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二十二

關燈
《簡要濟衆方》:治諸蟲在髒腑久不差。

    槟榔#20半兩,炮,搗為末。

    每服一錢至二錢,蔥、蜜煎湯調下,空心服。

    又方:治腳氣沖心。

    白槟榔一個,雞心大者為末,童子小便、生姜汁、溫酒共半盞調,作一服。

     《廣利方》:治腳氣沖心腹,悶亂不識人。

    白槟榔子二分,為末。

    分三貼,空心暖小便五大合調服,日再服。

     《禦藥院方》:治痰涎。

    槟榔為末,白湯點一錢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槟榔,二書所說甚詳。

    今人又取尖長者入藥,言其快銳速效。

    屢嘗試之,果如其說。

     栀子 味苦,寒、大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五内邪氣,胃中熱氣,面赤酒疱,鼻白癞,赤癞瘡瘍,療目熱赤痛,胸心大小腸大熱,心中煩悶,胃中熱氣。

    一名木丹,一名越桃。

    生南陽川谷。

    九月采實,暴幹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栀子,生南陽川谷,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。

    木高七八尺。

    葉似李而厚硬,又似樗蒲子。

    二三月生白花,花皆六出,甚芬香,俗說即西域詹匐也。

    夏秋結實如诃子狀,生青熟黃,中仁深紅。

    九月采實,暴幹。

    南方人競種以售利。

    《貨殖傳》雲:卮茜千石,亦比千乘之家。

    言獲利之博也。

    此亦有兩三種,入藥者山栀子,方書所謂越桃也。

    皮薄而圓小,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佳。

    其大而長者,乃作染色。

    又謂之伏屍栀子,不堪入藥用。

    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及古今諸名醫治發黃,皆用栀子、茵蔯、香豉、甘草等四物作湯飲。

    又治大病起勞複,皆用栀子、鼠矢等湯,并小利而愈。

    其方極多,不可悉載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解玉支毒。

    處處有。

    亦兩三種小異,以七棱者為良。

    經霜乃取之,今皆入染用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山栀子,殺?蟲毒。

    去熱毒風,利五淋,主中惡,通小便,解五種黃病,明目,治時疾,除熱及消渴口幹,目赤腫病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,勿用顆大者,号曰伏屍栀子,無力。

    須要如雀腦,并須長有九路赤色者上。

    凡使,先去皮、須了,取仁,以甘草水浸一宿,漉出焙幹,搗篩如赤金末用。

     《食療》雲:治下鮮血。

    栀子仁燒灰,水和一錢匕,服之,量其大小多少服之。

     《千金方》:治火瘡未起。

    栀子仁灰,麻油和封之,厚乃佳。

    已成瘡,燒白糖灰粉之燥,即瘥。

     《肘後方》:治霍亂,心腹脹痛,煩滿短氣,未得吐下,若轉筋。

    燒栀子二七枚研末,熟水調服。

     《梅師方》:治熱毒下血,或因食物發動。

    以三十枚擘,水三升,煎取一升,去滓服。

    又方:治熱病新瘥,早起及多食複發。

    以十枚,水三升,煎取一升,去滓。

    溫服。

    卧令微汗,若食不消,加大黃三兩。

    又方:治傷寒瘥後交接發動,因欲死,眼不開,不能語。

    栀子三十枚,水三升,煎取一升,服。

     《勝金方》:治婦人臨産痢。

    不限多少燒灰,細末。

    空心熟水調一匙頭,甚者不過五服。

     《孫尚方#21》:治傷寒下痢後更煩,按之心下軟者,虛煩也。

    栀子十四枚,擘破,豉四合,二味以水四升,煎栀子取二升半,内豉更煎取一升,去滓,分再服,得吐餘勿服,嘔有癰膿者不可服,嘔膿盡乃愈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栀子,仲景治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。

    若劇者,必反複颠倒#22,心中懊憹,栀子豉湯治之。

    虛,故不用大黃,有寒毒故也。

    栀子雖寒無毒,治胃中熱氣,既亡血、亡津液,腑髒無潤養,内生虛熱,非此物不可去,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已着。

    又治心經留熱,小便赤澀,去皮山栀子火炮、大黃、連翹、甘草炙,等分末之,水煎三二錢匕,服之無不效。

     紫礦骐驎竭 味甘、鹹,平,有小毒。

    主五髒邪氣,帶下,止痛,破積血,金瘡生肉,與骐驎竭二物大同小異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日華子》雲:紫礦,無毒。

    治驢馬蹄漏,可熔補。

    又雲:骐驎竭,暖,無毒。

    得密陀僧良。

    治一切惡瘡疥癬,久不合者傅此藥,性急亦不可多使,卻引膿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骐驎竭,舊不載所生州土,今出南蕃諸國及廣州。

