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除邪逐風,變白,性溫不寒,取子暴幹。
隔日空腹水下一指撚勿令子破,破即令人發狂。
亦用小便浸之令吸#40,小便盡曝幹,依前服之。
禹錫等按:《蜀本圖經》雲:葉似王不留行、菘藍等。
莖、葉有細毛,花白,子殼作罂子形,實扁細,若粟米許,青黃色。
所在皆有。
六月、七月采子,日幹。
《藥性論》雲:莨菪亦可單用,味苦、辛,微熱,有大毒。
生能瀉人見鬼,拾針狂亂。
熟炒止冷瀉,主齒痛,蚛牙孔。
子,咬之蟲出。
石灰清煮一伏時,掬出,去牙暴幹,以附子、幹姜、陳橘皮、桂心、厚樸為圓,去一切冷氣,積年氣痢,甚溫暖。
熱發用綠豆汁解之。
焦炒碾細末,治下部脫肛。
《日華子》雲:溫,有毒。
甘草、升麻、犀角并能解之。
燒熏蚛牙及洗陰汗。
《圖經》曰:莨菪子,生海濱川谷及雍州,今處處有之。
苗莖高二三尺許。
葉似地黃、王不留行、紅藍等,而三指闊。
四月開花,紫色。
苗、莢、莖有白毛。
五月結實,有殼作罂子狀,如小石榴。
房中子至細,青白如米粒。
一名天仙子。
五月采子,陰幹。
謹按《本經》雲:莨菪性寒,後人多雲大熱。
而《史記˙淳于意傳》雲: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,意飲以莨菪藥一撮,以酒飲之,旋乳。
且不乳豈熱藥所治?又古方主#41卒癫狂又#42多單用莨菪,不知果性寒邪?《小品》載治癫狂方雲:取莨菪三升作末,酒一升漬數日,出搗之,以向汁和絞去滓,湯上煎令可圓服,如小豆三圓,日三。
當覺口面急,頭中有蟲行,額及足手有赤色處,如此便是差候。
未知再服,取盡神良。
又《箧中方》主腸風,莨菪煎:取莨菪實一升,治之。
暴幹搗篩,生姜半斤取汁,二物相和,銀鍋中更以無灰酒二升投之,上火煎令如稠饧,即旋投酒,度用酒可及五升以來,即止煎。
令可圓如梧子。
每旦酒飲通下三圓,增至五七圓止。
若圓時枯手,則菟絲粉襯隔。
煎熬切戒火緊,則藥易焦而失力矣。
初服微熱,勿怪。
疾甚者,服過三日,當下利。
疾去,利亦止。
絕有效。
雷公雲:凡使,勿令使蒼冥子,其形相似,隻是服無效,時人多用雜之。
其蒼冥子,色微赤,若修事十兩,以頭醋一镒,煮盡醋為度。
别用黃牛乳汁浸一宿,至明看牛乳汁#43黑,即是莨菪子,大毒。
曬幹别搗重篩用。
勿誤服,沖人心大煩悶,眼生暹火。
《别說》雲:謹按:莨菪之功,未見如所說,而其毒有甚,煮一二日而牙方生,用者宜審之。
草蒿 味苦,寒,無毒。
主#44疥瘙痂癢惡瘡,殺虱,留熱在骨節間,明目。
一名青蒿,一名方潰。
生華陰川澤。
陶隐居雲:處處有之。
即今青蒿,人亦取雜香菜食之。
《唐本》注雲:此蒿生挼傅金瘡,大止血生肉,止疼痛,良也。
今按:陳藏器《本草》雲:草蒿主鬼氣屍疰複#45連,婦人血氣,腹内滿及冷熱久痢。
秋冬用子,春夏用苗,并搗絞汁服。
亦暴幹為末,小便中服。
如覺冷,用酒煮。
又燒為灰,紙八九重淋取汁,和石灰去息肉、黡子。
禹錫等按:《蜀本圖經》雲:葉似茵蔯蒿而背不白,高四尺許。
四月、五月采苗,日幹。
江東人呼為?蒿,為其臭似?,北人呼為青蒿。
《爾雅》雲:蒿,菣。
釋曰:蒿一名菣。
《詩˙小雅》雲:食野之蒿。
陸機雲:青蒿也。
荊、豫之間,汝南、汝陰皆雲菣。
孫炎雲:刑楚之間謂蒿為菣。
郭雲: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是也。
《日華子》雲:青蒿,補中益氣,輕身補虛,駐顔色,長毛發,發黑不老,兼去蒜發,心痛,熱黃。
生搗汁服并傅之,瀉痢。
飯飲調末五錢匕,燒灰和石灰煎,治惡毒瘡并莖亦用。
又雲:子味甘,冷,無毒。
明目,開胃。
炒用治勞,壯健人。
小便浸之治惡瘡疥癬風疹,殺虱煎洗。
又雲:臭蒿子,涼,無毒。
治勞,下氣開胃,止盜汗及邪氣鬼毒。
又名草蒿。
《圖經》曰:草蒿,即青蒿也。
生華陰川澤,今處處有之。
春生苗,葉極細嫩,時人亦取雜諸香菜食之。
