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二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紫石英。
治冷痹,腰腳軟弱,通身刺痛,腸風,痔疾,殺腸中三蟲,去虛冷。
《孫真人食忌》雲:六月、七月勿食,傷人氣,發瘡疾。
蕪荑 味辛,平,無毒。
主五内邪氣,散皮膚、骨節中淫淫溫行毒,去三蟲,化食,逐寸白,散腸中嗢嗢喘息。
一名無始,一名??上音殿,下音唐。
生晉山川谷。
三月采實,陰幹。
《圖經》雲:蕪荑,生晉山川谷,今近道亦有之。
大抵榆類而差小,其實亦早成,此榆乃大,氣臭如?。
《爾雅˙釋木》雲:無姑,其實夷。
郭璞雲:無姑,姑榆也。
生山中,葉圓而厚,剝取皮合漬之,其味辛香,所謂蕪荑也。
又《釋草》雲:莁荑,蔱蘠。
注雲:一名白蒉,而與《本經》一名?音殿?音唐相近。
蘇恭雲:蔱蘠,??,字之誤也。
然莁荑草類,蕪荑乃木也,明是二物。
或氣類之相近欤。
三月采實,陰幹。
殺蟲方中多用之。
今人又多取作屑,以芼五味,其用陳者良。
人收藏之,多以鹽漬,則失氣味,此等不堪入藥,但可作食品耳。
《藥性論》雲:蕪荑,使,味苦、辛。
能主積冷氣,心腹症痛,除肌膚節中風,淫淫如蟲行。
陶隐居雲:今惟出高麗,狀如榆萊,氣臭如?,人皆作醬食。
性殺蟲,置物中辟蛀,但患其臭。
陳藏器雲:作醬食之。
主五雞病,除瘡癬。
其氣膻者良,此山榆人也。
孟诜雲:主五髒、皮膚、肢節邪氣。
又熱瘡,搗和豬脂塗,瘥。
又和白蜜治濕癬,和沙牛酪療一切瘡。
陳者良。
可少食之,傷多發熱心痛,為辛故也。
秋天食之尤宜人。
長食治五痔,諸病不生。
《日華子》雲:治腸風痔瘘,惡瘡疥癬。
《海藥》雲:謹按《黃#28州記》雲:生大秦國,是波斯蕪荑也。
味辛,溫,無毒。
治冷痢,心氣,殺蟲止痛,又婦人子宮風虛,孩子疳瀉。
得诃子、豆蔻良。
《食療》雲:散腹#29中氣痛,又和馬酪可治癬。
作醬甚香美,功尤勝于榆人。
陳者良。
又殺中惡蠱毒。
《外台秘要方》:治膀胱氣急,宜下氣。
蕪荑,又#30和食鹽末,二物等分,以綿裹如棗大,内下部,或下水惡汁并下氣,佳。
《千金方》:主脾胃有蟲,食即痛,面黃無色,疼痛無時,必效。
以石州蕪荑仁二兩,和面炒,令黃色,為末,非時米飲調一錢匕,瘥。
《衍義》曰:蕪荑,有大小兩種。
小蕪荑即榆莢也。
揉取仁,醞為醬,味尤辛。
入藥,當用大蕪荑,别有種。
然小蕪荑醞造多假以外物相和,不可不擇去也。
治大腸寒滑及多冷氣,不可缺。
枳殼 味苦、酸,微寒,無毒。
主風癢麻痹,通利關節,勞氣咳嗽,背膊間倦,散留#31結胸膈痰滞,逐水,消脹滿,大腸風,安胃,止風痛。
生商州川谷。
九月、十月采,陰幹。
用當去瓤核乃佳。
此與枳實主療稍别,故特出此條。
今附。
《圖經》曰:文具枳實條下。
陳藏器雲:其根皮主野雞病。
末服方寸匕。
《本經》采實用,九月、十月,不如七月、八月,既厚且辛。
《書》曰:江南為橘,江北為枳。
今江南俱有枳、橘,江北有枳無橘。
此自别種,非幹變易也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枳殼,使,味苦、辛。
