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十三
關燈
小
中
大
閉,寒熱,利小便,下五淋,除客熱在腸胃,止渴,堅筋,婦人崩中。
久服利人。
其苗主下水。
一名蘭根,一名茹根,一名地菅,一名地筋,一名兼杜。
生楚地山谷、田野。
六月采根。
《圖經》曰:茅根,生楚地山谷、田野,今處處有之。
春生苗,布地如針,俗間謂之茅針,亦可啖,甚益小兒,夏生白花茸茸然,至秋而枯。
其根至潔白,亦甚甘美,六月采根用。
陶隐居雲:此即今白茅菅。
《詩》雲:露彼菅茅,其根如渣芹,甜美。
服食此,斷谷甚良。
俗方稀用。
《唐本》注雲:菅花,味甘,溫,無毒。
主衄血,吐血,灸瘡。
陳藏器雲:茅針,味甘,平,無毒。
主惡瘡腫未潰者,煮服之。
服一針一孔,二針二孔。
生挼傅金瘡,止血。
煮服之,主鼻衄及暴下血。
成白花者,功用亦同。
針即茅筍也。
又雲:屋茅,主卒吐血。
細剉三升,酒煮,服一升。
屋上爛茅,和醬汁研傅斑瘡,蠶齧瘡。
一名百足蟲。
茅屋滴溜水,殺雲母毒。
《日華子》雲:茅針,涼。
通小腸,癰毒、軟節不作頭,濃煎和酒服。
花罯刀箭瘡,止血并痛。
根主婦人月經不勻。
又雲:茅根,通血脈淋瀝,是白花茅根也。
《肘後方》:療熱。
取白茅根四升剉,水一鬥五升,煮取五升,适冷暖飲之,日三。
又治竹木刺肉。
紫菀 泗州甘州房州 味苦、辛,溫,無毒。
主飲#32逆上氣,胸中寒熱結氣,去勞傷#33,痿蹶,安五髒,療咳#34唾膿血,止喘悸,五勞體虛,補不足,小兒驚痫。
一名紫蒨,一、名青菀。
生房陵山谷及真定、邯鄲。
二月、三月采根,陰幹。
款冬為之使,惡天雄、瞿麥、雷丸、遠志、茵#35蔯蒿。
《圖經》曰:紫菀,生房陵山谷及真定、邯鄲,今耀、城#36、泗、壽、台、孟州,興國軍皆有之。
三月内布地生苗葉,其葉三四相連,五月、六月内開黃、紫、白花,結黑子。
本有白毛,根甚柔細。
二月、三月内取根陰幹用。
又有一種白者名白菀。
《古今傳信方》用之最要,近醫療久嗽不差,此方甚佳。
紫菀去蘆頭、款冬花各一兩,百部半兩,三物擳#37羅為末,每服三錢匕。
生姜三片,烏梅一個,伺煎湯調下,食後、欲卧各一服。
陶隐居雲:近道處處有,生布地,花亦紫,本有白毛,根甚柔細。
有白者名白菀,不複用。
《唐本》注雲:白菀即女菀也。
療體與紫菀同。
無紫菀時亦用白菀。
陶雲不複用,或是未悉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紫菀,臣,味苦,平。
能治屍疰,補虛,下氣及胸脅逆氣,治百邪鬼魅,勞氣虛熱。
《日華子》雲:調中及肺痿吐血,消痰止渴,潤肌膚,添骨髓。
形似重台,根作節,紫色,潤軟者佳。
雷公雲:凡使,先去髭,有白如練色者,号曰羊須草,自然不同。
采得後,去頭土了,用東流水淘洗令争,用蜜浸一宿,至明取于火上焙幹用。
凡修一兩,用蜜二分。
《千金方》治婦人卒不得小便。
紫菀末,以井花水服三撮,便通。
小便血,服五撮立止。
《鬥門方》:治纏喉風,喉閉飲食不通欲死者。
用返魂草根一莖,淨洗内入喉中,待取惡涎出即差,神驗。
更以馬牙消津咽之,即絕根本。
一名紫菀,又南中呼為液牽牛是也。
《衍義》曰:紫菀,用根。
