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二十三

關燈
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材許洪校正 木部中品 秦椒 味辛,溫,生溫熟寒,有毒。

    主風邪氣,溫中除寒痹,堅齒發,明目,療喉痹,吐逆,症瘕,去老血,産後餘疾腹痛,出汗,利五髒。

    久服輕身,好顔色,耐老增年通神。

    生太山川谷及秦嶺上,或琅琊。

    八月、九月釆實。

    惡栝蒌、防葵,畏雌黃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秦椒,生太山川谷及秦嶺上或琅琊,今秦、鳳間、及明、越、金、商州皆有之。

    初秋生花,秋末結實,九月、十月釆。

    陶隐居雲:似椒而大,色黃黑,或呼大椒。

    蘇恭雲:葉及莖、子都似蜀椒,但實細味短。

    《爾雅》雲:檓,大椒。

    郭璞雲:椒叢生,實大者名為檓。

    《詩唐風》雲:椒聊且。

    陸機疏雲:椒似茱萸,有針刺。

    莖葉堅而滑。

    蜀人作茶,吳人作茗,皆合煮其葉以為香。

    今成臯諸山謂之竹葉椒,其木亦如蜀椒,少毒熱,不中合藥,可着飲食中。

    又用蒸雞、豚最佳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秦椒,君,味苦、辛。

    能治惡風遍身,四肢?痹,口齒浮腫搖動,主女人月閉不通,治産後惡血痢,多年痢,主生發,療腹中冷痛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今從西來。

    形似椒而大,色黃黑,味亦頗有椒氣。

    或呼為大椒。

    又雲:即今樛樹。

    而樛子是豬椒,恐謬。

    樛,居虬切。

     孟诜雲:秦椒,溫。

    滅瘢,長毛,去血。

    若齒痛,醋煎含之。

    又損瘡中風者,以面作馄饨,灰中燒之使熱,斷使口開,封其瘡上,冷即易之。

    又法:去閉口者#1水洗,面拌煮作粥。

    空腹吞之,以飯壓之,重者再服。

     《傷寒類要》:治膏瘅,其人飲少小便多方:秦椒一分出汗,瓜蒂二分末。

    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     《續千金方》:治蟲入耳。

    椒末一錢,醋半盞,浸良久,少少灌耳,蟲自耳出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秦椒,此秦地所出者,故言秦椒。

    大率椒株皆相#2似,秦椒但葉差大,椒粒亦大而紋低,不若蜀椒皺紋高為異也。

    然秦地亦有蜀種椒。

    如此區别。

     山茱萸 味酸,平、微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心下邪氣,寒熱,溫中,逐寒濕痹,去三蟲,腸胃風邪,寒熱疝瘕,頭風,風氣去來,鼻塞,目黃,耳聾,面疱#3,溫中下氣,出汗,強陰益精,安五髒,通九竅,止小便利。

    久服輕身,明目,強力長年。

    一名蜀棗,一名雞足,一名鬾音妓實。

    生漢中山谷及琅琊、冤句、東海承縣。

    九月、十月采實,陰幹。

    蓼實為之使,惡桔梗、防風、防己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山茱萸,生漢中山谷及琅琊、冤句、東海承縣,今海州亦有之。

    木高丈餘,葉似榆,花白。

    子初熟未幹,赤色,似胡?子,有核,亦可啖;既幹,皮甚薄。

    九月、十月釆實,陰幹。

     吳普雲:一名鼠矢。

    葉如梅,有刺毛。

    二月花如杏。

    四月實如酸棗,赤。

    五月釆實。

    似此小異也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出近道諸山中大樹。

    子初熟未幹,赤色,亦可啖;既幹,皮甚薄,當以合核為用爾。

     禹錫等按:《藥性論》雲:山茱萸,使,味鹹、辛,大熱。

    治腦骨痛,止月水不定,補腎氣,興陽,堅長陰莖,添精髓,療耳嗚,除面上瘡,主能發汗,止老人尿不節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暖腰膝,助水髒,除一切風,逐一切氣,破症結,洽酒齄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,勿用雀兒蘇,真似山茱萸,隻是核八棱,不入藥用。

    使山茱萸,須去内核。

    每修事去核子,一片#4取内#5皮用,隻秤成四兩已來,緩火熬之方用。

    能壯元氣,秘精。

    核能滑精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山茱萸,與吳#6茱萸甚不相類。

    山茱萸色紅,大如枸杞子。

    吳茱萸如川椒,初結子時,其大小亦不過椒,色正青。

    得名則一,治療又不同,未審當日何緣如此命名。

    然山茱萸能養腎髒,無一不宜。

    《經》與《注》所說備矣。

     紫葳音威 味酸,微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婦人産乳餘疾,崩中,症瘕血閉,寒熱羸瘦,養胎。

    莖、葉:味苦,無毒。

    主痿蹶,益氣。

    一名淩苕,一名茇華,一名淩霄花。

    生西海川谷及山陽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紫葳,淩霄花也。

    生西海川谷及山陽,今處處皆有,多生山中,人家園圃亦或種莳。

    初作藤蔓生,依大木,歲久延引至巅而有花。

    其花黃赤,夏中乃盛。

    陶隐居雲:《詩》有苕之華。

    郭雲淩霄。

    又蘇恭引《爾雅˙釋草》雲:曹,陵苕#7。

    郭雲又名陵霄。

    按今《爾雅》注:苕,一名陵時。

    本草雲而無陵霄之說,豈古今所傳書有異同邪?又據陸機及孔穎達疏義亦雲:苕,一名陵時。

    陵時乃是鼠尾草之别名,郭又謂苕為陵時。

    本草雲:今紫葳無陵時之名,而鼠尾草有之。

    乃知陶、蘇所引,是以陵時作陵霄耳。

    又陵霄,非是草類,益可明其誤矣。

    今醫家多釆其花幹之,入婦人血崩風毒藥,又治少女血熱風毒,四肢、皮膚生瘾疹,并行經脈方:陵霄花不以多少,搗羅為散。

    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,食前服,甚效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紫葳,臣,一名女威,畏鹵鹹,味甘。

    主熱風風痫,大小便不利,腸中結實,止産後奔血不定,淋瀝,安胎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根,治熱風身癢,遊風風疹,治瘀血帶下。

    花、葉功用同。

     《鬥門方》:治暴耳聾。

    淩霄葉爛杵自然汁,灌耳内,瘥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紫藏,今蔓延而生#8,謂之為草。

    又有木#9身,謂之為木。

    又須物而上。

    然幹不逐冬斃,亦得木之多也,故分入木部為至當。

    唐˙白樂天詩:有木名淩霄,擢秀非孤标。

    由是益知非草也。

    《本經》又雲:莖、葉味苦。

    是與瞿麥别一種甚明。

    《唐本》注雲:且紫葳、瞿麥皆《本經》所載,若用瞿麥根為紫威,何得複用莖、葉?此說盡矣。

    然其花赭黃色,本條雖不言其花,又卻言莖、葉味苦,則紫葳為花,故可知矣。

     胡桐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