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
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材許洪校正
草部中品之上
幹姜
味辛,溫、大熱,無毒。
主胸滿,咳逆上氣,溫中,止血,出汗,逐風濕痹,腸澼下痢,寒冷腹痛,中惡霍亂,脹滿,風邪諸毒,皮膚間結氣,止唾血。
生者尤良。
《圖經》雲:文具生姜條下。
禹錫雲:謹按《唐本》注雲:治短、結氣#1,止血,宣諸絡脈,發汗,久服令眼暗。
《外台秘要》:治瘧不痊。
幹姜、高良姜等分為末。
每服一錢,水一中盞,煎至七分服。
又方:治卒心痛。
幹姜為末,米飲調下一錢。
《千金方》:治齆鼻,以幹姜末蜜和塞鼻中。
《肘後方》:治身體重,小腹急,熱必上沖胸,頭重不能舉,眼中生翳,膝經拘急。
幹姜四兩,末。
湯和溫服,覆取汗,得解。
又方:治寒痢。
切幹姜如大豆,米飲服六七十枚,日三夜一服。
痢青色者為寒痢,累服得效。
《王氏博濟方》:治瘧。
幹姜炒令黑色,搗羅為末,臨發時以溫酒調三錢服,已發再服之。
《廣利方》:治諸蛇毒螫人欲死兼辟蛇。
幹姜、雄黃等分,同研,用小絹袋盛擊臂上,男左女右,蛇聞藥氣逆避人。
螫毒傅之。
《孫真人方》:治水瀉無度。
幹姜末,粥飲調一錢服,立效。
《集驗方》:治血痢神效。
幹姜急于火内燒黑,不令成灰,瓷碗合放冷,為末。
每服一錢,米飲調下。
又方:治咳嗽,冷氣結脹。
幹姜為末,熱酒調半錢服。
兼治頭旋眼眩,立效。
《傷寒類要》:治傷寒,婦人得病雖差,未滿百日,不可與交合,為陰陽之病,必拘急,手足拳欲死,丈夫病名為陰易,婦人名為陽易,速當汗之可愈,滿四日不可療,宜令服此藥。
幹姜四兩為末,湯調頓服。
覆衣被出汗得解,手足伸遂愈。
生姜 涪州溫州 味辛,微溫。
主傷寒頭痛鼻塞,咳逆上氣,止嘔吐。
久服去臭氣,通神明。
生犍為川谷及荊州、揚州,九月采。
秦椒為之使,殺半夏、莨菪毒,惡黃苓、黃連、天鼠糞。
《圖經》曰:生姜,生犍為山谷及荊州、揚州,今處處有之,以漢、溫、池州者為良。
苗高二三尺,葉似箭竹葉而長,兩兩相對。
苗青根黃,無花實。
八九月采根,于長流水洗過,日曬為幹姜。
又《千金方》主痰澼,以姜附湯治之,取生姜八兩,附子生用四兩,四破之,二物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再服。
亦主卒風。
禁豬肉、冷水。
崔元亮《集驗方》載敕賜姜茶治痢方,以生姜切如麻粒大,和好茶一兩碗,呷,任意,便差。
若是熱痢即留姜皮,冷即去皮,大妙。
劉禹錫在淮南與李亞同幕府,李每與人藥而不出方,或譏其吝。
李乃情話曰:凡人患嗽,多進冷藥,若見此方用藥熱燥,即不肯服,故但出藥多效,試之信然。
李卿換白發方雲:刮老生姜皮一大升,于铛中以文武火煎之、不得令過沸,其铛惟得多油膩者尤佳,更不須洗刷,便以姜皮置铛中,密固濟,勿令通氣。
令一精細人守之,地色未分,便須煎之,緩緩不得令火急。
如其人稍疲,即換人看火,一伏時即成,置于瓷缽中,極研之。
李雲:雖曰一複時,若火候勻即至日西藥成也。
使時先以小物點取如麻子大,先于白須下點藥訖,然後拔之,再拔以手指熟撚之,令入肉。
第四日當有黑者生,神效。
陶隐居雲:幹姜,今惟出臨海、章安,兩三村解作之。
