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二十五
關燈
小
中
大
一大升半,分兩服。
若一服得快利,即停後服。
已前三死,真死矣。
會有教者,皆得不死。
恐他人不幸有類餘病,故傳焉。
又杉菌,出宜州,生積年杉木上,若菌狀。
雲:味苦,性微溫。
主心脾氣疼及暴心痛。
采無時。
陶隐居雲:削作柿煮,以洗漆瘡。
無不即差。
又有鼠查,生去地高尺餘許,煮以洗漆多差。
又有漆姑,葉細細,多生石邊。
亦療漆瘡。
其雞子及蟹,并是舊方。
《唐本》注雲:杉材木,水煮汁,浸捋腳氣腫滿。
服之療心腹脹痛,去惡氣。
其鼠查、漆婦#5有别功,列出下品。
禹錫雲:按《日華子》雲:味辛。
治風毒,贲豚,霍亂,止氣。
并煎湯服并淋洗,須是油杉及臭者良。
《衍義》曰:杉幹端直,如松不凋,但葉闊成枝。
廬山有萬于杉寺,此杉也。
作屑煮汁,浸洗腳氣腫滿。
接骨木 味苦、甘,平,無毒。
主折傷,續筋骨,除風癢,齲齒,可作浴湯。
一名蒴藋。
《唐本》注雲:葉如陸英,花亦相似。
但作樹高一二丈許,木輕虛無心。
斫枝插便生,人家亦種之。
一名木蒴藋。
所在皆有之。
唐本先附。
禹錫雲:按陳藏器雲:接骨木,有小毒。
根皮主痰飲,下水腫及痰瘧。
煮服之,當利下及吐,不可多服。
葉主瘧。
小兒服三葉,大人服七葉,并生搗絞汁服,得吐為度。
《本經》雲:無毒,誤也。
《産書》雲:治産後心悶,手腳煩熱,氣力欲絕,血運連心頭硬,及寒熱不禁。
接骨木破之如算子一握,以水一升,煎取半升,分溫兩服。
或小便數,惡血不止,服之即差。
此木煮之三遍,其力一般。
此是起死人方。
木鼈子 味甘,溫,無毒。
主折傷,消結腫惡瘡,生肌,止腰痛,除粉刺?,婦人乳癰,肛門腫痛。
藤生,葉有五花,狀如薯蓣,葉青色面光,花黃。
其子似枯樓而極大,生青,熟紅,肉上有刺。
其核似鼈,故以為名。
出朗州及南中。
七八月采之。
《圖經》曰:木鼈子,出朗州及南中,今湖、嶺諸州及杭、越、全、嶽州亦有之。
春生苗,作蔓,葉有五花,狀#6如山芋,青色面光。
四月生黃花,六月結實,似栝樓而極大,生青,熟紅,肉上有刺。
其核似鼈,故以為名。
每一實,其核三四十枚,八月、九月采。
嶺南人取嫩實及苗葉作茹蒸食之。
禹錫雲:按《日華子》雲:醋摩消腫毒。
《孫用和方》:治痔,以木鼈子三枚,去皮杵碎,砂盆内研如泥,以百沸湯一大碗,以上入盆器内,坐上熏之至通,手即洗,一日不過二三次。
《衍義》曰:木鼈子,蔓生,歲一枯。
葉如蒲桃,實如大栝樓,熟則紅黃色,微有刺,不能刺人。
今荊南之南皆有之。
九月、十月熟,實中之子曰木鼈子。
但根不死,春旋生苗,其子一頭尖者為雄。
凡植時,須雌雄相合,麻縷纏定;及其生也,則去其雄者,方結實。
釣藤 微寒,無毒。
主小兒寒熱,十二驚痫。
《圖經》曰:釣藤,《本草》不載所出州土,蘇恭雲:出梁州,今亦興元府有之。
葉細莖長,節間有刺若釣鈎。
三月采。
字或作吊。
葛洪治小兒方多用之。
其赤湯治卒得痛,用吊藤、甘草炙各二分,水五合,煮取二合。
