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二十一
關燈
小
中
大
樹皮,味辛,有小毒。
主水腫,下水氣,煮汁用之。
所在大山皆有。
《圖經》曰:楓香脂,舊不載所出州郡,雲所在大山皆有,今南方及關陝多有之。
似白楊,甚高大。
其葉圓而作歧#13,有三角而香。
二月有花,白色。
乃連着實,大如鴨卵。
八月、九月熟,暴幹可燒。
《南方草木狀》曰:楓實惟九真有之。
用之有神,乃難得之物。
其脂為白膠香,五月斫為坎,十一月采之。
其皮性澀,止水痢。
水煎飲之。
任防《述異記》曰:南中楓子鬼,楓木之老者為人形,亦呼為靈楓,蓋瘤瘿也。
至今越巫有得之者,以雕刻鬼神,可緻靈異。
下沉香條有楓香雲,療風瘾疹癢毒。
與此相類,即一物也。
陳藏器雲:楓皮本功外,性澀,止水痢。
蘇雲下水腫,水腫非澀藥所療,蘇為誤爾。
又雲有毒,轉明其謬。
水煎止下痢為最。
《日華子》雲:楓皮,止霍亂,刺風,冷風。
煎湯浴之。
《衍義》曰:楓香,與松脂皆可亂乳香,尤宜區别。
楓香微黃白色,燒之尤見真僞。
兼能治風瘾疹癢毒。
水煎熱煠洗。
女貞實 味苦、甘,平,無毒。
主補中,安五髒,養精神,除百疾。
久服肥健,輕身不老。
生武陵川谷,立冬采。
《圖經》曰:女貞實,生武陵川谷,今處處有之。
《山海經》雲:太山多真木,是此木也。
其葉似枸骨及冬青,木極茂盛,淩冬不凋,實#14細青白色。
九月而實成,似牛李子。
立冬采實,暴幹。
其皮可以浸酒。
或雲:即今冬青木也。
而冬青木肌理白,文如象齒,道家取以為簡,其實亦浸酒,去風補血。
木蘭 味苦,寒,無毒。
主身大熱在皮膚中,去面熱赤庖#15酒皶,惡風癫疾,陰下癢濕,明耳目,療中風傷寒,及癰疽水腫,去臭氣。
一名林蘭,一名杜蘭。
皮似桂而香。
生零陵山谷及太山。
十二月采皮,陰幹。
《圖經》曰:木蘭,生零陵山谷及太山,今湖、嶺、蜀、川諸州皆有之。
木高數丈,葉似菌桂葉,亦有三道縱文,皮如闆桂,有縱橫文,香味劣于桂。
此與桂枝全别,而韶州所生,乃雲與桂同是一種。
取外皮為木蘭,中肉為桂心。
蓋是桂中之一種耳。
十一月、十二月采,陰幹用。
任防《述異記》雲:木蘭舟,在浔陽江中,多木蘭。
又七裡洲中有魯班刻木蘭舟,至今在洲中。
今詩家雲木蘭舟,出于此。
陶隐居雲:零陵諸處皆有。
狀如楠樹,皮甚薄而味辛香。
今益州有皮厚,狀如厚樸,而氣味為勝。
今東人皆以山桂皮當之,亦相類。
道家用合香亦好。
《外台秘要方》:療面上皶?皯?方。
木蘭皮一斤,細切,以三年酢漿漬之自#16日,出,于日中曬搗末。
漿水服方寸匕,日三。
《子母秘錄方》:療小兒重舌。
木蘭皮一尺,廣四寸,削去粗皮,用醋一升漬取汁,注重舌上。
蕤核 味甘,溫、微寒,無毒。
主心腹邪結氣,明目,目赤痛,傷淚出,目腫眦爛,齆鼻,破心下結痰痞氣。
久服輕身益氣,不饑。
生函谷川谷及巴西。
《圖經》曰:蕤核,生函谷川谷及巴西,今河東亦有之。
其木高五七尺,莖間有刺。
