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十二

關燈


    病人酒實#25飲之多差。

    患疥者,一兩服亦除,蓋能殺蟲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苦參,能治熱毒風,皮肌煩燥生瘡,赤癞眉脫,主除大熱,嗜唾,治腹中冷痛,中惡腹痛,除體悶,治心腹積聚。

    不入湯用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殺疳蟲,炒帶煙出為末,飯飲下,治腸風瀉血并熱痢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,不計多少,先須用糯米濃泔汁浸一宿,上有腥穢氣,并在水面上浮,并須重重淘過,即蒸,從巳至申出,曬幹,細剉用之。

     《外台秘要》:治天行病四五日,結胸滿痛,壯熱,身體熱。

    苦參一兩剉,以醋二升,煮取一升二合,盡飲之,當吐#26,即愈。

    天行毒病,非苦參、醋藥不解,及溫#27覆取汗愈。

    又方:小兒身熱,苦參湯浴兒良。

     《千金方》:治狂邪發無常,披頭大叫,欲殺人,不避水火。

    苦參蜜丸桐子大。

    每服十丸,薄荷湯下。

     《梅師方》:治飲食中毒,魚、肉、菜等。

    苦參三兩,以苦酒一升,煎五沸,去滓服之,吐出即愈。

    或取煮犀角汁一升,亦佳。

    又方:治傷寒四五日,頭痛壯熱,胸中煩痛。

    苦參五兩,烏梅二十枚細剉,以水二升,煎取一升,溫#28服。

     《勝#29金方》:治時疾熱病,狂言心躁。

    苦參不限多少,炒黃色為末。

    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至八分,溫服,連進三服。

    有汗無汗皆差。

     《集驗方》:治毒熱,足腫疼欲絕#30。

    酒煮苦參以漬之。

     太史公雲:淳于意醫齊中大夫病齲齒,灸左手陽明脈,苦參湯日漱三升。

    出入得#31,五六日愈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苦參,有朝士苦腰重,久坐,旅拒十餘步,然後能行。

    有一将佐謂朝士日,見公日逐以藥揩齒,其氣味傷腎,故使人腰重#32。

    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,用苦參揩齒,歲久亦病腰。

    自後悉不用,腰疾皆愈,此皆方書舊不載者。

    有人病遍身風熱細疹,癢痛不可任,連胸、頸、臍、腹及近隐處#33皆然,涎痰亦多,夜不得睡。

    以苦參末一兩,皂角二兩,水一升,揉濾#34取汁,銀石器熬成膏,和苦參末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
    食後溫水服二十丸至三十丸,次日便愈。

     當歸 味甘、辛,溫、大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咳逆上氣,溫瘧寒熱洗音癬在皮膚中,婦人漏下,絕子,諸惡瘡瘍音羊,金瘡,煮飲之。

    溫中止痛,除客血内塞,中風痓,汗不出,濕痹,中惡,客氣虛冷,補五髒,生肌肉。

    一名幹歸。

    生隴西川谷。

    二月、八月采根,陰幹。

    惡茹,畏菖蒲、海藻、牡蒙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當歸,生隴西川谷,今川蜀、陝西諸郡及江甯、滁州皆有之,以蜀中者為勝。

    春生苗,綠葉有三瓣。

    七八月開花似時羅,淺紫色。

    根黑黃色。

    二月、八月采根,陰幹。

    然苗有二種,都類芎藭,而葉有大小為異,莖梗比芎藭甚卑下。

    根亦二種,大葉名馬尾當歸,細葉名蠶頭當歸。

    以肉厚不枯者勝。

     《藥性論》雲:當歸,臣,惡熱面。

    止嘔逆,虛勞寒熱,破宿血,主女子崩中,下腸胃冷,補諸不足,止痢腹痛。

    單煮飲汁,治溫瘧,主女人瀝血腰痛,療齒疼痛不可忍。

    患人虛冷,加而用之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今隴西叨陽黑水當歸,多肉少枝,氣香,名馬尾當歸,稍難得。

    西川北部當歸,多根#35枝而細。

    曆陽所出,色白而氣味薄#36,不相似,呼為草當歸,阙少時乃用之。

    方家有雲真當歸,正謂此,有好惡故也。

    俗用甚多,道方時須爾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當歸苗有二種:一種似大葉芎藭;一種似細葉芎藭,惟莖葉卑下于芎藭也。

    今出當州、岩#37州、翼州、松州,宕州最勝。

    細葉者名蠶頭當歸,大葉者名馬尾當歸,今用多是馬尾當歸,蠶頭者不如此,不複用,陶稱曆陽者,是蠶頭當歸也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治一切風,一切血,補一切勞,破惡血,養新血及主症癖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,先去塵并頭尖硬處一分已來,酒浸一宿。

    若要破血,即使頭一節硬實處。

    若要止痛止血,即用尾。

    若一時用,不如不使,服食無效,單使妙也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爾雅》雲:薜,山蕲。

