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三十一

關燈
時氣。

    主鬼交精出,病人虛而多熱,加用之,并地黃、小草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是百歲雕所化。

    以十一月采為好。

    去肉,二百日成。

    今出東海、永嘉、晉安皆好。

    道家方以左顧者是雄,故名牡蛎,右顧則牝蛎爾。

    生着石,皆以口在上,舉以腹向南視之,口斜向東則是,或雲以尖頭為右顧者,未詳孰是,例以大者為好。

     孟诜雲:牡蛎火上炙令沸,去殼食之甚美,令人細肌膚,美顔色。

    又藥家比來取左顧者,若食之即不揀左右也,可長服之,海族之中惟此物最貴,北人不識,不能表其味爾。

     段成式《酉陽雜俎》雲:牡蛎言牡,非謂雄也。

     《肘後方》:大病差後小勞便鼻衄。

    牡蛎十分,石膏五分,搗末。

    酒服方寸七,日三四,亦可蜜丸如梧桐子大,服之。

     《經驗方》:治一切渴。

    大牡蛎不計多少,于臘日、端午日,黃泥裹煅通赤,放冷取出,為末。

    用活鲫魚煎湯調下一錢匕,小兒服半錢匕,隻兩服差。

     《海藥》雲:按《廣州記》雲:出南海水中。

    主男子遺精,虛勞乏損,補腎正氣,止盜汗,去煩熱,治傷熱疾,能補養安神,治孩兄驚痫。

    久服輕身。

    用之,炙令微黃色,熟後研令極細,入丸散中用。

     《勝金方》:治甲疽,弩肉裹甲,膿血疼痛不差。

    牡蛎頭厚處,生研為末。

    每服二錢,研靛花酒調下。

    如癰盛已潰者,以末傅之,乃更服藥,并一日三服。

     《初虞世方》:治瘰疬發頸項,破、未破甚效如神。

    牡蛎四兩,甘草二兩,為末。

    每服一大錢,食後臘茶同點,日一二。

     《集驗方》:治癰,一切腫未成膿,拔毒。

    牡蛎白者為細末,水調塗,幹更塗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牡蛎須燒為粉用,兼以麻黃根等分同搗,研為極細末,粉盜汗及陰汗。

    本方使生者,則自從本方。

    左顧,《經》中本不言,止從陶隐居說。

    其《酉陽雜俎》已言:牡蛎言牡,非為雄也。

    且如牡丹,豈可更有牝丹也?今則合于地,人面向午位,以牡蛎頂向子,視之口,口在左者為左顧。

    此物本無目,如此焉得更有顧眄也。

     龜甲 味鹹、甘,平,有毒。

    主漏下赤白,破症瘕痎瘧,五痔陰蝕,濕痹四肢重弱,小兒囟不合,頭瘡難燥,女子陰瘡,及驚恚氣心腹痛,不可久立,骨中寒熱,傷寒勞複,或肌體寒熱欲死,以作湯,良。

    久服輕身不饑。

    益氣資智,亦使人能食。

    一名神屋。

    生南海池澤及湖水中。

    采無時。

    勿令中濕,中濕即有毒。

    惡沙參、蜚蠊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文具秦龜條下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畏狗膽,無毒。

    燒灰治小兒頭瘡不燥。

    骨帶入山令人不迷。

    血治脫肛。

    灰治脫紅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此用水中神龜,長一尺二寸者為善。

    厭可以供蔔,殼可以充藥,亦入仙方。

    用之當炙。

    生龜溺甚療久嗽,亦斷瘧。

    肉作羹臛,大補而多神靈,不可輕殺。

    書家載之甚多,此不具說也。

     蕭炳雲:殼主風腳弱,炙之,末,酒服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蔔龜小者,腹下可十#7,鑽遍者,名敗龜。

    治血麻痹。

    入藥酥炙用,又名敗将。

     《食療》雲:溫,味酸。

    主除溫瘴氣,風痹,身腫,踒折。

    又,骨帶入山林中,令人不迷路。

    其食之法,一如鼈法也。

    其中黑色者,常啖蛇,不中食之,其殼亦不堪用。

     《經驗方》:治産後産前痢。

    敗龜一枚,用米醋炙,搗為末,米飲調下。

     《抱樸子》雲:千歲靈龜五色具焉,其雄額上兩骨起似角,以羊血浴之,乃剔取其甲,炙搗,服三#8寸匕,日三盡一具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文具秦龜條下。

