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十七

關燈
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材許洪校正 草部下品之上#1 藜蘆 解州解州 味辛、苦,寒、微寒,有毒。

    主蠱毒,咳逆,洩痢腸澼,頭瘍疥瘙惡瘡,殺諸蠱毒,去死肌,療哕逆,喉痹不通,鼻中息肉,馬刀爛瘡。

    不入湯。

    一名蔥苒,一名蔥菼音毯,一名山蔥。

    生太山山谷。

    三月采根,陰幹。

    黃連為之使,反細辛、芍藥、五參,惡大黃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近道處處有,根下極似蔥而多毛。

    用之止剔取根,微炙之。

     禹錫等按:《蜀本圖經》雲:葉似郁金、秦膠、蘘荷等,根若龍膽,莖下多毛。

    夏生冬凋枯。

    今所在山谷皆有。

    八月采根,陰幹。

     《吳氏》雲:藜蘆,一名蔥葵,一名豊蘆,一名蕙葵。

    神農、雷公:辛,有毒。

    岐伯:鹹,有毒。

    季氏:大毒,大寒。

    扁鵲:苦,有毒。

    大葉,根小相連。

     《範子》曰:藜蘆出河東,黃白者善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藜蘆,使,有大毒。

    能主上氣,去積年膿血,洩瀉,惡風瘡疥癬頭秃,殺蟲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藜蘆,生太山山谷,今陝西、山南東西州郡皆有之。

    三月采苗。

    葉青,似初出棕心,又似車前。

    莖似蔥白,青紫色,高五六寸,有黑皮裹莖,似棕皮。

    其花肉紅色。

    根似馬腸根,長四五寸許,黃白色。

    二月、三月采根,陰幹。

    有此二種:一種水藜蘆,莖葉大同,是生在近水溪澗石上,根須百餘莖,不中入藥用;今用者名蔥白藜蘆,根須甚少,隻是三#2二十莖,生高山者為佳。

    均州土俗亦呼為鹿蔥。

    此藥大吐上膈風痰,暗風痫病,小兒?齁,用錢匕一字,則惡吐人。

    又用通頂令人嚏,而古今本草雲療嘔逆,其效未詳。

    今萱草亦謂之鹿蔥,其類全别。

    主療亦不同爾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采去頭,用糯米泔汁煮,從巳至未,出,曬幹用。

     《聖惠方》:治黑痣生于身面上。

    用藜蘆灰五兩,水一大碗,淋灰汁于銅器中盛,以重湯煮令如黑膏,以針微撥破痣處點之,不過三遍,神驗。

     《千金翼》:治牙痛。

    内藜蘆末于牙孔中,勿咽汁,神驗。

     《經驗後方》:治中風不語,喉中如拽鋸聲,口中涎沫。

    取藜蘆一分,天南星一個,去浮皮,卻#3臍子上陷一個坑子,内入陳醋二橡鬥子,四面用火逼令黃色,同一處搗,再研極細,用生面為圓如赤豆大。

    每服三圓,溫酒下。

     《百一方》:治黃疸。

    取藜蘆着灰中炮之,小變色搗為末。

    水服半錢匕,小吐,不過數服。

     《鬥門方》:治疥癬。

    用藜蘆細搗為末,以生油和傅之。

     《簡要濟衆》:治中風不省人事,牙關緊急者。

    藜蘆一兩去蘆頭,濃煎防風湯浴過,焙幹碎切,炒微褐色,搗為末。

    每服半錢,溫水調下,以吐風涎為效。

    如人行三裡未吐,再服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藜蘆,為末,油#4調,治馬疥癢。

     鈎吻 味辛,溫,有大毒。

    主金瘡,乳痓,中惡風,咳逆上氣,水腫,殺鬼疰蠱毒,破症積,除腳膝痹痛,四肢拘孿,惡瘡疥蟲,殺鳥獸。

    一名野葛。

    折之青煙出者名固活。

    甚熱,不入湯。

    生傅音附高山谷及會稽東野。

    半夏為之使,惡黃芩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五符中亦雲鈎吻是野葛。

    言其入口則鈎人喉吻。

    或言:吻作挽字,牽挽人腸而絕之。

    核胡革切事而言,乃是兩物。

    野葛是根,狀如牡丹,所生處亦有毒,飛鳥不得集之,今人用含膏服之無嫌。

    鈎吻别是一草,葉似黃精而莖紫,當心抽花,黃色,初生既極類黃精,故以為殺生之對也。

    或雲鈎吻是毛莨,此本及後說參錯不同,未詳雲何?又有一物名陰命,赤色,着木懸其子,生山海中,最有大毒,入口能立殺人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野葛生桂州以南,村墟間巷間皆有。

