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十三
關燈
小
中
大
,産後疾痛。
一名鹿腸,一名鹿首,一名馬草,一名澤敗。
生江夏川谷。
八月采根,曝幹。
《圖經》曰:敗醬,生江夏川谷,今江東亦有之,多生崗嶺間。
葉似水莨及薇銜,叢生,花黃根紫色,似柴胡,作陳敗醬氣,故以為名。
八月采根,暴幹用。
陶隐居雲:出近道,葉似狶莶,根形似此胡,氣如敗豆醬,故以為名。
《唐本》注雲:不出近道,多生崗嶺間。
葉似水莨及薇銜,叢生,花黃根紫,作陳醬色,葉殊不似狶莶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鹿醬,臣,敗醬是也。
味辛、苦,微寒。
治毒風?痹,主破多年凝血,能化膿為水及産後諸病,及#42腹痛餘疹,煩渴。
《日華子》雲:味酸。
治赤眼障膜,弩肉,聤耳,血氣心腹痛,破症結,産前#43諸疾,催生落胞,血運,排膿,補瘘,鼻洪,吐血,赤白帶下,瘡痍疥癬,丹毒。
又名酸益。
七八十月采。
雷公雲:凡使,收得後便粗杵,入甘草葉相拌對蒸,從巳至未,出,焙幹,去甘草葉,取用。
《楊氏産乳》治蠼螋溺繞腰者。
煎敗醬汁塗之,差。
白鮮 滁州江甯府 味苦、鹹,寒,無毒。
主頭風,黃疸,咳逆,淋瀝,女子陰中腫痛,濕痹死肌,不可屈伸,起止行步,療四肢不安,時行腹中大熱飲水,欲走大呼,小兒驚痫,婦人産後餘痛。
生上谷川谷及冤句。
四月、五月采根,陰幹。
惡蛸螵、桔梗、茯苓、萆薢。
《圖經》曰:白鮮,生上谷川谷及冤句,今河中、江甯府、淪州、潤州亦有之。
苗高尺餘,莖青,葉稍白如槐,亦似茱萸。
四月開花淡紫色,似小蜀葵。
根似蔓菁,皮黃白而心實。
四月、八#44月采根,陰幹用。
葛洪治鼠瘘已有口,膿血出者,白鮮皮煮汁服一升,當吐鼠子乃愈。
陶隐居雲:近道處處有,以蜀中者為良。
俗呼為白羊鮮,氣息正似羊膻,或名白膻。
《唐本》注雲:葉似茱萸,苗高尺餘,根白心實,花紫白色。
根宜二月采。
若四五月采,便虛惡也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白鮮皮,臣。
治一切熱毒風,惡風,風瘡疥癬赤爛,眉發脫脆,皮肌急,壯熱惡寒,主解熱黃、酒黃、急黃、谷黃、勞黃等良。
《日華子》雲:通關節#45,利九竅及血脈,并一切風痹,筋骨弱乏,通小腸水氣,天行時疾,頭痛眼疼。
根皮良。
花功用同上,以#46可作菜食。
又名金雀兒椒。
酸漿 味酸,平、寒,無毒。
主熱煩滿,定志益氣,利水道,産難吞其實立産。
一名醋漿。
生刻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。
五月采,陰幹。
《圖經》曰:酸漿,生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,今處處有之。
苗似水茹#47而小,葉亦可食。
實作房如囊,囊中有子,如梅李大,皆赤黃色。
小兒食之尤有益。
可除熱。
陶隐居雲:處處人家多有。
葉亦可食,子作房,房中有子,如梅李大,皆黃赤色。
小兒食之能除熱,亦主黃病,多效。
禹錫雲:按《蜀本》注雲:根如菹芹,白色,絕苦,搗其汁治黃病,多效。
《爾雅》雲:箴,寒漿。
注:今酸漿草,江東人呼日苦箴。
《千金方》:治婦人赤白帶下。