     秦龜 味苦,無毒。

    主除濕痹氣,身重,四肢關節不可動搖。

    生山之陰土中。

    二月、八月取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秦龜,山中龜,不入水者是也,生山之陰土中。

    或雲秦以地稱,雲生山之陰者是,秦地山陰也。

    今處處有之。

    龜甲,水中神龜也,生南海池澤及湖水中,今江湖間皆有之。

    山中龜,其形大小無定,大者有如碑趺,食草根、竹萌,冬月藏土中,至春而出,遊山谷中。

    今市肆間人或畜養為玩,至冬而埋土穴中。

    然藥中稀用,蔔人亦取以占山澤,揭取其甲,亦堪飾器物。

    《爾雅》所謂山龜者,豈是此欤。

    水中龜,其骨白而厚,色至分明,所以供蔔人及入藥用,以長一尺二寸為善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即山中龜不入水者。

    形大小無定,方藥不堪用。

    龜類雖多,入藥止有兩種爾。

    又有?龜,小狹尾長,乃言療蛇毒,以其食蛇故也。

    用以蔔則吉兇正反,帶秦龜前臑乃到切骨,令人入山不迷。

    廣州有蟕蠵,其血甚療俚人毒箭傷。

     陳士良雲:?龜腹下橫折,秦人呼為蟕蠵,山龜是也。

    肉寒,有毒。

    主筋脈。

    凡撲損,便取血作酒食。

    肉生研厚塗,立效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蟕蠵,平,微毒。

    治中刀箭悶絕,刺血飲便差。

    皮甲名鼊皮,治血疾,若無生血,煎汁代之,亦可寶裝飾物。

     《海藥》雲:謹按《正經》雲:生在廣州山谷。

    其殼,味帶苦,治婦人赤白漏下,破積症,頑風冷痹,關節鬲氣壅,或經蔔者更妙。

    凡用炙令黃,然後入諸藥中用。

     《抱樸子》雲:蠳龜啖蛇,南人皆帶蠳龜之尾以辟蛇。

    蛇中人,刮此物以傅之,其瘡亦便愈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秦龜,即生于秦者。

    秦地山中多老龜,極大而壽。

    龜甲即非止秦地有,四方皆有之,但取秦地所出,大者為勝。

    今河北獨流釣台甚多。

    取龜筒治療,亦入衆藥。

    止此二種,各逐本條,以其靈于物,方家故用以補心,然甚有驗。

     真珠 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手足皮膚逆胪,鎮心。

    綿裹塞耳,主聾。

    傅面令人潤澤好顔色。

    粉點目中,主膚翳障膜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真珠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今出廉州,北海亦有之。

    生于珠牡,俗謂之珠母。

    珠牡,蚌類也。

    按《嶺表錄異》:廉州邊海中有洲島,島上有大池,謂之珠池。

    每歲刺史親監珠戶入池采老蚌,剖取珠以充貢。

    地#9雖在海上,而人疑其底與海通,池水乃淡,此不可測也。

    土人采小蚌肉作脯食之,往往得細珠如米者。

    乃知此池之蚌,随大小皆有珠矣。

    而今之取珠牡,雲得于海傍,不必是珠池中也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真珠,君。

    治眼中翳障白膜,七寶散用磨翳障,亦能墜痰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真珠子,安心,明目,注#10顔色也。

     《海藥》雲:謹按《正經》雲:生南海,石決明産出也。

    主明目,除面,止#11洩,合知母療煩熱,消渴。

    以左纏根,治兒子麸豆瘡入眼。

    蜀中西路女爪#12亦出真珠,是蚌蛤産,光白甚好,不及舶上彩耀。

    欲穿須得金剛鑽也。

    為藥須久研如粉面,方堪服餌。

    研之不細,傷人腑髒。

     《外台秘要方》:療子死腹中方。

    真珠二兩,為末,酒調服盡,立出。

     《抱樸子》雲:真珠徑寸已上可服,服之可以長久。

    酪漿浸之,皆化如水銀,亦可以浮石、水蜂窠、鲎化包彤、蛇黃合之,可以引長三四尺,丸服之,絕谷得長生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真珠,小兒驚熱藥中多用。

    河北塘灤中,亦有圍及寸者,色多微紅,珠母與廉州珠母不相類。

    但清水急流處,其色光白;水濁及不流處,其色暗。

    餘如《經》。

     玳瑁 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解嶺南百藥毒。

    俚人刺其血飲,以解諸藥毒。

    大如帽,似龜,甲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