葉細似枸杞而尖長,花白,子紅紫色,附枝莖而生,類五味子。
六月成熟,五月、六月采實,去核殼陰幹。
劉禹錫《傳信方》所著法最奇,雲眼風淚癢,或生翳,或赤眦,一切皆主之。
宣州黃連搗篩末,蕤核人去皮碾為膏,緣此性稍濕,末不得故耳。
與黃連等分和合,取無蚛病幹棗三枚,割頭少許留之卻核,以二物滿填于中,卻取所割下棗頭,依前合定,以少綿裹之,惟薄綿為佳。
以大茶碗量水半碗,于銀器中,文武火煎取一雞子以來,以綿濾,待冷點眼,萬萬不失。
前後試驗數十人皆應,今醫家亦多用得效,故附之。
陶隐居雲:今從北方來,雲出彭城間。
形如烏豆大,圓而扁,有文理,狀似胡桃桃核。
今人皆合殼、用為分兩,此乃應破#17取人秤之。
醫方惟以藥#18眼。
《仙經》以合守中丸也。
雷公雲:凡使,先湯浸去皮、尖,擘作兩片。
用芒消、木通草二束,和蕤人同水煮一伏時後瀝出,去諸般藥取羹人,研成膏,任加減入藥中使。
每修事四兩,用芒消一兩,木通草七兩。
丁香 味辛,溫,無毒。
主溫脾胃,止霍亂擁脹,風毒諸腫,齒疳?。
能發諸香。
其根療風熱毒腫。
生交、廣、南蕃。
二月、八月采。
《圖經》曰:丁香,出交、廣、南蕃,今惟廣州有之。
本類桂,高丈餘,葉似栎,淩冬不凋。
花圓細,黃色。
其子出枝,蕊上如釘子,長三四分,紫色。
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,謂之母丁香。
二月、八月采子及根。
又雲:盛冬生花、子,至次年春采。
《藥性論》雲:丁香,臣。
能主冷氣腹痛。
《日華子》雲:治口氣反胃,鬼疰蠱毒,及療腎氣、贲豚氣,陰痛,壯陽暖腰膝,治冷氣,殺酒毒,消痃癖,除冷勞。
雷公雲:凡使,有雄雌。
雄顆小,雌顆大,似懷棗核。
方中多使雌,力大。
膏煎中用雄,若欲使雄,須去丁蓋乳子,發人背癰也。
《簡要濟衆方》:治傷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。
丁香一兩,幹柿蒂一兩,焙幹,搗羅為末。
每服一錢,煎人參湯下。
《千金方》:治幹霍亂,不吐不下方。
丁香十四枚末,以熱湯一升和之,頓服。
《衍義》曰:丁香,《日華子》雲治口氣。
此正是禦史所含之香。
治胃寒及脾胃冷氣不和。
有大者名母丁香,味尤佳。
為末,縫紗囊如小指,實末,内陰#19中,主陰冷病,中病便已。
沉香 微溫。
療風水毒腫,去惡氣。
《圖經》曰:沉香、青桂香、雞骨香、馬蹄香、煎香同是一本。
舊不着所出州土,今惟海南諸國及交、廣、崖州有之。
其木類椿、榉,多節,葉似橘,花白。
子似槟榔,大如桑椹,紫色而味辛。
交州人謂之蜜香。
若欲取之,先斷其積年老木根,經年其外皮幹俱朽爛,其木心與枝節不壞者即香也。
細枝緊實未爛者,為青桂。
堅黑而沉水者,為沉香。
半沉半浮與水面平者,為雞骨。
最粗者,為煎香。
又雲:沉香中形如雞骨者,為雞骨香。
形如馬蹄者,為馬蹄香。
然今人有得沉香奇好者,往往亦作雞骨形,不必獨是煎香也。