蜀漢姜舊美,荊州有好姜,而并不能作幹者。
又雲:生姜,歸五髒,去痰下氣,止嘔吐,除風邪寒熱。
久服少志少智,傷心氣。
如此則不可多食。
《唐本》注雲:姜,久服通神明,主風邪,主痰氣。
生者尤良。
《經》雲:久服通神明,即可常啖也。
陳藏器雲:生姜,本功外,汁解毒藥,自餘破血,調中,去冷,除痰,開胃。
用熱即去皮,要冷留皮。
《日華子》雲:幹姜,消痰,下氣,治轉筋,吐瀉,腹髒冷,反胃幹嘔,瘀血,撲損,止鼻洪,解冷熱毒,開胃,消宿食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幹姜,臣,味苦、辛。
治腰腎中疼冷,冷氣,破血去風,通四肢關節,開五髒六腑,去風毒冷痹,夜多小便。
幹者治嗽,主溫中,用秦艽。
主霍亂不止,腹痛,消脹滿,冷痢,治血閉。
病人虛而冷,宜加用之。
又雲:生姜,使。
主痰水氣滿,下氣。
生與幹并治嗽,療時疾,止嘔逆#2,不下食。
生和半夏,主心下急痛。
若中熱不能食,搗汁和蜜食之。
又汁和杏仁作煎,下一切結氣實,心胸擁隔,冷熱氣。
《食療》雲:生姜,溫。
去痰下氣,除壯熱,治轉筋,心滿,去胸中臭氣,通神明。
又、胃氣虛,風熱,不能食。
姜汁拌雞子殼,生地黃汁少許,蜜一匙頭,和水三合,頓服立差。
《外台秘要》:治霍亂,注痢不止,轉筋入腹欲死。
生姜三兩搗破,以酒一升,煮三四沸頓服。
又方:久患咳噫,連咳四五之#3聲者。
取生姜汁半合,蜜一匙頭,煎令熱,溫服。
如此三服,立效。
《千金方》:治幹哕嗽,若手足厥。
宜食生姜,此是嘔家藥。
又治心下痞堅不能食,胸中嘔哕。
生姜八兩細切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半夏五合洗去滑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,二味合煮取一升半,稍稍服之。
又方:治産後穢污下不盡,腹滿。
生姜二斤,以水煮取汁服,即出。
《經驗方》:善治狐臭用生姜汁塗腋下,絕根本。
《楊氏産乳方》:胎後血上沖心。
生姜五兩切,以水八升,煮三升,分三服。
唐˙崔魏公雲:铉夜暴亡,有梁新聞之,乃診之曰:食毒。
仆曰:常好食竹雞,竹雞多食半夏苗。
必是半夏毒,命生姜捩汁,折齒而灌#4之,即活。
《衍義》曰:生姜,治暴逆氣,嚼三、兩皂子大,下咽定,屢服屢定。
初得寒熱痰嗽,燒一塊,含齒之終日間,嗽自愈。
暴赤眼無瘡者,以古銅錢刮淨姜上取汁,于錢唇點目,熱淚出。
今日點,來日愈。
但小兒甚懼,不須疑,已試良驗。
葈耳 滁州 葈耳葈,私以反實:味苦、甘,溫。
葉:味苦、辛,微寒,有小毒。
主風頭寒痛,風濕周痹,四肢拘攣痛,惡肉死肌,膝痛,溪毒。
久服益氣,耳目聰明,強志輕身。
一名胡葈,一名地葵,一名葹,一名常思。
生安陸川谷及六安田野。
實熟時采。
《圖經》曰:葈耳,生安陸川谷及六安田野,今處處有之。
謹按:詩人謂之卷耳,《爾雅》謂之苓耳,《廣雅》謂之葈耳,皆以實得名也。
陸機疏雲:葉青白似胡荽,白華細莖,蔓生,可煮為茹,滑而少味。
或曰此物本生蜀中,其實多刺,因羊過之,毛中枯綴,遂至中國,故名羊負來。
俗呼為道人頭。
實熟時采之。
《藥性論》雲:葈耳亦可單用。
味甘,無毒。
主肝家熱,明目。
陶隐居雲:此是常思菜,伧人皆食之。