至夏高三五尺。
秋後開細淡黃花,花下便結子,如粟米大,八九月間采子,陰幹。
根、莖、子、葉并入藥用,幹者炙作飲香尤佳。
青蒿亦名方潰。
凡使子勿使葉,使根勿使莖,四者若同,反以成疾。
得童子小便浸之,良。
治骨蒸熱勞為最。
古方多單用者。
葛氏治金刃所傷。
取青蒿搗傅上,以帛裹創血止即愈。
崔元亮《海上方》:療骨蒸鬼氣。
取童子小便五大鬥澄過,青蒿五鬥,八九月采,帶子者最好,細剉,二物相和,内好大釜中,以猛火煎,取三大鬥去滓,淨洗令幹,再瀉汁安釜中,以微火煎,可取二大鬥,即取豬膽十枚相和,煎一大鬥半,除火待冷,以新瓷器盛。
每欲服時,取甘草二三兩熟炙,搗末,以煎和搗一千杵為圓,空腹粥飲下二十圓,漸增至三十圓止。
雷公雲:凡使,惟中為妙,到膝即仰,到腰即俯。
使子勿使葉,使根勿使莖,四件若同使,翻然成痼疾。
采得葉不計多少,用七歲兒七個溺浸七日七夜後,漉出,曬幹用之。
《食療》雲:青蒿,寒。
益氣長發,能輕身補中,不老明目,煞風毒。
搗傅瘡上,止血生肉。
最早,春便生,色白者是。
自然香醋淹為菹,益人。
治骨蒸,以小便漬一兩宿,幹,末為圓,甚去熱勞。
又,鬼氣,取子為末,酒服之方寸匕,差。
燒灰淋汁,和石灰煎,治惡瘡瘢靥。
《百一方》:治蜂螫人。
嚼青蒿傅瘡上,即差。
《鬥門方》:治丈夫勞瘦。
青蒿細剉,水三升,童子小便五升同煎,取一升半去滓,入器中煎成膏,圓如梧桐子大,空心,臨卧以溫酒吞下二十圓。
《衍義》曰:草蒿,今青蒿也。
在處有之,得春最早,人剔以為蔬,根赤葉香。
今人謂之青蒿,亦有所别也。
但一類之中,又取其青色者。
陝西、綏、銀之間有青蒿。
在蒿叢之間,時有一兩窠,迥然青色,土人謂之為香蒿。
莖、葉與常蒿一同,但常蒿色淡青,此蒿色深青,故氣芬芳。
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為勝,不然,諸蒿何嘗不青。
旋覆花 随州 味鹹、甘,溫、微冷利,有小毒。
主結氣脅下滿,驚悸,除水,去五髒間寒熱,補中下氣,消胸上痰結,唾如膠漆,心脅痰水,膀胱留飲,風氣濕痹,皮間死肉,目中眵音嗤音蔑,利大腸,通血脈,益色澤。
一名戴椹,一名金沸草,一名盛椹。
其根主風濕。
生平澤川谷。
五月采花,日幹,二十日成。
陶隐居雲:出近道下濕地,似菊花而大。
又别有旋葍根,出河南,來北國亦有,形似芎藭,惟合旋葍膏用之,餘無所入,非此覆花根也。
《唐本》注雲:旋覆根在中品。
陶雲:苗似姜,根似高良姜而钿,此是山姜。
證不是旋覆根。
今複道從北國來,似芎藭,芎藭與高良姜全無仿佛爾。
禹錫等按:《蜀本圖經》雲:旋覆花,葉似水蘇,花黃如菊。
今所在皆有,六月至九月采花。
《藥性論》雲:旋覆花,使,味甘,無毒。
主肋脅氣下,寒熱水腫,主治膀胱宿水,去逐大腹,開胃,止嘔逆不下食。
《爾雅》雲:蕧,盜庚。
注:旋覆似菊。
疏:複,一名盜庚也。
蕭炳雲:旋覆用花,葍旋用根。
《日華子》雲:無毒。
明目,治頭風,通血脈。
葉止金瘡血。
《圖經》曰:旋覆花,生平澤川谷,今所在有之。
二月已後生苗,多近水傍,大如紅藍而無刺,長一二尺已來,葉似柳,莖細。
六月開花似菊花,銅錢大,深黃色。
上黨田野人呼為金錢花;七月、八月采花。
暴幹,二十日成。
今近都人家園囿所莳金錢花,花、葉并如上說,極易繁盛,恐即旋覆也。
張仲景治傷寒汗下後,心下痞堅,噫氣不除,有七物旋覆代赭湯;雜治婦人,有三物旋覆湯。
胡洽有除痰飲在兩脅脹滿等疾,旋覆花圓用之者尤多也。
雷公雲:凡采得後,去裡花蕊殼皮并蒂子,取花蕊蒸,從巳至午,曬幹用。
《外台秘要》:《救急》續斷筋法:取旋覆花草根淨洗土搗,量瘡大小傅之。
日一二易,以差為度。
又方:破斫筋斷者。
以旋覆根搗汁瀝瘡中,仍用滓封瘡上,十五日,即斷筋便續。
此方出蘇景仲家獠奴用,效。
《經驗後方》:治中風及壅滞。
以旋覆花洗塵令淨,搗末,煉蜜圓如梧桐子大。
夜卧以茶湯下五圓至七圓、十圓。
《梅師方》:治金瘡止血,搗旋覆花苗傅瘡即止。