治遍身風疹,肌#32中如麻豆惡癢,主腸風痔疾,心腹結氣,兩脅脹虛,關膈擁塞。
根,浸酒煎含,治齒痛,消痰,有氣加而用之。
《日華子》雲:健脾開胃,開五髒,下氣,止嘔逆,消痰,治反胃,霍亂,瀉痢,消食,破症結痃癖,五膈氣,除風,明目及肺氣水腫,利大小腸,皮膚癢,痔腫可炙熨,入藥浸軟,剉,炒令熟。
雷公雲:凡使,勿用枳實,緣性效不同。
若使枳殼,取辛苦腥并有隙油,能消一切?,要陳久年深者為上。
用時先去瓤,以麸炒過,待麸焦黑遂出,用布拭上焦黑,然後單搗如粉用。
《千金方》:主口僻眼急風。
枳茹刮取上青為末,欲至瓤上者得茹五升,微火灼,去濕氣。
以酒三升,漬,微火暖令得藥味#33,遂性飲之。
《肘後方》:治中風身直,不得屈伸者。
刮枳樹皮一升,酒二升,漬一宿,服五合至一升,酒盡再作。
《食醫心鏡方》:治水氣皮膚癢及明目。
枳殼一兩,杵末,如茶法煎呷之。
《經驗後方》:治風疹癢不止。
枳殼三兩,麸炒微黃,去瓤為末。
每服二錢,非時水一中盞,煎至六分,去滓服。
《梅師方》:治一切瘡。
以水煮枳殼為煎塗之。
《博濟方》:治遠年日近腸風下血不止。
枳殼燒成黑灰存性,羊胫炭為末,枳殼末五錢,炭末三錢,和勻。
用濃米飲一中盞調下,空心服,五更初一服。
如人行五裡,再服。
當日見效。
《必效方》:熨痔。
痔頭出,或痛不可忍。
枳殼于塘灰中煨熱微熨,盡七枚立定。
發即熨之。
《杜壬方》:瘦胎散:昔胡陽公主難産,方士#34進枳殼四兩,甘草二兩,為末。
每服空心大錢匕,如茶點服。
自五月後一日一服,至臨月不惟易産,仍無胎中惡病。
忌登高廁。
枳實 味苦、酸,寒、微寒,無毒。
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,除寒熱結,止痢,長肌肉,利五髒,益氣輕身,除胸脅痰癖,逐停水,破結實,消脹滿,心下急痞痛逆氣,脅風痛,安胃氣,止溏洩,明目。
生河内川澤。
九月、十月采,陰幹。
《圖經》曰:枳實,生河内川澤,枳殼,生商州川谷,今西京、江湖州郡皆有之,以商州者為佳。
如橘而小,高亦五七尺。
葉如枨,多刺。
春生白花,至秋成實。
九月、十月采,陰幹。
舊說七月、八月采者為實,九月、十月采者為殼。
今醫家多以皮厚而小者為實,實完大者為殼,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狀、須陳久者為勝。
近道所出者,俗呼臭橘,不堪用。
張仲景治心下堅大如盤,水飲所作,枳實木湯主之。
枳實七枚,朮三兩,以水一鬥,煎取三升,分三服,腹中軟即消。
陶隐居雲:今處處有。
采破令幹用之。
除中核,微炙令香。
亦如橘皮,以陳者為良。
枳樹莖及皮,療水脹,暴風骨節疼急。
枳實,俗方多用,道家不須。
陳藏器雲:枳實根皮主痔,末服方寸匕#35。
凡《本經》采實用,九月、十月,不如七月、八月,物厚且辛。
舊雲江南為橘,江北為枳。
今江南俱有枳、橘,江北有枳無橘。
此是自種别,非關變也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枳實,臣,味苦、辛。
解傷寒結胸。
入陷胸湯用,主上氣喘咳,腎内傷冷,陰陽#36而有氣,加而用之。
《外台秘要方》:塗風疹。
