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,吃十五圓。
冬月中最宜服,并不搜攪人。
《梅師方》:治卒外腎偏腫疼痛。
吃矯、大黃末醋和塗之,幹即易之。
《鬥門方》:治腰痛。
用大黃半細兩,更入生姜半兩,同切如小豆大,于铛内炒令黃色,投水兩碗,至五更初頓服,天明取下。
腰間惡血物用盆器盛如雞肝樣,即止。
《簡要濟衆》:治吐血。
川大黃一兩,搗羅為散。
每服一錢,以生地黃汁一合,水半盞,煎三五佛,無時服。
《廣利方》:治骨節熱,積慚黃瘦。
大黃四分,以童子小便五大合,煎取四,去滓,空心分為二服,如人行四五裡再服。
《傷寒類要》:療急黃病。
大黃粗切二兩,水三升半,漬一宿,平旦煎絞汁二升半,内芒消二兩絞服,須臾當快利。
姚和衆:治小兒腦熱常閉目。
大黃一分粗#26剉,以水三合浸一宿,一歲兒每日與半合,服餘者塗頂上,幹即再塗。
《别說》雲:謹按大黃收時,皆以火燒石煿幹。
欲速貨賣,更無生者,用之不須更多炮炙,少蒸煮之類也。
《衍義》曰:大黃,損益前書已具。
仲景治心氣不足,吐血、衄血。
瀉心湯用大黃、黃芩、黃連。
或曰:心氣不足矣,而不用補心湯,更用瀉心湯#27?答曰:若心氣獨不足,則不當須吐衄也。
此乃邪熱,因不足以客之,故吐衄。
以苦洩其熱,就以若補其心,蓋兩全之。
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。
量虛實用之。
葶苈 曹州丹州成德軍 味辛、苦,寒、大寒,無毒。
主症瘕積聚結氣,飲食寒熱,破堅逐邪,通利水道,下膀胱水,伏留熱氣,皮間邪水上出,面目浮腫,身暴中風熱痱音沸癢,利小腹。
久服令人虛。
一名丁曆,一名蕇音典蒿,一名大室,一名大适。
生藁城平澤及田野。
立夏後采實,陰幹。
得酒良。
榆皮為之使,惡僵蠶、石龍芮。
陶隐居雲:一出彭城者最勝,今近#28道亦有。
母則公荠,子細黃至苦,用之當熬。
今按:此藥亦療肺壅上氣咳嗽,定喘促,除胸中痰飲。
禹錫等按:《蜀本》雲:苗似荠苨,春末生,高二三尺,花黃,角生子黃細。
五月熟,采子暴幹。
《藥性論》雲:葶苈,臣,味酸,小毒。
能利小便,抽肺氣上喘息急,止嗽。
《爾雅》雲:蕇,葶苈。
注:實、葉皆似芥,一名狗荠。
《日華子》雲:利小腸,通水氣虛腫。
《圖經》曰:葶苈,生藁城平澤及田野,今京東、陝西、河北州郡皆有之,曹州者本#29勝。
初春生苗葉,六七寸,有似荠。
根白,枝莖俱青。
三月開花,微黃。
結角,子偏#30小如黍米微長,黃色。
立夏後采實,暴幹。
《月令》:孟夏之月,靡草死。
許慎、鄭康成注皆雲:靡草,荠、葶苈之屬是也。
至夏則枯死,故比時采之。
張仲景治肺癰,喘不得卧,葶苈大棗瀉肺湯主之。
葶苈炒黃色,搗末為圓,大如彈子。
每服用大棗二十枚,水三升,煎之取二升,然後内一彈丸更煎,取一升,頓服之。
支飲不得息亦主之。
《崔知悌方》:療上氣嗽,長引氣不得卧,或遍體氣腫,或單面腫,或足腫,并主之。
葶苈子三升,微火熬,搗篩為散,以清酒五升漬,冬七日,夏三日。