以葉覆麥作黃衣者,一名羊負來,昔中國無此,言從外國逐羊毛中來,方用亦堪#5稀。
《唐本》注雲:蒼耳,三月已後,七月已前刈,日幹為散。
夏,水服;冬,酒服。
主大風癫痫,頭風濕痹,毒在骨髓。
日二服,丸服二十、三十丸。
陳藏器雲:葈耳,葉挼安舌下,令涎出,去目黃,好睡。
子炒令香,搗去刺,使腹破,浸酒,去風,補益。
又燒作灰,和臘月豬脂,封丁腫。
雷公雲:凡采得,去心,取黃精,用竹刀細切拌之,和同蒸,從巳至亥,去黃精。
取出,陰幹用。
禹錫雲:按《爾雅》雲:卷耳,苓耳。
注:《廣雅》雲:葈耳也,亦雲胡葈,江東呼為常葈。
或日苓耳,形似鼠耳,叢生如盤。
釋曰:《詩˙周南》雲:釆釆卷耳。
孟诜雲:蒼耳,溫。
主中風,傷寒頭痛。
又,丁腫困重,生搗蒼耳根、葉和小兒尿,絞汁,冷服一升,日三度,甚驗。
《聖惠方》:治婦人風瘙瘾疹,身癢不止。
用蒼耳花、葉、子等分,搗羅為末,豆淋,酒調服二錢匕。
又方:治産後諸痢,神效。
蒼耳葉,搗絞汁。
溫服半中盞,日三四服。
《外台秘要》:療熱毒病攻手足,腫疼痛欲脫方:取蒼耳汁以漬之。
《千金方》:當以五月五日午時幹地刈取葈耳葉,洗曝燥,搗下篩。
酒若漿水服方寸匕,日三夜三。
散若吐逆,可蜜為丸,準計一方寸匕數也。
風輕易#6治者,日再服。
若身體有風處皆作粟肌出,或如麻豆粒,此為風毒出也。
《千金翼方》:治牙痛。
以蒼耳子五升,水一鬥,煮取五升。
熱含之,痛即吐,吐後複含,不過三劑差。
莖、葉亦得。
又方:治五痔方。
蒼耳莖、葉,以五月五日采,幹為末,以水服方寸匕,立效。
《食醫心鏡》雲:除一切風濕痹,四肢拘孿。
蒼耳子三兩搗末,水一升半,煎取七合,去滓呷。
《鬥門方》:治婦人血風攻腦,頭旋悶絕忽死,忽倒地不知人事者。
用喝起草取其嫩心,不限多少,陰幹,為末。
以常酒服
主胸滿,咳逆上氣,溫中,止血,出汗,逐風濕痹,腸澼下痢,寒冷腹痛,中惡霍亂,脹滿,風邪諸毒,皮膚間結氣,止唾血。
生者尤良。
《圖經》雲:文具生姜條下。
禹錫雲:謹按《唐本》注雲:治短、結氣#1,止血,宣諸絡脈,發汗,久服令眼暗。
《外台秘要》:治瘧不痊。
幹姜、高良姜等分為末。
每服一錢,水一中盞,煎至七分服。
又方:治卒心痛。
幹姜為末,米飲調下一錢。
《千金方》:治齆鼻,以幹姜末蜜和塞鼻中。
《肘後方》:治身體重,小腹急,熱必上沖胸,頭重不能舉,眼中生翳,膝經拘急。
幹姜四兩,末。
湯和溫服,覆取汗,得解。
又方:治寒痢。
切幹姜如大豆,米飲服六七十枚,日三夜一服。
痢青色者為寒痢,累服得效。
《王氏博濟方》:治瘧。
幹姜炒令黑色,搗羅為末,臨發時以溫酒調三錢服,已發再服之。
《廣利方》:治諸蛇毒螫人欲死兼辟蛇。
幹姜、雄黃等分,同研,用小絹袋盛擊臂上,男左女右,蛇聞藥氣逆避人。
螫毒傅之。
《孫真人方》:治水瀉無度。
幹姜末,粥飲調一錢服,立效。
《集驗方》:治血痢神效。
幹姜急于火内燒黑,不令成灰,瓷碗合放冷,為末。
每服一錢,米飲調下。
又方:治咳嗽,冷氣結脹。
幹姜為末,熱酒調半錢服。
兼治頭旋眼眩,立效。
《傷寒類要》:治傷寒,婦人得病雖差,未滿百日,不可與交合,為陰陽之病,必拘急,手足拳欲死,丈夫病名為陰易,婦人名為陽易,速當汗之可愈,滿四日不可療,宜令服此藥。
幹姜四兩為末,湯調頓服。
覆衣被出汗得解,手足伸遂愈。
生姜 涪州溫州 味辛,微溫。
主傷寒頭痛鼻塞,咳逆上氣,止嘔吐。
