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二十二

關燈
木高三四丈,徑一二尺。

    春生葉如槲葉,四季不凋。

    紅花而青實。

    皮極鱗皴而厚,紫色多潤者佳,薄而白者不堪。

    三月、九月、十月采皮,陰幹。

    《廣雅》謂之重皮。

    方書或作厚皮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厚樸,臣,忌豆。

    食之者動氣。

    味苦、辛,大熱。

    能主療積年冷氣,腹内雷嗚虛吼,宿食不消,除痰飲,去結水,破宿血,消化水谷,止痛,大溫胃氣,嘔逆酸水,主心腹滿,病人虛而尿白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今出建平、宜都。

    極厚、肉紫色為好,殼薄而白者不如。

    用之削去上甲錯皮,俗方多用,道家不須。

    今注出梓州、龍州者最佳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吳氏雲:厚樸,神農、岐伯、雷公:苦,無毒。

    季氏:小溫。

    範子,厚樸,出洪農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健脾,主反胃,霍亂轉筋,冷熱氣,瀉膀胱、洩五髒一切氣,婦人産前、産後腹#38髒不安#39,調關節殺腹藏蟲,除驚,去煩悶,明耳目。

    入藥去粗皮,姜汁炙,或姜汁炒用。

    又名烈樸。

     雷公日:凡使,要用紫色味辛為好,或丸散,便去粗皮。

    用酥炙過。

    修一斤用酥四兩,炙了#40細剉用。

    若湯飲中使用,自然姜汁八兩炙,一升為度。

     《聖惠方》:治霍亂。

    制之以姜汁,火上炙,令香,為末。

    非時新水調下二錢匕,佳。

     《梅師方》:治水谷痢久不瘥。

    厚樸三兩,黃連三兩,剉,水三升,煎取一升。

    空心服。

     《子母秘錄方》:治月水不通。

    厚樸三兩,以水三升,煎取一升,為三服,空心。

    不過三四劑,瘥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厚樸,今西京伊湯#41縣及商州亦有。

    但薄而色淡,不如梓州者厚而紫色有油,味苦,不以姜制,則棘人喉舌,平胃散中用,最調中。

    至今此藥盛行,既能溫脾胃氣,又能去冷氣,為世所須也。

     茗、苦茶茗 味甘、苦,微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瘘瘡,利小便,去痰熱、渴,令人少睡。

    春采之。

    苦茶,主下氣,消宿食。

    作飲,加茱萸、蔥、姜等良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茗、苦茶,舊不着所出州郡,今閩浙、蜀荊、江湖、淮南山中皆有之。

    《爾雅》所謂之苦茶。

    郭璞雲:大小似栀子,冬生葉,可煮作羹飲。

    今呼早采者為茶,晚取者為茗。

    一名荈,蜀人謂之苦荼是也。

    今通謂之茶。

    茶、荼聲近,故呼之。

    春中始生嫩葉,蒸焙去苦水,末之乃可吃。

    與#42古所食,殊不同也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《爾雅˙釋木》雲:槚,苦茶。

    注:樹小似栀子。

    冬生葉,可煮作羹飲。

    今呼早采者為茶,晚取者為茗,一名荈,蜀人名之苦荼。

    生山南漢中山谷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茗、苦茶,寒。

    破熱氣,除瘴氣,利大小腸。

    食之宜熱,冷即聚痰。

    茶是茗嫩葉#43,搗成餅,并得火良。

    久食令人瘦,去人脂,使不睡。

    唐本先附。

     《茶譜》雲:蒙山有五頂,頂有茶園,其中頂曰上清峰。

    昔有僧人病冷且久,遇一老父謂曰:蒙之中頂茶,當以春分之先後,多聚人力,俟雷之發聲,并手采摘,三日而止。

    若獲一兩,以本處水煎服,即能祛宿疾,二兩當限前無疾,三兩固以換骨,四兩即為地仙矣。

     《外台秘要方》:治卒頭痛如破,非中冷,非中風,其病是胸膈有痰,厥氣上沖所緻,名為厥頭痛。

    吐之即差。

    單煮茗,作飲二三升,适冷暖,飲一二升,須臾吐,吐畢又飲,能如此數過,劇者須吐膽汁乃止,不損人,待渴即瘥。

     《食醫心鏡方#44》:主赤白痢及熱毒痢。

    好茶一斤,炙搗末,濃煎一二盞吃。

    如久患痢,亦宜服。

     《經驗方》:治陰囊上瘡。

    用蠟面茶為末,先以甘草煎水,洗後用貼,妙。

     《别說》雲:謹按《圖經》雲:今閩浙、蜀刑、江湖、淮南山中皆有之,唯建州北苑數處産,此性味獨與諸方略不同。

    今亦獨名臘茶,研治作餅,日得火愈良。

    或用芽、葉,為末收貯,微若見大便更,不可久收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茗、苦茶,今茶#45也。