《衍義》曰:旋覆花,葉如大菊,又如艾蒿。
七八月有花,大如梧桐子,花淡黃綠,繁茂,圓而覆下,亦一異也。
其香過如菊,行痰水,去頭目風。
其味甘、苦、辛,亦走散之藥也。
其旋花,四月、五月有花,别一種,非此花也。
第八卷已具之。
圖經衍義本草卷之十六竟 #1拆:晦明軒本作『坼』。
下仿此。
#2了:原作『子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3漬:原作『清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4毒:晦明軒本作『熱』。
#5采:晦明軒本作『正月二月采』。
#6旋:晦明軒本『旋』下有『添』字。
#7灸:晦明軒本作『灰』。
#8裂:原作『烈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9鬥:晦明軒本作『升』。
#10天:原作『大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1制:原作『刺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2此:原作『比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3曬:原作『麗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4子:原與上『同』字誤倒,據晦明軒本乙正。
#15肺:原作『腳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6梅:晦明軒本作『深』。
#17每:晦明軒本『每』下有『五兩』二字。
#18虛:晦明軒本作『靈』。
#19三:晦明軒本作『一二』。
#20腹:晦明軒本『腹』下有『痛』字。
#21毒:晦明軒本作『黃』。
#22也易:晦明軒本作『幹乃』。
#23朽:原作『柏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24常:晦明軒本作『當』。
#25勿:晦明軒本作『弗』。
#26粗:原作『廢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27湯:晦明軒本『湯』下有『何也』二字。
#28近:原作『迫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29本:晦明軒本作『尤』。
#30偏:晦明軒本作『扁』。
#31彈:原作『脾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32熬:原作『然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33止:晦明軒本作『上』。
#34微:原作『征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35下:晦明軒本作『後』。
#36二月:晦明軒本作『二八月』。
#37治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#38黃:晦明軒本作『苗』,連下讀。
#39别:晦明軒本『别』下有『有』字。
#40吸:晦明軒本作『泣』。
#41主:原作『王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42又:晦明軒本作『亦』。
#43浸一宿,至明看牛乳汁:此九字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#44主:原作『王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45複:晦明軒本作『伏』。
