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十二

關燈
一大盞#7,不拘時候,其功大效。

    服之多連腦蓋,善通頂門,今蒼耳是也。

     《勝金方》:治毒蛇并射工#8、沙虱等傷,眼黑口噤,手腳強直,毒攻腹内成塊,逡巡不救,宜用此方。

    蒼耳嫩葉一握,研取汁,溫酒和灌之,将滓厚罨所傷處。

     《楊氏方#9産乳》:治誤吞錢。

    葈耳頭一把,以水一升,浸水中十餘度,飲水愈。

     葛根 海州成州 味甘,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消渴,身大熱,嘔吐,諸癢#10;起陰氣,解諸毒,療傷寒中風頭痛,解肌發表出汗,開腠理,療金瘡,止痛脅風痛。

    生根汁:大寒。

    療消渴,傷寒壯熱。

    葛殼#11:主下痢十歲已上。

    葉:主金瘡止血。

    花:主消酒。

    一名雞齋根,一名鹿藿,一名黃斤。

    生汶山川谷。

    五月采根,曝幹。

    殺野葛、巴豆百藥毒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葛根,生汶山川谷,今處處有之,江浙尤多。

    春生苗,引藤蔓,長一二丈,紫色;葉頗似揪葉而青,七月着花似豌豆花,不結實。

    根形如手臂。

    張仲景治傷寒,有葛根及加半夏、葛根黃苓黃連湯,以其主大熱,解肌,開腠理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即今之葛根。

    人皆蒸食之。

    當取入土深大者,破而日幹之。

    生者搗取汁飲之,解毒#12病發熱。

    其花并小豆花幹末,服方寸匕,飲酒不知醉。

    南康、廬陵間最勝,多肉而少筋,甘美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葛根,生破血,合瘡,堕胎,解酒毒,身熱赤,酒黃,小便赤澀。

    可斷谷不饑,根堪作粉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葛,冷,治胸膈熱,心煩悶,熱結#13,止血痢,通小腸,排膿破血,傅蛇蟲齧,解罯毒箭。

    幹者力同。

     《食療》雲:葛根,蒸食之,消酒毒。

    其粉亦甚妙。

     《聖惠方》:治時氣頭痛壯熱。

    用生葛根淨洗,搗取汁一大盞,豉一合,煎至六分,去豉,不計時候,分作二服,汗出即差。

    未汗再服。

    若心熱,加栀子仁十枚同煎,去滓服。

    又方:治小兒熱渴久不止。

    用葛根半兩細剉,水一中盞,煎取六分,去滓,頻溫服。

     《外台秘要》:治傷筋絕,搗葛根汁飲之。

    葛白屑熬令黃,傳瘡止血。

     《千金方》:酒醉不醒,搗葛根汁飲一二升,便醒。

     《肘後方》:治卒幹嘔不息,搗葛根,絞取汁,服一升,差。

    又方:食諸菜中毒,發狂煩悶,吐下欲死。

    煮葛根汁飲之。

     《梅師方》:治傷寒初患二三日,頭痛壯熱。

    葛根五兩,香豉一升細剉,以童子小便六升,煎取二升,分作三服,取汗。

    觸風,食蔥豉粥。

     《廣利方》:治心熱吐血不止。

    生葛根汁半大升,頓服,立差。

     《傷寒類要》:治妊娠熱病心悶。

    取葛根汁二升,分水#14三服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葛根,澧、鼎之間,冬月取生葛,以水中揉出粉,澄成垛,先煎湯使沸,後擘成塊下湯中,良久,色如膠,其體甚韌,以蜜湯中拌食之。

    擦少生姜尤佳。

    大治中熱,酒、渴病。

    多食行小便,亦能使人利。

    病酒及渴者,得之甚良。

    彼之人又切入煮茶中以待賓,但甘而無益。

    又将生葛根煮熟者,作果可#15。

    虔、吉州、南安軍亦有此賣。

     葛粉 味甘,大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壓丹石,去煩熱,利大小便,止渴。

    小兒熱痞,以葛根浸搗汁飲之良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文具葛根條下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《拾遺》雲:用裛小兒熱瘡妙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中品上卷葛根條,功用與此相通。

     《聖惠方》治中鸩毒氣欲絕者。

    用葛粉三合,水三中盞調飲之。

    如口禁者,以物揭開灌之。

    又方:治胸中煩熱或渴,心躁。

    葛粉四兩,先以水浸粟米半升,經宿漉出,與葛粉相拌,令勻,煮熟食之。

     《食醫心鏡》:治小兒壯熱,嘔吐不住食,驚痫方。

    葛粉二大錢,以水二合調令勻,瀉向鏭铎中,傾側令遍,重湯中煮令熟,以糜飲相和食之。

     栝樓 衡州均州 根:味苦,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消渴,身熱煩滿,大熱,補虛安中,續絕傷,除腸胃中痼熱,八疽#16,身面黃,唇幹口燥,短氣,通月水,止小便利。

    一名地樓,一名果臝,一名天瓜,一名澤姑。

    實:名黃瓜,主胸痹,悅澤人面。

    莖、葉:療中熱傷暑。

    生洪農川谷及山陰地,入土深者良,生鹵地者有毒。

    二月、八月采根,曝幹,三十日成。

    枸杞為之使,惡幹姜,畏牛膝、幹漆,反烏頭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栝樓,生洪農山谷及山陰地,今所在有之。

