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二十一

關燈
蔓荊實 味苦、辛,微寒、平、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筋骨間寒熱,濕痹拘攣,明目堅齒,利九竅,去白蟲、長蟲,主風頭痛,腦嗚,目淚出,益氣。

    久服輕身耐老,令人光澤,脂緻音雉。

    小荊實亦等。

    惡烏頭、石膏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雲:蔓荊實,舊不載所出州土,今近京及秦、隴、明、越州多有之。

    苗莖高四尺,對節生枝。

    初春因舊枝而生葉類小楝,至夏盛茂。

    有花作穗淺紅色,蕊黃白色,花下有青萼。

    至秋結實,斑黑,如梧子許大而輕虛。

    八月、九月采。

    一說作蔓生,故名蔓荊。

    而今所有,并非蔓也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蔓荊子,臣。

    治賊風,能長髭發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小荊即應是牡荊蔓荊#9。

    牡荊子大于蔓荊子,而反呼為小荊,恐或以樹形為言,複不知蔓荊樹若高大小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利關節,治赤眼,痫疾。

    注雲:海鹽亦有大如豌豆,蒂有小輕軟蓋子。

    六七八月采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,去蒂子下白膜一重,用酒浸一伏時後蒸,從巳至未,出曬幹用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蔓荊實,諸家所解,蔓荊、牡荊紛然不同。

    今既言蔓荊,明知是蔓生,即非高木也。

    況此牡荊,則是木上生者。

    況《漢書˙郊祀志》所言,以牡荊莖為幡竿。

    故知蔓荊即子大者是,又何疑焉。

    後條有栾荊,此即便是牡荊也。

    子青色,如茱萸,不言更立栾荊條。

    故文中雲:本草不載#10、亦無别名,但有栾花,功用又别,斷無疑焉。

    注中妄稱石荊當之,其說傳見穿鑿。

     辛夷 味辛,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五髒身體寒熱,風頭腦痛,面,溫中解肌,利九竅,通鼻塞涕出,治面腫引齒痛,眩冒身兀兀如在車船之上者,生須發,去白蟲。

    久服下氣,輕身明目,增年耐老。

    可作膏藥用之,去心及外毛。

    毛射人肺,令人咳。

    一名辛矧,一名侯桃,一名房木。

    生漢中川谷。

    九月采實,暴幹。

    芎藭為之使。

    惡五石脂,畏菖蒲、蒲黃、黃連、石膏、黃環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辛夷,生漢中川谷。

    今處處有之,人家園庭亦多種植。

    木高數丈,葉似柿而長。

    正月、二月生花似着毛小桃子,色白蒂紫。

    花落無子。

    至夏複開花,初出如筆,故北人呼為木筆花。

    又有一種,枝、葉并相類,但歲一開花,四月花落時,有子如相思子。

    或雲都是一種。

    經一二十年老者,方結實。

    即其花開早晚,亦随南北節氣寒溫。

    九月采實,暴幹用。

    或雲:用花蕊縮者良,已開者劣,謝者不佳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辛夷,臣。

    能治面生野疱,面脂用,生光華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通關脈,明目,治頭痛憎寒,體噤瘙癢。

    入藥微炙,已開者劣,謝者不佳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用之,去粗皮,拭上赤肉毛了,即以芭蕉水浸一宿漉出,用漿水煮,從已至未,出,焙幹用。

    若治眼目中患,即一時去皮,用向裡實者。

     桑上寄生 味苦、甘,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腰痛,小兒背強巨兩切,癰腫,安胎,充肌膚,堅發齒,長須眉,主金瘡,去痹,女子崩中,内傷不足,産後餘疾,下乳汁。

    其實明目,輕身通神。

    一名寄屑、一名寓木,一名宛童,一名茑音鳥。

    生洪農川谷桑樹上。

    三月三日采莖、葉,陰幹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桑寄生,出洪農山谷桑上,今處處有之。

    雲是烏鳥食物,子落枝節間,感氣而生。

    葉似橘而厚軟,莖似槐枝而肥脆。

    三四月生花,黃白色。

    六月、七月結實,黃色,如小豆大。

    三月三日采莖,葉陰幹。

    凡檞、榉、柳、水楊、楓等上,皆有寄生,惟桑上者堪用。

    然殊難辨别,醫家非自采不敢用。

    或雲斷其莖而視之,其色深黃并實中有汁稠粘者為真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桑寄生,臣。

    能令胎牢固,主懷妊漏血不止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助筋骨,益血脈。

    采人多在榉樹上收,呼為桑寄生。

    在桑上者極少,縱有,形與榉樹上者亦不同,次即楓樹上,方同榉樹上者,黃色。

    七月、八月采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,在樹上自然生獨枝樹是也。

    采得,用銅刀和根、枝、莖細剉,陰幹任用。

    勿令見火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桑寄生,新舊書雲:今處處有之。

    從宦南北,實處處難得。

    豈歲歲窠斫摘踐之,苦而不能生邪?抑方宜不同也?若以為鳥食物子落枝節間,感氣而生,則麥當生麥,谷當生谷,不當但生此一物也。

    又有于柔滑細枝上生者,如何得子落枝節間?由是言之,自是感造化之氣,别是一物。

    古人當日惟取桑上者,實假其氣耳。

    又雲:今醫家鮮用,此極誤矣。

    今醫家非不用也,第以難得真桑上者。

    當#11得真桑寄生,下咽必驗如神。

    向承乏吳山,有求藥于諸邑者,乃遍令人搜摘,卒不可得,遂以實告,甚不樂。

    蓋不敢以僞藥罔人。

    鄰邑有人,僞以他木寄生送之,服之逾月而死。

    哀哉! 杜仲 味辛、甘,平、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腰脊痛,補中益精氣,堅筋骨,強志,除陰下癢濕,小便餘瀝,腳中酸疼,不欲踐地。

    久服輕身耐老。

    一名思仙,一名思仲,一名木綿。

    生上虞山谷及上黨、漢中。

    二月、五月、六月#12采皮。

    惡蛇蛻皮、玄參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杜仲,生上虞山谷及上黨、漢中,今出商州、成州、峽州近處大山中亦有之。

    木高數丈,葉如辛夷,亦類柘,其皮類厚樸,折之内有白絲相連。

    二月、五月、六月、九月采皮用。

    江南人謂之檰。

    初生葉嫩時采食。

    主風毒腳氣及久積風冷,腸痔下血亦宜。

    幹末作湯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杜仲,味苦。

    能治腎冷腰,病人虛而身強直,風也。

    腰不利,加而用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暖。

    治腎勞腰脊攣。

    入藥炙用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,先須削去粗皮,用酥蜜和作一兩,炙之盡為度,炙幹了細剉用。

    凡修事一斤,酥二兩,蜜三兩,二味相合,令一處用之。

     《聖惠方》:治卒患腰腳疼痛,補腎。

    杜仲一兩去粗皮,炙微黃剉,以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去滓,用羊腎一對,細切去脂膜,入藥中煮,次入薤白七莖,鹽、花椒、姜、醋等和作羹吃。

    空腹食之。

     《勝金方》:治婦人胎髒不安,并産後諸疾,宜服杜仲丸。

    瓦上幹,于木臼中杵為末,煮棗為丸,如彈子大。

    每服一丸,爛嚼以糯米飲下。

     楓香脂 味辛、苦,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瘾疹風癢,浮腫齒痛。

    一名白膠香。

    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