隔日空腹水下一指撚勿令子破,破即令人發狂。
亦用小便浸之令吸#40,小便盡曝幹,依前服之。
禹錫等按:《蜀本圖經》雲:葉似王不留行、菘藍等。
莖、葉有細毛,花白,子殼作罂子形,實扁細,若粟米許,青黃色。
所在皆有。
六月、七月采子,日幹。
《藥性論》雲:莨菪亦可單用,味苦、辛,微熱,有大毒。
生能瀉人見鬼,拾針狂亂。
熟炒止冷瀉,主齒痛,蚛牙孔。
子,咬之蟲出。
石灰清煮一伏時,掬出,去牙暴幹,以附子、幹姜、陳橘皮、桂心、厚樸為圓,去一切冷氣,積年氣痢,甚溫暖。
熱發用綠豆汁解之。
焦炒碾細末,治下部脫肛。
《日華子》雲:溫,有毒。
甘草、升麻、犀角并能解之。
燒熏蚛牙及洗陰汗。
《圖經》曰:莨菪子,生海濱川谷及雍州,今處處有之。
苗莖高二三尺許。
葉似地黃、王不留行、紅藍等,而三指闊。
四月開花,紫色。
苗、莢、莖有白毛。
五月結實,有殼作罂子狀,如小石榴。
房中子至細,青白如米粒。
一名天仙子。
五月采子,陰幹。
謹按《本經》雲:莨菪性寒,後人多雲大熱。
而《史記˙淳于意傳》雲: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,意飲以莨菪藥一撮,以酒飲之,旋乳。
且不乳豈熱藥所治?又古方主#41卒癫狂又#42多單用莨菪,不知果性寒邪?《小品》載治癫狂方雲:取莨菪三升作末,酒一升漬數日,出搗之,以向汁和絞去滓,湯上煎令可圓服,如小豆三圓,日三。
當覺口面急,頭中有蟲行,額及足手有赤色處,如此便是差候。
未知再服,取盡神良。
又《箧中方》主腸風,莨菪煎:取莨菪實一升,治之。
暴幹搗篩,生姜半斤取汁,二物相和,銀鍋中更以無灰酒二升投之,上火煎令如稠饧,即旋投酒,度用酒可及五升以來,即止煎。
令可圓如梧子。
每旦酒飲通下三圓,增至五七圓止。
若圓時枯手,則菟絲粉襯隔。
煎熬切戒火緊,則藥易焦而失力矣。
初服微熱,勿怪。
疾甚者,服過三日,當下利。
疾去,利亦止。
絕有效。
雷公雲:凡使,勿令使蒼冥子,其形相似,隻是服無效,時人多用雜之。
其蒼冥子,色微赤,若修事十兩,以頭醋一镒,煮盡醋為度。
别用黃牛乳汁浸一宿,至明看牛乳汁#43黑,即是莨菪子,大毒。
曬幹别搗重篩用。
勿誤服,沖人心大煩悶,眼生暹火。
《别說》雲:謹按:莨菪之功,未見如所說,而其毒有甚,煮一二日而牙方生,用者宜審之。
草蒿 味苦,寒,無毒。
主#44疥瘙痂癢惡瘡,殺虱,留熱在骨節間,明目。
一名青蒿,一名方潰。
生華陰川澤。
陶隐居雲:處處有之。
即今青蒿,人亦取雜香菜食之。
《唐本》注雲:此蒿生挼傅金瘡,大止血生肉,止疼痛,良也。
今按:陳藏器《本草》雲:草蒿主鬼氣屍疰複#45連,婦人血氣,腹内滿及冷熱久痢。
秋冬用子,春夏用苗,并搗絞汁服。
亦暴幹為末,小便中服。
如覺冷,用酒煮。
又燒為灰,紙八九重淋取汁,和石灰去息肉、黡子。
禹錫等按:《蜀本圖經》雲:葉似茵蔯蒿而背不白,高四尺許。
四月、五月采苗,日幹。
江東人呼為?蒿,為其臭似?,北人呼為青蒿。
《爾雅》雲:蒿,菣。
釋曰:蒿一名菣。
《詩˙小雅》雲:食野之蒿。
陸機雲:青蒿也。
荊、豫之間,汝南、汝陰皆雲菣。
孫炎雲:刑楚之間謂蒿為菣。
郭雲: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是也。
《日華子》雲:青蒿,補中益氣,輕身補虛,駐顔色,長毛發,發黑不老,兼去蒜發,心痛,熱黃。
生搗汁服并傅之,瀉痢。
飯飲調末五錢匕,燒灰和石灰煎,治惡毒瘡并莖亦用。
又雲:子味甘,冷,無毒。
明目,開胃。
炒用治勞,壯健人。
小便浸之治惡瘡疥癬風疹,殺虱煎洗。
又雲:臭蒿子,涼,無毒。
治勞,下氣開胃,止盜汗及邪氣鬼毒。
又名草蒿。
《圖經》曰:草蒿,即青蒿也。
生華陰川澤,今處處有之。
春生苗,葉極細嫩,時人亦取雜諸香菜食之。
至夏高三五尺。
秋後開細淡黃花,花下便結子,如粟米大,八九月間采子,陰幹。
根、莖、子、葉并入藥用,幹者炙作飲香尤佳。
