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二十五
關燈
小
中
大
,惟襄陽大有。
《本經》用根。
今雲大戟花非也。
其子作角生,似皂角。
花、實與葛同時矣。
今園庭種之,大者莖徑六七寸,所在有之。
謂其子名狼跋子。
今太常科劍南來者#16,乃雞屎葛根,非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黃環,使,惡幹姜,大寒,有小毒。
治上氣急,寒熱及百邪。
溲音溲疏 味辛、苦,寒、微寒,無毒。
主身皮膚中熱,除邪氣,止遺溺,通利水道,除胃中熱,下氣。
可作浴湯。
一名巨骨。
生熊耳川谷及田野故丘墟地。
四月采。
漏蘆為之使。
陶隐居雲:李雲,溲疏一名楊栌,一名牡荊,一名空疏。
皮白中空,時時有節。
子似枸杞子,冬月熟,色赤,味甘、苦。
末代乃無識者。
此實真也。
非人籬援之楊栌也。
李當之此說,于論牡荊,乃不為大乖,而濫引溲疏,恐斯誤矣。
又雲:溲疏與空疏亦不同。
掘#17耳疑應作熊耳。
熊耳,山名,都無掘耳之号。
《唐本》注雲:溲疏,形似空疏,樹高丈許,白皮。
其子八九月熟,色赤,似枸杞子,味苦,必兩兩相并,與空疏不同。
空疏一名楊栌子,為莢,不似溲疏。
今注:溲疏、枸杞,雖則相似,然枸杞無刺,溲疏有刺,此#18為别爾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溲疏,使。
小天蓼 味甘,溫,無毒。
主一切風虛羸冷,手足疼痹,無論老幼輕重,浸酒及煮汁服之。
十許日,覺皮膚間風出如蟲行。
生天目山、四明山。
樹如栀子,冬不凋,野獸食之。
更有木天蓼,出山南大樹。
今市人貨之雲:久服促壽,當是其逐風損氣故也。
《本經》有木天蓼,即是此也。
蘇注雲:藤生,子辛。
與木又異,應是複有藤天蓼。
江淮南山間,有木天蓼。
作藤着樹,葉如梨,花而薄,子如棗,辛、甘。
大主風血羸痹,腰腳疼冷。
取皮釀酒即是蘇引為天蓼注者。
夫如是,則有三天蓼,俱能逐風,其中優劣,小者最為勝。
今附。
《圖經》日:文具見木天蓼條下。
小蘖 味苦,大寒,無毒。
主口瘡疳?,殺諸蟲,去心腹中熱氣。
一名山石榴。
《唐本》注雲:其樹枝、葉與石榴無異,但花異,子細黑圓如牛李子耳。
生山石間,所在皆有,襄陽岘山東者為良。
陶于蘖木附見二種,其一是此。
陶雲皮黃,其樹乃皮白。
今太常所貯乃葉多刺者,名白刺蘖,非小蘖也。
今注#19:陳藏器《本草》雲:凡是蘖木皆皮黃。
今既不黃,而自然非蘖。
小蘖如石榴,皮黃,子赤如枸杞子,兩頭尖,人剉枝以染黃。
若雲子黑而圓,恐是别物,非小蘖也。
唐本先附。
莢蒾音迷 味甘、苦,平,無毒。
主三蟲,下氣消谷。
《唐本》注雲:葉似木槿及似榆,作小樹,其子如溲疏,兩兩相并,四四相對,而色赤味甘。
煮樹枝汁和作粥,甚美,以飼小兒殺蛔蟲。
不入方用。
陸機《草木疏》名擊蒾,一名羿先。
蓋檀、榆之類也。
所在山谷有之。
今注:陳藏器《本草》雲:莢蒾,主六畜瘡中蛆,煮汁作粥灌之,蛆立出。
皮堪為索。
生北土山林間。
唐本先附。
楓柳皮楓音風 味辛,大熱,有毒。
主風,齲齒痛。
出原州。
《唐本》注雲:葉似槐,莖赤根黃。
