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十六

關燈
用之。

    其炮制之法,經方已着。

     天雄 味辛、甘,溫,大溫,有大毒。

    主大風,寒濕痹,曆節痛,拘攣緩急,破積聚邪氣,金瘡,強筋骨,輕身健行,療頭面風去來疼痛,心腹結積,關節重,不能行步,除骨間痛,長陰氣,強志,令人武勇力作不倦。

    又堕胎。

    一名白幕。

    生少室山谷。

    二月采根,陰幹。

    遠志為之使,惡腐婢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今采用八月中旬。

    天雄似附子,細而長便是。

    長者乃至三四寸許。

    此與烏頭、附子三種,本并出建平,故謂之三建。

    今宜都佷山最好,謂為西建。

    錢塘間者謂為東建,氣力劣弱不相似,故曰西水猶勝東白也。

    其用灰殺之,時有水強巨兩切者,不佳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天雄、附子、烏頭等,并以蜀道綿州、龍州出者佳。

    餘處縱有造得者,力弱,都不相似。

    江南來者,全不堪用。

    陶以三物俱出建平故名之,非。

    按《國語》置堇于肉,注雲:烏頭也。

    《爾雅》雲:芨,堇音靳草。

    郭注雲:烏頭苗也。

    此物本出蜀漢,其本名堇。

    今訛為建,遂以建平釋之。

    又石龍芮葉似堇,故名水堇。

    今複為水莨,亦作建音。

    此豈複生建平耶?檢字書,又無莨字,甄立言《本草音義》亦論之。

    天雄、附子、側子并皆用。

    八月采造,其烏頭四月上旬,今雲二月采,恐非時也。

     禹錫等按:《淮南子》雲:天雄,雄雞志氣益注雲,取天雄三枚,内雄雞腸中,搗生食之,令人勇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天雄,君,忌豉汁,大熱,有大毒。

    幹姜制,用之能治風痰,冷痹,軟腳,毒風,能止氣喘促急,殺禽蟲毒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治一切風,一切氣,助陽道,暖水髒,補腰膝,益精,明目,通九竅,利皮膚,調血脈,四肢不遂,破痃癖症結,排膿止痛,續骨消瘀血,補冷氣虛損,霍亂轉筋,背脊偻伛,消風痰,下胸膈水,發汗,止陰汗,炮含治喉痹。

    凡丸散,炮去皮臍用,飲藥即和皮生使,甚佳。

    可以便驗。

    又雲:天雄,大長少角刺而虛,烏喙似天雄,而附子大短有角,平穩而實,烏頭次于附子,側子小于烏頭,連聚生者,名為虎掌,并是天雄一裔,子母之類,氣力乃有殊等,即宿根與嫩者耳。

    已上并忌豉汁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文具側子條下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天雄,身全短無尖,周匝四面有附子,孕十一個,皮蒼色即是。

    天雄宜炮皴拆後,去皮尖底用之。

    不然,陰制#11用,并得。

     《别說》雲:謹按此數條,說前項備悉。

    但天雄者始種烏頭,而不生附子、側子之類。

    經年獨生長大者是也。

    蜀人種之忌生。

    此以為不利。

    如養蠶而為白僵之類。

     側子 峽州 味辛,大熱,有大毒。

    主癰腫,風痹曆節,腰腳疼冷,寒熱,鼠瘘。

    又堕胎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此即附子邊角之大者脫取之。

    昔時不用,比來醫家以療腳氣多驗。

    凡此三建,俗中乃是同根,而《本經》分生三處,當各有所宜故也。

    方雲:少室天雄,朗陵烏頭,皆稱本土。

    今則無别矣。

    少室山連嵩高,朗陵縣屬豫州汝南郡,今在北國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側子,隻是烏頭下必共附子、天雄同生。

