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三十一

關燈
有文。

    生嶺南海畔山水間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玳瑁,生嶺南山水間,今亦出廣南。

    蓋龜類也。

    惟腹、背甲皆有紅點斑文,其大者有如盤。

    入藥須生者乃靈,帶之可以辟蠱毒。

    凡遇飲食有毒,則必自搖動,死者則不能,神矣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陳士良雲:玳瑁,身似龜,首觜如鹦鹉。

    肉,平。

    主諸風毒,行氣血,胸膈中風痰,鎮心脾,逐邪熱,利大小腸,通婦人經脈。

    甲殼亦似肉,同療心風邪,解煩熱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破症結,消癰毒,止驚痫等疾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大如扇,似龜,甲有文,餘并同。

     《楊氏産乳方》:産乳療中蠱毒。

    生玳瑁以水磨如濃飲,服一盞日解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玳瑁,治心經風熱,生者入藥,蓋性味全也。

    既入湯火中,即不堪用,為器物者是矣,與生熟犀其義同。

     桑螵蛸 味鹹、甘,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傷中,疝瘕,陰痿,益精生子,女子血閉腰痛,通五淋,利小便水道。

    又療男子虛損,五髒氣微,夢寐失精,遺溺。

    久服益氣養神。

    一名蝕肬音尤,生桑枝上,螳螂子也。

    二月、三月采蒸之,當火炙。

    不爾令人洩。

    得龍骨,療洩精。

    畏旋複花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桑螵蛸,螳螂子也。

    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今在處有之。

    螳螂逢木便産,一枚出子數百,多在小木荊棘間,桑上者兼得桑皮之精氣,故以為佳。

    而市之貨者,多非真。

    須連枝折之為驗。

    然僞者亦能以膠着桑枝上,入藥不宜也。

    三月、四月采。

    蒸過取之,亦火炙,不爾則令人洩。

    一法:采得便以熱漿水浸一伏時,焙幹,更于柳木灰中,炮令黃用之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桑螵蛸,臣,畏戴椹。

    主男子腎衰,漏精,精自出。

    患虛冷者能止之,止小便利。

    火炮令熱,空心食之。

    虛而小便利,加而用之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俗呼螳螂為?音石螂,逢樹便産,以桑上者為好,是兼得桑皮之津氣。

    市人恐非真,皆令合枝斷取之爾,僞者亦以膠着桑枝之上也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,勿用諸雜樹上生者,螺螺不入藥中用。

    凡采覓者須桑樹東畔枝上者,采得去核子,用沸漿水浸淘七遍,令水遍沸,于瓷鍋中熬令幹用。

    勿亂别修事,卻無效也。

     《經驗方》:治底耳方。

    用桑螵蛸一個,慢火炙,及八分熟存性細研,入麝香一字為末。

    摻在耳内,每用半書#13字,神效。

    如有膿,先用綿包子拈去,次後摻藥末入在耳内。

     《産書》雲:治妊娠小便數不禁。

    桑螵蛸十二枚,搗為末,分作兩服,米飲下。

    《楊氏産乳》同。

    又方:療小便不通及胞轉。

    桑螵蛸搗末,米飲服方寸匕,日三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桑螵蛸,自采者真,市中所售者,恐不得盡皆桑中#14者。

    《蜀本圖經》浸泡之法,不若略蒸過為佳。

    鄰家有一男子,小便日數十次,如稠米泔色,亦白,心神恍惚,瘦瘁食減,以女勞得之。

    令服此桑螵蛸散,未終一劑而愈。

    安神魂,定心志,治健忘,小便數,補心氣。

    桑螵蛸、遠志、菖蒲、龍骨、人參、茯神、當歸、龜甲醋炙,已上各一兩,為末。

    夜卧,人參湯調下二錢,如無桑上者,即用餘者,仍須以炙桑白皮佐之,量多少,可也。

    蓋桑白皮行水,意以接螵蛸就腎經。

    用桑螵蛸之意如此。

    然治男女虛損,益精,陰痿,夢失精,遺溺,疝痕,小便白濁,腎衰不可阙也。

     石決明 味鹹,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目障翳痛,青盲。

    久服益精輕身。

    生南海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石決明,生南海,今嶺南州郡及萊州皆有之。

    舊說或以為紫貝,或以為鳆魚甲。

    按紫貝即今人砑螺,古人用以為貨币者,殊非此類。

    鳆魚,王莽所食者,一邊着石,光明可愛,自是一種,與決明相近耳。

    決明殼大如手,小者三兩指,海人亦啖其肉,亦取其殼,清水洗眼,七孔、九孔者良,十孔者不佳。

    采無時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俗雲是紫貝,定小異,亦難得。

    又雲是鳆魚甲,附石生,大者如手,明耀五色,内亦含珠。

    今人皆水漬紫貝,以熨眼,頗能明。

    此一種,本亦附見在決明條中,既是異類,今為副品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石決明,涼,明目。