三葉酸漿草陰幹為末,空心溫酒下三錢匕。
《靈菀方》:治卒患諸淋,遺澀#48不止,小便赤澀疼痛。
三葉酸漿草,人家園林亭檻中,着地開黃花,味酸者是。
取嫩者淨洗,研絞自然汁一合,酒一合,攪湯暖,令空心服之,立通。
《衍義》曰:酸漿,今天下皆有之。
苗如天茄子,開小白花,結青。
熟則深#49,般中子大如櫻,亦紅色。
櫻中複有細子,如落蘇子,食之有青草氣。
即苦耽也。
今《圖經》又立苦耽條,顯然重複,《本經》無苦耽。
紫參 晉江眉州濠州滁州 味苦、辛,寒、微寒,無毒。
主心腹積聚,寒熱邪氣,通九竅,利大小便,療腸胃大熱,唾血,衄血,腸中聚血,癰腫,諸瘡,止渴,益精。
一名牡蒙,一名衆戎,一名童腸,一名馬行。
生河西及冤句山谷。
三月采根,火炙使紫色。
畏辛夷。
《圖經》曰:紫參,生河西及冤句山谷,今河中解、晉、齊及淮、蜀州郡皆有之。
苗長一二尺,根淡紫色如地黃狀,莖青而細,葉亦青似槐葉,亦有似羊蹄者。
五月開花,白色似蔥花。
張仲景治痢,紫參湯主之。
紫參半斤,甘草二兩,以水五升煎紫參,取二升,内甘草煎取半升,分溫二#50服。
《藥性論》雲:紫參,使,味苦。
能散瘀血,主心腹堅脹,治婦人血閉不通。
陶隐居雲:今方家皆呼為牡蒙,用之亦少。
《唐本》注雲:紫參,葉似羊蹄,紫花青穗,皮紫黑,肉紅白,肉淺皮深,所在有之。
藁本 甯化軍并州威勝軍 味辛、苦,溫、微溫、微寒,無毒。
主婦人疝瘕,陰中寒腫痛,腹中急,除風頭痛,長肌膚,悅顔色,辟霧露潤澤,療風邪亸曳,金瘡,可作沐藥面脂。
實:主風流四肢。
一名鬼卿,一名地新,一名微莖。
生崇山山谷。
正月、二月采根,曝幹,三十日成。
惡茹。
《圖經》曰:藁本,生崇山山谷,今西川、河東州郡及兖州、杭州有之。
葉似白芷香,又似芎藭,但芎藭似水芹而大,藁本葉細耳。
根上苗下似禾藁,故以名之。
陶隐居雲:俗中皆用芎藭根須,其形氣乃相類。
而《桐君藥錄》說芎藭苗似藁本,論說花實皆不同,所生處又異。
今東山别有藁本,形氣甚相似,惟長大爾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藁本,臣,微溫。
畏青葙子。
能治百六十種惡風,鬼疰#51,流入腰痛冷#52,能化小便,通血,去頭風,#53疱。
《日華子》雲:治痫疾并皮膚疵皯,酒齄#54,粉刺。
石韋 味苦、甘,平,無毒。
主勞熱邪氣,五癃閉不通,利小便水道,止煩下氣,通膀胱滿,補五勞,安五髒,去惡風,益精氣。
一名石?之夜切,一名石皮。
用之去黃毛,毛射人肺,令人咳不可療。
生華陰山谷石上,不聞水及人聲者良。
二月采葉,陰幹。
滑石、杏仁為之使,禹錫等按《蜀本》作絡石。
得菖蒲良。
《圖經》曰:石韋,生華陰山谷石上,今晉、绛、滁、海、福州,江甯府皆有之。
叢生石上,葉如柳,背有毛而斑點如皮,故以名之。
以不聞水聲者良。
二月、七月采葉,陰幹用。
南中醫人炒末,冷酒調服,療發背甚效。
一名石皮,福州自有一種石皮,三月有花,其月采葉煎浴湯,主風。
又有生古瓦上,名瓦韋,治淋。
陶隐居雲:蔓延石上,生葉如皮,故名石韋。
今處處有。
以不聞水聲、人聲為佳。
出建平者,葉長大而厚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石韋,使,微寒。
治勞及五淋,胞囊結熱不通,去膀胱熱滿。
萆薢 成德軍荊門軍邛州興元府 味苦、甘,平,無毒。
