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十三
關燈
小
中
大
腰膝,強心力,丈夫絕陽不起,女人絕陰無子,筋骨孿急,四肢不任,及老人昏耄,健#12忘。
俗名黃德祖、千兩金、幹雞筋、放杖草、棄杖草。
雷公雲:凡使時呼仙靈脾,須用夾刀夾去葉四畔花栨盡後,細剉,用羊脂相對拌炒過,待羊脂盡為度。
每修事一斤,用羊脂四兩為度也。
《聖惠方》:治偏風,手足不遂,皮膚不仁,宜服仙靈脾.浸酒方:仙靈脾一斤好者,細剉,以生絹袋盛于不津器#13中,用無灰酒一#14鬥浸之,以厚紙重重密封不通氣,春夏二#15日,秋冬五日,後旋開,每日随性暖飲之,常令醺醺,不得大醉。
若酒盡,再合服之,無不效驗。
合時切忌鵝犬見之。
《經驗方》:治瘡子入眼。
以仙靈脾、葳靈仙等分為末,食後米湯下一#16錢匕,小兒半錢匕。
《食醫心鏡》:益丈夫,興陽,理脾#17膝冷。
淫羊藿一斤,酒一鬥,浸經二#18日,飲之佳。
黃芩 耀州潞州 味苦,平、大寒,無毒。
主諸疾#19黃疸,腸澼洩痢,月#20水下血閉,惡瘡疽蝕火瘍,療痰熱,胃中熱,小便澀痛#21,消谷,利小腸,女子血閉,淋露下血,小兒腹痛。
一名腐腸,一名空腸,一名内虛,一名黃文,一名經芩,一名妬婦。
其子主腸澼膿血。
生秭歸山#23谷及冤句。
三月三日采#22根,陰幹。
得厚樸、黃連止腹痛。
得五味子、牡蒙、牡蛎令人有子。
得黃耆、白斂、赤小豆療鼠瘘。
山茱萸、龍骨為之使。
惡蔥實,畏丹砂、牡丹、藜蘆。
《圖經》曰:黃芩,生秭歸山谷及冤句,今川蜀、河東、陝西近郡皆有之。
苗長尺餘,莖幹粗如箸,葉從地四面作叢生,類紫草,高一尺許,亦有一莖者,葉細長,青色,兩兩相對。
六月開花紫色,根黃如知母粗細,長四五寸,二月、八月采根,暴幹用之。
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,四方皆用黃芩,以其主諸熱,利小腸故也。
又太陽病,下之利不止,有葛#24根黃芩黃連湯#25;及#26主妊娠安胎散#27,亦多用黃芩。
今醫家嘗用有效者,因着之。
又《千金方》: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,療男子五勞七傷,消渴,不生肌肉,婦人帶下,手足寒熱者。
久服走及奔馬,近頻有驗。
食禁豬肉。
又陶隐居雲:黃芩丸者名子芩。
仲景治雜病方亦多用之。
陶隐居雲:秭歸屬建平郡,今第一出彭城,郁州亦有之。
圓者名子芩為勝,破者名宿芩,其腹中皆爛,故名腐腸,惟取深色堅實者#28為好。
《唐本》注雲:葉細長,兩葉相對,作叢生,亦有獨莖者。
今出沂#29州、鄜州、泾州者佳。
兖州者大實亦好,名豚尾芩也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黃芩,臣,味苦、甘。
能治熱毒,骨蒸,寒熱往來,腸胃不利,破擁氣,治五淋,令人宣暢,去關節煩悶,解熱渴,治熱,腹中?痛,心腹堅脹。
《日華子》雲:下氣,主天行熱疾,丁瘡,排膿,治乳癰、發背。
《千金翼方》:治淋。
黃芩四兩,袋貯之,水五升,煮三升,分三服。
《梅師方》:治火丹。
杵黃芩末,水調傅之。
狗脊 淄州眉州溫州軍 味苦、甘,平,微溫,無毒。