    木高數丈,婆娑可愛。

    葉似櫻桃而有三角。

    其脂淚從木中流出,滴下如膠饴狀,久而堅凝乃成竭,赤作血色,故謂之血竭。

    采無時。

    其味鹹而氣腥者,是海母血,不可用。

    真竭微鹹而甘,作栀子氣味。

    舊說與紫礦大都相似,而别是一物,功力亦殊。

    今按段成式《酉陽雜俎》雲:紫礦出真臘國,國人呼為勒佉。

    亦出波斯國。

    木高丈許,枝幹繁郁,葉似橘柚,冬不凋落。

    三月花開,不結子。

    每有霧露微雨沾濡其枝條,則為紫礦。

     雷公雲:骐驎竭,凡使勿用海母血,真似骐驎竭,隻是味鹹并腥氣。

    其骐驎竭,味微鹹、甘,似栀子氣是也。

    欲使,先研作粉重篩過,臨使,安于丸散或膏中,任使用,勿與衆藥同搗,化作飛塵也。

     《聖惠方》:産後血暈不知人及狂語。

    骐驎竭一兩,細研為末,非時溫酒調二錢匕。

     《廣利方》:治金瘡血不止兼痛,骐驎竭末傅之,立止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紫礦,如糖霜結于細枝上,累累然,紫黑色,研破則紅。

    今人用造綿煙脂,迩來亦難得。

     龍腦香及膏香 味辛、苦,微寒一雲溫、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心腹,邪氣,風濕積聚,耳聾,明目,去目赤膚翳。

    出婆律國。

    形似白松脂,作杉木氣,明淨者善。

    久經風日或如雀屎者不佳。

    雲合糯一作粳米炭、相思子貯之則不耗。

    膏主耳聾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龍腦香,出婆律國,今惟南海番舶賈客貨之。

    相傳雲:其木高七八丈,大可六七尺圍,如積年杉木狀,旁生枝,葉正圓而背白,結實如豆蔻,皮有甲錯,香即木中脂。

    似白松脂,作杉木氣。

    膏乃根下清液耳,亦謂之婆律膏。

    段成式《酉陽雜俎》說:此木有肥瘦,瘦者出龍腦香,其香在木心。

    波斯斷其木剪取之。

    肥者出婆律膏,于木端流出,斫木作坎而承之。

    兩說大同而小異。

    今海南龍腦,多用火煏成片,其中亦容雜僞。

    入藥惟貴生者,狀若梅花瓣,甚佳也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樹形似杉木。

    言婆律膏,是樹根下清脂。

    龍腦,是根中幹脂。

    子似豆蔻,皮有甲錯#23,香似龍腦。

    味辛。

    尤下惡氣,消食散脹滿,香人口。

    舊雲出婆律國。

    藥以國為名,即杉脂也。

    江南有杉木,未經試。

    或方土無脂,猶甘蕉無實。

    唐本先附。

     《經驗方》:治急中風,目暝牙噤,無門下藥者。

    以中指點散子揩齒三二十,揩大牙左右,其口自開。

    如得下藥,龍腦、天南星等分為末,缽内研,自五月五日午時合出者,隻用一字至半錢,名開關散。

     《經驗後方》:治時疾,發豌豆瘡及赤瘡子未透,心煩狂躁,氣喘妄語,或見鬼神,龍腦一錢,細研,旋滴豬心血,和丸如雞頭肉大。

    每服一丸,紫草湯下,心神便定得睡#24,瘡複發透,依常将息取安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龍腦條中,與《圖經》所說名#25未盡。

    此物大通利關膈熱塞,其清香為百藥之先,大人、小兒風涎閉壅及暴得中#26熱,甚濟用。

    然非常服之藥,獨行則勢弱,佐使則有功,于茶爾#27相宜,多則掩茶氣味,萬物中香無出其右者。

    西方抹羅短咤國,在南印度境,有羯布羅香。

    幹如松株,葉異,濕時無香。

    采幹之後,折之,中有香,狀類雲母,色如冰雪,此龍腦香也。

    蓋西方亦有。

     食茱萸 味辛、苦,大熱,無毒。

    功用與吳茱萸同。

    少為劣爾。

    療水氣用之乃佳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食茱萸,舊不載所出州土,雲功用與吳茱萸同,或雲:即茱萸中顆粒大,經久色黃黑,堪啖者是,今南北皆有之。

    其木亦甚高大,有長及百尺者。

    枝莖青黃,上有小白點。

    葉正類油麻,花黃。

    蜀人呼其子為艾子,蓋《禮記》所謂藙者。

    元艾聲訛故雲耳。

    宜入食羹中,能發辛香,然不可多食,多食沖眼,兼又脫發,采無時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皮薄開口者是。

    雖名為食茱萸,而不堪多啖之也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食茱萸,殺鬼魅及惡蟲毒,起陽,殺牙齒蟲痛。

    唐本先附。

    又雲:《經》已有吳茱萸,雲是口折者。

    且茱萸南北總有,以吳地為好,所以有吳之名。

    兩處俱堪入食,若充藥用,要取吳者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