子六月熟,綠色而細。
剝取莖皮用之。
唐本先附。
陳藏器雲:性澀。
止水痢。
蘇雲下水腫,腫非澀藥所治有殊,蘇為誤矣。
赤爪木 味苦,寒,無毒。
主痢,風頭身癢。
生平陸,所在皆有。
實味酸,冷,無毒。
汁服,主水痢,沐頭及洗身上瘡癢。
一名羊捄,一名鼠查。
《唐本》注雲:小樹生,高五六尺。
葉似香葇,子似虎掌,爪大如小林梢#20,赤色。
出山南申、安、随等州。
唐本先附。
桦木皮 味苦,平,無毒。
主諸黃疸,濃煮汁飲之良。
堪為燭者,木似山桃,取脂燒辟鬼。
今附。
《衍義》曰:桦木皮,燒為黑灰,合他藥治乍#21風毒。
及取皮上有紫黑花勻者,裹鞍、弓、镫。
榼藤子 味澀、甘,平,無毒。
主蠱毒,五痔,喉痹及小兒脫肛,血痢,并燒灰服。
瀉血宜服一枚,以刀剜内瓤,熬研為散。
空腹熱酒調二錢,不過三服必效。
又宜入澡豆末,除?,其殼用貯丹藥,經載不壞。
按《廣州記》雲:生廣南山林間,樹如通草藤也。
三年方始#22熟,紫黑色。
一名象豆。
今附。
禹錫雲:按《日華子》雲:治飛屍,入藥炙用。
榧實上音匪 味甘,無毒。
主五痔,去三蟲蠱毒,鬼疰。
生永昌。
陶隐居雲:今出東陽諸郡,食其子,療寸白蟲。
《衍義》曰:榧實,大如橄榄,殼色紫褐而脂#23,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,其仁黃白色,服久漸甘美。
五痔人常如果食之,愈。
過多則滑腸。
栾荊 味辛、苦,溫,有小毒。
主大風,頭面手足諸風,癫痫狂痙,濕痹寒冷疼痛。
俗方大用之,而本草不載,亦無别名。
但有栾花,功用又别,非此花也。
《唐本》注雲:按其莖、葉都似石南,幹亦反卷,經冬不死,葉上有細黑點者,真也,今雍州所用者是。
而洛州乃用石荊當之,非也。
唐本先附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栾荊子,君,惡石膏,味甘、辛,微熱,無毒。
能治四肢不遂,主通血脈,明目,益精光。
決明為使。
扶栘木皮 味苦,平,有小毒。
去風血,腳氣疼痹,踠損瘀血,痛不可忍。
取白皮火炙,酒浸服之,和五木皮煮作湯,捋腳氣疼腫,殺瘃陟生切蟲風瘙。
燒作灰置酒中,令味正,經時不敗。
生江南山谷。
樹大十數圍,無風葉動華反而後合。
《詩》雲:棠棣之華偏其反。
而鄭注雲:棠棣,栘也,亦名栘楊。
崔豹雲:栘楊,圓葉弱蒂,微風大搖。
新補,見陳藏器。
藥實根 味辛,溫,無毒。
主邪氣,諸痹疼酸,續絕傷,補骨髓。
一名連木。
生蜀郡山谷。
采無時。
《唐本》注雲:此藥子也,當今盛用,胡#24名那綻,出通州、渝州。
《本經》用根。
恐誤載根字。
子,味辛,平,無毒。
主破血,止痢,消腫,除蠱疰蛇毒。
崗子#25生,葉似杏,花紅白色,子肉味酸甘,用其核仁。
栾華 味苦,寒,無毒。
主目痛淚出,傷眦,消目腫。
生漢中川谷。
五月采。
決明為之使。
《唐本》注雲:此樹,葉似木僅而薄細,花黃似槐而小長大。
子殼似酸漿,其中有實如熟豌豆,圓黑堅硬,堪為數珠者。
五月、六月花可收,南人取合黃連作煎,療目赤火#26,大效。
花以染黃色,甚鮮好。
蔓椒 味苦,溫,無毒。
主風寒濕痹,曆節疼,除四肢厥氣,膝痛。
