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十一

關燈
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利水道,殺蠱毒,辟不祥,除胸中痰癖。

    久服益氣,輕身,不老,通神明。

    一名水香。

    生大吳池澤。

    四月、五月采。

     《衍義》曰:蘭草,諸家之說異,同是曾未的識,故無定論。

    葉不香,惟花香。

    今紅陵、鼎、澧州山谷之間頗有,山外平田即無,多生陰地,生于幽谷,益可驗矣。

    葉如麥門冬而闊,且韌,長及一二尺,四時常青,花黃,中間葉上有細紫點,有春芳者,為春蘭,色深;秋芳者,為秋蘭,色淡。

    秋蘭稍難得,二蘭移植小檻中,置座右,花開時,滿室盡香,與他花香又别。

    唐˙白樂天有種蘭不種艾之詩,正為#38此蘭矣。

    今未#39見用者。

    《本經》蘇注:八月花白,此即澤蘭也。

     忍冬 味甘,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寒熱身腫。

    久服輕身,長年益壽。

    十二且采,陰幹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今處處皆有,似藤生,淩冬不凋,故名忍冬。

    人取煮汁以釀酒,補虛療風。

    《仙經》少用。

    此既長年益壽,甚可常采服。

    凡易得之草,而人多不肯為之,更求難得者,是貴遠賤近之情乎? 禹錫雲:按《藥性論》雲:忍冬亦可單用。

    味辛,主治腹脹滿,能止氣下辟#40。

     《肘後方》:飛屍者,遊走皮膚,穿髒腑,每發刺痛,變作無常;遁屍者,附骨入肉,攻鑿血脈,每發不可得近,見屍喪聞哀哭便作;風屍者,淫躍四肢,不知痛之所在,每發昏恍,得風雪便作;沉屍者,纏骨結髒,沖心脅,每發絞切,遇寒冷便作;屍注者,舉身沉重,精神錯雜,常覺昏廢,每節氣改變,辄發大惡。

    此一條别有治後熨也。

    忍冬莖葉,剉數斛,煮令濃,取汁煎之服如雞子一枚,日二三服。

     薇銜 味苦,平、微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風濕痹,曆節痛,驚痫吐舌,悸氣賊風,鼠瘘癰腫,暴症,逐水,療痿蹶。

    久服輕身明目。

    一名糜銜,一名承膏,一名承肌,一名無心,一名無颠。

    生漢中川澤及冤句、邯鄲。

    七月采莖、葉,陰幹。

    得秦皮良。

     陳藏器雲:婦人服之,絕産無子。

    《唐本》注雲:此草叢生,似茺蔚及白頭翁,其葉有毛,莖赤。

    療賊風大效。

    南人謂之吳風草,一名鹿銜草,言鹿有疾,銜此草差。

    又有大小二種,楚人猶謂大者為大吳風草,小者為小吳風草也。

     白兔藿 味苦,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蛇虺、蜂虿、猘狗、菜肉、蠱毒,鬼疰、風疰,諸大毒不可入口者,皆消除之。

    又去血,可末着痛上,立消。

    毒入腹者,煮飲之即解。

    一名白葛。

    生交州山谷。

     陶隐居雲:此藥療毒,莫之與敵,而人不複用,殊不可解,都不聞有識之者,想當似葛爾,須别廣訪,交州人未得委悉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此草荊、襄間山谷大有,苗似蘿摩,葉圓厚,莖俱有白毛,與衆草異,蔓生,山南俗謂之白葛。

    用療毒有效。

     禹錫雲:按《蜀本圖經》雲:蔓生,葉圓若專,今襄州北、汝州南岡上有。

    五月、六月采苗,日幹。

     《海藥》雲:主風邪熱極,宜煮白兔藿飲之。

    幹則搗末,傅諸毒妙。

     鬼督郵 味辛、苦,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鬼疰、卒忤中惡,心腹邪氣,百精毒,溫瘧疫疾,強腰腳,益膂力。