青蒿亦名方潰。
凡使子勿使葉,使根勿使莖,四者若同,反以成疾。
得童子小便浸之,良。
治骨蒸熱勞為最。
古方多單用者。
葛氏治金刃所傷。
取青蒿搗傅上,以帛裹創血止即愈。
崔元亮《海上方》:療骨蒸鬼氣。
取童子小便五大鬥澄過,青蒿五鬥,八九月采,帶子者最好,細剉,二物相和,内好大釜中,以猛火煎,取三大鬥去滓,淨洗令幹,再瀉汁安釜中,以微火煎,可取二大鬥,即取豬膽十枚相和,煎一大鬥半,除火待冷,以新瓷器盛。
每欲服時,取甘草二三兩熟炙,搗末,以煎和搗一千杵為圓,空腹粥飲下二十圓,漸增至三十圓止。
雷公雲:凡使,惟中為妙,到膝即仰,到腰即俯。
使子勿使葉,使根勿使莖,四件若同使,翻然成痼疾。
采得葉不計多少,用七歲兒七個溺浸七日七夜後,漉出,曬幹用之。
《食療》雲:青蒿,寒。
益氣長發,能輕身補中,不老明目,煞風毒。
搗傅瘡上,止血生肉。
最早,春便生,色白者是。
自然香醋淹為菹,益人。
治骨蒸,以小便漬一兩宿,幹,末為圓,甚去熱勞。
又,鬼氣,取子為末,酒服之方寸匕,差。
燒灰淋汁,和石灰煎,治惡瘡瘢靥。
《百一方》:治蜂螫人。
嚼青蒿傅瘡上,即差。
《鬥門方》:治丈夫勞瘦。
青蒿細剉,水三升,童子小便五升同煎,取一升半去滓,入器中煎成膏,圓如梧桐子大,空心,臨卧以溫酒吞下二十圓。
《衍義》曰:草蒿,今青蒿也。
在處有之,得春最早,人剔以為蔬,根赤葉香。
今人謂之青蒿,亦有所别也。
但一類之中,又取其青色者。
陝西、綏、銀之間有青蒿。
在蒿叢之間,時有一兩窠,迥然青色,土人謂之為香蒿。
莖、葉與常蒿一同,但常蒿色淡青,此蒿色深青,故氣芬芳。
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為勝,不然,諸蒿何嘗不青。
旋覆花 随州 味鹹、甘,溫、微冷利,有小毒。
主結氣脅下滿,驚悸,除水,去五髒間寒熱,補中下氣,消胸上痰結,唾如膠漆,心脅痰水,膀胱留飲,風氣濕痹,皮間死肉,目中眵音嗤音蔑,利大腸,通血脈,益色澤。
一名戴椹,一名金沸草,一名盛椹。
其根主風濕。
生平澤川谷。
五月采花,日幹,二十日成。
陶隐居雲:出近道下濕地,似菊花而大。
又别有旋葍根,出河南,來北國亦有,形似芎藭,惟合旋葍膏用之,餘無所入,非此覆花根也。
《唐本》注雲:旋覆根在中品。
陶雲:苗似姜,根似高良姜而钿,此是山姜。
證不是旋覆根。
今複道從北國來,似芎藭,芎藭與高良姜全無仿佛爾。
禹錫等按:《蜀本圖經》雲:旋覆花,葉似水蘇,花黃如菊。
今所在皆有,六月至九月采花。
《藥性論》雲:旋覆花,使,味甘,無毒。
主肋脅氣下,寒熱水腫,主治膀胱宿水,去逐大腹,開胃,止嘔逆不下食。
《爾雅》雲:蕧,盜庚。
注:旋覆似菊。
疏:複,一名盜庚也。
蕭炳雲:旋覆用花,葍旋用根。
《日華子》雲:無毒。
明目,治頭風,通血脈。
葉止金瘡血。
《圖經》曰:旋覆花,生平澤川谷,今所在有之。
二月已後生苗,多近水傍,大如紅藍而無刺,長一二尺已來,葉似柳,莖細。
六月開花似菊花,銅錢大,深黃色。
上黨田野人呼為金錢花;七月、八月采花。
暴幹,二十日成。
今近都人家園囿所莳金錢花,花、葉并如上說,極易繁盛,恐即旋覆也。
張仲景治傷寒汗下後,心下痞堅,噫氣不除,有七物旋覆代赭湯;雜治婦人,有三物旋覆湯。
胡洽有除痰飲在兩脅脹滿等疾,旋覆花圓用之者尤多也。
雷公雲:凡采得後,去裡花蕊殼皮并蒂子,取花蕊蒸,從巳至午,曬幹用。
《外台秘要》:《救急》續斷筋法:取旋覆花草根淨洗土搗,量瘡大小傅之。
日一二易,以差為度。
又方:破斫筋斷者。
以旋覆根搗汁瀝瘡中,仍用滓封瘡上,十五日,即斷筋便續。
此方出蘇景仲家獠奴用,效。
《經驗後方》:治中風及壅滞。
以旋覆花洗塵令淨,搗末,煉蜜圓如梧桐子大。
夜卧以茶湯下五圓至七圓、十圓。
《梅師方》:治金瘡止血,搗旋覆花苗傅瘡即止。
《衍義》曰:旋覆花,葉如大菊,又如艾蒿。
七八月有花,大如梧桐子,花淡黃綠,繁茂,圓而覆下,亦一異也。
