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十六

關燈
令小滿,内半夏末着中,攪和雞子内,以镮子坐之,于炭上煎,藥成置杯中,稍暖咽之。

     錢相公《筐中方》:治竭螫人,取半夏以水研塗之,立止。

     《梅#16師方》:治傷寒病啘不止。

    半夏熟洗幹末之,生姜湯服一錢匕。

     《子母秘錄》:治小兒腹脹。

    半夏少許洗,搗末,酒和丸如粟米大。

    每服二丸,生姜湯吞下。

    不差,加之,日再服。

    又若以火炮之為末,貼臍亦佳。

    又方:治五絕。

    一曰自缢,二曰牆壓,三曰溺水,四曰魇魅,五曰産乳。

    凡五絕,皆以半夏一兩,搗篩為末,丸如大豆,内鼻孔中即愈。

    此是扁鵲法。

     《禦藥院》:治膈壅風痰。

    半夏不計多少,酸漿浸一宿,溫湯洗五七遍,去惡氣,日中曬幹,搗為末,漿水搜餅子,日中幹之,再為末。

    每#17入生腦子一錢,研勻,以漿水濃腳丸雞頭大。

    紗袋盛,通風處陰幹。

    每一丸,以好茶或薄荷湯下。

     紫虛#18元君《南嶽夫人内傳》:治卒死。

    半夏末如大豆許,吹入鼻中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半夏,今人知去痰,不言益脾,蓋能分水故也。

    脾惡濕,濕則濡而困,困則不能制水。

    《經》曰:水勝則瀉。

    一男子夜數如廁,或教以生姜一兩碎之,半夏湯洗,與大棗各三十枚,水一升,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,時時呷,數日已。

     虎掌 黃州江州 味苦,溫、微寒,有大毒。

    主心痛,寒熱結氣,積聚伏梁,傷筋痿拘緩,利水道,除陰下濕,風眩。

    生漢中山谷及冤句。

    二月、八月采,陰幹。

    蜀漆為之使,惡莽草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近道亦有。

    形似半夏,但皆大,四邊有子如虎掌。

    今用多破之或三四片爾。

    方藥亦不正用也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此藥是由跋宿者。

    其苗一莖,莖頭一葉,枝丫音鴉脥古協切莖。

    根大者如拳,小者如雞卵,都似扁柿,四畔有圓牙,看如虎掌,故有此名。

    其由跋是新根,猶大于半夏二三倍,但四畔無子牙爾。

    陶雲:虎掌似半夏,即由來以由跋為半夏,釋由跋苗,全說鸢尾南人至今猶用由跋為半夏也。

     禹錫等按:《蜀本圖經》曰:其莖端有八九葉,花生莖間。

    根周圍有牙,然若獸掌也。

     《吳氏》雲:虎掌,神農、雷公:苦,無毒。

    岐伯、桐君:辛,有毒。

    立秋,九月采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虎掌,使,味甘。

    不入湯服,能治風眩目轉,主疝瘕腸痛,主傷寒時疾,強陰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虎掌,生漢中山谷及冤句,今河北州郡亦有之。

    初生根如豆大,漸長大似半夏而扁,累年者,其根圓如寸,大者如雞卵。

    周回生圓牙二三枚,或五六枚。

    三四月生苗,高尺餘。

    獨莖上有葉如爪,五六出分布,尖而圓。

    一窠生七八莖,時出一莖作穗,直上如鼠尾。

    中生一葉如匙,裹莖作房,傍開一口,上下尖。

    中有花,微青褐色。

    結實如麻子大,熟即白色,自落布地,一子生一窠。

    九月苗殘取根,以湯入器中,漬五七日,湯冷乃易。

    日換三四遍,洗去涎,暴幹用之。

    或再火炮。

    今冀州人菜園中種之,亦呼為天南星。

    江州有一種草,葉大如掌,面青背紫,四畔有芽如虎掌,生三五葉如一本,冬青,治心痛寒熱積氣,不結花實,與此名同,故附見之。

     由跋 主毒腫結熱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本出始興,今都下亦種之。

    狀如烏翣而布地,花紫色,根似附子。

    苦酒摩塗腫,亦效。

    不入餘藥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由跋根,尋陶所注,乃是鸢尾根,即鸢頭也。

    由跋,今南人以為半夏,頓爾乖越,非惟不識半夏,亦不知由跋與鸢尾。

     今按:陳藏器《本草》雲:半夏高三#19尺,生澤中熟地,根如小指,正員,所謂羊眼半夏也。

    由跋苗高一二尺,似苣蒻,根如雞卵,生林下,所謂由跋也。

     禹錫等按:《蜀本圖經》雲:春抽一莖,莖端直八九葉,根圓扁而肉白也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文具半夏條下。