    小者側子,與附子皆非正生,謂從烏頭傍出也。

    以小者為側子,大者為附子。

    今稱附子角為側子,理必不然。

    若當陽已下,江左及山南嵩高、齊、魯間,附子時複有角,如大豆許。

    夔州已上劍南所出者,附子之角,曾微黍粟,持此為用,誠亦難充。

    比來京下,皆用細附子有效,未嘗取角。

    若然,方須八角附子,應言八角側子,言取角用,不近人情也。

     禹錫等按:《蜀本》注雲:昔多不用,今以療腳氣甚效。

    按陶雲側子即附子邊角之大者,削取之。

    蘇雲隻是烏頭下共附子同生。

    小者為側子,大者為附子。

    殊無證據。

    但雲附子角小如黍粟,難充于用,故有此#12說。

    今據附子邊,果有角大如棗核及槟榔已來者,形狀亦自是一顆,仍不小。

    則是烏頭傍出附子,附子傍出側子,理亦明矣。

    陶雲:初生形似烏鳥頭,故謂之烏頭,兩歧者如烏鳥口,故名烏喙,細而長,乃至三四寸者為天雄,根傍如芋散生者名附子,傍連生者名側子,五物同出而異名。

    苗高二尺許,葉似石龍芮及艾,其花紫赤,其實紫黑。

    今以龍州、綿州者為佳。

    作之法:以生熟湯浸半日、勿令滅氣出。

    以白灰裛之,數易使幹。

    又法:以米粥及糟曲等,并不及前法。

     《吳氏》雲:側子,一名莨。

    神農、岐伯:有大毒。

    八月采,陰幹。

    是附子角之大者,畏惡與附子同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側子,使。

    能治冷風濕痹,大風筋骨孿急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烏頭、烏喙,生朗陵山谷,天雄,生少室山谷,附子、側子,生犍為山谷及廣漢,今并出蜀土。

    然四品都是一種所産,其種出于龍州。

    種之法:冬至前,先将肥腴陸田耕五七遍,以豬糞糞之,然後布種,逐月耕籽,至次年八月後方成。

    其苗高三四尺已來,莖作四棱,葉如艾,花紫碧色,作穗,實小紫黑色,如桑椹。

    本隻種附子一物,至成熟後有此四物,收時一處造釀方成。

    釀之法:先于六月内,踏造大、小麥曲,至收采前半月,預先用大麥煮成粥,後将上件曲造醋,候熱淋去糟。

    其醋不用大酸,酸則以水解之。

    便将所收附子等去根須,于新潔甕内淹浸七日,每日攪一遍,日足撈出,以彌疏篩操之,後向慢風日中曬#13之百十日,以透幹為度。

    若猛日曬,則皺而皮不附肉。

    其長三二寸者,為天雄,割削附子傍尖牙角為側子,附子之絕小者亦名為側子。

    元種者,母為烏頭,其餘大、小皆為附子,以八角者為上。

    如方藥要用,須炮令裂,去皮臍使之。

    綿州彰明縣多種之,惟赤水一鄉者最佳。

    然收采時月與《本經》所說不同。

    蓋今時所種如此。

    其内地所出者,與此殊别,今亦稀用。

    謹按《本經》冬采為附子,春采為烏頭。

    而《廣雅》雲:奚毒,附子也。

    一歲為萴與側同子#14,二歲為烏喙,三歲為附子,四歲為烏頭,五歲為天雄。

    今一年種之,便有五物也,豈今人種莳之法,用力倍至,故爾繁盛也。

    雖然藥力當緩,于歲久者耳。

    崔氏治寒疝心腹脅引痛,諸藥不可近者,蜜煎烏頭主之。

    以烏頭五枚大者,去芒角及皮,四破,以白蜜一斤,煎令透潤,取出焙幹,搗篩,又以熟蜜丸如梧桐子大,冷鹽湯吞二十圓,永除。

    又法:用煎烏頭蜜汁,以桂枝湯五合解之。

    飲三合不知,加五合。

    其知者如醉,以為中病。

    《續傳信方》:治陰毒傷寒,煩躁,迷悶不主悟人,急者用大附子一個,可半兩者,立劈作四片,生姜一大塊,立劈作三片,如中指長,糯米一撮,三味以水一升,煎取六合,去滓,如人體溫,頓服,厚衣覆之。

    或汗出,或不出,候心神定,别服水解散,太白通關散之類。

    不得與冷水,如渴,更将滓煎與吃。

    今人多用有效,故詳着之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側子,冷酒調服,治遍身風疹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側子,隻是附子傍有小顆。

    附子,如棗核者是,宜生用。

    治風疹神妙也。

    木鼈子,隻是諸喙附雄烏側中毗槵者,号曰木鼈子,不入藥用。

    若服之,令人喪目。

     半夏 齊州 味辛,平,生微寒、熟溫,有毒。

    主傷寒寒熱,心下堅,下氣,咽喉腫痛,頭眩,胸脹咳逆,腸鳴,止汗,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,咳嗽上氣,心下急痛堅痞,時氣嘔逆,消癰,堕胎,療痿黃,悅澤面目。

    生令人吐,熟令人下。

    用之湯洗令滑盡。

    一名守田,一名地文,一名水玉,一名示姑。

    生槐裡川谷。

    五月、八月采根,暴幹。

    射幹為之使,惡皂莢,畏雄黃、生姜、幹姜、秦皮、龜甲,反烏頭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槐裡屬扶風,今第一出青州,吳中亦有。