    注《廣雅》曰:山蕲,當歸也。

    當歸今似蕲而粗大。

     吳氏雲:當歸,神農、黃帝、桐君、扁鵲:甘,無毒。

    岐伯、雷公:辛,無毒。

    季氏:小溫。

    或生羌胡地。

     《别說》雲:謹按:當歸,自古醫家方論,用治婦人産後惡血上沖,倉卒取效,無急于此。

    氣血昏亂者,服之即定。

    此蓋服之能使氣血各有所歸,則可以于産後備急于補虛速效,恐聖人立當歸之名,必因此出矣。

     《外台秘要》:治頭疼欲裂。

    當歸二兩,酒一升,煮取六合,飲至再服。

    又方:治心痛。

    當歸為末,酒服方寸匕。

    《肘後方》:小兒多患胎寒好啼,晝夜不止,因此成痫。

    當歸末小豆大,乳汁灌之,日夜三四度服。

     《葛氏方》:治小便出血。

    當歸四兩細剉,酒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

     《梅師方》:胎動下血,心腹疼,死生不知,服此湯,活即安,死即下。

    用當歸四兩,芎藭九兩,細剉,以酒三升,水四升,煎取三升,分服。

     《子母秘錄》:治倒産,子死腹中。

    搗當歸末,酒服方寸匕。

     《支太醫方》:治婦人百病,諸虛不足。

    當歸四兩,地黃二兩,為末,蜜和丸如梧子大。

    食前米飲下十五丸。

     麻黃 浮州 味苦,溫、微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中風傷寒頭痛,溫瘧,發表出汗,去邪熱氣,止咳逆上氣,除寒熱,破症堅積聚,五髒邪氣緩急,風脅痛,字乳餘疾,止好唾,通腠理,疏傷寒頭疼,解肌,洩邪惡氣,消赤黑斑毒。

    不可多服,令人虛。

    一名卑相,一名龍沙,一名卑鹽。

    生晉地及河東。

    立秋采莖,陰幹令青。

    厚樸為之使,惡辛夷、石韋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麻黃,生晉地及河東,今近京多有之,以荥陽、中牟者為勝。

    苗春生,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已來。

    梢上有黃花,結實如百合瓣而小,又似皂莢子,味甜,微有麻黃氣,外紅皮,裡仁子黑。

    根紫赤色。

    俗說有雌雄二種:雌者于三月、四月内開花,六月内結子。

    雄者無花,不結子。

    至立秋後,收采其莖,陰幹令青。

    張仲景治傷寒,有麻黃湯及大、小青龍湯,皆用麻黃;治肺痿上氣,有射幹#38麻黃湯、厚樸麻黃湯,皆大方也。

    古方湯用麻黃,先煮去沫,然後内諸藥。

    亦#40用丸散者,皆不然也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今出青州、彭城、荥陽、中牟者為勝,色青而多沫。

    蜀中亦有,不好。

    用之折除節,節止汗故也。

    先煮一兩沸,去上沫,沫令人煩。

    其根亦止汗,夏月雜粉用之。

    俗用療傷寒,解肌第一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鄭州鹿台及關中沙苑河傍沙洲上大多。

    其青、徐者,今不複用。

    同州沙苑最多。

     《日華子》雲:通九竅,調血脈,開毛孔皮膚,逐風,破症癖積聚,逐五髒邪氣,退熱,禦山岚瘴氣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,去節并沫,若不盡,去之,令人悶。

    用夾刀剪去節并頭,槐砧上用銅刀細剉,煎三四十沸,竹片掠去上沫盡,漉出,曬幹用之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麻黃,君,味甘,平。

    能治身上毒風療痹,皮肉不仁,主壯熱,解肌發汗,溫瘧,治溫疫。

    根、節能止汗。

    方曰:并故竹扇杵末撲之。

    又牡蛎粉、粟粉并根等分末,生絹袋盛,盜汗出即撲,手摩之。

     《傷寒類要》:張仲景《傷寒論》雲:黃疸病,以麻黃醇酒湯主之。

    麻黃一把去節,綿裹,以美酒五升,煮取半升,去滓,頓服。

     《子母秘錄》:治産後腹痛及血下不盡。

    麻黃去節杵末,酒服方寸匕,日二三服,血下盡即止。

    澤蘭湯服亦妙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麻黃,出鄭州者佳,剪去節,半兩,以蜜一匙匕同炒,良久,以水半升煎,俟沸,去上沫,再煎,去三分之一,不用滓。

    病瘡疱倒餍黑者,乘熱盡服之,避風,伺其瘡複出。

    一法用無灰酒煎。

    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,然其效更速。

    以此知此藥入表也。

     通草 興元府海州通脫木解州 味辛、甘,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去惡蟲,除脾胃寒熱,通利九竅、血脈關節,令人不忘,療脾疸,常欲眠,心煩,哕出音聲,療耳聾,散癰腫、諸結不消,及金瘡惡瘡,鼠瘘,踒折,齆音甕鼻息肉,堕胎,去三蟲。

    一名附支,一名丁翁。

    生石城山谷及山陽。

    正月采枝,陰幹。

     《圖經》曰:通草,生石城山谷及山陽,今澤、潞#40、漢中、江淮、湖南州郡亦有之。

    生作藤蔓,大如指,其莖幹大者徑三寸。

    每節有二三枝,枝頭出五葉,頗類石韋,今人謂之木通,俗間所謂通草,乃通脫木#41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今出近道。

    繞樹藤生,汁白。

    莖有細孔,兩頭皆通。

    含一頭吹之,則氣出彼頭者良。

    或雲即葍藤莖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通脫木,無毒。

    花上粉,主諸蟲瘡,野雞病,取粉内瘡中。

    生山側,葉似萆麻,心中有瓤,輕白可愛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