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二十五

關燈
》雲:魏初平中,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,年如五六十,人或親識之,謂其已百餘歲矣。

     枳椇音止矩 味甘,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頭風,小腹拘急。

    一名木蜜。

    其木皮,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五痔,和五髒。

    以木為屋,屋中酒則味薄,此亦奇物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陸機雲:枸,枝枸也。

    木似白楊,所在山中皆有,枝枸不直,啖之甘美如饴。

    八九月熟,謂之木蜜。

    本從南方來。

    能敗酒。

    若以為屋柱,則一屋之酒皆薄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其樹徑尺,木名白石,葉如桑柘,其木作房,子似珊瑚,核在其端,又如癞漢指頭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蜀本》雲:字或單#11作枸音矩,雲木名,出蜀,近酒能薄酒味,江南人呼謂之木蜜也。

     紫真檀 味鹹,微寒。

    主惡毒,風毒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俗人摩以塗風毒諸腫,亦效。

    然不及青木香。

    又主金瘡止血,亦療淋用之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此物出昆侖盤四國也。

    雖不生中華,人間遍有之也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檀樹如檀。

    出海南。

    本功外,心腹痛,霍亂,中惡,鬼氣,殺蟲。

     禹錫雲:謹按《日華子》雲:紫真檀無毒。

     《千金方》:治一切腫。

    用紫檀碎,大醋和傅腫上。

     《梅師方》:治金瘡止血。

    急刮紫真檀末,傅之。

     烏臼木 根皮味苦,微溫,有毒。

    主暴水,症結積聚。

    生山南平澤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樹高數仞,葉似梨、杏。

    花黃白。

    子黑色。

     陳藏器《本草》雲:烏臼葉好染皂。

    子多取壓為油,塗頭令黑變白,為燈極明。

    服一合,令人下痢,去陰下水。

    唐本先附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日華子》雲:烏臼根皮,涼。

    治頭風,通大小便。

    以慢火炙令脂汁盡,黃幹後用。

     《鬥門方》:治大便不通。

    用烏臼木方停一寸來,劈破,以水煎取小半盞,服之立通。

    不用多服。

    其功神聖,兼能取水。

     鹽麸子 味酸,微寒,無毒。

    除痰飲瘴瘧,喉中熱結喉痹,止渴,解酒毒黃疸,飛屍蠱毒,天行寒熱,痰嗽,變白,生毛發。

    取子幹搗為末食之,嶺南人将以防瘴。

    樹白皮,主破血,止血,蠱毒,血痢,殺蛔蟲。

    并煎服之。

    根白皮,主酒疸#12。

    搗碎,米泔浸一宿,平旦空腹溫服一二升。

    葉如椿,生吳、蜀山谷。

    子秋熟為穗,粒如小豆。

    上有鹽似雪,食之酸鹹止渴。

    一名叛奴鹽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蜀人謂之酸桶。

    《博物志》雲:酸桶,七月出穗,蜀人謂之主音,穗上有鹽着,可為羹,亦謂之酢桶矣,吳人謂之烏鹽也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陳藏器雲:子主頭風白屑效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鹽麸葉上球子,治中蠱毒,毒藥,消酒毒。

    根用并同。

     楠材 微溫。

    主霍亂吐下不止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削作柿煮服之,卒急,無他藥,用此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日華子》雲:味辛,熱,微毒。

    治轉筋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楠材,今江南等路造船場,皆此木也。

    緣木性堅而善居水。

    久則多中空,為白蟻所穴。

     柘木 味甘,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補虛損。

    取白皮及東行根白皮,煮汁釀酒,主風虛耳聾,勞損虛羸瘦,腰腎冷,夢與人交接洩精者。

    取汁服之,無刺者良。

    主婦人崩中血結,及主瘧疾,兼堪染黃。

     木槿 平,無毒。

    止腸風瀉血,又主痢後熱渴,作飲服之,令人得睡,入藥炒用。

    取汁度絲使得易絡。

    花,涼,無毒。

    治腸風瀉血并赤白痢,炒用。

    作湯代茶吃,治風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木槿,如小葵,花淡紅色,五葉成一花,朝開暮斂。