久服去臭氣,通神明。
生犍為川谷及荊州、揚州,九月采。
秦椒為之使,殺半夏、莨菪毒,惡黃苓、黃連、天鼠糞。
《圖經》曰:生姜,生犍為山谷及荊州、揚州,今處處有之,以漢、溫、池州者為良。
苗高二三尺,葉似箭竹葉而長,兩兩相對。
苗青根黃,無花實。
八九月采根,于長流水洗過,日曬為幹姜。
又《千金方》主痰澼,以姜附湯治之,取生姜八兩,附子生用四兩,四破之,二物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再服。
亦主卒風。
禁豬肉、冷水。
崔元亮《集驗方》載敕賜姜茶治痢方,以生姜切如麻粒大,和好茶一兩碗,呷,任意,便差。
若是熱痢即留姜皮,冷即去皮,大妙。
劉禹錫在淮南與李亞同幕府,李每與人藥而不出方,或譏其吝。
李乃情話曰:凡人患嗽,多進冷藥,若見此方用藥熱燥,即不肯服,故但出藥多效,試之信然。
李卿換白發方雲:刮老生姜皮一大升,于铛中以文武火煎之、不得令過沸,其铛惟得多油膩者尤佳,更不須洗刷,便以姜皮置铛中,密固濟,勿令通氣。
令一精細人守之,地色未分,便須煎之,緩緩不得令火急。
如其人稍疲,即換人看火,一伏時即成,置于瓷缽中,極研之。
李雲:雖曰一複時,若火候勻即至日西藥成也。
使時先以小物點取如麻子大,先于白須下點藥訖,然後拔之,再拔以手指熟撚之,令入肉。
第四日當有黑者生,神效。
陶隐居雲:幹姜,今惟出臨海、章安,兩三村解作之。
蜀漢姜舊美,荊州有好姜,而并不能作幹者。
又雲:生姜,歸五髒,去痰下氣,止嘔吐,除風邪寒熱。
久服少志少智,傷心氣。
如此則不可多食。
《唐本》注雲:姜,久服通神明,主風邪,主痰氣。
生者尤良。
《經》雲:久服通神明,即可常啖也。
陳藏器雲:生姜,本功外,汁解毒藥,自餘破血,調中,去冷,除痰,開胃。
用熱即去皮,要冷留皮。
《日華子》雲:幹姜,消痰,下氣,治轉筋,吐瀉,腹髒冷,反胃幹嘔,瘀血,撲損,止鼻洪,解冷熱毒,開胃,消宿食。
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幹姜,臣,味苦、辛。
治腰腎中疼冷,冷氣,破血去風,通四肢關節,開五髒六腑,去風毒冷痹,夜多小便。
幹者治嗽,主溫中,用秦艽。
主霍亂不止,腹痛,消脹滿,冷痢,治血閉。
病人虛而冷,宜加用之。
又雲:生姜,使。
主痰水氣滿,下氣。
生與幹并治嗽,療時疾,止嘔逆#2,不下食。
生和半夏,主心下急痛。
若中熱不能食,搗汁和蜜食之。
又汁和杏仁作煎,下一切結氣實,心胸擁隔,冷熱氣。
《食療》雲:生姜,溫。
去痰下氣,除壯熱,治轉筋,心滿,去胸中臭氣,通神明。
又、胃氣虛,風熱,不能食。
姜汁拌雞子殼,生地黃汁少許,蜜一匙頭,和水三合,頓服立差。
《外台秘要》:治霍亂,注痢不止,轉筋入腹欲死。
生姜三兩搗破,以酒一升,煮三四沸頓服。
又方:久患咳噫,連咳四五之#3聲者。
取生姜汁半合,蜜一匙頭,煎令熱,溫服。
如此三服,立效。
《千金方》:治幹哕嗽,若手足厥。
宜食生姜,此是嘔家藥。
又治心下痞堅不能食,胸中嘔哕。
生姜八兩細切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半夏五合洗去滑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,二味合煮取一升半,稍稍服之。