    實名黃瓜。

    《詩》所謂果蓏之實是也。

    根亦名白藥,皮黃肉白。

    三四月内生苗,引藤蔓。

    葉如甜瓜葉,作叉,有細毛。

    七月開花,似葫蘆花,淺黃色。

    實在花下,大如拳,生青,至九月熟。

    孫思邈作粉法:深掘大根,厚#17削皮至白處,寸切之,水浸,一日一易水#18,經五日取出,爛搗研,以絹袋盛之,澄濾令極細如粉。

    唐˙崔元亮療箭镞不出。

    搗根傅瘡,日三易,自出。

    又療時疾發黃,心強#19煩熱,悶不認人者。

    取大實一枚黃者,以新汲水九合,浸淘取汁,下蜜半大合,樸消八分,合不#20令消盡,分再服,便差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出近道,藤生,狀如土瓜而葉有叉。

    《毛詩》雲:果臝之實,亦施于宇。

    其實,今以雜作手膏用。

    根入土六七尺,大二三圍者,服食亦用之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今用根作粉,大宜服食,虛熱人食之。

    作粉如作葛粉法,潔白美好。

    今出陝州者,白實最佳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爾雅》雲:果臝之實,栝樓。

    釋曰:果臝之草,其實名栝樓。

    郭雲:今齊人謂之天瓜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栝樓子,味苦,冷,無毒。

    補虛勞,口幹,潤心肺,療手面皴,吐血,腸風瀉血,赤白痢,并炒用。

    又栝樓根,通小腸,排膿,消腫毒,生肌長肉,消撲損瘀血,治熱狂時疾,乳癰,發背,痔瘘,瘡疖。

     雷公雲:栝樓,凡使皮、子、莖、根,效各别。

    其栝并樓樣全别。

    若栝,自丸,黃皮厚蒂小;若樓,唯形長,赤皮蒂粗,是陰人服。

    若修事,去上殼皮革膜并油子#21,使。

     《聖惠方》:治熱病頭疼發熱進退方。

    用栝樓一枚大者,取瓤細剉,置瓷碗中,用熱湯一盞沃之,蓋卻良久,去滓,不計時候服。

     《外台秘要》:治消渴利方。

    生栝樓三十斤,以水一碩,煮取一鬥半,去滓,以牛脂五合,煎取水盡。

    以暖酒先食服如雞子大,日三服,即妙。

     《肘後方》:消渴,小便多。

    栝樓薄切,炙取五兩,水五升,煮取四升,随意飲之良。

    又方:若腸随肛出,轉久不可收入。

    搗生栝樓取汁,溫之豬肉汁中洗手,随挼之令暖,自得入。

     《梅師方》:治諸癰發背#22,乳房初起微赤。

    搗栝樓作末,以井花水調方寸匕。

     《集驗方》:下乳汁。

    栝樓子淘洗控幹,炒令香熟,瓦上?令白色為末,酒調下一匕,合面外少時。

     《杜壬方》:治胸膈痛徹背,心腹痞滿,氣不得通及治痰嗽。

    大栝樓去秾取子熟炒,别研和子皮,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米飲下十五丸。

     《子母秘錄》:治乳腫痛。

    栝樓黃色老大者一枚熟搗,以白酒一鬥煮取四升,去滓溫一升,日三服。

    若無大者,小者二枚,黃熟為已#23。

     《楊氏産乳方》:治熱遊丹赤腫。

    栝樓末二大兩,酽醋調塗之。

     《産寶方》:治産後乳無汁。

    栝樓末,井花水服方寸匕,日二服,夜流出。

     《楊文蔚方》:治痰嗽,利胸膈方。

    栝樓肥實大者,割開,子淨洗,捶破栝皮,細切焙幹,半夏四十九個,湯洗十遍,捶破焙幹,為末,用洗栝樓熟水并瓤同熬成膏,研為丸如梧子大,生姜湯下二十丸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栝樓實,九月、十月間取秾,以幹葛粉拌,焙幹,銀石器中熳火炒熟為末。

    食後、夜卧,以沸湯點一二錢服,治肺燥、熱渴、大腸秘。

    其根與貝母、知母、秦艽、黃苓之類,皆治馬熱。

     苦參 邵州成州秦州西京 味苦,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心腹結氣,症瘕積聚,黃疸,溺有餘瀝,逐水,除癰腫,補中,明目止淚,養肝膽氣,安#24五髒,定志益精,利九竅,除伏熱腸澼,止渴,醒酒,小便黃赤,療惡瘡、下部?,平胃氣,令人嗜食、輕身。

    一名水槐,一名苦?音識,一名地槐,一名菟槐,一名驕槐,一名白莖,一名虎麻,一名岑莖,一名祿白,一名陵郎。

    生汝南山谷及田野。

    三月、八月、十月采根,曝幹。

    玄參為之使,惡具母、漏蘆、菟絲,反藜蘆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苦參,生汝南山谷及田野,今近道處處皆有之。

    其根黃色,長五七寸許,兩指粗細。

    三五莖并生,苗高二三尺已來。

    葉碎青色,極似槐葉,故有水槐名,春生冬凋。

    其花黃白,七月結實如小豆子。

    治癞疾。

    其法用苦參五斤切,以好酒三鬥漬三十日。

    每飲一合,日三,常服不絕。

    若覺痹即差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今出近道處處有。

    葉極似槐樹,故有槐名,花黃,子作莢,根味至苦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