    其文有陸羽《茶經》、丁謂《北苑茶錄》、毛文錫《茶譜》、蔡宗顔《茶山節對》,其說甚詳。

    然古人謂其芽為雀舌、麥顆,言其至嫩也。

    又有新芽一發,便長寸餘,微粗如針。

    惟芽長為上品,其根幹、水土力皆有餘故也。

    如雀舌、麥顆又下品,前人未盡識,誤為品題。

    唐人有言曰:釋滞消壅,一日之利暫佳,斯言甚當,飲茶者宜原其始終。

    又晉溫嬌上表,貢茶千斤,茗三百斤。

    郭璞曰:早采者為茶,晚采者為茗。

    茗或曰荈兖#46,葉老者也。

     秦皮 味苦,微寒、大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風寒濕痹,洗洗寒氣,除熱,目中青翳白膜,療男子少精,婦人帶下,小兒痫,身熱。

    可作洗目湯。

    久服頭不白,秦皮輕身,皮膚光澤,肥大有子。

    一名岑皮,一名石檀。

    生廬江川谷及冤句。

    二月、八月采皮,陰幹。

    大戟為之使,惡吳茱萸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秦皮,生廬江川谷及冤句,今陝西州郡及河陽亦有之。

    其木大都似檀,枝幹皆青綠色。

    葉如匙頭許大而不光。

    并無花實,根似槐根。

    二月、八月采皮,陰幹。

    其皮有白點而不粗錯,俗呼為樳木。

    取皮漬水便碧色,書紙看之青色,此為真也。

     《外台秘要方》:治赤眼及睛上瘡。

    秦皮一兩,清水一升,于白碗中浸,春夏一食時以上,看碧色出,即以箸頭纏綿,仰卧點所患眼,仍先從大眦中滿眼着,微痛不畏,良久,三五飯之間,即側卧瀝卻熱汁。

    每日十度已上着,不過兩日瘥。

     《沈存中方》:秦皮,治天蛇毒,似癞而非癞也。

    天蛇,即草間黃花蜘蛛是也。

    人被其螫,仍為露水所濡,乃成此疾。

    遂煮汁一鬥,飲之瘥。

    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二十二竟 #1粗:原作『下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2巨:晦明軒本作『臣』。

     #3便:晦明軒本作『腸』。

     #4六:晦明軒本作『十」。

     #5人:晦明軒本『人』下有『大』字。

     #6錢:晦明軒本『錢』下有『匕』宇。

     #7濟;晦明軒本作『利』。

     #8皮:原作『成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9可為笛。

    然今之刺船者:此九字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
     #10央:原作『灰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11煩:原作『原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12短:晦明軒本作『腳』。

     #13竹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
     #14誤:原作『俱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15若:原作『苦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16于:晦明軒本『于』下有『喉』字。

     #17服:原作『酢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18醉:晦明軒本作『酽」。

     #19不消:晦明軒本『不』上有『宿食』二字。

     #20榔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
     #21孫尚方:晦明軒本作『孫尚藥』。

     #22倒:原脫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23錯:原作『醋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24睡:原作『腫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25名:晦明軒本作『各』。

     #26中:晦明軒本作『驚』。

     #27爾:晦明軒本作『亦』。

     #28黃:晦明軒本作『廣』。

     #29腹:原作『願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0又:晦明軒本作『搗』。

     #31留:原作『瘤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2肌:原作『風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3味:原作『末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4士:原作『上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5匕:原說,據晦明軒本補。

     #36陽:晦明軒本作『痿』。

     #37濕:原作『溫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8腹:原作『風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9安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
     #40了:原作『子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41湯:晦明軒本作『陽』。

     #42與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
     #43葉:原作『蒸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44方:晦明軒本無『方』字。

     #45茶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
     #46兖:晦明軒本作『尺充切』三小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