初服如桃許大,日三夜一,冬日二夜二。
量其氣力,取微利一二為度。
如患急困者,不得待日滿,亦可以綿細絞。
即服其葶苈單莖向上,葉端出角,角粗且短。
又有一種苟芥草,葉近根下作奇,生角細長。
取時必須分别前件二種也。
又《箧中方》治嗽含膏丸:曹州葶苈子一兩,紙襯熬令黑,知母一兩,貝母一兩,三物同搗篩,以棗肉半兩,别銷沙糖一兩半,同入藥中和為丸,大如彈#31丸。
每服以新綿裹一丸,含之徐徐咽津,甚者不過三丸。
今醫亦多用。
雷公雲:凡使,勿用赤須子,真相似葶苈子,隻是味微甘苦。
葶苈子入項苦。
凡使,以糯米相合,于焙上,微微焙,待米熟,去米,單搗用。
《聖惠方》:治上氣喘急,遍身浮腫。
用甜葶苈一升,隔紙炒令紫色,搗令極細,用生絹袋盛,以清酒五升浸三日後,每服抄一匙,用粥飲調下,日三四服。
《外台秘要》:治食飲不得息。
葶苈子三兩,熬令黃,搗為末,以水三升煮,大棗三十枚,得汁一升内藥中。
每服如棗大,煎取七合,頓服。
《千金方》:治腹脹積聚症瘕。
葶苈子一升熬#32,以酒五升浸七日,日服三合。
《千金翼》:治頭風。
搗葶苈子,以湯淋取汁洗頭止#33。
《經驗方》:河東裴氏傳經效,治水腫及暴腫。
葶苈三兩,杵六千下,令如泥。
即下漢防己末四兩,取綠頭鴨就臼中截頭瀝血于臼中,血盡,和鴨頭更搗五千下,圓如梧桐子。
甚者,空腹白湯下十圓,稍可五圓,頻服,五日止。
此藥利小便,有效如神。
《梅師方》:治遍身腫浮,小便澀。
葶苈子二兩,大棗二十枚,以水一大升,煎取一小升,去棗,内葶苈于棗汁煎丸如梧桐子,飲下十圓。
又方:治肺壅氣喘急不得卧。
葶苈子三兩炒,大棗三十枚,水三升煮棗,取二升,又煎取一升去滓,并二服。
《簡要濟衆》:治小兒水氣腹腫,兼下痢膿血,小便澀。
葶苈子半兩,微#34炒搗如泥,以棗肉和搗為圓如綠豆大。
每服五圓,棗湯下,空心、晚下#35量兒大小,加減服之。
《續十全方》:治一切毒,入腹不可療及馬汗。
用葶苈子一兩炒研,以水一升浸湯服,取下惡血。
《崔氏》:治水氣。
葶苈三兩,以物盛,飯上蒸令熟,即搗萬杵,若圓得如梧桐子,不須蜜和。
一服五圓,漸加至七圓,以得微利即佳。
不可多服,令人不甚美食。
若氣發,服之,得利,氣下定即停。
此方治水氣無比。
蕭驸馬患水腫,惟服此得差。
《傷寒類要》:治腎痹唇幹,以葶苈主之。
《子母秘錄》:治小兒白秃。
葶苈搗末,以湯洗訖塗上。
姚和衆:治孩兒蛔蟲。
葶苈子一分,生為末用,以水三合,煎取一合,一日服盡。
《聖惠》:又方:治支飲久不差,大腹水腫,喘促不止。
用甜葶苈三兩,隔紙炒令紫色,搗如膏。
每服圓如彈子大,以水一中盞,入棗四枚,煎至五分去滓,非時服。
《衍義》曰:葶苈,用子。
子之味有甜、苦兩等,其形則一也。
然既言味辛、苦,即甜者不複更入藥也。
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洩為用,故曰久服令人虛。
蓋取苦洩之義,其理甚明。
《藥性論》所說盡矣,但不當言味酸。
桔梗 解州成州和州 味辛、苦,微溫,有小毒。