其香過如菊,行痰水,去頭目風。
其味甘、苦、辛,亦走散之藥也。
其旋花,四月、五月有花,别一種,非此花也。
第八卷已具之。
圖經衍義本草卷之十六竟 #1拆:晦明軒本作『坼』。
下仿此。
#2了:原作『子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3漬:原作『清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4毒:晦明軒本作『熱』。
#5采:晦明軒本作『正月二月采』。
#6旋:晦明軒本『旋』下有『添』字。
#7灸:晦明軒本作『灰』。
#8裂:原作『烈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9鬥:晦明軒本作『升』。
#10天:原作『大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1制:原作『刺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2此:原作『比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3曬:原作『麗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4子:原與上『同』字誤倒,據晦明軒本乙正。
#15肺:原作『腳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16梅:晦明軒本作『深』。
#17每:晦明軒本『每』下有『五兩』二字。
#18虛:晦明軒本作『靈』。
#19三:晦明軒本作『一二』。
#20腹:晦明軒本『腹』下有『痛』字。
#21毒:晦明軒本作『黃』。
#22也易:晦明軒本作『幹乃』。
#23朽:原作『柏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24常:晦明軒本作『當』。
#25勿:晦明軒本作『弗』。
#26粗:原作『廢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27湯:晦明軒本『湯』下有『何也』二字。
#28近:原作『迫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29本:晦明軒本作『尤』。
#30偏:晦明軒本作『扁』。
#31彈:原作『脾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32熬:原作『然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33止:晦明軒本作『上』。
#34微:原作『征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35下:晦明軒本作『後』。
#36二月:晦明軒本作『二八月』。
#37治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#38黃:晦明軒本作『苗』,連下讀。
#39别:晦明軒本『别』下有『有』字。
#40吸:晦明軒本作『泣』。
#41主:原作『王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42又:晦明軒本作『亦』。
#43浸一宿,至明看牛乳汁:此九字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#44主:原作『王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#45複:晦明軒本作『伏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