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十三

關燈
腰背痛強,骨節風寒濕周痹,惡瘡不瘳,熱氣,傷中,恚怒,陰痿失溺,關節老血,老人五緩。

    一名赤節。

    生真定山谷。

    二月、八月采根,曝幹。

    薏苡為之使,畏葵根、大黃、茈胡、牡蛎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萆薢,生真定山谷,今河、陝、京東、刻、蜀諸郡有之。

    根黃白色,多節,三指許大。

    苗葉俱青,作蔓生,葉作三叉似山芋,又似綠豆葉。

    花有黃、紅、白數種,亦有無花結白子者。

    春、秋采根,暴幹。

    舊說此藥有二種:莖有刺者,根白實;無刺者,根虛軟,以軟者為勝。

     《正元廣利方》療丈夫腰腳痹緩急,行履不穩者。

    以萆薢二十四分,合杜仲八分,搗篩。

    每日#55溫酒和服三錢匕,增至五匕。

    禁食牛肉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今處處有,亦似菝葜而小異,根大,不甚有角節,色小淺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此藥有二種:莖有刺者,根白實;無刺者,根虛軟。

    内軟者為勝,葉似署預,蔓生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萆薢,能治冷風療痹,腰腳不遂,手足驚掣,主男子腎腰痛。

    久冷,是腎間有膀胱宿水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治癰緩軟,風頭旋,痫疾,補水髒,堅筋骨,益精,明目,中風失音。

    時人呼為白菝葜。

     孫尚藥:治腸痔漏如聖散:萆薢細剉,貫衆逐葉擘下了,去土,等分搗羅,末。

    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,空心食前服。

     杜蘅 味辛,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風寒咳逆。

    香人衣體。

    生山谷。

    三月三日采根,熟洗,曝幹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杜蘅,舊不着所出州土,今江淮間皆有之。

    謹按《山海經》雲:天帝之山有草,狀如葵,其臭如蘼蕪,名曰杜蘅,可以走馬,食之已瘿。

    郭璞注雲:帶之可以走馬,或曰:馬得之則健走。

    《爾雅》謂之杜,又名土鹵。

    然杜若亦名杜蘅,或疑是杜若。

    據郭璞注雲:似葵而香,故知是此杜蘅也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杜蘅,使。

    能止氣奔喘促,消痰飲,破留血,主項間瘤瘿之疾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根、葉都似細辛,惟香#56小異爾。

    處處有之。

    方藥少用,惟道家服之。

    令人身衣香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杜蘅葉似葵,形如馬蹄,故俗雲馬蹄香。

    生必#57之陰,水澤下濕地。

    根似細辛、白前等。

    今俗以及己代之,謬矣。

    及己獨莖,莖端四葉,葉間白花,殊無芳氣。

    有獨#58,服之令人吐,惟療瘡疥,不可亂杜蘅也。

     白薇 滁州 味苦、鹹,平、大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暴中風,身熱肢滿,忽忽不知人,狂惑邪氣,寒熱酸疼,溫瘧洗洗,發作有時,療傷中淋露,下水氣,利陰氣益精。

    一名白幕,一名薇草,一名春草,一名骨美。

    久服利人。

    生平原川谷。

    三月三日采根,陰幹。

    惡黃耆、大黃、大戟、幹姜、幹漆、山茱萸、大棗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今陝西諸郡亦有之。

    莖、葉俱青,頗類柳葉。

    六七月開紅花,結實。

    根黃白色,今雲八月采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近道處處有。

    根狀如牛膝而短小。

    方家多用,療驚邪,風狂,疰病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白薇,臣。

    能治忽忽睡不知人,百邪鬼魅#59。

     金钗股 味甘#60,平,小毒。

    解諸藥毒,人中毒者,煮汁服之。

    亦生研更烈,必大吐下,如無毒,亦吐,去熱痰瘧瘴,天行蠱毒,喉閉。

    生嶺南山谷。

    根如細辛,三四十莖,一名三十根钗子股,嶺南人用之。

     離鬲草 味辛,寒,有小毒。

    主瘰疬丹毒,小兒無辜寒熱,大腹痞滿,痰飲膈上熱。

    生研絞汁服一合,當吐出胸膈間宿物。

    生人家階庭濕處,高三二寸,苗葉似羃?,去瘧為上,江東有之,北土無。

    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十三竟 #1藥:晦明軒本作『葉』。

     #2暴:原作『異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乏:原作『之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4勒:晦明軒本作『勤』。

     #5辨:晦明軒本作『瓣』。

     #6彭:晦明軒本作『鼓』。

     #7油:晦明軒本『油』下有『調』字。

     #8若誤:原作『水設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9亦:晦明軒本作『尤』。

     #10三:原作『生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11增:原作『曾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12健:晦明軒本『健』上有『中年』二字。

     #13器:原作『氣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14一:晦明軒本作『二』。

     #15二:晦明軒本作『三』。

     #16一:晦明軒本作『二』。

     #17脾:晦明軒本作『腳』。

     #18二:晦明軒本作『三』。

     #19疾:晦明軒本作『熱』。

     #20月:晦明軒本作『逐』。

     #21小便澀痛:晦明軒本作『小腹絞痛』。

     #22山:晦明軒本作『川』。

     #23采:原作『探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24葛:原作『下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25湯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
     #26及:原作『亦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27散:原作『故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28者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
     #29沂:晦明軒本作『宜』。

     #30又:晦明軒本作『故』。

     #31堇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
     #32飲:晦明軒本作『咳』。

     #33勞傷:晦明軒本作『蠱毒』。

     #34咳:原作『飲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5茵:晦明軒本『茵』上有『畏』字。

     #36城:晦明軒本作『成』。

     #37擳:晦明軒本作『搗』。

     #38白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
     #39此:晦明軒本作『北』。

     #40産:晦明軒本作『好』。

     #41咀咀:晦明軒本作『粗』。

     #42及:晦明軒本作『止』。

     #43前:晦明軒本『前』下有『後』字。

     #44八:晦明軒本作『五』。

     #45節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
     #46以:晦明軒本作『亦』。

     #47茹:晦明軒本作『茄』。

     #48澀:晦明軒本作『瀝』。

     #49深:晦明軒本『深』下有『紅』字。

     #50二:晦明軒本作『三』。

     #51疰:原作『症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52冷:原作『今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53:原作『點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54齄:原作『?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55日:晦明軒本作『旦』。

     #56香:晦明軒本作『氣』。

     #57必:晦明軒本作『山』。

     #58獨:晦明軒本作『毒』。

     #59鬼魅:此下原有『翟麥』、『玄參』、『秦艽』等藥大段文字,與卷十二重出,今删。

     #60甘:晦明軒本作『辛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