其根細柔,紫色,益肺氣,《經》具言之。
《唐本》注雲:無紫菀時,用白菀。
白#38菀即女菀也。
今本草無白菀之名,蓋唐修本草删去。
紫草 東京單州 味苦,寒,無毒。
主心腹邪氣,五疸,補中益氣,利九竅,通水道,療腹腫脹滿痛。
以合膏,療小兒瘡及面皶側加切。
一名紫丹,一名紫芺哀老切。
生砀山山谷及楚地。
三月采根,陰幹。
《圖經》曰:紫草,出砀山山谷及楚地,今處處有之,人家園圃中或種莳,其根所以染紫也。
《爾雅》謂之藐,《廣雅》謂之茈?。
苗似蘭香,節青。
二月有花,紫白色,秋實白,三月采根,陰幹。
治傷寒時疾,發瘡疹不出者,以此作藥,使其發出。
韋宙《獨行方》治豌豆瘡,煮紫草湯飲。
後人相承用之,其效尤速。
《藥性論》雲:紫草亦可單用。
味甘,平。
能治惡瘡瘑癬。
陶隐居雲:今出襄陽,多從南陽、新野來,彼人種之,即是今染紫者,方藥家都不複用。
《博物志》雲:平氏陽山紫草特好。
魏國以染色,殊黑。
比年東山亦種,色小淺于此者。
雷公雲:凡使,須用臘水蒸之,待水幹,取去頭并兩畔髭,細剉用。
每修事,紫草一斤,用臘三兩,于铛中镕,镕盡,便投蠟水作湯用。
《聖惠方》:治卒小便淋瀝痛。
紫草一兩,搗為散,食前,井水調下二錢匕。
又治蟲咬,紫草油塗之。
《經驗後方》:治嬰兒童子患疹豆疾。
用紫草二兩細剉,以百沸湯一大盞泡,便以物合定,勿令氣漏,放如人體溫,量兒大小,服半合至一合,服此瘡雖出,亦當減輕。
前胡 成州建州江甯府绛州淄州 味苦,微寒,無毒。
主療痰滿,胸脅中痞,心腹結氣,風頭痛,去痰實,下氣。
治傷寒寒熱,推陳緻新,明目,益精。
二月、八月采根,曝幹。
半夏為之使,惡皂莢,畏藜蘆。
《圖經》曰:前胡,舊不着所出州土,今陝西、漢、梁、江淮、荊襄州郡及相州、孟州皆有之。
春生苗,青白色,似斜蒿。
初出時有白芽,長三四寸,味甚香美,又似芸蒿。
七月内開白柑,與蔥花相類。
八月結實。
根細,青紫色。
二月、八月采,暴幹。
今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。
京師此#39地者,色黃白,枯脆,絕無氣味。
江東乃有三四種,一種類當歸,皮斑黑,肌黃而脂潤,氣味濃烈。
一種色理黃白,似人參而細短,香味都微。
陶隐居雲:前胡,似柴胡而柔軟,為療殆欲同,而《本經》上品有此胡而無此,後來醫方用之。
亦有畏惡,明畏惡非盡出《本經》也。
此近道皆有,生下濕地,出吳興者為勝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前胡,使,味甘、辛。
能去熱實,下氣,主時氣内外俱熱。
單煮服佳。
《日華子》雲:治一切勞,下一切氣,止嗽,破症結,開胃下食,通五髒,主霍亂轉筋,骨節煩悶,反胃嘔逆,氣喘,安胎,小兒一切疳氣。
越、衢、婺、睦等處皆産#40。
七八月采。
外黑裡白。
雷公雲:凡使,勿用野蒿根,緣真似前胡,隻是味咀咀#41酸。
若誤用,令人胃反不受食。
若是前胡,味甘、微苦。
凡修事,先用刀刮上蒼黑皮并髭土了,細剉,用甜竹瀝浸令潤,于日中曬幹用之。
《外台秘要》:治小兒夜啼。
前胡搗篩,蜜丸如小豆。
日服一丸,熟水下,至五六丸,以差為度。
敗醬 江甯府 味苦、鹹,平、微寒,無毒。
