱不下食,作鲙,主久赤白痢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鲫魚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今所在池澤皆有之。

    似鯉魚,色黑而體促,肚大而脊隆。

    亦有大者至重二三斤。

    性溫,無毒。

    鱗甲中最可食。

    或雲稷米所化,故其腹尚有米色。

    又有一種背高腹狹小者,名?魚,功用亦與鲫魚同,但力差劣耳。

    又黔州有一種重唇石鲫魚,亦其類也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鲫魚,平,無毒。

    溫中下氣,補不足。

    作鲙,療腸澼,水谷不調及赤白痢。

    燒灰以傅惡瘡良。

    又釀白礬燒灰,治腸風血痢。

    頭燒灰療嗽。

    又雲:子不宜與豬肉同食。

     禹錫等按:《蜀本》雲:鲫魚,味甘,溫。

    止下痢,多食亦不宜人。

    又注一雲:形亦似鯉,色黑而體促,肚大而脊隆,所在池澤皆有之。

     孟诜雲:鲫魚,平胃氣,調中,益五髒,和純作羹食,良。

    又鲫魚與?,其狀頗同,味則有殊。

    ?是節化,鲫是稷米化之,其魚腹尚有米色。

    寬大者一是鲫,背高腹狹小者是?,其功不及鲫。

    子調中,益肝氣。

     《食療》雲:食之平胃氣,調中,益五髒,和純作羹食。

    作鲙食之,斷暴下痢。

    和蒜食之,有少熱;和姜、醬食之,有少冷。

    又夏月熱痢可食之,多益。

    冬月則不治也。

    骨燒為灰,傅?瘡,蟲三五度差。

    謹按:其子調中,益肝氣。

     《聖惠方》治小兒腦疳鼻癢,毛發作穗,面黃羸瘦,益腦。

    用鯉魚膽滴于鼻中,連三五日,甚良效。

     《外台秘要方》:治患腸痔,大便常有血。

    食鲫魚羹及随意任作飽食。

     《孫真人》同。

    《孫真人方》:主腳氣及上氣。

    取鲫魚一尺長者作鲙,食一兩頓,差。

     《食醫心鏡方》:治脾胃氣冷,不能下食,虛弱無力,鹘突羹:鲫魚半斤細切,起作鲙,沸豉汁熱投之,着胡椒、幹姜、莳蘿、橘皮等末,空腹食之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鲫魚,開其腹,内藥燒之,治齒。

     鯉魚膽 味苦,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目熱赤痛,青盲,明目。

    久服強悍,益志氣。

    肉,味甘,主咳逆上氣,黃疸,止渴。

    生者,主水腫腳滿,下氣。

    骨,主女子帶一下赤白。

    齒,主石淋。

    生九江池澤。

    取無時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鯉魚,生九江池澤,今處處有之。

    即赤鯉魚也。

    其脊中鱗一道,每鱗上皆有黑小點,從頭數至尾,無大小,三十六鱗。

    古語雲:五尺之鯉與一寸之鯉,大小雖殊,而鱗之數等是也。

    又崔豹《古今注》釋鯉魚有三種,兖州人謂赤鯉為玄駒,謂白鯉為白骥,黃鯉為黃雉。

    蓋諸魚中,此為最佳,又能神變,故多貴之。

    今人食品中以為上味。

    其膽、肉、骨、齒皆入藥。

    古今方書并用之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鯉魚,最為魚之主,形既可愛,又能神變,乃至飛越山湖,所以琴高乘之。

    山上水中有鯉不可食。

    又鯉鲊不可合小豆藿食之。

    其子合豬肝食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