一名豕椒,一名豬椒,一名彘椒,一名
《本經》用根。
今雲大戟花非也。
其子作角生,似皂角。
花、實與葛同時矣。
今園庭種之,大者莖徑六七寸,所在有之。
謂其子名狼跋子。
今太常科劍南來者#16,乃雞屎葛根,非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黃環,使,惡幹姜,大寒,有小毒。
治上氣急,寒熱及百邪。
溲音溲疏 味辛、苦,寒、微寒,無毒。
主身皮膚中熱,除邪氣,止遺溺,通利水道,除胃中熱,下氣。
可作浴湯。
一名巨骨。
生熊耳川谷及田野故丘墟地。
四月采。
漏蘆為之使。
陶隐居雲:李雲,溲疏一名楊栌,一名牡荊,一名空疏。
皮白中空,時時有節。
子似枸杞子,冬月熟,色赤,味甘、苦。
末代乃無識者。
此實真也。
非人籬援之楊栌也。
李當之此說,于論牡荊,乃不為大乖,而濫引溲疏,恐斯誤矣。
又雲:溲疏與空疏亦不同。
掘#17耳疑應作熊耳。
熊耳,山名,都無掘耳之号。
《唐本》注雲:溲疏,形似空疏,樹高丈許,白皮。
其子八九月熟,色赤,似枸杞子,味苦,必兩兩相并,與空疏不同。
空疏一名楊栌子,為莢,不似溲疏。
今注:溲疏、枸杞,雖則相似,然枸杞無刺,溲疏有刺,此#18為别爾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溲疏,使。
小天蓼 味甘,溫,無毒。
主一切風虛羸冷,手足疼痹,無論老幼輕重,浸酒及煮汁服之。
十許日,覺皮膚間風出如蟲行。
生天目山、四明山。
樹如栀子,冬不凋,野獸食之。
更有木天蓼,出山南大樹。
今市人貨之雲:久服促壽,當是其逐風損氣故也。
《本經》有木天蓼,即是此也。
蘇注雲:藤生,子辛。
與木又異,應是複有藤天蓼。
江淮南山間,有木天蓼。
作藤着樹,葉如梨,花而薄,子如棗,辛、甘。
大主風血羸痹,腰腳疼冷。
取皮釀酒即是蘇引為天蓼注者。
夫如是,則有三天蓼,俱能逐風,其中優劣,小者最為勝。
今附。
《圖經》日:文具見木天蓼條下。
小蘖 味苦,大寒,無毒。
主口瘡疳?,殺諸蟲,去心腹中熱氣。
一名山石榴。
《唐本》注雲:其樹枝、葉與石榴無異,但花異,子細黑圓如牛李子耳。
生山石間,所在皆有,襄陽岘山東者為良。
陶于蘖木附見二種,其一是此。
陶雲皮黃,其樹乃皮白。
今太常所貯乃葉多刺者,名白刺蘖,非小蘖也。
今注#19:陳藏器《本草》雲:凡是蘖木皆皮黃。
今既不黃,而自然非蘖。
小蘖如石榴,皮黃,子赤如枸杞子,兩頭尖,人剉枝以染黃。
若雲子黑而圓,恐是别物,非小蘖也。
唐本先附。
莢蒾音迷 味甘、苦,平,無毒。
主三蟲,下氣消谷。
《唐本》注雲:葉似木槿及似榆,作小樹,其子如溲疏,兩兩相并,四四相對,而色赤味甘。
煮樹枝汁和作粥,甚美,以飼小兒殺蛔蟲。
不入方用。
陸機《草木疏》名擊蒾,一名羿先。
蓋檀、榆之類也。
所在山谷有之。
今注:陳藏器《本草》雲:莢蒾,主六畜瘡中蛆,煮汁作粥灌之,蛆立出。
皮堪為索。
生北土山林間。
唐本先附。
楓柳皮楓音風 味辛,大熱,有毒。
主風,齲齒痛。
出原州。
《唐本》注雲:葉似槐,莖赤根黃。
子六月熟,綠色而細。
剝取莖皮用之。
唐本先附。
陳藏器雲:性澀。
止水痢。
蘇雲下水腫,腫非澀藥所治有殊,蘇為誤矣。