    花與枝兩用。

    湖南、北人家多種植為籬障。

    餘如《經》。

     石南 味辛、苦,平,有毒。

    主養腎氣,内傷陰衰,利筋骨皮毛,療腳弱,五髒邪氣,除熱。

    女子不可久服,令思男。

    實,殺蠱毒,破積聚,逐風痹。

    一名鬼目。

    生華陰山谷。

    二月、四月采葉,八月采實,陰幹。

    五加皮為之使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石南,生華陰山谷,今南北皆有之。

    生于石上,株極有高大者。

    江湖間出者,葉如枇杷葉,有小刺,淩冬不凋。

    春生白花成簇。

    秋結細紅實。

    關隴間出者,葉似莽草,青黃色,背有紫點,雨多則并生,長及二三寸。

    根橫細,紫色。

    無花實,葉至茂密。

    南北人多移以植庭宇間,陰翳可愛,不透日氣。

    入藥以關中葉細者良。

    二月、四月采葉,四月采實,陰幹。

     禹錫按:《蜀本》雲:終南斜谷近石處甚饒。

    今市人多以瓦韋為石韋,以石韋為石南,不可不審之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石南,臣。

    主除熱,惡小薊,無毒。

    能添腎氣,治軟腳,煩悶痛,殺蟲,能逐諸風,雖能養腎,又令人陰痿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石南,葉狀如枇杷葉之小者,但背無毛,光而不皺。

    正二月間開花。

    冬有二葉為花苞,苞既開,中有十五餘花,大小如椿花,甚細碎。

    每一苞約彈許大,成一球。

    一花六葉,一朵有七八球,淡白綠色,葉末微淡赤色。

    花既開,蕊滿花,但見蕊,不見花。

    花才罷,去年綠葉盡脫落,漸生新葉。

    治腎衰腳弱最相宜。

    但京洛、河北、河東、山東頗少,人以此故 木天蓼 味辛,溫,有小毒。

    主症結積聚,風勞虛冷。

    生山谷中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木天蓼,木高二三丈。

    三月、四月開花,似柘花。

    五月采子,子作球形似茼,其球子可藏,作果啖之。

    亦治諸冷氣。

    蘇恭雲作藤蔓生者,自是藤天蓼也。

    又有一#14種小天蓼,生天目山、四明山,木如栀子,冬不凋。

    然則,天蓼有三種,雖其狀不同,而療體甚相似也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作藤蔓,葉似柘,花白,子如棗許,無定形,中瓤似茄子,味辛,啖之以當姜、蓼。

    其苗藤,切,以酒浸服,或以釀酒,去風冷症癖,大效。

    所在皆有,今出安州、申州。

     陳藏器《本草》雲:木天蓼,今時所用出鳳州。

    樹高如冬青,不凋。

    出深山。

    人雲多服損壽,以其逐風損氣故也。

    不當以藤天蓼為主,既雲木蓼,豈更藤生?自有藤蓼爾。

    唐本先附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天蓼子,使,味苦、辛,微熱,無毒。

    能治中賊風,口面喎斜,主冷痃癖氣塊,女子虛勞。

     黃環 味苦,平,有毒。

    主蠱毒鬼疰鬼魅,邪氣在髒中,除咳逆寒熱。

    一名淩泉,一名大就。

    生蜀郡山谷。

    三月采根,陰幹。

    鸢尾為之使,惡茯苓、防己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似防己,亦作車輻理解。

    《蜀都賦》雲青珠黃環者,或雲是大戟花,定非也。

    用甚稀,市人尠有識者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此物,襄陽、巴西人謂之就葛。

    作藤生,根亦葛類,所雲似防己,作車輻解者近之。

    人取葛#15,誤得食之,吐痢不止,用土漿解乃差,此真黃環也。

    餘處亦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