主胸脅痛如刀刺,腹滿腸鳴幽幽,驚恐悸氣,利五髒腸胃,補血氣,除寒熱風痹,溫中消谷,療喉咽痛,下蠱毒。
一名利如,一名房圖,一名白藥,一名梗草,一名荠苨。
生嵩高山谷及冤句。
二月#36采根,暴幹。
節皮為之使。
得牡蛎、遠志,療恚怒。
得消石、石膏,療傷寒。
畏白及、龍眼、龍膽。
陶隐居雲:近道處處有,葉名隐忍。
二三月生,可煮食之。
桔梗療蠱毒甚驗,俗方用此,乃名荠苨。
今别有荠苨,能解藥毒,所謂亂人參者便是。
非此桔梗,而葉甚相似。
但荠苨葉下光明、滑澤、無毛為異,葉生又不如人參相對者爾。
《唐本》注雲:人參,苗似五加闊短,莖圓,有三四桠,桠頭有五葉。
陶引荠苨亂人參,謬矣。
且荠苨、桔梗,又有葉差互者,亦有葉三四對者,皆一莖直上,葉既相亂,惟以根有心、無心為别爾。
禹錫等按:《藥性論》雲:桔梗,臣,味苦,平,無毒。
能治#37下痢,破血,去積氣,消積聚痰涎,主肺氣氣促嗽逆,除腹中冷痛,主中惡及小兒驚痫。
《日華子》雲:下一切氣,止霍亂轉筋,心腹脹痛,補五勞,養氣,除邪辟瘟,補虛,消痰破症瘕,養血排膿,補内漏及喉痹,?毒。
以白粥解之。
《圖經》曰:桔梗,生嵩高山谷及冤句,今在處有之。
根如小指大,黃白色。
春生苗,莖高尺餘。
葉似杏葉而長橢,四葉相對而生,嫩時亦可煮食之。
夏開花紫碧色,頗似牽牛子也,秋後結子。
八月采根,細剉暴幹用。
葉名隐忍。
其根有心,無心者乃荠苨也。
而荠苨亦能解毒,二物頗相亂。
但荠苨葉下光澤無毛為異。
關中桔梗,根黃#38,頗似蜀葵根。
莖細,青色。
葉小,青色,似菊花葉。
古方亦單用之。
《古今錄驗》療卒中蠱下血如雞肝者,晝夜出血石餘,四髒皆損,惟心未毀,或鼻破待死者。
取桔梗搗屑,以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
不能下藥,以物校口開灌之。
心中當煩,須臾自定,服七日止。
當食豬肝臛以補之,神良。
《集驗方》療胸中滿而振寒,脈數,咽燥,不渴,時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粳米粥,是肺癰。
治之以桔梗、甘草各二兩炙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。
分再服,朝暮吐膿血則差也。
雷公雲:凡使,勿用木梗,真似桔梗,咬之隻是腥澀不堪。
凡使,去頭上尖硬二三分已來,并兩畔附枝子。
于槐砧上細剉,用百合水浸一伏時,漉出,緩火熬令幹用。
每修事四兩,用生百合五分搗作膏,投于水中浸。
《聖惠方》:治馬喉痹并毒氣壅塞。
用桔梗二兩去蘆頭剉,以水三大盞,煎至一盞,去滓,不計時分溫三服。
又方:妊娠中惡,心腹疼痛。
用桔梗一兩細剉,水一中盞,入生姜三片,煎至六分去滓,非時溫服。
《外台秘要》:治卒客忤停屍不能言者。
燒桔梗一兩,末,米飲服,仍吞麝香如豆大許,佳。
《千金方》:治喉閉并毒氣。
桔梗二兩,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
又方:鼻衄方。
桔梗為末,水服方寸匕,日四五,亦止吐下血。