服如小棗大,日五夜三。
大良。
又《廣濟》及《崔氏方》療小兒驚痫諸湯飲,皆用吊藤皮。
《藥性論》雲:釣藤,臣,味甘,平。
能主小兒驚啼,瘈瘲熱擁。
《日華子》雲:治客忤胎風。
陶隐居雲:出建平。
亦作釣藤字。
惟療小兒,不入餘方。
《唐本》注雲:出梁州。
細#7長,莖間有刺,若釣鈎者是。
《衍義》曰:釣藤,中空,二《經》不言之。
長八九尺,或一二丈者。
湖南、北,江南、江西山中皆有。
小人有以穴隙間緻酒甕中盜取酒,以氣吸之,酒既出,涓涓不斷。
專治小兒驚熱。
棕榈子 平,無毒。
澀腸,止瀉痢腸風,崩中帶下及養血。
皮,平,無毒。
止鼻洪吐血,破症,治崩中帶下,腸風赤白痢,入藥燒灰用,不可絕過。
《衍義》曰:棕榈木,今人旋為器。
皮燒為黑灰,治婦人血露及吐血,仍佐之他藥。
每歲剮取棕皮,不爾束死。
花如魚子,渫熟,淹為果。
雷公雲:治崩中帶下。
《圖經》曰:棕榈,亦曰栟榈。
出嶺南及西川,江南亦有之。
木高一二丈,傍無枝條。
葉大而圓,歧生枝端。
有皮相重,被于四傍,每皮一匝為一節。
二旬一采,轉複生上。
六七月生黃白花。
八九月結實,作房如魚子,黑色。
九月、十月采其皮木用。
《山海經》曰:石脆一作翠之山,其木多棕是也。
芫花 味辛、苦,溫、微溫,有小毒。
主咳逆上氣,喉鳴喘,咽腫,短氣,蠱毒,鬼瘧,疝瘕,癰腫,殺蟲魚,消胸中痰水,喜音戲唾,水腫,五水在五髒皮膚,及腰痛下寒毒肉毒。
久服令人虛。
一名去水,一名毒魚,一名杜芫。
其根名蜀桑根,療疥瘡。
可用毒魚。
生淮源川谷。
三月三日采花,陰幹。
決明為之使,反甘草。
《圖經》曰:芫花,生淮源川谷,今在處有之。
宿根舊枝莖紫,長一二尺。
根入土深三五寸,白色,似榆根。
春生苗、葉,小而尖,似楊柳枝葉。
二月開紫花,頗似紫刑而作穗,又似藤花而細。
三月三日采,陰幹。
其花須未成蕊,蒂細小,未生葉時收之。
葉生花落,即不堪用。
《吳晉本草》雲:芫花一名敗葉#8,一名兒草,一名黃大戟。
二月生青葉,加厚則黑。
葉有紫、赤、白者。
三月實落盡,葉乃生是也。
而今绛州出者花黃,謂之黃芫花。
漢˙太倉公淳于意治臨淄女子薄吾蛲瘕,為病腹大,上膚黃粗,循之戚戚然,意飲以芫花一撮,即出蛲可數升,病遂愈。
蛲音饒。
陶隐居雲:近道處處有,用之微熬,不可近眼。
《藥性論》雲:芫花,使,有大毒。
能治心腹脹滿,去水氣,利五髒,寒痰涕唾如膠者,主通利血脈,治惡瘡,風痹濕,一切毒風,四肢攣急,不能行步,能#9瀉水腫脹滿。
《日華子》雲:療嗽,瘴瘧。
所在有,小樹子在陂澗傍,三月中盛花,淺紫色。
張仲景方:治太陽中風,吐下嘔逆者,可攻,十棗湯主之。
芫花熬、甘遂、大戟三物等分,停各篩末。
取大棗十枚,水一升半,煮取八#10合,去滓,納諸藥。
強人一錢匕,羸人半錢匕,溫服之。
不下,明旦更加半匕,下後糜粥自養,病懸飲者亦主之。
《經驗方》:治痔瘘有頭方:用芫花入土根不限多少,以淨水洗卻,入木臼搗,用少許水絞取汁,于銀、銅器内慢火煎成膏,将絲線于膏内度過系痔,系時微痛,候心躁落時,以紙拈子入膏藥于竅内,永除根本,未落,不得使水。