其又粗不堪藥用者為
主水腫,下水氣,煮汁用之。
所在大山皆有。
《圖經》曰:楓香脂,舊不載所出州郡,雲所在大山皆有,今南方及關陝多有之。
似白楊,甚高大。
其葉圓而作歧#13,有三角而香。
二月有花,白色。
乃連着實,大如鴨卵。
八月、九月熟,暴幹可燒。
《南方草木狀》曰:楓實惟九真有之。
用之有神,乃難得之物。
其脂為白膠香,五月斫為坎,十一月采之。
其皮性澀,止水痢。
水煎飲之。
任防《述異記》曰:南中楓子鬼,楓木之老者為人形,亦呼為靈楓,蓋瘤瘿也。
至今越巫有得之者,以雕刻鬼神,可緻靈異。
下沉香條有楓香雲,療風瘾疹癢毒。
與此相類,即一物也。
陳藏器雲:楓皮本功外,性澀,止水痢。
蘇雲下水腫,水腫非澀藥所療,蘇為誤爾。
又雲有毒,轉明其謬。
水煎止下痢為最。
《日華子》雲:楓皮,止霍亂,刺風,冷風。
煎湯浴之。
《衍義》曰:楓香,與松脂皆可亂乳香,尤宜區别。
楓香微黃白色,燒之尤見真僞。
兼能治風瘾疹癢毒。
水煎熱煠洗。
女貞實 味苦、甘,平,無毒。
主補中,安五髒,養精神,除百疾。
久服肥健,輕身不老。
生武陵川谷,立冬采。
《圖經》曰:女貞實,生武陵川谷,今處處有之。
《山海經》雲:太山多真木,是此木也。
其葉似枸骨及冬青,木極茂盛,淩冬不凋,實#14細青白色。
九月而實成,似牛李子。
立冬采實,暴幹。
其皮可以浸酒。
或雲:即今冬青木也。
而冬青木肌理白,文如象齒,道家取以為簡,其實亦浸酒,去風補血。
木蘭 味苦,寒,無毒。
主身大熱在皮膚中,去面熱赤庖#15酒皶,惡風癫疾,陰下癢濕,明耳目,療中風傷寒,及癰疽水腫,去臭氣。
一名林蘭,一名杜蘭。
皮似桂而香。
生零陵山谷及太山。
十二月采皮,陰幹。
《圖經》曰:木蘭,生零陵山谷及太山,今湖、嶺、蜀、川諸州皆有之。
木高數丈,葉似菌桂葉,亦有三道縱文,皮如闆桂,有縱橫文,香味劣于桂。
此與桂枝全别,而韶州所生,乃雲與桂同是一種。
取外皮為木蘭,中肉為桂心。
蓋是桂中之一種耳。
十一月、十二月采,陰幹用。
任防《述異記》雲:木蘭舟,在浔陽江中,多木蘭。
又七裡洲中有魯班刻木蘭舟,至今在洲中。
今詩家雲木蘭舟,出于此。
陶隐居雲:零陵諸處皆有。
狀如楠樹,皮甚薄而味辛香。
今益州有皮厚,狀如厚樸,而氣味為勝。
今東人皆以山桂皮當之,亦相類。
道家用合香亦好。
《外台秘要方》:療面上皶?皯?方。
木蘭皮一斤,細切,以三年酢漿漬之自#16日,出,于日中曬搗末。
漿水服方寸匕,日三。
《子母秘錄方》:療小兒重舌。
木蘭皮一尺,廣四寸,削去粗皮,用醋一升漬取汁,注重舌上。
蕤核 味甘,溫、微寒,無毒。
主心腹邪結氣,明目,目赤痛,傷淚出,目腫眦爛,齆鼻,破心下結痰痞氣。
久服輕身益氣,不饑。
生函谷川谷及巴西。
《圖經》曰:蕤核,生函谷川谷及巴西,今河東亦有之。
其木高五七尺,莖間有刺。
葉細似枸杞而尖長,花白,子紅紫色,附枝莖而生,類五味子。
六月成熟,五月、六月采實,去核殼陰幹。