《百一方》:若被打擊,瘀血在腸内,久不消,時發動者。
取桔梗末,熟水下刀圭。
《經驗後方》:治骨曹風,牙疼腫。
桔梗為末,棗穰和圓如皂子大,綿裹咬之。
腫則荊芥湯漱之。
《簡要濟衆》:治痰嗽不定喘急。
桔梗一兩半,搗羅為散,用童子小便半升,煎取四合,去滓溫服。
《子母秘錄》:治小兒卒客忤死。
燒桔梗,末三錢匕,飲服。
杜壬:治上焦有熱,口舌咽中生瘡,嗽有膿血。
桔梗一兩,甘草二兩,右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六分去滓,溫服,食後細呷之,亦治肺壅。
《梅師方》:治卒蠱毒,下血如鵝肝,晝夜不絕,髒腑敗壞。
桔梗搗汁,服七合佳。
《衍義》曰:桔梗,治肺熱氣奔促、嗽逆,肺癰排膿。
陶隐居雲:俗方用此,乃名荠苨。
今别#39荠苨,所謂亂人參者便是,非此桔梗也。
《唐本》注雲:陶引荠苨亂人參,謬矣。
今詳之非也。
隐居所言,其意止以根言之,所以古亂人參。
《唐本》注卻以苗難之,乃本注誤矣。
莨音浪菪音蕩 秦州 味苦、甘,寒,有毒。
主齒痛出蟲,肉痹拘急,使人健行,見鬼,療癫狂風痫,颠倒拘孿。
多食令人狂走。
久服輕身,走及奔馬,強志益力,通神。
一名橫唐,一名行唐。
生海濱川谷及雍州。
五月采子。
陶隐居雲:今處處有。
子形頗似五味核而極小。
惟入療颠狂方用,尋此乃不可多食過劑爾。
久服自無嫌,通神健行,足為大益,而《仙經》不見用。
今方家多作狼唐。
今按:陳藏器《本草》雲:莨菪子,主痃癖,安心定志,聰明耳目,
冬月中最宜服,并不搜攪人。
《梅師方》:治卒外腎偏腫疼痛。
吃矯、大黃末醋和塗之,幹即易之。
《鬥門方》:治腰痛。
用大黃半細兩,更入生姜半兩,同切如小豆大,于铛内炒令黃色,投水兩碗,至五更初頓服,天明取下。
腰間惡血物用盆器盛如雞肝樣,即止。
《簡要濟衆》:治吐血。
川大黃一兩,搗羅為散。
每服一錢,以生地黃汁一合,水半盞,煎三五佛,無時服。
《廣利方》:治骨節熱,積慚黃瘦。
大黃四分,以童子小便五大合,煎取四,去滓,空心分為二服,如人行四五裡再服。
《傷寒類要》:療急黃病。
大黃粗切二兩,水三升半,漬一宿,平旦煎絞汁二升半,内芒消二兩絞服,須臾當快利。
姚和衆:治小兒腦熱常閉目。
大黃一分粗#26剉,以水三合浸一宿,一歲兒每日與半合,服餘者塗頂上,幹即再塗。
《别說》雲:謹按大黃收時,皆以火燒石煿幹。
欲速貨賣,更無生者,用之不須更多炮炙,少蒸煮之類也。
《衍義》曰:大黃,損益前書已具。
仲景治心氣不足,吐血、衄血。
瀉心湯用大黃、黃芩、黃連。
或曰:心氣不足矣,而不用補心湯,更用瀉心湯#27?答曰:若心氣獨不足,則不當須吐衄也。
此乃邪熱,因不足以客之,故吐衄。
以苦洩其熱,就以若補其心,蓋兩全之。
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。
量虛實用之。
葶苈 曹州丹州成德軍 味辛、苦,寒、大寒,無毒。
主症瘕積聚結氣,飲食寒熱,破堅逐邪,通利水道,下膀胱水,伏留熱氣,皮間邪水上出,面目浮腫,身暴中風熱痱音沸癢,利小腹。