取枳實以醋漬令濕#37,火炙令熱,适寒溫用熨上,即消。
《千金方》:治胸痹氣壅滿,心膈不利。
枳實二兩,麸炒微黃,為末。
非時以清粥飲調下二錢。
《聖惠方》同。
又方:治積痢脫肛。
枳實,石磨令滑鑽着柄,蜜塗,火炙令暖,更易熨肛,取縮即止。
《集驗方》:治五痔不以年月日久新。
枳實為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,空心飲下二十丸。
《濟衆方》:治傷寒後,卒胸膈閉痛。
枳實一味剉,麸炒黃為末。
服二錢,米飲調下,日二服。
《廣利方》:治小兒久痢淋瀝,水谷不消。
枳實六分搗末,以飲汁調二錢匕,二歲服一錢。
《子母秘錄方》:治婦人陰腫堅痛。
用半斤,碎炒令熱,故帛裹熨,冷即易之。
《衍義》曰:枳殼,枳實,一物也。
小則性酷而速,大則性詳而緩。
故張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,承氣湯中用枳實,此其意也。
皆取其疏通決洩、破結實之義。
他方但導敗風壅之氣,可常服者,故用枳殼。
厚樸 味苦,溫、大溫,無毒。
主中風傷寒,頭痛,寒熱,驚悸,氣血痹,死肌,去三蟲,溫中益氣,消痰下氣,療霍亂及腹痛脹滿,胃中冷逆,胸中嘔不止,洩痢淋露,除驚,去留熱,心煩滿,厚腸胃。
一名厚皮,一名赤樸。
其樹名榛,其子名逐折。
療鼠瘘,明目,益氣。
生交趾、冤句。
三月、九月采皮,陰幹。
幹姜為之使,惡澤瀉、寒水石、消石。
《圖經》曰:厚樸,出交趾、冤句,今京西、陝西、江淮、湖南、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,而以梓州、龍州者為上。
治冷痹,腰腳軟弱,通身刺痛,腸風,痔疾,殺腸中三蟲,去虛冷。
《孫真人食忌》雲:六月、七月勿食,傷人氣,發瘡疾。
蕪荑 味辛,平,無毒。
主五内邪氣,散皮膚、骨節中淫淫溫行毒,去三蟲,化食,逐寸白,散腸中嗢嗢喘息。
一名無始,一名??上音殿,下音唐。
生晉山川谷。
三月采實,陰幹。
《圖經》雲:蕪荑,生晉山川谷,今近道亦有之。
大抵榆類而差小,其實亦早成,此榆乃大,氣臭如?。
《爾雅˙釋木》雲:無姑,其實夷。
郭璞雲:無姑,姑榆也。
生山中,葉圓而厚,剝取皮合漬之,其味辛香,所謂蕪荑也。
又《釋草》雲:莁荑,蔱蘠。
注雲:一名白蒉,而與《本經》一名?音殿?音唐相近。
蘇恭雲:蔱蘠,??,字之誤也。
然莁荑草類,蕪荑乃木也,明是二物。
或氣類之相近欤。
三月采實,陰幹。
殺蟲方中多用之。
今人又多取作屑,以芼五味,其用陳者良。
人收藏之,多以鹽漬,則失氣味,此等不堪入藥,但可作食品耳。
《藥性論》雲:蕪荑,使,味苦、辛。
能主積冷氣,心腹症痛,除肌膚節中風,淫淫如蟲行。
陶隐居雲:今惟出高麗,狀如榆萊,氣臭如?,人皆作醬食。
性殺蟲,置物中辟蛀,但患其臭。
陳藏器雲:作醬食之。
主五雞病,除瘡癬。
其氣膻者良,此山榆人也。
孟诜雲:主五髒、皮膚、肢節邪氣。
又熱瘡,搗和豬脂塗,瘥。
又和白蜜治濕癬,和沙牛酪療一切瘡。
陳者良。
可少食之,傷多發熱心痛,為辛故也。
秋天食之尤宜人。
長食治五痔,諸病不生。
《日華子》雲:治腸風痔瘘,惡瘡疥癬。
《海藥》雲:謹按《黃#28州記》雲:生大秦國,是波斯蕪荑也。