又方:治産後穢污下不盡,腹滿。
生姜二斤,以水煮取汁服,即出。
《經驗方》:善治狐臭用生姜汁塗腋下,絕根本。
《楊氏産乳方》:胎後血上沖心。
生姜五兩切,以水八升,煮三升,分三服。
唐˙崔魏公雲:铉夜暴亡,有梁新聞之,乃診之曰:食毒。
仆曰:常好食竹雞,竹雞多食半夏苗。
必是半夏毒,命生姜捩汁,折齒而灌#4之,即活。
《衍義》曰:生姜,治暴逆氣,嚼三、兩皂子大,下咽定,屢服屢定。
初得寒熱痰嗽,燒一塊,含齒之終日間,嗽自愈。
暴赤眼無瘡者,以古銅錢刮淨姜上取汁,于錢唇點目,熱淚出。
今日點,來日愈。
但小兒甚懼,不須疑,已試良驗。
葈耳 滁州 葈耳葈,私以反實:味苦、甘,溫。
葉:味苦、辛,微寒,有小毒。
主風頭寒痛,風濕周痹,四肢拘攣痛,惡肉死肌,膝痛,溪毒。
久服益氣,耳目聰明,強志輕身。
一名胡葈,一名地葵,一名葹,一名常思。
生安陸川谷及六安田野。
實熟時采。
《圖經》曰:葈耳,生安陸川谷及六安田野,今處處有之。
謹按:詩人謂之卷耳,《爾雅》謂之苓耳,《廣雅》謂之葈耳,皆以實得名也。
陸機疏雲:葉青白似胡荽,白華細莖,蔓生,可煮為茹,滑而少味。
或曰此物本生蜀中,其實多刺,因羊過之,毛中枯綴,遂至中國,故名羊負來。
俗呼為道人頭。
實熟時采之。
《藥性論》雲:葈耳亦可單用。
味甘,無毒。
主肝家熱,明目。
陶隐居雲:此是常思菜,伧人皆食之。
以葉覆麥作黃衣者,一名羊負來,昔中國無此,言從外國逐羊毛中來,方用亦堪#5稀。
《唐本》注雲:蒼耳,三月已後,七月已前刈,日幹為散。
夏,水服;冬,酒服。
主大風癫痫,頭風濕痹,毒在骨髓。
日二服,丸服二十、三十丸。
陳藏器雲:葈耳,葉挼安舌下,令涎出,去目黃,好睡。
子炒令香,搗去刺,使腹破,浸酒,去風,補益。
又燒作灰,和臘月豬脂,封丁腫。
雷公雲:凡采得,去心,取黃精,用竹刀細切拌之,和同蒸,從巳至亥,去黃精。
取出,陰幹用。
禹錫雲:按《爾雅》雲:卷耳,苓耳。
注:《廣雅》雲:葈耳也,亦雲胡葈,江東呼為常葈。
或日苓耳,形似鼠耳,叢生如盤。
釋曰:《詩˙周南》雲:釆釆卷耳。
孟诜雲:蒼耳,溫。
主中風,傷寒頭痛。
又,丁腫困重,生搗蒼耳根、葉和小兒尿,絞汁,冷服一升,日三度,甚驗。
《聖惠方》:治婦人風瘙瘾疹,身癢不止。
用蒼耳花、葉、子等分,搗羅為末,豆淋,酒調服二錢匕。
又方:治産後諸痢,神效。
蒼耳葉,搗絞汁。
溫服半中盞,日三四服。
《外台秘要》:療熱毒病攻手足,腫疼痛欲脫方:取蒼耳汁以漬之。
《千金方》:當以五月五日午時幹地刈取葈耳葉,洗曝燥,搗下篩。
酒若漿水服方寸匕,日三夜三。
散若吐逆,可蜜為丸,準計一方寸匕數也。
風輕易#6治者,日再服。
若身體有風處皆作粟肌出,或如麻豆粒,此為風毒出也。
《千金翼方》:治牙痛。
以蒼耳子五升,水一鬥,煮取五升。
熱含之,痛即吐,吐後複含,不過三劑差。
莖、葉亦得。
又方:治五痔方。
蒼耳莖、葉,以五月五日采,幹為末,以水服方寸匕,立效。
《食醫心鏡》雲:除一切風濕痹,四肢拘孿。
蒼耳子三兩搗末,水一升半,煎取七合,去滓呷。
《鬥門方》:治婦人血風攻腦,頭旋悶絕忽死,忽倒地不知人事者。
用喝起草取其嫩心,不限多少,陰幹,為末。
以常酒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