主暴熱火瘡,赤氣,疥瘙,疽痔,馬鞍熱氣,除癰腫,浮腫,結熱,風痹不足
久服利人。
其苗主下水。
一名蘭根,一名茹根,一名地菅,一名地筋,一名兼杜。
生楚地山谷、田野。
六月采根。
《圖經》曰:茅根,生楚地山谷、田野,今處處有之。
春生苗,布地如針,俗間謂之茅針,亦可啖,甚益小兒,夏生白花茸茸然,至秋而枯。
其根至潔白,亦甚甘美,六月采根用。
陶隐居雲:此即今白茅菅。
《詩》雲:露彼菅茅,其根如渣芹,甜美。
服食此,斷谷甚良。
俗方稀用。
《唐本》注雲:菅花,味甘,溫,無毒。
主衄血,吐血,灸瘡。
陳藏器雲:茅針,味甘,平,無毒。
主惡瘡腫未潰者,煮服之。
服一針一孔,二針二孔。
生挼傅金瘡,止血。
煮服之,主鼻衄及暴下血。
成白花者,功用亦同。
針即茅筍也。
又雲:屋茅,主卒吐血。
細剉三升,酒煮,服一升。
屋上爛茅,和醬汁研傅斑瘡,蠶齧瘡。
一名百足蟲。
茅屋滴溜水,殺雲母毒。
《日華子》雲:茅針,涼。
通小腸,癰毒、軟節不作頭,濃煎和酒服。
花罯刀箭瘡,止血并痛。
根主婦人月經不勻。
又雲:茅根,通血脈淋瀝,是白花茅根也。
《肘後方》:療熱。
取白茅根四升剉,水一鬥五升,煮取五升,适冷暖飲之,日三。
又治竹木刺肉。
紫菀 泗州甘州房州 味苦、辛,溫,無毒。
主飲#32逆上氣,胸中寒熱結氣,去勞傷#33,痿蹶,安五髒,療咳#34唾膿血,止喘悸,五勞體虛,補不足,小兒驚痫。
一名紫蒨,一、名青菀。
生房陵山谷及真定、邯鄲。
二月、三月采根,陰幹。
款冬為之使,惡天雄、瞿麥、雷丸、遠志、茵#35蔯蒿。
《圖經》曰:紫菀,生房陵山谷及真定、邯鄲,今耀、城#36、泗、壽、台、孟州,興國軍皆有之。
三月内布地生苗葉,其葉三四相連,五月、六月内開黃、紫、白花,結黑子。
本有白毛,根甚柔細。
二月、三月内取根陰幹用。
又有一種白者名白菀。
《古今傳信方》用之最要,近醫療久嗽不差,此方甚佳。
紫菀去蘆頭、款冬花各一兩,百部半兩,三物擳#37羅為末,每服三錢匕。
生姜三片,烏梅一個,伺煎湯調下,食後、欲卧各一服。
陶隐居雲:近道處處有,生布地,花亦紫,本有白毛,根甚柔細。
有白者名白菀,不複用。
《唐本》注雲:白菀即女菀也。
療體與紫菀同。
無紫菀時亦用白菀。
陶雲不複用,或是未悉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紫菀,臣,味苦,平。
能治屍疰,補虛,下氣及胸脅逆氣,治百邪鬼魅,勞氣虛熱。
《日華子》雲:調中及肺痿吐血,消痰止渴,潤肌膚,添骨髓。
形似重台,根作節,紫色,潤軟者佳。
雷公雲:凡使,先去髭,有白如練色者,号曰羊須草,自然不同。
采得後,去頭土了,用東流水淘洗令争,用蜜浸一宿,至明取于火上焙幹用。
凡修一兩,用蜜二分。
《千金方》治婦人卒不得小便。
紫菀末,以井花水服三撮,便通。
小便血,服五撮立止。
《鬥門方》:治纏喉風,喉閉飲食不通欲死者。
用返魂草根一莖,淨洗内入喉中,待取惡涎出即差,神驗。
更以馬牙消津咽之,即絕根本。
一名紫菀,又南中呼為液牽牛是也。
《衍義》曰:紫菀,用根。
其根細柔,紫色,益肺氣,《經》具言之。
《唐本》注雲:無紫菀時,用白菀。
白#38菀即女菀也。
今本草無白菀之名,蓋唐修本草删去。
紫草 東京單州 味苦,寒,無毒。