    彼人通名鈎吻,亦謂苗名鈎吻,根名野葛,蔓生。

    人或誤食其葉者皆緻死,而羊食其葉大肥,物有相伏如此。

    若巴豆,鼠食則肥也。

    陶雲:飛鳥不得集之,妄矣。

    其野葛,以時新采者,皮白骨黃。

    宿根似地骨,嫩根如漢防己,皮節斷者良。

    正與白花藤根相類,不深别者,頗亦惑之。

    其新取者,折之無塵氣。

    經年已後則有塵起,根骨似枸杞,有細孔者。

    人折之則塵氣從孔中出,今折枸杞根亦然。

    經言折之青煙起者名固活為良,此亦不達之言也。

    且黃精真如生龍膽,澤漆兩葉或四五葉相對,鈎吻蔓生,葉如柿葉。

    《博物志》雲:鈎吻葉似凫葵,并非黃精之類。

    毛莨是有毛,石龍芮何幹#5鈎吻? 禹錫等按:《蜀本》秦鈎吻,主喉痹,咽中塞,身#6變,咳逆,葉#7溫中。

    一名除辛。

    生寒石山。

    二月、八月采。

    謹按:鈎吻,一名野葛者,亦如徐長卿、赤箭、鬼箭等,并一名鬼督郵。

    自是一物。

    今鈎吻一名野葛,則野葛自有一種,明矣。

    且藥有名同而體異者極多,非獨此也。

    據陶注雲:鈎吻葉似黃精而莖紫,當心抽花,黃色者是。

    蘇雲:野葛出桂州,葉似柿葉,人食即死者。

    當别是一物爾。

    又雲:苗名鈎吻,根名野葛,亦非通論。

    按今市人皆以葉似黃精為鈎吻。

    按《雷公炮炙方》黃精勿令誤用鈎吻,鈎吻葉似黃精,而頭尖處有兩毛若鈎是也。

     吳氏雲:秦鈎吻,一名毒根。

    神農:辛。

    雷公:有毒,殺人。

    生南越山或益州。

    葉如葛,赤莖,大如箭,根黃,正月采。

     《葛洪方》雲:鈎吻與食芹相似,而生處無他草。

    其莖有毛,誤食之殺人。

     《嶺表錄異》雲:野葛,毒草也。

    俗呼為胡蔓草,誤食之,則用羊血解之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人食其葉,飲冷水即死。

    冷水發其毒也。

    彼人以野葛飼人,勿與冷水。

    至肥大,以冷水飲之,至死懸屍于樹,汁滴地生菌子,收之名菌藥,烈于野葛。

    胡蔓葉細長光潤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,勿用地精,苗莖與鈎吻同。

    其鈎吻治人身上惡瘡毒,效。

    其地精煞人,采得後,細剉搗了,研絞取自然汁入膏中,勿誤餌之。

     《黃帝問天老》曰:天地所生,豈有食之死者乎?天老曰:太陰之精,名曰鈎吻,不可食之,入口即死。

     《博物志》雲:鈎吻,毒。

    桂心、蔥葉涕解之。

     射音夜幹 味苦,平、微溫,有毒。

    主咳逆上氣,喉痹咽痛,不得消息,散結氣,腹中邪逆,食飲大熱,療老血在心脾間,咳唾,言語氣臭,散胸中熱氣。

    久服令人虛。

    一名烏扇,一名烏蒲,一名烏翣,一名烏?,一名草姜。

    生南陽川谷田野。

    三月三日采根,陰幹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射幹,此說者,是其鸢尾葉都似射幹,而花紫碧色,不抽高莖,根似高良姜而肉白,根即鸢頭。

    陶說由跋都論此爾。

     禹錫等按:《蜀本》雲:射幹,微寒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雲:高二三尺。

    花黃實黑,根多須,皮黃黑,肉黃赤。

    今所在皆有。

    二月、八月采根,去皮,日幹用之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射幹、鸢尾,按此二物相似,人多不分。

    射幹,總有三物。

    佛經雲:夜幹貂僦,此是惡獸,似青黃狗,食人。

    郭雲能緣木。

    又阮公詩雲:夜幹臨層城。

    此即是樹。

    今之射幹殊高大者,本草射幹,即人間所種為花卉,亦名鳳翼,葉如鳥翅,秋生紅花,赤點。

    鸢尾亦人間多種,苗低下于射幹,如鸢尾,春夏生紫碧花者是也。

    又注雲:據此猶錯,夜幹花黃,根亦黃色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射幹,使,有小毒。

    能治喉閉,水漿不入,能通女人月閉,治疰氣,消瘀血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消痰,破症結,胸膈滿,腹脹,氣喘,痃癖,開胃下食,消腫毒,鎮肝明目。

    根#8亦有形似高良姜大小,赤黃色淡硬,五六七八月采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射幹,生南陽山谷田野,今在處有之,人家庭砌間亦多種植。

    春生苗,高二三尺。

    葉似蠻姜,而狹長橫張,如翅羽狀,故一名烏翣,謂其葉耳。

    葉中抽莖,似萱草而強硬。

    六月開花,黃紅色,瓣上有細文。

    秋結實作房,中子黑色。

    根多須,皮黃黑,肉黃赤。

    三月三日采根,陰幹。

    陶隐居雲:療毒腫方多作夜幹。

    今射幹#9作夜音。

    又雲:别有射幹,相似而花白莖長,似射人之執竿者。

    故阮公詩雲:射幹臨層城是也。

    此不入藥用。

    蘇恭:射幹,此說是鸢尾,葉都似射幹,而花紫碧色,不抽高莖,根似高良姜而肉白,根即鸢頭也。

    又按《荀子》雲:西方有木焉,名曰射幹。

    莖長四寸,生于高山之上,而臨百仞之淵,其莖非能長也,所立者然。

    楊葆注雲:當是草,而雲木,誤也。

    今觀射幹之形,其莖梗疏長,正似長竿狀,得名由此耳。

    而陶以夜音為疑,且古字音呼固多相通,若漢官仆射主,射而亦音夜,非有别義也。

    又射幹多生山崖之間,其莖雖細小,亦類木梗。

    故《荀子》名木,而蘇謂陶說為鸢尾。

    鸢尾花亦不白,其白者自是射幹之一類,非鸢尾也。

    鸢尾布地而生,葉扁闊于射幹。

    蘇雲:花紫碧色,根如高良姜者是也。

    《本經》雲:生九嶷#10山谷,今在處有,大類蠻姜也。

    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