久服令人虛。
一名丁曆,一名蕇音典蒿,一名大室,一名大适。
生藁城平澤及田野。
立夏後采實,陰幹。
得酒良。
榆皮為之使,惡僵蠶、石龍芮。
陶隐居雲:一出彭城者最勝,今近#28道亦有。
母則公荠,子細黃至苦,用之當熬。
今按:此藥亦療肺壅上氣咳嗽,定喘促,除胸中痰飲。
禹錫等按:《蜀本》雲:苗似荠苨,春末生,高二三尺,花黃,角生子黃細。
五月熟,采子暴幹。
《藥性論》雲:葶苈,臣,味酸,小毒。
能利小便,抽肺氣上喘息急,止嗽。
《爾雅》雲:蕇,葶苈。
注:實、葉皆似芥,一名狗荠。
《日華子》雲:利小腸,通水氣虛腫。
《圖經》曰:葶苈,生藁城平澤及田野,今京東、陝西、河北州郡皆有之,曹州者本#29勝。
初春生苗葉,六七寸,有似荠。
根白,枝莖俱青。
三月開花,微黃。
結角,子偏#30小如黍米微長,黃色。
立夏後采實,暴幹。
《月令》:孟夏之月,靡草死。
許慎、鄭康成注皆雲:靡草,荠、葶苈之屬是也。
至夏則枯死,故比時采之。
張仲景治肺癰,喘不得卧,葶苈大棗瀉肺湯主之。
葶苈炒黃色,搗末為圓,大如彈子。
每服用大棗二十枚,水三升,煎之取二升,然後内一彈丸更煎,取一升,頓服之。
支飲不得息亦主之。
《崔知悌方》:療上氣嗽,長引氣不得卧,或遍體氣腫,或單面腫,或足腫,并主之。
葶苈子三升,微火熬,搗篩為散,以清酒五升漬,冬七日,夏三日。
初服如桃許大,日三夜一,冬日二夜二。
量其氣力,取微利一二為度。
如患急困者,不得待日滿,亦可以綿細絞。
即服其葶苈單莖向上,葉端出角,角粗且短。
又有一種苟芥草,葉近根下作奇,生角細長。
取時必須分别前件二種也。
又《箧中方》治嗽含膏丸:曹州葶苈子一兩,紙襯熬令黑,知母一兩,貝母一兩,三物同搗篩,以棗肉半兩,别銷沙糖一兩半,同入藥中和為丸,大如彈#31丸。
每服以新綿裹一丸,含之徐徐咽津,甚者不過三丸。
今醫亦多用。
雷公雲:凡使,勿用赤須子,真相似葶苈子,隻是味微甘苦。
葶苈子入項苦。
凡使,以糯米相合,于焙上,微微焙,待米熟,去米,單搗用。
《聖惠方》:治上氣喘急,遍身浮腫。
用甜葶苈一升,隔紙炒令紫色,搗令極細,用生絹袋盛,以清酒五升浸三日後,每服抄一匙,用粥飲調下,日三四服。
《外台秘要》:治食飲不得息。
葶苈子三兩,熬令黃,搗為末,以水三升煮,大棗三十枚,得汁一升内藥中。
每服如棗大,煎取七合,頓服。
《千金方》:治腹脹積聚症瘕。
葶苈子一升熬#32,以酒五升浸七日,日服三合。
《千金翼》:治頭風。
搗葶苈子,以湯淋取汁洗頭止#33。
《經驗方》:河東裴氏傳經效,治水腫及暴腫。
葶苈三兩,杵六千下,令如泥。
即下漢防己末四兩,取綠頭鴨就臼中截頭瀝血于臼中,血盡,和鴨頭更搗五千下,圓如梧桐子。
甚者,空腹白湯下十圓,稍可五圓,頻服,五日止。
此藥利小便,有效如神。
《梅師方》:治遍身腫浮,小便澀。
葶苈子二兩,大棗二十枚,以水一大升,煎取一小升,去棗,内葶苈于棗汁煎丸如梧桐子,飲下十圓。
又方:治肺壅氣喘急不得卧。
葶苈子三兩炒,大棗三十枚,水三升煮棗,取二升,又煎取一升去滓,并二服。