味辛,溫,無毒。
治冷痢,心氣,殺蟲止痛,又婦人子宮風虛,孩子疳瀉。
得诃子、豆蔻良。
《食療》雲:散腹#29中氣痛,又和馬酪可治癬。
作醬甚香美,功尤勝于榆人。
陳者良。
又殺中惡蠱毒。
《外台秘要方》:治膀胱氣急,宜下氣。
蕪荑,又#30和食鹽末,二物等分,以綿裹如棗大,内下部,或下水惡汁并下氣,佳。
《千金方》:主脾胃有蟲,食即痛,面黃無色,疼痛無時,必效。
以石州蕪荑仁二兩,和面炒,令黃色,為末,非時米飲調一錢匕,瘥。
《衍義》曰:蕪荑,有大小兩種。
小蕪荑即榆莢也。
揉取仁,醞為醬,味尤辛。
入藥,當用大蕪荑,别有種。
然小蕪荑醞造多假以外物相和,不可不擇去也。
治大腸寒滑及多冷氣,不可缺。
枳殼 味苦、酸,微寒,無毒。
主風癢麻痹,通利關節,勞氣咳嗽,背膊間倦,散留#31結胸膈痰滞,逐水,消脹滿,大腸風,安胃,止風痛。
生商州川谷。
九月、十月采,陰幹。
用當去瓤核乃佳。
此與枳實主療稍别,故特出此條。
今附。
《圖經》曰:文具枳實條下。
陳藏器雲:其根皮主野雞病。
末服方寸匕。
《本經》采實用,九月、十月,不如七月、八月,既厚且辛。
《書》曰:江南為橘,江北為枳。
今江南俱有枳、橘,江北有枳無橘。
此自别種,非幹變易也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枳殼,使,味苦、辛。
治遍身風疹,肌#32中如麻豆惡癢,主腸風痔疾,心腹結氣,兩脅脹虛,關膈擁塞。
根,浸酒煎含,治齒痛,消痰,有氣加而用之。
《日華子》雲:健脾開胃,開五髒,下氣,止嘔逆,消痰,治反胃,霍亂,瀉痢,消食,破症結痃癖,五膈氣,除風,明目及肺氣水腫,利大小腸,皮膚癢,痔腫可炙熨,入藥浸軟,剉,炒令熟。
雷公雲:凡使,勿用枳實,緣性效不同。
若使枳殼,取辛苦腥并有隙油,能消一切?,要陳久年深者為上。
用時先去瓤,以麸炒過,待麸焦黑遂出,用布拭上焦黑,然後單搗如粉用。
《千金方》:主口僻眼急風。
枳茹刮取上青為末,欲至瓤上者得茹五升,微火灼,去濕氣。
以酒三升,漬,微火暖令得藥味#33,遂性飲之。
《肘後方》:治中風身直,不得屈伸者。
刮枳樹皮一升,酒二升,漬一宿,服五合至一升,酒盡再作。
《食醫心鏡方》:治水氣皮膚癢及明目。
枳殼一兩,杵末,如茶法煎呷之。
《經驗後方》:治風疹癢不止。
枳殼三兩,麸炒微黃,去瓤為末。
每服二錢,非時水一中盞,煎至六分,去滓服。
《梅師方》:治一切瘡。
以水煮枳殼為煎塗之。
《博濟方》:治遠年日近腸風下血不止。
枳殼燒成黑灰存性,羊胫炭為末,枳殼末五錢,炭末三錢,和勻。
用濃米飲一中盞調下,空心服,五更初一服。
如人行五裡,再服。
當日見效。
《必效方》:熨痔。
痔頭出,或痛不可忍。
枳殼于塘灰中煨熱微熨,盡七枚立定。
發即熨之。
《杜壬方》:瘦胎散:昔胡陽公主難産,方士#34進枳殼四兩,甘草二兩,為末。
每服空心大錢匕,如茶點服。
自五月後一日一服,至臨月不惟易産,仍無胎中惡病。
忌登高廁。
枳實 味苦、酸,寒、微寒,無毒。
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,除寒熱結,止痢,長肌肉,利五髒,益氣輕身,除胸脅痰癖,逐停水,破結實,消脹滿,心下急痞痛逆氣,脅風痛,安胃氣,止溏洩,明目。