    以肉白者為佳,不厭陳久,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,令滑盡,不爾,戟人咽喉。

    方中有半夏,必須生姜者,亦以制其毒故也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半夏,所在皆有,生平澤中者,名羊眼半夏,圓白為勝,然江南者大,乃徑寸,南人特重之,頃來互用,功狀殊異。

    問南人,說苗乃是由跋,陶注雲:虎掌極似半夏,注:由跋乃說鸢尾,于此注中似說由跋,二事混淆,陶終不識。

     禹錫等按:《蜀本》雲:熟可以下痰。

    又《圖經》雲:苗一莖,莖端三葉,有二根相重,上小下大,五月采則虛小,八月采則實大。

    采得當以灰裛二日,湯洗暴幹之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半夏,使,忌羊血、海藻、饴糖,柴胡為之使,有大毒。

    湯淋十遍去涎方盡,其毒以生姜等分制而用之。

    能消痰涎,開胃健脾,止嘔吐,去胸中痰滿,下肺#15氣,主咳結。

    新生,磨塗癰腫不消,能除瘤瘿氣。

    虛如有痰氣,加而用之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味?、辛。

    治吐食反胃,霍亂轉筋,腸腹冷,痰瘧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半夏,生槐裡川谷,今在處有之,以齊州者為佳。

    二月生苗一莖,莖端出三葉,淺綠色,頗似竹葉而光,江南者葉似芍藥葉。

    根下相重生,上大下小,皮黃肉白。

    五月、八月内采根,以灰裛二日,湯洗暴幹。

    一雲五月采者虛小,八月采者實大。

    然以圓白,陳久者為佳。

    其平澤生者甚小,名羊眼半夏。

    又由跋絕類半夏,而苗高近一二尺許,根如雞卵大,多生林下,或雲即虎掌之小者,足以相亂。

    半夏主胃冷嘔哕,方藥之最要。

    張仲景治反胃嘔吐,大半夏湯:半夏三升,人參三兩,白蜜一升,以水一鬥二升和,揚之二百四十遍,煮取三升半,溫服一升,日再。

    亦治膈間支飲。

    又主嘔吐,谷不得下,眩悸。

    半夏加茯苓湯:半夏一升,生姜半斤,茯苓三兩,切,以水七升,煎取一升,溫服之。

    又主心下悸。

    半夏麻黃圓:二物等分,末,蜜丸,大如小豆。

    每服三丸,日三服。

    其餘主寒厥赤丸,四逆嘔吐。

    附子梗米湯及傷寒方:用半夏一升,洗去滑,焙幹,搗末,小麥面一升,合和,以水溲令熟,和如彈丸,以水煮令面熟則藥成。

    初吞四五枚,日二,稍稍增至十五枚,旋煮旋服,覺疾減,欲更重合亦佳。

    禁食饧與羊肉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,勿誤用傍?子,真似半夏,隻是咬着微酸,不入藥用。

    若修事,半夏四兩,白芥子末二兩,頭醋六兩,二味攪令濁,将半夏投于中,洗三遍用之。

    半夏上有隙涎,若洗不争,令人氣逆,肝氣怒滿。

     《聖惠方》:治時氣,嘔逆不下食。

    用半夏半兩,浸洗七遍去滑,生姜一兩同剉碎,以水一大盞,煎至六分去滓,分二服,不計時候溫服。

    又方:治蠍瘘五孔皆通。

    半夏一分為末,以水調傅之。

     《經驗後方》:正胃。

    半夏二兩,天南星二兩,右以為末,用水五升,入壇子内,與藥攪勻,浸一宿,去清水,焙幹,重研令細。

    每服水二盞,藥末二錢,姜三片,同煎至六分,溫服,至五服效。

     《鬥門方》:治胸膈壅滞,去痰開胃。

    用半夏淨洗焙幹,搗羅為末,以生姜自然汁和為餅子,用濕紙裹,于慢火煨令香熟。

    水兩盞,用餅子一塊如彈丸大,入鹽半錢,煎取一盞,溫服。

    能去胸膈壅逆,大壓痰毒及治酒食所傷,其功極驗。

     《簡要濟衆》:治久積冷,不下食,嘔吐不止,冷在胃中。

    半夏五兩,洗過為末,每服三錢,白面一兩,以水和搜,切作棋子,水煮面熟為度。

    用生姜、醋和調服之。

     《古今錄驗》:治喉痹。

    半夏末方寸匕,雞子一枚頭開竅子,去内黃白,盛淳苦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