《簡要濟衆》:治小兒水氣腹腫,兼下痢膿血,小便澀。
葶苈子半兩,微#34炒搗如泥,以棗肉和搗為圓如綠豆大。
每服五圓,棗湯下,空心、晚下#35量兒大小,加減服之。
《續十全方》:治一切毒,入腹不可療及馬汗。
用葶苈子一兩炒研,以水一升浸湯服,取下惡血。
《崔氏》:治水氣。
葶苈三兩,以物盛,飯上蒸令熟,即搗萬杵,若圓得如梧桐子,不須蜜和。
一服五圓,漸加至七圓,以得微利即佳。
不可多服,令人不甚美食。
若氣發,服之,得利,氣下定即停。
此方治水氣無比。
蕭驸馬患水腫,惟服此得差。
《傷寒類要》:治腎痹唇幹,以葶苈主之。
《子母秘錄》:治小兒白秃。
葶苈搗末,以湯洗訖塗上。
姚和衆:治孩兒蛔蟲。
葶苈子一分,生為末用,以水三合,煎取一合,一日服盡。
《聖惠》:又方:治支飲久不差,大腹水腫,喘促不止。
用甜葶苈三兩,隔紙炒令紫色,搗如膏。
每服圓如彈子大,以水一中盞,入棗四枚,煎至五分去滓,非時服。
《衍義》曰:葶苈,用子。
子之味有甜、苦兩等,其形則一也。
然既言味辛、苦,即甜者不複更入藥也。
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洩為用,故曰久服令人虛。
蓋取苦洩之義,其理甚明。
《藥性論》所說盡矣,但不當言味酸。
桔梗 解州成州和州 味辛、苦,微溫,有小毒。
主胸脅痛如刀刺,腹滿腸鳴幽幽,驚恐悸氣,利五髒腸胃,補血氣,除寒熱風痹,溫中消谷,療喉咽痛,下蠱毒。
一名利如,一名房圖,一名白藥,一名梗草,一名荠苨。
生嵩高山谷及冤句。
二月#36采根,暴幹。
節皮為之使。
得牡蛎、遠志,療恚怒。
得消石、石膏,療傷寒。
畏白及、龍眼、龍膽。
陶隐居雲:近道處處有,葉名隐忍。
二三月生,可煮食之。
桔梗療蠱毒甚驗,俗方用此,乃名荠苨。
今别有荠苨,能解藥毒,所謂亂人參者便是。
非此桔梗,而葉甚相似。
但荠苨葉下光明、滑澤、無毛為異,葉生又不如人參相對者爾。
《唐本》注雲:人參,苗似五加闊短,莖圓,有三四桠,桠頭有五葉。
陶引荠苨亂人參,謬矣。
且荠苨、桔梗,又有葉差互者,亦有葉三四對者,皆一莖直上,葉既相亂,惟以根有心、無心為别爾。
禹錫等按:《藥性論》雲:桔梗,臣,味苦,平,無毒。
能治#37下痢,破血,去積氣,消積聚痰涎,主肺氣氣促嗽逆,除腹中冷痛,主中惡及小兒驚痫。
《日華子》雲:下一切氣,止霍亂轉筋,心腹脹痛,補五勞,養氣,除邪辟瘟,補虛,消痰破症瘕,養血排膿,補内漏及喉痹,?毒。
以白粥解之。
《圖經》曰:桔梗,生嵩高山谷及冤句,今在處有之。
根如小指大,黃白色。
春生苗,莖高尺餘。
葉似杏葉而長橢,四葉相對而生,嫩時亦可煮食之。
夏開花紫碧色,頗似牽牛子也,秋後結子。
八月采根,細剉暴幹用。
葉名隐忍。
其根有心,無心者乃荠苨也。
而荠苨亦能解毒,二物頗相亂。
但荠苨葉下光澤無毛為異。
關中桔梗,根黃#38,頗似蜀葵根。
莖細,青色。
葉小,青色,似菊花葉。
古方亦單用之。
《古今錄驗》療卒中蠱下血如雞肝者,晝夜出血石餘,四髒皆損,惟心未毀,或鼻破待死者。