《三國志
若一服得快利,即停後服。
已前三死,真死矣。
會有教者,皆得不死。
恐他人不幸有類餘病,故傳焉。
又杉菌,出宜州,生積年杉木上,若菌狀。
雲:味苦,性微溫。
主心脾氣疼及暴心痛。
采無時。
陶隐居雲:削作柿煮,以洗漆瘡。
無不即差。
又有鼠查,生去地高尺餘許,煮以洗漆多差。
又有漆姑,葉細細,多生石邊。
亦療漆瘡。
其雞子及蟹,并是舊方。
《唐本》注雲:杉材木,水煮汁,浸捋腳氣腫滿。
服之療心腹脹痛,去惡氣。
其鼠查、漆婦#5有别功,列出下品。
禹錫雲:按《日華子》雲:味辛。
治風毒,贲豚,霍亂,止氣。
并煎湯服并淋洗,須是油杉及臭者良。
《衍義》曰:杉幹端直,如松不凋,但葉闊成枝。
廬山有萬于杉寺,此杉也。
作屑煮汁,浸洗腳氣腫滿。
接骨木 味苦、甘,平,無毒。
主折傷,續筋骨,除風癢,齲齒,可作浴湯。
一名蒴藋。
《唐本》注雲:葉如陸英,花亦相似。
但作樹高一二丈許,木輕虛無心。
斫枝插便生,人家亦種之。
一名木蒴藋。
所在皆有之。
唐本先附。
禹錫雲:按陳藏器雲:接骨木,有小毒。
根皮主痰飲,下水腫及痰瘧。
煮服之,當利下及吐,不可多服。
葉主瘧。
小兒服三葉,大人服七葉,并生搗絞汁服,得吐為度。
《本經》雲:無毒,誤也。
《産書》雲:治産後心悶,手腳煩熱,氣力欲絕,血運連心頭硬,及寒熱不禁。
接骨木破之如算子一握,以水一升,煎取半升,分溫兩服。
或小便數,惡血不止,服之即差。
此木煮之三遍,其力一般。
此是起死人方。
木鼈子 味甘,溫,無毒。
主折傷,消結腫惡瘡,生肌,止腰痛,除粉刺?,婦人乳癰,肛門腫痛。
藤生,葉有五花,狀如薯蓣,葉青色面光,花黃。
其子似枯樓而極大,生青,熟紅,肉上有刺。
其核似鼈,故以為名。
出朗州及南中。
七八月采之。
《圖經》曰:木鼈子,出朗州及南中,今湖、嶺諸州及杭、越、全、嶽州亦有之。
春生苗,作蔓,葉有五花,狀#6如山芋,青色面光。
四月生黃花,六月結實,似栝樓而極大,生青,熟紅,肉上有刺。
其核似鼈,故以為名。
每一實,其核三四十枚,八月、九月采。
嶺南人取嫩實及苗葉作茹蒸食之。
禹錫雲:按《日華子》雲:醋摩消腫毒。
《孫用和方》:治痔,以木鼈子三枚,去皮杵碎,砂盆内研如泥,以百沸湯一大碗,以上入盆器内,坐上熏之至通,手即洗,一日不過二三次。
《衍義》曰:木鼈子,蔓生,歲一枯。
葉如蒲桃,實如大栝樓,熟則紅黃色,微有刺,不能刺人。
今荊南之南皆有之。
九月、十月熟,實中之子曰木鼈子。
但根不死,春旋生苗,其子一頭尖者為雄。
凡植時,須雌雄相合,麻縷纏定;及其生也,則去其雄者,方結實。
釣藤 微寒,無毒。
主小兒寒熱,十二驚痫。
《圖經》曰:釣藤,《本草》不載所出州土,蘇恭雲:出梁州,今亦興元府有之。
葉細莖長,節間有刺若釣鈎。
三月采。
字或作吊。
葛洪治小兒方多用之。
其赤湯治卒得痛,用吊藤、甘草炙各二分,水五合,煮取二合。
服如小棗大,日五夜三。
大良。
又《廣濟》及《崔氏方》療小兒驚痫諸湯飲,皆用吊藤皮。
《藥性論》雲:釣藤,臣,味甘,平。