主
一名鹿腸,一名鹿首,一名馬草,一名澤敗。
生江夏川谷。
八月采根,曝幹。
《圖經》曰:敗醬,生江夏川谷,今江東亦有之,多生崗嶺間。
葉似水莨及薇銜,叢生,花黃根紫色,似柴胡,作陳敗醬氣,故以為名。
八月采根,暴幹用。
陶隐居雲:出近道,葉似狶莶,根形似此胡,氣如敗豆醬,故以為名。
《唐本》注雲:不出近道,多生崗嶺間。
葉似水莨及薇銜,叢生,花黃根紫,作陳醬色,葉殊不似狶莶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鹿醬,臣,敗醬是也。
味辛、苦,微寒。
治毒風?痹,主破多年凝血,能化膿為水及産後諸病,及#42腹痛餘疹,煩渴。
《日華子》雲:味酸。
治赤眼障膜,弩肉,聤耳,血氣心腹痛,破症結,産前#43諸疾,催生落胞,血運,排膿,補瘘,鼻洪,吐血,赤白帶下,瘡痍疥癬,丹毒。
又名酸益。
七八十月采。
雷公雲:凡使,收得後便粗杵,入甘草葉相拌對蒸,從巳至未,出,焙幹,去甘草葉,取用。
《楊氏産乳》治蠼螋溺繞腰者。
煎敗醬汁塗之,差。
白鮮 滁州江甯府 味苦、鹹,寒,無毒。
主頭風,黃疸,咳逆,淋瀝,女子陰中腫痛,濕痹死肌,不可屈伸,起止行步,療四肢不安,時行腹中大熱飲水,欲走大呼,小兒驚痫,婦人産後餘痛。
生上谷川谷及冤句。
四月、五月采根,陰幹。
惡蛸螵、桔梗、茯苓、萆薢。
《圖經》曰:白鮮,生上谷川谷及冤句,今河中、江甯府、淪州、潤州亦有之。
苗高尺餘,莖青,葉稍白如槐,亦似茱萸。
四月開花淡紫色,似小蜀葵。
根似蔓菁,皮黃白而心實。
四月、八#44月采根,陰幹用。
葛洪治鼠瘘已有口,膿血出者,白鮮皮煮汁服一升,當吐鼠子乃愈。
陶隐居雲:近道處處有,以蜀中者為良。
俗呼為白羊鮮,氣息正似羊膻,或名白膻。
《唐本》注雲:葉似茱萸,苗高尺餘,根白心實,花紫白色。
根宜二月采。
若四五月采,便虛惡也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白鮮皮,臣。
治一切熱毒風,惡風,風瘡疥癬赤爛,眉發脫脆,皮肌急,壯熱惡寒,主解熱黃、酒黃、急黃、谷黃、勞黃等良。
《日華子》雲:通關節#45,利九竅及血脈,并一切風痹,筋骨弱乏,通小腸水氣,天行時疾,頭痛眼疼。
根皮良。
花功用同上,以#46可作菜食。
又名金雀兒椒。
酸漿 味酸,平、寒,無毒。
主熱煩滿,定志益氣,利水道,産難吞其實立産。
一名醋漿。
生刻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。
五月采,陰幹。
《圖經》曰:酸漿,生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,今處處有之。
苗似水茹#47而小,葉亦可食。
實作房如囊,囊中有子,如梅李大,皆赤黃色。
小兒食之尤有益。
可除熱。
陶隐居雲:處處人家多有。
葉亦可食,子作房,房中有子,如梅李大,皆黃赤色。
小兒食之能除熱,亦主黃病,多效。
禹錫雲:按《蜀本》注雲:根如菹芹,白色,絕苦,搗其汁治黃病,多效。
《爾雅》雲:箴,寒漿。
注:今酸漿草,江東人呼日苦箴。
《千金方》:治婦人赤白帶下。
三葉酸漿草陰幹為末,空心溫酒下三錢匕。
《靈菀方》:治卒患諸淋,遺澀#48不止,小便赤澀疼痛。
三葉酸漿草,人家園林亭檻中,着地開黃花,味酸者是。