     鸢尾 味苦,平,有毒,主蠱毒邪氣,鬼疰諸毒,破症瘕積聚,大水,下三蟲,療頭眩,殺鬼魅。

    一名烏園。

    生九疑山谷。

    五月釆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方家雲是射幹苗,無鸢尾之名。

    主療亦異,當别一種物。

    方亦有用鸢頭者,即應是其根,療體相似,而本草不顯之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此草葉似射幹而闊短,不抽長莖,花紫碧色。

    根似高良姜,皮黃肉白,有小毒。

    嚼之戟人咽喉,與射幹全别。

    人家亦種,所在有之。

    射幹花紅,抽莖長,根黃有臼。

    今陶雲由跋,正說鸢尾根莖。

     禹錫等按:《蜀本》雲:此草名鸢尾,根名鸢頭,亦謂之鸢根。

    又《圖經》:葉似射幹,布地生。

    黑根似高良姜而節大,數個相連。

    今所在皆有。

    九月、十月采根,日幹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鸢尾,主飛屍,遊蠱着喉中,氣欲絕者。

    以根削去皮,内喉中,摩病處,令血出為佳。

     大黃将軍 蜀州 味苦,寒、大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下瘀血,血閉,寒熱,破症瘕積聚,留飲宿食,蕩滌腸胃,推陳緻新,通利水谷,調中化食,安和五髒,平胃下氣,除痰實,腸間結熱,心腹脹滿,女子寒血閉脹,小腹#20諸老血留結。

    一名黃良。

    生河西山谷及隴西。

    二月、八月采根,火幹。

    得芍藥、黃芩、牡蛎、細辛、茯苓療驚恚怒,心下悸氣。

    得消石、紫石英、桃人療女子血閉。

    黃芩為之使,無所畏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,雖非河西、隴西,好者猶作紫地錦色,味甚苦澀,色至濃黑。

    西川陰幹者勝。

    北部日幹,亦有火幹者,皮小焦,而耐蛀堪久。

    此藥至勁利,粗者便不中服,最為俗方所重。

    道家時用以去痰疾爾,非養性所須也。

    将軍之号,當取其駿快矣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大毒#21,性濕潤而易壞蛀,火也易#22佳。

    二月、八月日不烈,恐不時燥,即不堪矣。

    葉、子、莖并似羊蹄,但粗長而厚。

    其根細者亦似宿羊蹄,大者乃如碗,長二尺。

    作時燒石使熱,橫寸截,着石上煿之,一日微燥,乃繩穿眼之,至幹為佳。

    幽、并已北漸細,氣力不如蜀中者。

    今出宕州、涼州、羌、蜀地皆有。

    其莖味酸,堪生啖。

    亦以解熱,多食不利人。

    陶稱蜀地者不及隴西,誤矣。

     今按:陳藏器《本草》雲:大黃,用之當分别其力。

    若取和厚深沉,能攻病者,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緊硬者;若取瀉洩駿快,推陳去熱,當取河西錦紋者。

    凡有蒸、有生、有熟,不得一概用之。

     禹錫等按:《蜀本》雲:葉似蓖麻,根如大芋,傍生細根如牛蒡,小者亦似羊蹄。

    又雲:《圖經》雲:高六七尺,莖脆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蜀大黃,使,去寒熱,忌冷水,味苦、甘。

    消食,煉五髒,通女子經候,利水腫,能破痰實,冷熱,結聚宿食,利大小腸,貼熱毒腫,主小兒寒熱時疾,煩熱蝕膿,破留血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宣通一切氣,調血脈,利關節,洩壅滞水氣,四肢冷熱不調,瘟瘴熱疾,利大小便。

    并傅一切瘡疖癰毒。

    廓州馬蹄峽中者次之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大黃,生河西山谷及隴西,今蜀川、河東、陝西州郡皆有之,以蜀川錦文者佳。