能主小兒驚啼,瘈瘲熱擁。
《日華子》雲:治客忤胎風。
陶隐居雲:出建平。
亦作釣藤字。
惟療小兒,不入餘方。
《唐本》注雲:出梁州。
細#7長,莖間有刺,若釣鈎者是。
《衍義》曰:釣藤,中空,二《經》不言之。
長八九尺,或一二丈者。
湖南、北,江南、江西山中皆有。
小人有以穴隙間緻酒甕中盜取酒,以氣吸之,酒既出,涓涓不斷。
專治小兒驚熱。
棕榈子 平,無毒。
澀腸,止瀉痢腸風,崩中帶下及養血。
皮,平,無毒。
止鼻洪吐血,破症,治崩中帶下,腸風赤白痢,入藥燒灰用,不可絕過。
《衍義》曰:棕榈木,今人旋為器。
皮燒為黑灰,治婦人血露及吐血,仍佐之他藥。
每歲剮取棕皮,不爾束死。
花如魚子,渫熟,淹為果。
雷公雲:治崩中帶下。
《圖經》曰:棕榈,亦曰栟榈。
出嶺南及西川,江南亦有之。
木高一二丈,傍無枝條。
葉大而圓,歧生枝端。
有皮相重,被于四傍,每皮一匝為一節。
二旬一采,轉複生上。
六七月生黃白花。
八九月結實,作房如魚子,黑色。
九月、十月采其皮木用。
《山海經》曰:石脆一作翠之山,其木多棕是也。
芫花 味辛、苦,溫、微溫,有小毒。
主咳逆上氣,喉鳴喘,咽腫,短氣,蠱毒,鬼瘧,疝瘕,癰腫,殺蟲魚,消胸中痰水,喜音戲唾,水腫,五水在五髒皮膚,及腰痛下寒毒肉毒。
久服令人虛。
一名去水,一名毒魚,一名杜芫。
其根名蜀桑根,療疥瘡。
可用毒魚。
生淮源川谷。
三月三日采花,陰幹。
決明為之使,反甘草。
《圖經》曰:芫花,生淮源川谷,今在處有之。
宿根舊枝莖紫,長一二尺。
根入土深三五寸,白色,似榆根。
春生苗、葉,小而尖,似楊柳枝葉。
二月開紫花,頗似紫刑而作穗,又似藤花而細。
三月三日采,陰幹。
其花須未成蕊,蒂細小,未生葉時收之。
葉生花落,即不堪用。
《吳晉本草》雲:芫花一名敗葉#8,一名兒草,一名黃大戟。
二月生青葉,加厚則黑。
葉有紫、赤、白者。
三月實落盡,葉乃生是也。
而今绛州出者花黃,謂之黃芫花。
漢˙太倉公淳于意治臨淄女子薄吾蛲瘕,為病腹大,上膚黃粗,循之戚戚然,意飲以芫花一撮,即出蛲可數升,病遂愈。
蛲音饒。
陶隐居雲:近道處處有,用之微熬,不可近眼。
《藥性論》雲:芫花,使,有大毒。
能治心腹脹滿,去水氣,利五髒,寒痰涕唾如膠者,主通利血脈,治惡瘡,風痹濕,一切毒風,四肢攣急,不能行步,能#9瀉水腫脹滿。
《日華子》雲:療嗽,瘴瘧。
所在有,小樹子在陂澗傍,三月中盛花,淺紫色。
張仲景方:治太陽中風,吐下嘔逆者,可攻,十棗湯主之。
芫花熬、甘遂、大戟三物等分,停各篩末。
取大棗十枚,水一升半,煮取八#10合,去滓,納諸藥。
強人一錢匕,羸人半錢匕,溫服之。
不下,明旦更加半匕,下後糜粥自養,病懸飲者亦主之。
《經驗方》:治痔瘘有頭方:用芫花入土根不限多少,以淨水洗卻,入木臼搗,用少許水絞取汁,于銀、銅器内慢火煎成膏,将絲線于膏内度過系痔,系時微痛,候心躁落時,以紙拈子入膏藥于竅内,永除根本,未落,不得使水。
《三國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