劉禹錫《傳信方》所著法最奇,雲眼風淚癢,或生翳,或赤眦,一切皆主之。
宣州黃連搗篩末,蕤核人去皮碾為膏,緣此性稍濕,末不得故耳。
與黃連等分和合,取無蚛病幹棗三枚,割頭少許留之卻核,以二物滿填于中,卻取所割下棗頭,依前合定,以少綿裹之,惟薄綿為佳。
以大茶碗量水半碗,于銀器中,文武火煎取一雞子以來,以綿濾,待冷點眼,萬萬不失。
前後試驗數十人皆應,今醫家亦多用得效,故附之。
陶隐居雲:今從北方來,雲出彭城間。
形如烏豆大,圓而扁,有文理,狀似胡桃桃核。
今人皆合殼、用為分兩,此乃應破#17取人秤之。
醫方惟以藥#18眼。
《仙經》以合守中丸也。
雷公雲:凡使,先湯浸去皮、尖,擘作兩片。
用芒消、木通草二束,和蕤人同水煮一伏時後瀝出,去諸般藥取羹人,研成膏,任加減入藥中使。
每修事四兩,用芒消一兩,木通草七兩。
丁香 味辛,溫,無毒。
主溫脾胃,止霍亂擁脹,風毒諸腫,齒疳?。
能發諸香。
其根療風熱毒腫。
生交、廣、南蕃。
二月、八月采。
《圖經》曰:丁香,出交、廣、南蕃,今惟廣州有之。
本類桂,高丈餘,葉似栎,淩冬不凋。
花圓細,黃色。
其子出枝,蕊上如釘子,長三四分,紫色。
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,謂之母丁香。
二月、八月采子及根。
又雲:盛冬生花、子,至次年春采。
《藥性論》雲:丁香,臣。
能主冷氣腹痛。
《日華子》雲:治口氣反胃,鬼疰蠱毒,及療腎氣、贲豚氣,陰痛,壯陽暖腰膝,治冷氣,殺酒毒,消痃癖,除冷勞。
雷公雲:凡使,有雄雌。
雄顆小,雌顆大,似懷棗核。
方中多使雌,力大。
膏煎中用雄,若欲使雄,須去丁蓋乳子,發人背癰也。
《簡要濟衆方》:治傷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。
丁香一兩,幹柿蒂一兩,焙幹,搗羅為末。
每服一錢,煎人參湯下。
《千金方》:治幹霍亂,不吐不下方。
丁香十四枚末,以熱湯一升和之,頓服。
《衍義》曰:丁香,《日華子》雲治口氣。
此正是禦史所含之香。
治胃寒及脾胃冷氣不和。
有大者名母丁香,味尤佳。
為末,縫紗囊如小指,實末,内陰#19中,主陰冷病,中病便已。
沉香 微溫。
療風水毒腫,去惡氣。
《圖經》曰:沉香、青桂香、雞骨香、馬蹄香、煎香同是一本。
舊不着所出州土,今惟海南諸國及交、廣、崖州有之。
其木類椿、榉,多節,葉似橘,花白。
子似槟榔,大如桑椹,紫色而味辛。
交州人謂之蜜香。
若欲取之,先斷其積年老木根,經年其外皮幹俱朽爛,其木心與枝節不壞者即香也。
細枝緊實未爛者,為青桂。
堅黑而沉水者,為沉香。
半沉半浮與水面平者,為雞骨。
最粗者,為煎香。
又雲:沉香中形如雞骨者,為雞骨香。
形如馬蹄者,為馬蹄香。
然今人有得沉香奇好者,往往亦作雞骨形,不必獨是煎香也。
其又粗不堪藥用者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