    其次秦隴來者,謂之土蕃大黃。

    正月内生青葉,似蓖麻,大者如扇。

    根如芋,大者如碗,長一二尺。

    傍生細根如牛蒡,小者亦如芋。

    四月開黃花,亦有青紅似荞麥花者。

    莖青紫色,形如竹。

    二月、八月采根,去黑皮,火幹。

    江淮出者曰土大黃,一月開黃花,結細實。

    又鼎州出一種羊蹄大黃,療疥瘙又甚效。

    初生苗葉如羊蹄,累年長大,即葉似商陸而狹尖。

    四月内于押條上出穗,五七莖相合,花葉同色。

    結實如荞麥而輕小,五月熟即黃色,亦呼為金荞麥。

    三月采苗,五月收實,并陰幹。

    九月采根,破之亦有錦文,日幹之。

    亦呼為土大黃。

    凡收大黃之法,蘇恭雲:作時燒石使熱,橫寸截,着石上煿之,一日微燥,乃繩穿眼之至幹。

    今土大黃,往往作橫片,曾經火爆。

    蜀大黃乃作緊片如牛舌形,謂之牛舌大黃。

    二者用之皆等。

    《本經》稱大黃推陳緻新,其效最神。

    故古方下積滞多用之。

    張仲景治傷寒,用處尤多。

    又有三物備急圓,司空裴秀為散,用療心腹諸疾,卒暴百病。

    其方用大黃、幹姜、巴豆各一兩,須精好者,搗篩,蜜和,更搗一千杵,圓如小豆,服三圓,老小斟量之。

    為散不及圓也。

    若中惡客忤,心腹脹,卒痛如錐刀刺痛,氣急口噤,停屍卒死者,以暖水若酒服之。

    若不下,捧頭起灌令下喉,須臾差。

    未知,更與三丸,腹當鳴轉,即吐下,便愈。

    若口已噤,亦須拆齒灌之,藥入喉即差。

    崔知悌療小兒無辜閃癖,瘰疬,或頭幹黃聳,或乍痢乍差,諸狀多者,皆大黃煎主之。

    大黃九兩,錦文新實者,若微朽#23即不中用,削去蒼皮乃秤,搗篩為散。

    以上好米醋三升和之,置銅碗中,于大铛中浮湯上,炭火煮之,火不用猛,又以竹木篦攪藥,候任丸乃停,于小瓷器中貯。

    兒年三歲一服七圓,如梧桐子,日再服,常#24以下青赤膿為度。

    若不下膿,或下膿少者,稍加圓。

    下膿若多者圓又須減。

    病重者或至七八劑方盡根本。

    大人、小兒,以意量之。

    此藥惟下膿宿結,不令兒利。

    須禁食毒物,食乳者乳母亦同忌法。

    崔元亮《海上方》治腰腳冷風氣。

    以大黃二大片,切如棋子,和少酥炒令酥,盡入藥中,切不得令黃焦則無力,搗篩為末,每日空腹以水大三合,入生姜兩片如錢,煎十餘沸去姜,取大黃末兩錢,别置碗子中,以姜湯調之,空腹頓服。

    如有餘姜湯,徐徐呷之令盡,當下冷膿及惡物等,病即差止。

    古人用藥毒攻病,必随人之虛實而處置,非一切而用也。

    姚僧垣初仕梁,武帝因發熱欲服大黃。

    僧垣曰:大黃乃是快藥,至尊年高,不可輕用。

    帝勿#25從,幾至委頓。

    元帝常有心腹疾,諸醫鹹謂宜用平藥,可漸宣通。

    僧垣曰:脈洪而實,此有宿妨,非用大黃無差理。

    帝從而遂愈。

    以此言之,今醫用一毒藥而攻衆病,以偶中病,便謂此方之神奇;其差誤,乃不言用藥之失,如此者衆矣,可不戒哉? 《唐本》注雲:葉似蓖麻,根如大芋,傍生細根如牛蒡。

    《圖經》雲:高六七尺,莖脆味酸,醒酒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,細剉,内文如水旋斑緊重,剉蒸,從巳至未,曬幹,又灑臘水蒸,從未至亥。

    如此蒸七度。

    曬幹,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,其大黃擘如烏膏樣。

    于日中曬幹用之為妙。

     《聖惠方》:治時氣發豌豆瘡。

    用川大黃半兩微炒,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,去滓,分為二服。

    又方:熱病狂語及諸黃。

    用川大黃五兩剉炒微赤,搗為散,用臘月雪水五升煎如膏,每服不計時候,冷水調下半匙。

     《外台秘要》:療癖方。

    大黃十兩,杵篩,醋三升,和勻,白蜜兩匙煎,堪丸如梧桐子大。

    一服三十圓,生姜湯吞下,以利為度,小者減之。

     《千金方》:治産後惡血沖心,或胎衣不下,腹中血塊等。

    用錦紋大黃一兩,杵羅為末,用頭醋半升同熬成膏,圓如梧桐子大。

    患者用溫醋七分盞化五圓,服之,良久下。

    亦治馬墜内損。

     《千金翼》:治婦人血癖痛。

    大黃三兩搗篩,以酒二升,煮十沸,頓服。

     《經驗後方》:治風熱疏積熱風壅,消食,化氣導血,大解壅滞。

    大黃四兩,牽牛子四兩,半生半熟,為末,煉蜜圓如梧桐子大,每服茶下一十圓,如要微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