赤爪木 味苦,寒,無毒。
主痢,風頭身癢。
生平陸,所在皆有。
實味酸,冷,無毒。
汁服,主水痢,沐頭及洗身上瘡癢。
一名羊捄,一名鼠查。
《唐本》注雲:小樹生,高五六尺。
葉似香葇,子似虎掌,爪大如小林梢#20,赤色。
出山南申、安、随等州。
唐本先附。
桦木皮 味苦,平,無毒。
主諸黃疸,濃煮汁飲之良。
堪為燭者,木似山桃,取脂燒辟鬼。
今附。
《衍義》曰:桦木皮,燒為黑灰,合他藥治乍#21風毒。
及取皮上有紫黑花勻者,裹鞍、弓、镫。
榼藤子 味澀、甘,平,無毒。
主蠱毒,五痔,喉痹及小兒脫肛,血痢,并燒灰服。
瀉血宜服一枚,以刀剜内瓤,熬研為散。
空腹熱酒調二錢,不過三服必效。
又宜入澡豆末,除?,其殼用貯丹藥,經載不壞。
按《廣州記》雲:生廣南山林間,樹如通草藤也。
三年方始#22熟,紫黑色。
一名象豆。
今附。
禹錫雲:按《日華子》雲:治飛屍,入藥炙用。
榧實上音匪 味甘,無毒。
主五痔,去三蟲蠱毒,鬼疰。
生永昌。
陶隐居雲:今出東陽諸郡,食其子,療寸白蟲。
《衍義》曰:榧實,大如橄榄,殼色紫褐而脂#23,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,其仁黃白色,服久漸甘美。
五痔人常如果食之,愈。
過多則滑腸。
栾荊 味辛、苦,溫,有小毒。
主大風,頭面手足諸風,癫痫狂痙,濕痹寒冷疼痛。
俗方大用之,而本草不載,亦無别名。
但有栾花,功用又别,非此花也。
《唐本》注雲:按其莖、葉都似石南,幹亦反卷,經冬不死,葉上有細黑點者,真也,今雍州所用者是。
而洛州乃用石荊當之,非也。
唐本先附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栾荊子,君,惡石膏,味甘、辛,微熱,無毒。
能治四肢不遂,主通血脈,明目,益精光。
決明為使。
扶栘木皮 味苦,平,有小毒。
去風血,腳氣疼痹,踠損瘀血,痛不可忍。
取白皮火炙,酒浸服之,和五木皮煮作湯,捋腳氣疼腫,殺瘃陟生切蟲風瘙。
燒作灰置酒中,令味正,經時不敗。
生江南山谷。
樹大十數圍,無風葉動華反而後合。
《詩》雲:棠棣之華偏其反。
而鄭注雲:棠棣,栘也,亦名栘楊。
崔豹雲:栘楊,圓葉弱蒂,微風大搖。
新補,見陳藏器。
藥實根 味辛,溫,無毒。
主邪氣,諸痹疼酸,續絕傷,補骨髓。
一名連木。
生蜀郡山谷。
采無時。
《唐本》注雲:此藥子也,當今盛用,胡#24名那綻,出通州、渝州。
《本經》用根。
恐誤載根字。
子,味辛,平,無毒。
主破血,止痢,消腫,除蠱疰蛇毒。
崗子#25生,葉似杏,花紅白色,子肉味酸甘,用其核仁。
栾華 味苦,寒,無毒。
主目痛淚出,傷眦,消目腫。
生漢中川谷。
五月采。
決明為之使。
《唐本》注雲:此樹,葉似木僅而薄細,花黃似槐而小長大。
子殼似酸漿,其中有實如熟豌豆,圓黑堅硬,堪為數珠者。
五月、六月花可收,南人取合黃連作煎,療目赤火#26,大效。
花以染黃色,甚鮮好。
蔓椒 味苦,溫,無毒。
主風寒濕痹,曆節疼,除四肢厥氣,膝痛。
一名豕椒,一名豬椒,一名彘椒,一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