主腰背強,關機緩急,周痹,寒濕膝痛,頗利老人,療失溺不節,男子腳弱腰痛,風邪淋露,少氣,目暗,肩脊利俯仰,女子傷中,關節重。
一名百枝,一名強膂,一名扶蓋,一名扶筋。
生常山川谷,二月、八月采根,曝幹。
萆薢為之使,惡敗醬。
《圖經》曰:狗脊,生常山川谷,今太行山、淄、溫、眉州亦有。
根黑色,長三四寸,兩指許大,苗尖細碎,青色,高一尺已來,無花。
其莖、葉似貫衆而細,其根長而多歧,似狗脊骨,故以名之。
其肉青綠,春秋采根,暴幹用。
今方亦用金毛者。
《藥性論》雲:狗脊,味苦、辛,微熱。
治男子、女人毒風,軟腳邪氣濕痹,腎氣虛弱,益男子,續筋骨。
陶隐居雲:今山野處處有,與菝葜相似而小異。
其莖、葉少肥,其節疏,其莖大直,上有刺,葉圓有赤脈。
根凹凸巃嵸如羊角,細強者是。
《唐本》注雲:此藥,苗似貫衆,根長多歧,狀如狗脊骨,其肉作青綠色,今京下用者是。
陶所說乃有刺萆薢,非狗脊也,今江左俗尤用之。
禹錫雲:按吳氏雲:狗脊,一名狗青,一名赤節。
神農:苦。
桐君、黃帝、岐伯、雷公、扁鵲:甘,無毒。
季氏:小溫。
如萆薢,莖節如竹,有刺,葉圓赤,根黃白,亦如竹根。
岐伯經雲:莖無節,葉端圓青赤,皮白,有赤脈。
雷公雲:凡使,勿用透山藤,其大脼根與透山藤一般,隻是入頂苦,不可餌之。
凡修事,細剉了,酒拌,蒸,從巳至申,出,曬幹用。
石龍芮 兖州 味苦,平,無毒。
主風寒濕痹,心腹邪氣,利關節,止煩滿,平腎、胃氣,補陰氣不足,失精莖冷。
久服輕身,明目,不老,令人皮膚光澤,有子。
一名魯果能,一名地椹,一名石能,一名彭根,一名天豆。
生太山川澤石邊。
五月五日采子,二月、八月采皮,陰幹。
大戟為之使,畏蛇蛻皮、吳茱萸。
《圖經》曰:石龍芮,生泰山川澤石邊。
陶隐居雲:近道處處有之。
今惟出兖州。
一叢數莖,青紫色,每莖三葉,其葉芮芮短小多刻缺。
子如葶苈而色黃。
五月采子,二月、八月采皮,陰幹用。
能逐諸風,除心熱躁。
蘇恭雲:俗名水堇,苗如附子,實如桑椹。
生下濕地,此乃水堇,非石龍芮也。
今兖州所生者,正與《本經》、陶說相合,為得其真也。
陶隐居雲:今出近道,子形粗,似蛇床子而扁,非真好者,人言是蓄菜子爾。
東山石上所生。
其葉芮芮短小,其子狀如葶苈,黃色而味小辛,此乃實是也。
《唐本》注雲:今用者,俗名水堇。
苗似附子,實如桑椹,故名地椹。
生下濕地,五月熟,葉、子皆味辛,山南者粒大如葵子。
關中、河北者細如葶苈,氣力劣于山南者。
陶以細者為真,未為通論。
又《别錄》水堇雲:主毒腫,癰疖瘡,蛔蟲,齒齲。
堇,音謹。
陳藏器雲:芮子,味辛。
按蘇《别藥錄》雲:水堇,主毒腫,蛇蟲,齒齲。
且水堇如蘇所注,定是石龍芮,更非别草。
《爾雅》雲:芨,堇草。
郭注雲:烏頭苗也。
蘇又注天雄雲:石龍芮,葉似堇草,又#30名水堇。
如此,則依蘇所注是水堇,附子是堇草。
水堇、堇#31草,二物同名也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石龍芮,能逐諸風,主除心熱躁。
《衍義》曰:石龍芮,有兩種:水中生者,葉光而末圓;陸生者,葉有毛而末銳。
入藥須生水者。
陸生者謂之天炙,取少葉揉擊臂上,一夜作大泡,如火燒者是。