    殼磨障翳。

    亦名九孔螺也。

     《海藥》雲:主青盲、内障,肝肺風熱,骨蒸勞極,并良。

    凡用先以#15面裹熟煨,然後磨去其外黑處并粗皮了#16,爛搗之,細羅,于乳缽中再研如面,方堪用也。

     《勝金方》:治小腸五淋。

    石決明去粗皮甲,研細,如有軟硬物淋,即添朽木細末,熟水調下二錢匕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石決明,《經》雲味鹹,即是肉也。

    人采肉以供馔,及幹緻都下,北人遂為珍味。

    肉與殼兩可用,方家宜審用之,然皆治目。

    殼研,水飛,點磨外障翳。

    登、萊州甚多。

     海蛤 味苦、鹹,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咳逆上氣,喘息煩滿,背#17痛寒熱,療陰痿。

    一名魁蛤。

    生東海。

    蜀漆為之使,畏狗膽、甘遂、芫花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海蛤、文蛤,并生東海,今登、萊、滄州皆有之。

    陶隐居以細如巨勝,潤澤光淨者為海蛤。

    雲經雁食之,從糞中出過數多,故有光澤也。

    以大而有紫斑文者為文蛤。

    陳藏器以為海蛤是海中爛殼,久為風波濤洗,自然圓淨,此有小而久遠者為佳,不必雁腹中出也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海蚧亦曰海蛤,臣。

    亦名紫薇。

    味平#18,有小毒。

    能治水氣浮腫,下小便,治嗽逆上氣。

    主治項下瘤瘿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此物以細如巨勝,潤澤光今者好,有粗如半杏人者,不入藥用。

    亦謂為豚耳蛤,粗惡不堪也。

     蕭炳雲:止消渴,潤五髒,治服丹石人有瘡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治嘔逆,陰痿,胸脅脹急,腰痛,五痔,婦人崩中帶下病。

    此即鮮蛤子。

    雁食後糞中出,有文彩者為文蛤,無文彩者為海蛤。

    鄉人又多将海岸邊爛蛤殼,被風濤打磨瑩滑者,僞作之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海蛤、文蛤,陳藏器所說是。

    今海中無雁,豈有食蛤糞出者?若蛤殼中有肉時,尚可食,肉既無,焉得更有糞中過數多者?必為其皆無廉棱,乃有是說。

    殊不知風浪日夕淘汰,故如是。

    治傷寒汗不溜,搐卻手腳,海蛤、川烏頭各二#19兩,川山甲二兩,為末,酒糊和丸,大一寸許,捏扁,置所患足心下。

    擘蔥白蓋藥,以綿#20纏定。

    于暖室中,取熱水浸腳至膝上,久則水溫,又添熱水,候遍身汗出為度。

    凡一二日一次浸腳,以知為度。

     文蛤 味鹹,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惡瘡,蝕五痔,咳逆胸痹,腰痛脅急,鼠瘘大孔出血,崩中漏下。

    生東海。

    表有文,取無時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文具海蛤條下。

    陶隐居雲:海蛤至滑澤,雲從雁屎内得之,二三十過方為良。

    今人多取相摝,令磨蕩似之爾。

    文蛤小大而有紫斑,此既異類而同條,若别之,則數多,今以為附見,而在副品限也。

    凡有四物如此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海蛤,主水癊。

    取二兩先研二日,漢防己、棗肉、杏仁二兩,葶苈子六兩,熬研成脂為丸,一服十丸,利下水。

     《千金翼方》:治急疳蝕口鼻數日盡,欲死。

    燒文蛤灰,臘月脂和,塗之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文具海蛤條下。

     蠡音禮魚 味甘,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濕痹,面目浮腫,下大水,療五痔,有瘡者不可食,令人瘢白。

    一名鲖魚。

    生九江池澤。

    取無時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蠡通作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