    一名獨搖草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苗惟一莖,葉生莖端若傘,根如牛膝而細黑。

    所在有之。

    有亦叢生,今人以徐長卿代之,非也。

    唐本先附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采并細剉了,搗,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時,漉出用也。

     白花藤 味苦,寒,無毒。

    主解諸藥、菜、肉中毒。

    酒漬服之,主虛勞風熱。

    生嶺南、交州、廣州平澤。

     《唐本》注雲:苗似野葛而白花。

    根皮厚,肉白,其骨柔于野葛。

    唐本先附。

     雷公雲:凡使,勿用菜花藤,緣真似白花藤,隻是味不同。

    菜花藤酸澀,不堪用。

    其白花藤,味甘香,采得後去根細剉,陰幹用之。

     人肝藤 主解諸毒藥,腫遊風,腳手軟痹。

    并研服之,亦煮服之,亦傳病上。

    生嶺南。

    葉三桠,花紫色。

    一名承露仙。

    又有伏雞子,亦名承靈仙,葉圓,與此名同物異。

     《海藥》雲:《廣志》雲:生嶺南山石間,引蔓而生。

    主蟲毒及手腳不遂等風。

    生研服。

     越王餘算 味鹹,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主下水,破結氣。

    生南海水中,如竹算子,長尺許。

    《異苑》曰:晉安有越王餘算,葉白者似骨,黑者似角。

    雲是越王行海作籌有餘,棄于水中而生。

     《海藥》雲:味鹹,溫。

    主水腫浮氣,結聚宿滞不消,腹中虛嗚,并宜煮服之。

     石莼 味甘,平,無毒。

    下水,利小便。

    生南海中水石上。

    《南越志》雲:似紫菜,色青。

    《臨海異物志》曰:附石生也。

     《海藥》雲:主風秘不通,五膈氣,并小便不利,臍下結氣,宜煮汁飲之。

    胡人多用治耳疾。

     海根 味苦,小溫,無毒。

    主霍亂中惡,心腹痛,鬼氣注忤,飛屍,喉痹,蠱毒,癰疽惡腫,赤白遊胗,蛇咬大#41毒。

    酒及水磨服,傅之亦佳。

    生會稽海畔山谷,莖赤,葉似馬蓼,根似菝葜而小也,海人極用之。

     圖經衍義本草卷之十一竟 #1川:原脫,據晦明軒本補。

     #2主:原作『王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苦:原作『若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4秋:晦明軒本作『句』。

     #5貝:原作『目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6疾:晦明軒本作『疝』。

     #7二:晦明軒本作『一』。

     #8二:晦明軒本作『三』。

     #9鬼:晦明軒本作『搜』。

     #10鬼:晦明軒本作『搜』。

     #11堪:晦明軒本作『甚』。

     #12氏:原作『民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13煎:晦明軒本『煎」下有『至』字。

     #14一服:晦明軒本作『二升』。

     #15治:晦明軒本作『泡』。

     #16面:原作『而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17奸:原作『好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18饑:原作『饒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19呼:原作『去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20瘡:晦明軒本作『療』。

     #21取:晦明軒本作『服』。

     #22汁:原作『汗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23排:晦明軒本作『桃』。

     #24苽:晦明軒本作『荒』。

     #25杜:晦明軒本作『牡』。

     #26疰瘡:晦明軒本作一『癢』字。

     #27腦:晦明軒本『腦』下有『痛』一字。

     #28苓:晦明軒本作『芩』。

     #29廣:原作『黃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0潞:原作『路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1臊:原作『嬠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2将:晦明軒本作『杵』。

     #33通:晦明軒本作『遍』。

     #34豫:晦明軒本作『橡』。

     #35嗽:原作『漱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6視:晦明軒本作『神』。

     #37紫:原作『此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38為:晦明軒本作『謂』。

     #39未:原作『若』,據晦明軒本改。

     #40辟:晦明軒本作『澼』。

     #41大:晦明軒本作『犬』。