惟陸生者,補陰不足,莖常冷,失精。
餘如《經》。
茅根 澶州鼎州 味甘,寒,無毒。
主勞傷虛羸,補中益氣,除瘀血、血
俗名黃德祖、千兩金、幹雞筋、放杖草、棄杖草。
雷公雲:凡使時呼仙靈脾,須用夾刀夾去葉四畔花栨盡後,細剉,用羊脂相對拌炒過,待羊脂盡為度。
每修事一斤,用羊脂四兩為度也。
《聖惠方》:治偏風,手足不遂,皮膚不仁,宜服仙靈脾.浸酒方:仙靈脾一斤好者,細剉,以生絹袋盛于不津器#13中,用無灰酒一#14鬥浸之,以厚紙重重密封不通氣,春夏二#15日,秋冬五日,後旋開,每日随性暖飲之,常令醺醺,不得大醉。
若酒盡,再合服之,無不效驗。
合時切忌鵝犬見之。
《經驗方》:治瘡子入眼。
以仙靈脾、葳靈仙等分為末,食後米湯下一#16錢匕,小兒半錢匕。
《食醫心鏡》:益丈夫,興陽,理脾#17膝冷。
淫羊藿一斤,酒一鬥,浸經二#18日,飲之佳。
黃芩 耀州潞州 味苦,平、大寒,無毒。
主諸疾#19黃疸,腸澼洩痢,月#20水下血閉,惡瘡疽蝕火瘍,療痰熱,胃中熱,小便澀痛#21,消谷,利小腸,女子血閉,淋露下血,小兒腹痛。
一名腐腸,一名空腸,一名内虛,一名黃文,一名經芩,一名妬婦。
其子主腸澼膿血。
生秭歸山#23谷及冤句。
三月三日采#22根,陰幹。
得厚樸、黃連止腹痛。
得五味子、牡蒙、牡蛎令人有子。
得黃耆、白斂、赤小豆療鼠瘘。
山茱萸、龍骨為之使。
惡蔥實,畏丹砂、牡丹、藜蘆。
《圖經》曰:黃芩,生秭歸山谷及冤句,今川蜀、河東、陝西近郡皆有之。
苗長尺餘,莖幹粗如箸,葉從地四面作叢生,類紫草,高一尺許,亦有一莖者,葉細長,青色,兩兩相對。
六月開花紫色,根黃如知母粗細,長四五寸,二月、八月采根,暴幹用之。
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,四方皆用黃芩,以其主諸熱,利小腸故也。
又太陽病,下之利不止,有葛#24根黃芩黃連湯#25;及#26主妊娠安胎散#27,亦多用黃芩。
今醫家嘗用有效者,因着之。
又《千金方》:巴郡太守奏加減三黃丸,療男子五勞七傷,消渴,不生肌肉,婦人帶下,手足寒熱者。
久服走及奔馬,近頻有驗。
食禁豬肉。
又陶隐居雲:黃芩丸者名子芩。
仲景治雜病方亦多用之。
陶隐居雲:秭歸屬建平郡,今第一出彭城,郁州亦有之。
圓者名子芩為勝,破者名宿芩,其腹中皆爛,故名腐腸,惟取深色堅實者#28為好。
《唐本》注雲:葉細長,兩葉相對,作叢生,亦有獨莖者。
今出沂#29州、鄜州、泾州者佳。
兖州者大實亦好,名豚尾芩也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黃芩,臣,味苦、甘。
能治熱毒,骨蒸,寒熱往來,腸胃不利,破擁氣,治五淋,令人宣暢,去關節煩悶,解熱渴,治熱,腹中?痛,心腹堅脹。
《日華子》雲:下氣,主天行熱疾,丁瘡,排膿,治乳癰、發背。
《千金翼方》:治淋。
黃芩四兩,袋貯之,水五升,煮三升,分三服。
《梅師方》:治火丹。
杵黃芩末,水調傅之。
狗脊 淄州眉州溫州軍 味苦、甘,平,微溫,無毒。
主腰背強,關機緩急,周痹,寒濕膝痛,頗利老人,療失溺不節,男子腳弱腰痛,風邪淋露,少氣,目暗,肩脊利俯仰,女子傷中,關節重。
一名百枝,一名強膂,一名扶蓋,一名扶筋。