主心腹邪氣,五疸,補中益氣,利九竅,通水道,療腹腫脹滿痛。
以合膏,療小兒瘡及面皶側加切。
一名紫丹,一名紫芺哀老切。
生砀山山谷及楚地。
三月采根,陰幹。
《圖經》曰:紫草,出砀山山谷及楚地,今處處有之,人家園圃中或種莳,其根所以染紫也。
《爾雅》謂之藐,《廣雅》謂之茈?。
苗似蘭香,節青。
二月有花,紫白色,秋實白,三月采根,陰幹。
治傷寒時疾,發瘡疹不出者,以此作藥,使其發出。
韋宙《獨行方》治豌豆瘡,煮紫草湯飲。
後人相承用之,其效尤速。
《藥性論》雲:紫草亦可單用。
味甘,平。
能治惡瘡瘑癬。
陶隐居雲:今出襄陽,多從南陽、新野來,彼人種之,即是今染紫者,方藥家都不複用。
《博物志》雲:平氏陽山紫草特好。
魏國以染色,殊黑。
比年東山亦種,色小淺于此者。
雷公雲:凡使,須用臘水蒸之,待水幹,取去頭并兩畔髭,細剉用。
每修事,紫草一斤,用臘三兩,于铛中镕,镕盡,便投蠟水作湯用。
《聖惠方》:治卒小便淋瀝痛。
紫草一兩,搗為散,食前,井水調下二錢匕。
又治蟲咬,紫草油塗之。
《經驗後方》:治嬰兒童子患疹豆疾。
用紫草二兩細剉,以百沸湯一大盞泡,便以物合定,勿令氣漏,放如人體溫,量兒大小,服半合至一合,服此瘡雖出,亦當減輕。
前胡 成州建州江甯府绛州淄州 味苦,微寒,無毒。
主療痰滿,胸脅中痞,心腹結氣,風頭痛,去痰實,下氣。
治傷寒寒熱,推陳緻新,明目,益精。
二月、八月采根,曝幹。
半夏為之使,惡皂莢,畏藜蘆。
《圖經》曰:前胡,舊不着所出州土,今陝西、漢、梁、江淮、荊襄州郡及相州、孟州皆有之。
春生苗,青白色,似斜蒿。
初出時有白芽,長三四寸,味甚香美,又似芸蒿。
七月内開白柑,與蔥花相類。
八月結實。
根細,青紫色。
二月、八月采,暴幹。
今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。
京師此#39地者,色黃白,枯脆,絕無氣味。
江東乃有三四種,一種類當歸,皮斑黑,肌黃而脂潤,氣味濃烈。
一種色理黃白,似人參而細短,香味都微。
陶隐居雲:前胡,似柴胡而柔軟,為療殆欲同,而《本經》上品有此胡而無此,後來醫方用之。
亦有畏惡,明畏惡非盡出《本經》也。
此近道皆有,生下濕地,出吳興者為勝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前胡,使,味甘、辛。
能去熱實,下氣,主時氣内外俱熱。
單煮服佳。
《日華子》雲:治一切勞,下一切氣,止嗽,破症結,開胃下食,通五髒,主霍亂轉筋,骨節煩悶,反胃嘔逆,氣喘,安胎,小兒一切疳氣。
越、衢、婺、睦等處皆産#40。
七八月采。
外黑裡白。
雷公雲:凡使,勿用野蒿根,緣真似前胡,隻是味咀咀#41酸。
若誤用,令人胃反不受食。
若是前胡,味甘、微苦。
凡修事,先用刀刮上蒼黑皮并髭土了,細剉,用甜竹瀝浸令潤,于日中曬幹用之。
《外台秘要》:治小兒夜啼。
前胡搗篩,蜜丸如小豆。
日服一丸,熟水下,至五六丸,以差為度。
敗醬 江甯府 味苦、鹹,平、微寒,無毒。
主暴熱火瘡,赤氣,疥瘙,疽痔,馬鞍熱氣,除癰腫,浮腫,結熱,風痹不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