生河内川澤。
九月、十月采,陰幹。
《圖經》曰:枳實,生河内川澤,枳殼,生商州川谷,今西京、江湖州郡皆有之,以商州者為佳。
如橘而小,高亦五七尺。
葉如枨,多刺。
春生白花,至秋成實。
九月、十月采,陰幹。
舊說七月、八月采者為實,九月、十月采者為殼。
今醫家多以皮厚而小者為實,實完大者為殼,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狀、須陳久者為勝。
近道所出者,俗呼臭橘,不堪用。
張仲景治心下堅大如盤,水飲所作,枳實木湯主之。
枳實七枚,朮三兩,以水一鬥,煎取三升,分三服,腹中軟即消。
陶隐居雲:今處處有。
采破令幹用之。
除中核,微炙令香。
亦如橘皮,以陳者為良。
枳樹莖及皮,療水脹,暴風骨節疼急。
枳實,俗方多用,道家不須。
陳藏器雲:枳實根皮主痔,末服方寸匕#35。
凡《本經》采實用,九月、十月,不如七月、八月,物厚且辛。
舊雲江南為橘,江北為枳。
今江南俱有枳、橘,江北有枳無橘。
此是自種别,非關變也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枳實,臣,味苦、辛。
解傷寒結胸。
入陷胸湯用,主上氣喘咳,腎内傷冷,陰陽#36而有氣,加而用之。
《外台秘要方》:塗風疹。
取枳實以醋漬令濕#37,火炙令熱,适寒溫用熨上,即消。
《千金方》:治胸痹氣壅滿,心膈不利。
枳實二兩,麸炒微黃,為末。
非時以清粥飲調下二錢。
《聖惠方》同。
又方:治積痢脫肛。
枳實,石磨令滑鑽着柄,蜜塗,火炙令暖,更易熨肛,取縮即止。
《集驗方》:治五痔不以年月日久新。
枳實為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,空心飲下二十丸。
《濟衆方》:治傷寒後,卒胸膈閉痛。
枳實一味剉,麸炒黃為末。
服二錢,米飲調下,日二服。
《廣利方》:治小兒久痢淋瀝,水谷不消。
枳實六分搗末,以飲汁調二錢匕,二歲服一錢。
《子母秘錄方》:治婦人陰腫堅痛。
用半斤,碎炒令熱,故帛裹熨,冷即易之。
《衍義》曰:枳殼,枳實,一物也。
小則性酷而速,大則性詳而緩。
故張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,承氣湯中用枳實,此其意也。
皆取其疏通決洩、破結實之義。
他方但導敗風壅之氣,可常服者,故用枳殼。
厚樸 味苦,溫、大溫,無毒。
主中風傷寒,頭痛,寒熱,驚悸,氣血痹,死肌,去三蟲,溫中益氣,消痰下氣,療霍亂及腹痛脹滿,胃中冷逆,胸中嘔不止,洩痢淋露,除驚,去留熱,心煩滿,厚腸胃。
一名厚皮,一名赤樸。
其樹名榛,其子名逐折。
療鼠瘘,明目,益氣。
生交趾、冤句。
三月、九月采皮,陰幹。
幹姜為之使,惡澤瀉、寒水石、消石。
《圖經》曰:厚樸,出交趾、冤句,今京西、陝西、江淮、湖南、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,而以梓州、龍州者為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