生常山川谷,二月、八月采根,曝幹。
萆薢為之使,惡敗醬。
《圖經》曰:狗脊,生常山川谷,今太行山、淄、溫、眉州亦有。
根黑色,長三四寸,兩指許大,苗尖細碎,青色,高一尺已來,無花。
其莖、葉似貫衆而細,其根長而多歧,似狗脊骨,故以名之。
其肉青綠,春秋采根,暴幹用。
今方亦用金毛者。
《藥性論》雲:狗脊,味苦、辛,微熱。
治男子、女人毒風,軟腳邪氣濕痹,腎氣虛弱,益男子,續筋骨。
陶隐居雲:今山野處處有,與菝葜相似而小異。
其莖、葉少肥,其節疏,其莖大直,上有刺,葉圓有赤脈。
根凹凸巃嵸如羊角,細強者是。
《唐本》注雲:此藥,苗似貫衆,根長多歧,狀如狗脊骨,其肉作青綠色,今京下用者是。
陶所說乃有刺萆薢,非狗脊也,今江左俗尤用之。
禹錫雲:按吳氏雲:狗脊,一名狗青,一名赤節。
神農:苦。
桐君、黃帝、岐伯、雷公、扁鵲:甘,無毒。
季氏:小溫。
如萆薢,莖節如竹,有刺,葉圓赤,根黃白,亦如竹根。
岐伯經雲:莖無節,葉端圓青赤,皮白,有赤脈。
雷公雲:凡使,勿用透山藤,其大脼根與透山藤一般,隻是入頂苦,不可餌之。
凡修事,細剉了,酒拌,蒸,從巳至申,出,曬幹用。
石龍芮 兖州 味苦,平,無毒。
主風寒濕痹,心腹邪氣,利關節,止煩滿,平腎、胃氣,補陰氣不足,失精莖冷。
久服輕身,明目,不老,令人皮膚光澤,有子。
一名魯果能,一名地椹,一名石能,一名彭根,一名天豆。
生太山川澤石邊。
五月五日采子,二月、八月采皮,陰幹。
大戟為之使,畏蛇蛻皮、吳茱萸。
《圖經》曰:石龍芮,生泰山川澤石邊。
陶隐居雲:近道處處有之。
今惟出兖州。
一叢數莖,青紫色,每莖三葉,其葉芮芮短小多刻缺。
子如葶苈而色黃。
五月采子,二月、八月采皮,陰幹用。
能逐諸風,除心熱躁。
蘇恭雲:俗名水堇,苗如附子,實如桑椹。
生下濕地,此乃水堇,非石龍芮也。
今兖州所生者,正與《本經》、陶說相合,為得其真也。
陶隐居雲:今出近道,子形粗,似蛇床子而扁,非真好者,人言是蓄菜子爾。
東山石上所生。
其葉芮芮短小,其子狀如葶苈,黃色而味小辛,此乃實是也。
《唐本》注雲:今用者,俗名水堇。
苗似附子,實如桑椹,故名地椹。
生下濕地,五月熟,葉、子皆味辛,山南者粒大如葵子。
關中、河北者細如葶苈,氣力劣于山南者。
陶以細者為真,未為通論。
又《别錄》水堇雲:主毒腫,癰疖瘡,蛔蟲,齒齲。
堇,音謹。
陳藏器雲:芮子,味辛。
按蘇《别藥錄》雲:水堇,主毒腫,蛇蟲,齒齲。
且水堇如蘇所注,定是石龍芮,更非别草。
《爾雅》雲:芨,堇草。
郭注雲:烏頭苗也。
蘇又注天雄雲:石龍芮,葉似堇草,又#30名水堇。
如此,則依蘇所注是水堇,附子是堇草。
水堇、堇#31草,二物同名也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石龍芮,能逐諸風,主除心熱躁。
《衍義》曰:石龍芮,有兩種:水中生者,葉光而末圓;陸生者,葉有毛而末銳。
入藥須生水者。
陸生者謂之天炙,取少葉揉擊臂上,一夜作大泡,如火燒者是。
惟陸生者,補陰不足,莖常冷,失精。
餘如《經》。
茅根 澶州鼎州 味甘,寒,無毒。
主勞傷虛羸,補中益氣,除瘀血、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