取嫩者淨洗,研絞自然汁一合,酒一合,攪湯暖,令空心服之,立通。
《衍義》曰:酸漿,今天下皆有之。
苗如天茄子,開小白花,結青。
熟則深#49,般中子大如櫻,亦紅色。
櫻中複有細子,如落蘇子,食之有青草氣。
即苦耽也。
今《圖經》又立苦耽條,顯然重複,《本經》無苦耽。
紫參 晉江眉州濠州滁州 味苦、辛,寒、微寒,無毒。
主心腹積聚,寒熱邪氣,通九竅,利大小便,療腸胃大熱,唾血,衄血,腸中聚血,癰腫,諸瘡,止渴,益精。
一名牡蒙,一名衆戎,一名童腸,一名馬行。
生河西及冤句山谷。
三月采根,火炙使紫色。
畏辛夷。
《圖經》曰:紫參,生河西及冤句山谷,今河中解、晉、齊及淮、蜀州郡皆有之。
苗長一二尺,根淡紫色如地黃狀,莖青而細,葉亦青似槐葉,亦有似羊蹄者。
五月開花,白色似蔥花。
張仲景治痢,紫參湯主之。
紫參半斤,甘草二兩,以水五升煎紫參,取二升,内甘草煎取半升,分溫二#50服。
《藥性論》雲:紫參,使,味苦。
能散瘀血,主心腹堅脹,治婦人血閉不通。
陶隐居雲:今方家皆呼為牡蒙,用之亦少。
《唐本》注雲:紫參,葉似羊蹄,紫花青穗,皮紫黑,肉紅白,肉淺皮深,所在有之。
藁本 甯化軍并州威勝軍 味辛、苦,溫、微溫、微寒,無毒。
主婦人疝瘕,陰中寒腫痛,腹中急,除風頭痛,長肌膚,悅顔色,辟霧露潤澤,療風邪亸曳,金瘡,可作沐藥面脂。
實:主風流四肢。
一名鬼卿,一名地新,一名微莖。
生崇山山谷。
正月、二月采根,曝幹,三十日成。
惡茹。
《圖經》曰:藁本,生崇山山谷,今西川、河東州郡及兖州、杭州有之。
葉似白芷香,又似芎藭,但芎藭似水芹而大,藁本葉細耳。
根上苗下似禾藁,故以名之。
陶隐居雲:俗中皆用芎藭根須,其形氣乃相類。
而《桐君藥錄》說芎藭苗似藁本,論說花實皆不同,所生處又異。
今東山别有藁本,形氣甚相似,惟長大爾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藁本,臣,微溫。
畏青葙子。
能治百六十種惡風,鬼疰#51,流入腰痛冷#52,能化小便,通血,去頭風,#53疱。
《日華子》雲:治痫疾并皮膚疵皯,酒齄#54,粉刺。
石韋 味苦、甘,平,無毒。
主勞熱邪氣,五癃閉不通,利小便水道,止煩下氣,通膀胱滿,補五勞,安五髒,去惡風,益精氣。
一名石?之夜切,一名石皮。
用之去黃毛,毛射人肺,令人咳不可療。
生華陰山谷石上,不聞水及人聲者良。
二月采葉,陰幹。
滑石、杏仁為之使,禹錫等按《蜀本》作絡石。
得菖蒲良。
《圖經》曰:石韋,生華陰山谷石上,今晉、绛、滁、海、福州,江甯府皆有之。
叢生石上,葉如柳,背有毛而斑點如皮,故以名之。
以不聞水聲者良。
二月、七月采葉,陰幹用。
南中醫人炒末,冷酒調服,療發背甚效。
一名石皮,福州自有一種石皮,三月有花,其月采葉煎浴湯,主風。
又有生古瓦上,名瓦韋,治淋。
陶隐居雲:蔓延石上,生葉如皮,故名石韋。
今處處有。
以不聞水聲、人聲為佳。
出建平者,葉長大而厚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石韋,使,微寒。
治勞及五淋,胞囊結熱不通,去膀胱熱滿。
萆薢 成德軍荊門軍邛州興元府 味苦、甘,平,無毒。
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