取桔梗搗屑,以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
不能下藥,以物校口開灌之。
心中當煩,須臾自定,服七日止。
當食豬肝臛以補之,神良。
《集驗方》療胸中滿而振寒,脈數,咽燥,不渴,時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粳米粥,是肺癰。
治之以桔梗、甘草各二兩炙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。
分再服,朝暮吐膿血則差也。
雷公雲:凡使,勿用木梗,真似桔梗,咬之隻是腥澀不堪。
凡使,去頭上尖硬二三分已來,并兩畔附枝子。
于槐砧上細剉,用百合水浸一伏時,漉出,緩火熬令幹用。
每修事四兩,用生百合五分搗作膏,投于水中浸。
《聖惠方》:治馬喉痹并毒氣壅塞。
用桔梗二兩去蘆頭剉,以水三大盞,煎至一盞,去滓,不計時分溫三服。
又方:妊娠中惡,心腹疼痛。
用桔梗一兩細剉,水一中盞,入生姜三片,煎至六分去滓,非時溫服。
《外台秘要》:治卒客忤停屍不能言者。
燒桔梗一兩,末,米飲服,仍吞麝香如豆大許,佳。
《千金方》:治喉閉并毒氣。
桔梗二兩,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
又方:鼻衄方。
桔梗為末,水服方寸匕,日四五,亦止吐下血。
《百一方》:若被打擊,瘀血在腸内,久不消,時發動者。
取桔梗末,熟水下刀圭。
《經驗後方》:治骨曹風,牙疼腫。
桔梗為末,棗穰和圓如皂子大,綿裹咬之。
腫則荊芥湯漱之。
《簡要濟衆》:治痰嗽不定喘急。
桔梗一兩半,搗羅為散,用童子小便半升,煎取四合,去滓溫服。
《子母秘錄》:治小兒卒客忤死。
燒桔梗,末三錢匕,飲服。
杜壬:治上焦有熱,口舌咽中生瘡,嗽有膿血。
桔梗一兩,甘草二兩,右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六分去滓,溫服,食後細呷之,亦治肺壅。
《梅師方》:治卒蠱毒,下血如鵝肝,晝夜不絕,髒腑敗壞。
桔梗搗汁,服七合佳。
《衍義》曰:桔梗,治肺熱氣奔促、嗽逆,肺癰排膿。
陶隐居雲:俗方用此,乃名荠苨。
今别#39荠苨,所謂亂人參者便是,非此桔梗也。
《唐本》注雲:陶引荠苨亂人參,謬矣。
今詳之非也。
隐居所言,其意止以根言之,所以古亂人參。
《唐本》注卻以苗難之,乃本注誤矣。
莨音浪菪音蕩 秦州 味苦、甘,寒,有毒。
主齒痛出蟲,肉痹拘急,使人健行,見鬼,療癫狂風痫,颠倒拘孿。
多食令人狂走。
久服輕身,走及奔馬,強志益力,通神。
一名橫唐,一名行唐。
生海濱川谷及雍州。
五月采子。
陶隐居雲:今處處有。
子形頗似五味核而極小。
惟入療颠狂方用,尋此乃不可多食過劑爾。
久服自無嫌,通神健行,足為大益,而《仙經》不見用。
今方家多作狼唐。
今按:陳藏器《本草》雲:莨菪子,主痃癖,安心定志,聰明耳目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